一、对人类睡眠病治疗有启示的动物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魏莉[1](2021)在《基于文献探析佛医在抑郁症防治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立足于《大藏经》、僧医和居士所撰佛医经典及应用佛医思想的现代文献等,将其作为研究资料,进行深入挖掘、梳理、分类和探析,整理并归纳出佛医的抑郁症病因思想,并从治则和疗法类别出发,总结佛医经典防治抑郁症的方法,探析佛医对抑郁症防治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更多治疗思路与方法。论文首先从佛医经典出发,全面阐释佛医学概念,佛医理论基础、哲学观和医学观(生命观、疾病观),归纳与总结佛医病因学思想以及佛医对身、心、灵疾病的理解。分析和探讨佛医经典对抑郁症的消极症状、厌世等表现的病因的认识,从内因、外因和业因三方面深入阐释抑郁症的佛医学病因思想,即佛医学认为抑郁症是由内因(贪嗔痴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外因(四大不调或环境因素)以及业因三因夹杂、共同作用而产生。立足于佛医经典,梳理佛医防治抑郁症的方法,以佛医饮食疗法、方药疗法、佛门茶疗、佛香疗法、佛医针灸疗法、禅定疗法、音乐疗法、忏悔疗法、真言疗法等方面对佛医防治抑郁症的疗法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和分类。佛医讲求食疗、药疗、针灸、香药等多种方法联合应用,达到身、心、灵并治的作用。在食疗方面,佛医以清净饮食、顺应四时、调五味以养心为主要原则。寺院医学流传下的佛医书籍、居士所撰医书中有诸多方剂可用于防治抑郁症,论文立足于这些资料,将方剂按主治功效分为六种类型,归纳整理可用于防治抑郁症的佛医方剂。香料与禅茶,都作为佛门悟道增长智慧的媒介,可帮助修行者去除杂念和烦恼。佛医针灸治疗情志疾病有着独特的治疗方法如针咒合用、心针与法针、心灸与法灸等等。禅定可安神定志、去除烦恼,是防治身心疾病的重要方法。随佛教音乐念诵、梵呗和转读以及聆听佛乐,可达到清净内心、释放压力、提升智慧的作用。忏悔疗法可减轻烦恼的业因,通过自我修行达到防治精神疾病的作用。真言疗法与药物、针灸等治法合用,常用于治疗难治性疾病。现代心理学者创设并提出一类心理疗法,即把佛教教义、修行方式等与现代心理治疗手段相整合的心理疗法。本论文梳理、归纳出正念疗法、内观疗法、慈悲聚焦疗法等多种起源于佛教思想,可用于治疗抑郁症的心理疗法。论文首次针对这些疗法的整合形式、临床应用、研究和临床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丰富现代佛医治疗抑郁症的心理学方法,为抑郁症防治方法拓宽路径。
张园[2](2021)在《杀黑星菌素的生物合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病虫害对人类生活和生存存在着极大影响,在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危害中,植物病害始终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据统计,由病原真菌侵染导致的植物病害占比约为75%左右。同样的,对于人类自身生存而言,也一直饱受包括锥虫病在内的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折磨。锥虫病是指锥虫侵染并寄生于人和动物血液或者组织中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其中被关注最多的是一种易被忽视的热带寄生虫病—非洲锥虫病,一直以来严重威胁着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个国家近六千万人民的健康和生命。针对二者,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各种解决措施,并从微生物中具备显着抗真菌活性和锥虫抑制活性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杀黑星菌素。然而,到目前为止,杀黑星菌素的生物基因簇并未被鉴定,限制了人们从分子遗传水平上操纵相应产生菌的代谢途径,构建适于发酵的高产菌株;也制约着科研人员采用组合生物合成技术改造其生物合成途径,以求得到相匹配的结构类似物用于大范围的活性筛选和其化学结构与生理活性之间的关系研究。本研究以链霉菌NO1W98为研究对象,利用放大规模的有机溶剂萃取方法对其中放大规模的发酵后产物进行了提取;各种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用正向、反向的色谱柱层析为基础进行;各种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波谱学的手段来鉴定与分析;采用Illumina Hiseq技术对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定,对其中所得到的基因组序列数据进行了生物信息学的剖析、注释并确定了杀黑星菌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利用基于PCR-targeting的遗传操作系统构建vtd内相关基因的阻断突变株,同时利用p SET152AKE进行基因回补,并分析与野生菌株的发酵产物差异。结果,经过对Streptomyces sp.NO1W98发酵产物的粗提取和纯化,从中初步分离并鉴定了两个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杀黑星菌素A(1)和B(2);基因组序列测定结果显示Streptomyces sp.NO1W98的基因组大小约为11.6 Mb,蕴涵49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其中scaffold 3上的Region 3.3可能负责杀黑星菌素的生物合成。最后通过基因阻断和回补实验初步鉴定了杀黑星菌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包含6个骨架基因,5个转运基因,2个调控基因以及9个后修饰基因。总之,本研究通过“经典”的生物合成研究思路,从一株链霉菌Streptomyces sp.NO1W98中分离得到了杀黑星菌素,并鉴定了其生物合成基因簇。研究结果扩充了I型PKS途径的家族成员,为杀黑星菌素基因簇内其他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后续可通过分子遗传学手段对杀黑星菌素进行结构修饰、改造以及产量优化,以扩充该家族化合物成员,为系统的活性筛选和构效关系研究提供支撑。
董广通[3](2021)在《从胃排空功能探讨玉女煎及魔芋食品调节大鼠血糖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糖尿病已发展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的全身代谢性疾病,正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作为脂肪、糖、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消化与吸收的场所,胃肠等消化道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魔芋葡甘聚糖(KGM)作为一种生活中常见膳食纤维已在肥胖、糖尿病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证明其对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有独特的优势且对身体有益。玉女煎为明代着名医家张景岳所着《景岳全书》中具有清胃泻热,滋肾养阴功效的经典方剂,已有许多研究证明其降糖的作用。但对于魔芋和玉女煎的降糖机制仍缺乏从胃排空角度深入的研究,其具体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索。本实验从胃排空的角度出发,进一步证实药食结合的方式对胰岛细胞的保护和修复作用,并探求其机制。目的本实验通过SD大鼠造成的糖尿病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的DM大鼠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和胃排空运动的干预效果,并从分子生物学、病理形态学等角度探讨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干预产生效应的物质基础及机制,为一级、二级预防和治疗T2DM提供药食结合干预方法思路。方法1.SPF级8周龄雄性SD正常大鼠随机分为5组。适应性喂养3天之后进行实验干预。实验共分为5组:空白组、魔芋高剂量组、魔芋低剂量组、玉女煎高剂量组、玉女煎低剂量组。连续灌胃1周,每天监测体重和食量变化,于灌胃一周后采用SPECT核素放射显像技术观察各组胃排空速率和半排时间,并用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实验检测胃窦Ghrelin、Gastrin两种激素的表达情况。2.SPF级4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9组。高脂饲料饲喂养4周,空腹后12小时后每隔4小时分次注射小剂量STZ制造糖尿病模型,并以高脂饲料喂养维持一周稳定模型。实验共分为9组:正常组、模型组、拜唐苹组、魔芋高剂量组、魔芋中剂量组、魔芋低剂量组、玉女煎高剂量组、玉女煎中剂量组、玉女煎低剂量组。持续灌胃4周,每周称重,于给药第0周、1周、2周、3周、4周测量大鼠空腹血糖。各组大鼠干预4周并测定空腹血糖后予2 g/kg葡萄糖溶液灌胃,分别于灌胃后30min、60min、120min尾尖采血测量血糖值,根据各时间点血糖值绘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曲线,并计算血糖曲线下面积;采用SPECT核素放射显像技术观察各组1h胃排空速率和半排时间;并取血检测空腹胰岛素,进而推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和释放指数;进行胰腺和胃窦HE染色,对胰腺β细胞、胃窦Cajal细胞的数量和形态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计算平均光密度值;Elisa法检测大鼠胃窦和血清Ghrelin激素的表达;RT-PCR技术检测胃窦GHSR mRNA的表达。结果1.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正常大鼠体重和食量的影响:自实验开始后每组大鼠体重均逐渐增加,7天灌胃后空白组上涨最快,体重最大,魔芋高剂量组涨幅最慢,体重最小,玉女煎高剂量组次之,第5天起空白组体重要明显重于魔芋高剂量组(P<0.05)。空白组每日食量最大,各给药组每日食量涨幅不明显,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其中魔芋高剂量组效果最明显,玉女煎次之。2.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正常大鼠胃排空功能的影响:60min排空率其他各组均较空白组有不同程度地减少,其中魔芋高剂量组排空率下降最明显(P<0.05),其余3组虽未体现出显着差异但排空速率减缓的趋势也较明显(P>0.05)。同样的,胃半排时间空白组最快,与其余各组相比均有统计差异(P<0.05),与魔芋高剂量组相比差异更为显着(P<0.01)。3.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正常大鼠胃窦Ghrelin、Gastrin的影响:魔芋高剂量组和玉女煎高剂量组胃窦组织Ghrelin水平明显下降,Gastrin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两组中剂量上升趋势次之(P<0.05)。4.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及葡萄糖耐量的影响:造模成功后,模型组、拜唐苹组、魔芋及玉女煎高剂量组血糖水平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灌胃4周后,模型组血糖显着高于正常组血糖(P<0.01);与模型组相比,拜唐苹组、魔芋与玉女煎高剂量组血糖水平下降明显(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灌胃葡萄糖前后各时间点血糖水平均显着上升(P<0.01),OGTT 30min后,各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显着升高,模型组大鼠血糖达到峰值,与模型组相比,拜唐苹组、魔芋高剂量组、玉女煎高剂量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显着下降(P<0.01)。OGTT 60min时,各给药组汤组大鼠血糖水平到达峰值,但仍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120min时,与模型组相比,拜唐苹组、魔芋高剂量组、玉女煎高剂量组大鼠血糖浓度均有明显下降(P<0.05)。5.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分泌指数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空腹胰岛素水平显着下降(P<0.01);Homa-IR指数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拜唐苹组、魔芋高剂量组、玉女煎高剂量组空腹胰岛素水平及HOMA—IAI指数均有明显提高(P<0.05)。6.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胰腺形态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胰腺中胰岛数量较多,形态规则,为圆形或卵圆形,分布均匀,边界较清,β细胞数量丰富,形态饱满,颜色浅染,排列紧密规整。细胞核明显呈卵圆形,胞质饱满。模型组胰岛数量减少,面积萎缩,排列分散不规则,与胰腺边界不清,结构紊乱,胰岛内胞浆较少,有外分泌腺向内入侵的现象,部分可见细胞核固缩、分裂。拜唐苹组胰岛结构规则,周边胞浆相对减少,β细胞数量增多。魔芋高剂量与玉女煎高剂量组与拜唐苹类似,胰岛轻度萎缩,形态近似规整,与外分泌腺界限相对清晰。其他剂量组则无明显改变。7.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表达与形态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胰岛β细胞聚集在胰岛中心,排挤紧密,数量较多,染色较深,呈橘红色。模型组大鼠胰岛β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较正常组偏离胰岛中心,排列稀松,分布不均。拜唐苹组、魔芋高剂量组与玉女煎高剂量组β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在中心分布,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变化。8.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胃排空功能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1h排空率明显减慢(P<0.05),给药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相比,拜唐苹组、魔芋高剂量组与玉女煎高剂量组排空率明显增快,半排时间缩短(P<0.05)。9.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胃窦组织病理形态改变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胃窦胃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结构清晰,黏膜层细胞排列规则、紧密,未见病理改变。模型组胃窦黏膜层细胞排列疏松混乱,细胞间隙扩大,肌层环形肌明显变薄。拜唐苹组与模型组相比肌层平滑肌细胞摆列相对规则致密,黏膜和黏膜下层排列相对整齐;魔芋高剂量与玉女煎高剂量组与拜唐苹类似,细胞间隙减少,无空泡形成,未见毛细血管扩张。10.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胃窦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c-kit数量明显变少,细胞萎缩,染色呈淡黄色。拜唐苹组、魔芋高剂量与玉女煎高剂量组细胞数量略有减少,但形态正常。各中、低剂量组逐渐着色淡、数量少、细胞形态异常。11.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胃窦和血清Ghrelin及胃窦GHSR mRNA表达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大鼠胃ghrelin水平明显下降。与模型组相比,拜唐苹组胃和血清ghrelin水平均明显上升,魔芋和玉女煎各给药组给药后胃ghrelin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尤以魔芋高剂量组和玉女煎高剂量组明显(P<0.01)。而血清中只有魔芋低剂量组有明显变化(P<0.05)。与Ghrelin趋势一样糖尿病大鼠胃GHSR 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拜唐苹组胃GHSR mRNA表达明显增多(P<0.01),魔芋给药各剂量组有增加趋势,但只有魔芋中剂量组有明显改变(P<0.05);玉女煎高、低剂量组相比与模型组胃GHSR mRNA表达增加明显,且多于拜唐苹组。结论:1.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及玉女煎具有抑制正常大鼠食量和体重上升的保健功能,可明显抑制正常大鼠为排空速率,增强大鼠饱腹感,其机制可能与对Ghrelin、Gastrin激素分泌的双向调节有关。2.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及玉女煎有显着改善T2DM大鼠糖代谢、胰岛功能、胰腺组织结构损害的作用,可明显改善胰岛β细胞形态与功能。3.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及玉女煎对T2DM大鼠和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胃排空功能,修复胃窦平滑肌损伤,改善Cajal间质细胞数量与形态,同时促进胃Ghrelin激素的释放与GHRS mRNA水平的表达有关。4.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及玉女煎可以通过促进胃排空能改善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和高糖状态。对糖尿病的防治重视膳食的调节会起到很高的干预作用;中药降糖需要大剂量、高浓度、长时间干预,但整体长期效果优于单纯饮食控制。创新点:1.本研究本着药食同源、药食结合的思路探求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保护胰岛细胞、改善血糖的作用,符合国家中医药发展方向,为糖尿病的一级、二级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干预措施,为将来新药和药食同源保健产品的开发提供借鉴。2.与以往只针对糖尿病胃轻瘫这一并发症的研究不同。本研究从胃排空功能的角度探求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的降糖效果,并对其潜在机制做了初步研究与探讨,为将来的糖尿病防治临床与科研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殷昊[4](2020)在《Orexin及其受体对慢性睡眠剥夺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良好的睡眠保证了人们可以在生活中保持健康,并具有良好的社会行为活动。由职业因素和/或睡眠问题导致的睡眠障碍,通常会引起认知能力的下降。由此,睡眠障碍也从另一个层面上增加了社会负担和财政成本,使其逐步发展为一个公共卫生和安全问题,走进人们的视野。有研究表明,睡眠障碍是进展性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ement,MCI)和痴呆(主要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主要危险因素及特征性表现。30%-60%的老年人存在慢性失眠问题。因此,研究认知老化与睡眠之间的关系,对于认知能力下降的高危人群有积极的公共卫生意义,同时对改善认知健康有巨大帮助。尽管这种睡眠问题在老年人中越发普遍,但依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研究试图探索慢性睡眠剥夺(Chorinc Sleep Deprivation,CSD)对老龄化人群的行为和认知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6月龄野生型C57BL/6雌性小鼠进行Y迷宫行为学试验,筛选出认知水平相似的小鼠并进行随机分组,以保证实验开始前所有入组小鼠认知水平相似,减少实验组内及组间差异。以“轻抚”(Gentle Handling,GH)方式建立小鼠慢性睡眠剥夺模型;给予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ual Orexic Receptor Antagonist,DORA)改善睡眠,建立药物干预模型。雌性小鼠较雄性小鼠更适合群居,较少群斗,减少不必要的死亡。GH睡眠剥夺方式与水平台睡眠剥夺方式相比,小鼠的疲劳度明显降低,进而降低了疲劳造成的死亡率。2.通过Morris水迷宫的方法来检测不同组别小鼠海马依赖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发现CSD延长了逃避潜伏期时长并减少空间探索任务中的穿越平台次数;而与同时期仅进行CSD小鼠相比,Suvorexant治疗后CSD小鼠的逃避潜伏期时长缩短且平台穿越次数增加,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CSD损害了小鼠的学习及记忆能力,而Suvorexant可以逆转或抑制该损害的发生。3.对不同组别小鼠海马CA1区中tau蛋白进行免疫组化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睡眠剥夺组中tau蛋白并未见明显累积。这表明对野生型C57BL/6雌性小鼠进行睡眠剥夺,可以引起认知行为学上的变化,但并未达到引起tau蛋白累积的程度,这可能是仅出现了痴呆的早期认知功能下降的原因,其机制尚待进一步明确。4.对不同组别小鼠海马CA1区中星形胶质细胞进行免疫组化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睡眠剥夺组中星形胶质细胞明显激活,而Suvorexant治疗组中星形胶质细胞激活被抑制。这表明认知功能下降可以引起星形胶质细胞激活,而双Orexin受体拮抗剂可以抑制这种激活。因此,orexin系统与星形胶质细胞很可能共同参与了认知功能的调节。Orexin系统是否参与调节星形胶质细胞在认知中的功能尚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慢性睡眠剥夺能引起老龄野生型小鼠学习和记忆功能轻度下降,未能引起海马CA1区中tau蛋白的累积,但可明显激活星形胶质细胞。而双Orexin受体拮抗剂Suvorexant在改善睡眠的同时改善了认知,且对激活星形胶质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张运恺[5](2020)在《用异域想象反思十九世纪的美国 ——埃德加·爱伦·坡异托邦小说的文化社会阐释》文中研究指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都习惯给爱伦·坡贴上“唯美”作家的标签。这一对坡的认识其实不够全面。他的作品内涵丰富,他将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个体生命体验的思考用艺术手法隐藏在了文本世界的想象性建构之中。因此,进入二十一世纪,学界越来越重视对坡作品的文化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的重要意义的发掘,坡的形象也变得更为全面与立体。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论着全面对坡小说中的异域想象进行文化政治角度的阐释。本论文即从此处入手,围绕坡小说中的“异托邦”想象,来解读坡的异域表征所承载的对十九世纪美国社会的反思。本论文聚焦坡小说中的异域想象,其解读视角借鉴了福柯空间理论中的“异托邦”概念,同时也参考了文化批评、后殖民主义、生态批评、社会学和政治学等理论。坡在他的小说中,所描绘出的空间符合福柯所总结归纳的“异托邦”形式。透过这些文本世界所构筑的奇异空间,坡对美国社会进行了时间与空间挪移的变形式刻画,在看似陌生的异域空间,对美国十九世纪的诸多问题,其中包括对殖民扩张、帝国建构、民主制度、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也更为客观的探讨。坡的这些讨论既紧紧联系他的时代语境,也有跨时代意义,对我们反思当下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与人性仍有可借鉴之处。基于此,本论文将从坡的作品中选择深具代表性的文本,以“异托邦”的不同形式为纲,对坡的异域想象进行文化政治性的阐释,揭示坡对美国社会的彼时痼疾与未来出路的思考。论文将分为五章来展开论述。第一章是绪论。在对坡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指出研究坡小说中的“异托邦”书写的新意所在。在引入福柯的“异托邦”概念之后,对坡小说中的异域想象进行综合论述和分类梳理,继而阐明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基本框架。第二章对坡小说中的远征异托邦空间想象进行解读,选取了《瓶中手稿》、《裘力斯·罗德曼日记》和《凹凸山的故事》三篇小说,它们分别描绘了海洋远航、西部拓殖和殖民地时空穿越三种不同的空间跨越之旅,体现了坡对美国海外拓殖与贸易和对印第安人内部殖民的反思,表明了坡对美国继承欧洲帝国的海洋扩张野心的不安,对美国的西进运动带来的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冲突对抗的担忧,以及对美国的印第安人政策中的殖民主义原罪的焦虑。第三章对坡小说中的时间异托邦空间想象进行解读,选取了《与一具木乃伊的谈话》、《未来之事》和《莫诺斯与尤拉的对话》三篇小说,它们分别通过借古讽今、借未来讽今以及死后反观生前世界的方式表达了坡对美国现代化进程的反思。彼时的美国社会进入了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期,但也深受着技术至上论、人的异化、消费主义的泛滥、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流行、以及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心态等问题的困扰。坡在创作时间异托邦小说时,引入新的时间维度和空间距离,对美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传达了他对美国社会如何才能实现良性发展的关注。第四章对坡小说中的偏离异托邦空间想象进行解读,选取了《瘟疫王》、《焦油博士和羽毛教授的疗法》、《陷坑与钟摆》三篇小说。这三篇小说分别描绘了瘟疫隔离区、精神病院和监狱三个有别于日常空间的另类空间,体现着坡对十九世纪美国疫病管理机制、精神病治疗体系以及监狱惩罚体系中的生命政治机制的思考,坡在小说中揭露了权力与话语的联手运作是如何践踏着人类的生命基本权力,呼吁着人们关注病人、疯人和受监禁者的境遇,期待着美国对相关领域进行全面改革。第五章是结语。对论文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指出坡的异托邦小说大多数看似发生在与十九世纪美国隔着遥远时间与空间距离的异质空间,但是,其想象的基底具有深刻的文化、历史与政治印痕,反映着坡所关注的十九世纪美国社会中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现代化进程、以及生命政治机制等重大议题。而他对这些议题的讨论所牵涉到的人与科技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种族之间、国家地区之间的关系等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旧具有参考意义。
孙丹阳[6](2019)在《20世纪以来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理论演变与实践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心理治疗的视角出发,以信念修正为研究对象,基于对信念修正思想在20世纪以来心理治疗领域内演变路径的梳理,结合对个体信念与信念系统特征的探究,反思心理治疗领域内信念修正理论与实践的现状与出路,进而为心理异常个体的信念修正进行理论建构与操作设计。研究内容涉及两大部分,一是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思想演变研究,意在为信念修正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可行性评估提供理论基础;二是在具体心理治疗理论下对信念修正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定位信念修正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角色,为信念修正的理论建构和操作设计提供策略导向。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厘清三大心理治疗流派中信念修正思想的孕育、发展过程;2.澄清信念在个体心理异常状态中所承担的角色;3.探讨信念修正在心理治疗整合趋向下的角色定位及作用模式;4.建构新的理论模型以完善信念修正的具体实践模式。利用文本分析与案例研究的方法,按照时间逻辑对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代表性理论进行研究发现:信念修正在精神分析的治疗实践当中尚未被明确提出,一直作为一项改变指标隐含其中;存在主义关注个体存在状态,存在状态决定个体的经验累积,信念是经验的析出,依据这一关系,信念修正的系统特征和核心信念被勾勒出来,但并未形成具体的理论;认知行为治疗将信念作为心理治疗核心的致病因素,并明确提出了信念修正的主张,在实践中将信念修正作为一个治疗环节。信念修正的思想演变路径可概括为:理念广为应用,概念不断凸显,理论并未成型。个体的信念以信念系统的形式存在,具有多样性、流动性、层级性、稳固性等特征,对行为具有预测和指导功能,其确信度受证据影响。当前心理治疗领域实证研究泛滥,理论建设萧索;对信念修正的跨学科研究成果未能向心理治疗领域进行有效注入。在精神分析对潜意识信念的处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对信念系统的塑造以及认知行为疗法提供的具体干预手段之上,以信念修正作为心理治疗的共同因素,建构专属理论与操作模型,实现基于个体信念的理论构建与应用评估。多元信念整合修正模型将个体信念的多元特征与各心理治疗理念进行融合,既符合整体论哲学的要求,也遵从了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处理个体的不合理信念来改变或消除异常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在操作性上,覆盖心理干预的全程,并能够以短期治疗的形式进行临床实践,有效的节约经济成本和时间投入;从技术伦理学看,能够有效规避对个体主体性和同一性的损伤。
程筱雨[7](2018)在《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向帕金森模型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运输线粒体对其起到保护性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iPSCs的建立以及多巴胺能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的诱导目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具备多向分化潜能,能够诱导分化成包括多巴胺能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在内的多种终末功能细胞,是进行帕金森病发病机理研究的可靠模型。本课题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通过仙台病毒导入四种转录因子,将其重编程为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iPSCs,并将其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dopaminergic neurons,DA neurons),建立帕金森疾病模型。同时将iPSCs诱导成为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对人类帕金森模型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性作用。方法:将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以5x10^5/孔密度铺板,用仙台病毒感染试剂盒将四种转录因子(Oct3/4,Sox2,c-Myc和Klf4)导入细胞。每天换PBMCs培养基,并观察细胞的聚集现象。在转染第三天将其重铺板并换成iPSCs培养基。每天换液,观察到陆续有小克隆出现,并逐渐长大。克隆长至一周左右挑选至灭活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上培养,继续每天换液至克隆长大,选择边缘光滑、未分化的克隆,用机械划割和挑选方法传代。继续根据现有文献的方法并加以改进,利用一系列生长因子以及小分子化合物顺序作用于iPSCs,将其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结果:(1)成纤维细胞感染仙台病毒并重新铺板后,第3天出现小克隆,并逐渐长大;(2)第4~5代的iPSCs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呈深紫色阳性结果,表明得到的克隆具有干细胞多向分化的特征;(3)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多能干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TRA1-60,OCT3,Nanog,SOX2,SSEA4,结果显示得到的iPSCs高表达干细胞特异性标记物;(4)运用流式细胞技术flow cytometry进一步检测干细胞标记物(SSEA4,TRA1-81),结果证实得到的iPSCs表达这两种干细胞标记物;(5)利用免疫荧光鉴定多巴胺能神经元。共聚焦荧光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检测到高表达的神经元标记物 Neuron-specific Class Ⅲ β-tubulin(TuJ1)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Tyrosine hydroxylase(TH);(6)免疫荧光鉴定星形胶质细胞。共聚焦荧光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检测到分化得到的细胞表达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GFAP和S100β。结论:将四种因子(Oct3/4,Sox2,c-Myc和Klf4)导入体细胞能有效地将血液中的单个核细胞重编程得到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其具有胚胎干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iPSCs能在一系列生长因子和小分子化合物的作用下诱导分化成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得到的细胞分别具有多巴胺能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第二部分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向帕金森模型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输送健康线粒体修复其受损的有氧呼吸目的: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中枢,其功能的成熟与稳定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状态的必要条件。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星形胶质细胞是哺乳动物脑内含量颇丰的细胞群体,其对神经元的支持作用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和证实。有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和生存具有支持作用。本课题利用iPSCs分化得到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建立帕金森模型,将其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同培养,观察星形胶质细胞是否对帕金森病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保护性作用,并探究保护性作用的发生机制。方法:用神经毒素鱼藤酮处理iPSCs分化得到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建立帕金森病模型,并将星形胶质细胞以1:1 比例铺板到帕金森模型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上。利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测量并比较共培养组和单纯鱼藤酮处理组,神经元突触的长度。将线粒体绿色荧光染料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与无线粒体荧光染料标记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共培养,24小时后利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在神经元胞体内是否有绿色荧光标记的线粒体。将线粒体绿色荧光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细胞红色荧光标记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共培养,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Flow cytometer检测分别带有绿色荧光、红色荧光以及两种荧光的细胞群。将星形胶质细胞铺板在cell culture insert培养皿上培养,并放入种有多巴胺能经元的12孔板里,培养之后利用CCK8和celltiter试剂盒检测多巴胺能神经元活性和胞内ATP水平。结果:(1)免疫荧光观察TH 阳性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鱼藤酮组神经元突触明显短于正常组,而鱼藤酮处理过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之后,突触显着变长。(2)线粒体绿色荧光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与鱼藤酮处理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共培养24小时后,免疫荧光观察到在多巴胺能神经元胞体内存在绿色荧光标记的线粒体,说明星形胶质细胞内的线粒体穿梭到多巴胺能神经元内。(3)将线粒体绿色荧光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细胞红色荧光标记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共培养后,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flow cytometry检测到共培养的细胞群内有同时带有绿色荧光和红色荧光的细胞群,再次验证了两种细胞共培养后发生了线粒体穿梭。(4)利用孔径大小为1.Oum的cell culture insert构建共培养系统。设置四个组别:对照组、共培养组、鱼藤酮处理组、鱼藤酮处理后共培养组,并利用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细胞活性,结果显示单纯共培养组细胞活性较健康对照组无明显改变,鱼藤酮处理组胞活性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而鱼藤酮处理后共培养组细胞活性较鱼藤酮组显着上升。(5)检测四个组别细胞内ATP含量得出,单纯共培养组细胞活性较健康对照组上升,鱼藤酮处理组胞内ATP含量下降,而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过后胞内ATP含量明显升高。(6)利用孔径大小为0.4um的cell culture insert构建共培养系统。四个组别分别为:对照组、共培养组、鱼藤酮处理组、鱼藤酮处理后共培养组。结果显示鱼藤酮组细胞活性较健康对照组明显下降,而共培养后细胞活性与鱼藤酮组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7)Cell Titer试剂盒检测四个组别的胞内ATP含量。鱼藤酮组细胞内ATP含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下降,而共培养后细胞内ATP含量与鱼藤酮组的胞内ATP含量没有明显改变。结论:鱼藤酮处理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突触长度明显降低,而其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后神经元突触长度显着增加。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对帕金森病模型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保护性作用。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技术结果说明两种细胞共培养后,星形胶质细胞的线粒体穿梭到多巴胺能神经元中。当0.4um孔径的cell culture insert阻隔了星形胶质细胞的线粒体进入神经元培养基,而允许生长因子、营养因子等小分子在两种细胞培养基中自由出入,星形胶质细胞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性作用消失。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性作用通过线粒体穿梭实现,而非其分泌的生长因子、营养因子等的作用。第三部分:鱼藤酮通过激活p38 MAPK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元对线粒体的摄入目的:有研究表明,细胞间线粒体穿梭现象存在于多种疾病模型中,传输的健康线粒体能够重建疾病细胞受损的呼吸功能,对受体细胞起到保护性作用。而线粒体穿梭的机制也在多种疾病模型中得以研究及阐述。本部分旨在阐明,在我们的星形胶质细胞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共培养模型中,调节线粒体穿梭的机制。方法:将标记有线粒体绿色荧光蛋白的星形胶质细胞与鱼藤酮处理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共培养,24小时后固定、染色,利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绿色荧光标记的线粒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蛋白TH、细胞骨架蛋白phalloidin;收集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基并离心去除细胞碎片和杂质,得到星形胶质细胞条件性培养基(astrocyte-derived conditioned medium,ACM)。将培养基超速离心后去除线粒体,并通过滤膜,得到去除线粒体的条件性培养基(mitochondria-depleted ACM,dmACM)。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培养基中是否存在线粒体。用JC1染料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条件性培养基ACM和去除线粒体培养基dmACM内的线粒体膜电位。利用02 sensor kit检测并比较星形胶质细胞条件性培养基ACM和去除线粒体培养基dmACM内的氧气消耗量。收集星形胶质细胞条件性培养基替代星形胶质细胞,用于培养鱼藤酮处理的神经元,继而用CCK8 Kit和Cell titer kit检测各组的细胞活性和胞内ATP含量。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帕金森模型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内MIRO1、TNFaIP2、p-p38的蛋白含量。鱼藤酮模型中加入p38 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SB203580后,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p-p38的的蛋白含量,并利用CCK8试剂盒检测,p38 MAPK信号通路抑制后,星形胶质细胞条件性培养基ACM培养鱼藤酮模型后神经元的活性。将神经元用p38 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SB203580处理后,用细胞红色荧光蛋白标记,并与线粒体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后,利用细胞流式技术检测同时标记有绿色和红色荧光蛋白的细胞群。神经元用SB203580处理后,与标记了线粒体绿色荧光蛋白的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24小时,并固定、染色,制作玻片,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观察绿色荧光标记的线粒体是否出现在神经元胞体内。结果:(1)利用激光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共培养体系中细胞骨架蛋白,TH阳性多巴胺能神经元以及线粒体绿色荧光蛋白,没有观察到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间存在沟通胞间联系的纳米管隧道结构(intercellular tunnelling nanotubes,TNT);(2)细胞流式技术检测培养基ACM以及去除线粒体的培养基dmACM中的线粒体,结果显示ACM中线粒体颗粒明显较dmACM中的多;(3)JC1测量并比较条件性培养基(ACM)和去除线粒体的培养基(dmACM)中线粒体的膜电位,结果提示ACM中线粒体的膜电位高于dmACM;(4)检测并比较ACM和dmACM实时氧耗量,结果显示ACM氧耗量高于dmACM;(5)鱼藤酮处理的神经元分别用ACM和dmACM培养后,检测细胞活性,结果显示鱼藤酮处理降低神经元活性后,ACM能显着提升细胞活性,而dmACM培养对细胞活性没有明显改善;(6)利用Cell titer kit检测上述组别中胞内ATP含量,结果显示鱼藤酮处理后神经元内ATP含量降低,ACM培养能显着提高神经元胞内ATP,而dmACM对胞内ATP没有提升作用;(7)western bloting检测鱼藤酮模型中,神经元胞内三个与线粒体转移相关的蛋白含量。结果显示MIRO1和TNFaIP2水平在鱼藤酮模型中没有明显改变,而p-p38水平明显增高;(8)p38 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SB203580作用于鱼藤酮模型后,p-p38水平降低;(9)SB203580处理鱼藤酮模型后,加入ACM培养神经元,CCK8检测到神经元的活性没有显着增高;(10)SB203580处理神经元鱼藤酮模型后,标记上细胞红色荧光蛋白,并与标记有线粒体绿色荧光蛋白的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得出,同时带有红色与绿色荧光标记的细胞群比例(7.53%)较未经SB203580处理组(16.818%)明显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1)SB203580处理鱼藤酮模型后,与标记有线粒体绿色荧光蛋白的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制作玻片后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神经元胞体内绿色荧光线粒体较未经SB203580处理组明显减少。结论:健康星形胶质细胞的线粒体通过释放到培养基内,被帕金森模型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摄取,对其起到保护性作用,并重建其呼吸功能。鱼藤酮模型中p38 MAPK信号通路被激活并促进神经元对线粒体的摄取。
万心[8](2017)在《疾病防控与地域社会变迁 ——以建国后余江县血防为中心》文中认为民国时期余江县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给人民群众的生命、生育、生长、生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血防之前的余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疫区社会,社会各阶层关系基本处于不良互动状态。这种对瘟疫“不设防”社会生态,为瘟疫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建国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余江人民用“开新填旧”等办法,经过消灭血吸虫病和巩固血防成果等几个阶段的努力,不仅在全国率先取得了根除血吸虫病的胜利,而且很好的巩固了血防成果。作为地方社会重大历史事件,血防对余江地域社会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得当代余江地域社会带有深刻的“血防”烙印。从政治上看,余江地域政治出现了明显的血防化趋势。表现为血防领导机构常规化,保血防“第一面红旗”成为党和地方政府最大的政治任务。领导人对余江血防的高度关注为余江争得了多种政治资源,使余江政治声誉远播国内外。同时,血防改变了余江许多人的政治命运。从经济上看,血防对余江地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血防为生产提供了健康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改善了疫区人民的生活。如:诸多血防工程的建设,直接推动了余江农业经济的发展;送瘟神纪念馆的建立,每年都会吸引大量中外游客来此参观学习,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血防引发了余江地域文化急剧变化。随着血防的胜利,原来余江那种病态的地方文化,逐渐向健康文化演变。围绕血防,大量的文化产品不断出现,余江地域文化被打上了浓厚的“血防”色彩。在血防胜利的鼓舞下,余江血防精神得以形成。一个积极向上、争创一流、充满自信的余江形象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血防也给余江的社会关系带来了巨大变化。在血防运动中,党和县人民政府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医务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奔赴血防第一线“救死扶伤”;人民群众则积极参与血防,主动配合医务人员开展血防运动。通过血防余江形成了社会各阶层良性互动、密切配合的良好社会关系。而且,血防使余江生态环境得到优化。血防彻底改造了余江钉螺的滋生环境,消除了传染源,优化了余江水环境,使余江卫生环境大为改观。但从余江血防模式在鄱阳湖地区推广的情况看,它只适应山丘型疫区,在湖沼型疫区效果有限,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湖区血防不能照搬余江模式,必须另辟溪径。总之,血防成为建国以来国家治理余江地域社会的手段,通过血防国家成功地介入余江地域社会,并成功地塑造了余江地域社会的“血防”色彩。
马得汶[9](2017)在《西北民族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 ——基于西宁市田野调查的医学人类学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以西宁市两家三甲医院为田野调查点,对文化在医疗过程中的参与和作用进行了研究。生物医学作为科学发展的产物,将疾病治疗视为生理性病变的诊疗过程。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关注文化与疾病治疗的关系。在不同地区、各种不同的地方性文化中,患者对疾病治疗的感受和经历,通常都存在几个基本环节,其中包括患者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择医、医院和医生提供的治疗、患者及家属寻求的其他治疗办法、治疗物(医学药品和非医学药品)的文化属性、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及患者对疾痛的感受和叙事等。这些事项都是理解疾病与治疗的重要方面。生物医学及相关研究较少从患者医疗实践角度进行关注,而民族学、人类学对文化与疾病治疗的研究,却可以在此研究领域精耕细作,推进相关学科整体发展。本论文研究是在生物医学忽视医疗与文化关系的背景下,立足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而实施的科学探索。生物医学提供当前医疗的主流思路和方法,患者自身在医疗过程中的能动性、民族文化传承及宗教民俗与疾病治疗的关系,都很容易被掩蔽在受生物医学训练的、医生主导的诊疗环境中。突出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揭示其文化传统在疾病治疗、健康维护中的参与和价值,有助于人们对疾病治疗与文化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的、更加客观的认识。跨学科、跨文化的理论视角,是研究的基本方法所在。论文使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利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等学科的理论视角,重点从医学人类学角度出发,讨论了在地方性环境中,文化在医疗过程中的参与和作用。在西宁市三甲医院展开的田野调查使用了开放式、半结构式和结构式访谈,通过调查者与患者、医生的面对面沟通,在医疗过程环境中获取一手资料作为研究基础。同时,通过临床观察、参与观察方法,对患者和医生的治疗实践进行记录。研究中使用调查问卷,了解被调查群体的整体情况。对于一些多发性慢性疾病的研究,还使用了“患者主位评估”等方法。医患话语分析也是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方法。患者的话语是其心理和地方性文化最生动的反映。民族学人类学的个案分析方法也在研究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在进入田野前,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学习阅读,为医院调查做准备。进入医疗机构后,首先是实地观察,熟悉调查环境。接着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访谈。调查前期,笔者对多民族患者、两家医院的医生进行开放式访谈,从患者和医生的话语中扑捉他们关注的事项,了解患者、医生的文化和治疗行为。这样,患者和医生的医疗实践中一些值得研究关注的事项就会逐渐清晰地浮现出来,如门诊环境中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疾病认知,藏族患者的择医,回族、撒拉族患者的医疗实践与宗教文化的联系,医患双方在医疗场域对各自需求的强调等等。通过门诊与临床观察、医患话语了解到这些事项后,接下来的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结构式访谈在医患群体中对这些事项进行了专题研究,从而更为高效和精准地收集案例资料。同时,在医生、患者群体中展开医患需求问卷调查,在藏族、回族、撒拉族患者中进行疾病治疗与民族文化调查。这些工作完成后,通过对案例进行分类整理和综合分析,最后形成对地方性文化与疾病治疗的整体性认识。论文作为田野调查的成果,是一部关于西北民族地区的医疗民族志。文化和疾病治疗及健康维护关系密切是论文的基本观点,重视文化在疾病治疗和健康维护中的作用是论文的基本主张。论文各章节通过对患者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择医、医院和医生提供的治疗、患者及家属寻求的其他治疗办法、治疗物(医学药品和非医学药品)的文化属性、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患者对疾痛的感受和叙事等事项的具体研究,将人们对文化与疾病治疗关系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了理论层面——即能够使用民族学、人类学视角的医疗过程这一理论框架去全面系统地理解和阐释这一问题。研究成果是在医疗和健康领域对文化的作用和价值的新的审视。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还针对患者需求、藏族患者择医、医患相互理解等问题发表了系列阶段性研究成果。对于医学人类学研究而言,论文的学术贡献及其启示意义在于:医疗过程中有医生主导的一面,也有患者能动的一面。研究强调患者主位视角的医疗实践,有助于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医疗和健康,为全社会在医疗卫生事业中挖掘文化、重视文化、运用文化提供铺垫作用;对高血压、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主位视角研究,有助于医疗界和医生重视社会生活、心理因素对疾病诱发的作用,可以为患者和医生提供治疗参考;从供求对接障碍审视当前的医患关系紧张状态,是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角,相关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医患关系一般性的认识。对藏族、回族、撒拉族民族文化对医患关系影响的分析是对医患关系研究领域的拓展,为认识民族地区医患关系的特殊性提供了启示。研究指出,文化调适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疾痛叙事部分,研究不但记录患者对疾病的感受和表述,更注重医学人类学所一贯秉承的关怀和道德立意,为人类心灵提供文化滋养;研究突出患者主位视角,患者的治疗经历和疾病认知,就是从医疗角度对当地民族宗教文化的生动反映,因而对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研究和地方性医疗文化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推动了医学人类学视角的医患关系研究,对民生、政策调整都是一个详实的参考。论文第一章是对田野点的描述。内容包括医院社区的定义,两家医院的生态和运作,医院社区中医患群体的认知与心理特点。第二章考察了疾病认知环节中的社会文化因素。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知是民族学人类学视角的医疗过程的起始阶段。本章在简要回顾了西医、中医、民族医学疾病认知的基础上,指出患者主位疾病认知也是疾病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接着结合甲状腺疾病,从社会生活、心理因素探讨了患者主位视角的疾病认知。第三章关注择医环节中文化因素。本章考察了民族文化对藏族患者择医的影响。很多藏族患者或其家属请活佛、阿克打卦,将活佛建议视为择医的重要依据。打卦择医的患者们在医院治疗期间的表现也会存在差异,这一部分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第四章、第五章探讨治疗环节中的文化因素。这两章分析了民族文化对疾病治疗的影响。第四章藏族文化对疾病治疗影响的研究因为是在藏族医疗文化氛围浓厚的Y藏医院做调查,所以分为医生的行为和患者的行为两部分。患者的行为又分为医生的治疗和患者在民族宗教文化中寻求治疗两个方面。藏药加持突出体现出了治疗物的文化属性。藏族文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也十分明显。第五章是从民族宗教文化视角对回族、撒拉族患者治疗实践的考察。回族、撒拉族患者普遍认为疾病和健康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患者采取的治疗方式是多元的,既有医学领域的寻医问药,也有民族文化领域的做都哇、吹都哇、举乜贴等,但是这些治疗实践都是行赛拜布,最终疾病能不能治愈,在患者看来都是真主的前定。回族、撒拉族患者强调举意的重要性,认为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因为病痛忘记真主,也不能将治愈归功于医生从而举伴真主。第六章是对医疗过程中的医患关系环节的探析。本章通过对多民族患者的访谈与观察,秉承马林诺夫斯基文化人类学研究对“需求”关注,分析了患者和医生需求的层次性和多元性,进而提出医患关系是医患双方基于供求形成的相互关系状态。这种双向供求关系在技术层面、心理层面、经济层面、沟通层面、角色层面、道德层面、管理服务层面都可能出现对接障碍,从而影响到医患关系和谐。和谐的医患关系离不开文化的调适作用和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第七章是从疾痛叙事中探寻患者的内心世界和文化关怀的可能性。在回族、汉族、藏族等多民族疾痛叙事语境下,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共性问题:一是疾病是患者人生经历的一部分,通常都意味着一种苦痛,这是疾病的本质;二是身心是一个整体,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疾病治疗和健康十分重要,负面的思想以及强烈的贪欲追求也是制约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三是道德也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维护身心健康的一味药,医疗场域中因为患者及家属处于苦痛之中,所以道德认同是一种普遍共识。最后,论文从文化与疾病的密切关系、医患关系中文化的调适作用、传统医学理念的时代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总结。经过研究提出:首先,多元医疗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对于多元医疗的理解,我们以往是从多种医疗方式并存的角度出发的。然而,从具体患者的疾病治疗经历这一视角中,同样也可以形成多元医疗。其次,民族宗教文化对患者心理和行动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例如藏族患者和回族、撒拉族患者对疾病的理解、择医、治疗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再次,医生和患者的需求不能机械套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论文对此进行了更为具体的研究。医患双向供求关系中存在的对接障碍是分析和理解医患关系的较新视角,文化对这种对接障碍起着重要的调适作用。总之,论文研究说明:文化积极参与医疗过程,人的身心是一个整体,文化对疾病治疗和身心健康的作用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医学离不开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疾病治疗不仅是一个生理性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论文研究正是从患者医疗实践中,揭示了一个与生物医学完全不同的医疗面貌,由此推动医疗和健康事业从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进行更好地转变。
赵润州[10](2016)在《人效能增强技术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元新兴技术的深度交叉、汇聚、融合、突破,人类身心之谜的不断破译,孕育着人增强的革命,衍生了人增强技术作为提高或拓展人能力、特征的专用技术。人增强和人增强技术相应引发军事领域的关注和重视。军人在战斗力系统中占据的关键性地位,军人效能在战争胜负上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军事任务和战场环境对于军人作业能力的挑战,突显了增强军人效能的技术需求。人效能增强成为新世纪新阶段军事领域的前沿主题,人效能增强技术被预见为具有改变战争规则价值的潜在颠覆性技术。但是,相比其军事意义和价值,国际上对于人效能增强和人效能增强技术的研究远远不够。人效能增强主题初露峥嵘,人效能增强技术方兴未艾,巨大潜力亟待挖掘。因此,加强人效能增强技术评估研究,对于战略前沿技术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的选择,我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科技强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针对人效能增强技术评估的逻辑需求和现实问题,采用比较分析法、文献计量法、专家咨询法、文献研究法和综合归纳法等软科学研究方法,面向军事变革趋势和科技前沿态势,借鉴国内外技术评估先进经验和理念,试图揭示人效能增强技术的本质,构建适用于这一技术评估研究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理论方法,开展兼具主观与客观性的关键技术评估实践。据此,将论文分为人效能增强技术分类研究、评估理论方法研究和关键技术评估实证研究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人效能增强技术分类研究。首先遵循术语学研究范式,以国内外相关研究为依据,通过辨析原概念,提出了人效能增强和人效能增强技术的概念。然后,在综合分析技术分类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对人效能增强技术的认识和理解,探索了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系统生物学的干预水平分类标准,融合技术的学科分类和Bio-X研究范式的干预措施分类标准,以及依托技术成熟度的技术成熟度等级分类标准。最后,通过建立候选技术池,根据技术的概念和特征予以鉴别和筛选,将人效能增强技术从概念落实为技术集群,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工程4类干预措施14个领域26个主题60项技术元素。第二部分是人效能增强技术评估理论方法研究。通过技术评估理论方法的综合归纳研究,以及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探索人效能增强技术评估理论方法。建立了人效能增强技术评估的内容框架,以技术轨迹、技术研究作为技术内容,以军事属性和影响、生命伦理和法律问题、安全性和有效性作为非技术内容;并选取专家咨询法、文献计量法、文献研究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定性与定量方法作为人效能增强技术的评估方法;提出了通过人效能增强关键技术进行评估实证研究的思路,综合技术成熟度和技术预警理论,选取莫达非尼、经颅磁刺激技术和CRISPR-Cas基因组编辑技术作为评估对象。第三部分是人效能增强关键技术评估实证研究。首先,评估了莫达非尼的活跃度、研究热点和军事指向性。莫达非尼研究已较为成熟,当前研究以认知疾病和障碍的治疗为主,增强健康人认知能力也成为研究的重点、热点;莫达非尼用于保持清醒、抵抗疲劳无论是外军实际应用还是临床试验均效果显着,而用于增强创造力、记忆力等认知能力难于得到试验结果支持,需要进一步系统评价精确认知效应;就莫达非尼的军用而言,对部队官兵开展知识应用培训,编制规范化、明细化军用手册成为首要研究工作。然后,评估了经颅磁刺激技术的成熟度、发展趋势以及安全性和有效性。经颅磁刺激技术当前正处于发展第2阶段由成长期向成熟期的过渡时期,这一技术的关键领域已初步形成,核心技术主题仍然缺乏,现阶段研究热点如经颅磁刺激技术的医疗应用、经颅磁刺激技术结合不同技术手段等将为脑部疾病治疗和认知增强应用提供支撑;受现阶段经颅磁刺激技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缺乏,基础和应用研究不足的制约,不宜贸然进行军事应用推广以及认知增强实践;经颅磁刺激技术适宜作为军人认知调控的核心技术,依托脑认知原理基础研究,进行“保护脑”的优先布局和“增强脑”的前瞻探索,为我军认知能力优势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持。最后,评估了CRISPR-Cas技术的演化历程、前沿趋势以及生命伦理和法律问题。CRISPR-Cas技术已成为基因组编辑的主流技术,未来将在生命科学领域发挥更为深远的影响;其研究范式从早期CRIPSR序列的发现,到生物学意义的解析,及至用于基因组编辑;哺乳动物细胞的基因组编辑、编辑精确性的提高等构成该技术的研究核心;CRISPR-Cas技术用于全基因组转录筛选、基因挖掘和操控基因的表观遗传学表达等主题构成其研究前沿;生命伦理和法律问题将成为这一技术增强应用的制约因素,可作为应对外军技术突袭的软制衡手段,而唯有加强CRISPR-Cas技术等军事威慑技术的储备,才能掌握技术的主动权和发展的主导权。本研究对人效能增强技术评估进行了有益探索,可资后续战略论证和系统研究借鉴,特定技术评估实践参考。
二、对人类睡眠病治疗有启示的动物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人类睡眠病治疗有启示的动物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献探析佛医在抑郁症防治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1 抑郁症发病率逐年上升,造成巨大的卫生和经济负担 |
2 抑郁症防治是当前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
3 佛学是一门启迪心灵和觉悟人生智慧的学问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1 资料收集与整理 |
2 从病因和方法类别出发总结佛医学防治抑郁症方法 |
第三节 创新点 |
第四节 佛医学概念和本文研究的佛医学文献 |
1 佛医学概念 |
2 佛医学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佛医学的起源、思想内涵和研究现状 |
1 佛医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
2 佛医的医学观 |
3 佛医学研究现状 |
综述二 抑郁症病因及诊疗的研究背景与现状 |
1 抑郁症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
2 抑郁症诊疗的研究现状 |
综述三 佛教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
1 佛教思想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 |
2 佛教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
第一章 佛医经典对抑郁症病因的认识 |
第一节 内因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 |
第二节 外因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 |
第三节 业因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 |
第二章 佛医防治抑郁症的疗法 |
第一节 饮食疗法 |
1 清净饮食,调神益智 |
2 顺应四时,养身以养心 |
3 调五味以养心 |
第二节 佛药、方剂疗法 |
1 理气解郁的佛医方药 |
2 养心安神的佛医方药 |
3 治疗补益肝肾,填髓益精的佛医方药 |
4 补益气血治疗抑郁症的佛医方剂 |
5 健脾利湿、温阳化痰的佛医方药 |
6 开窍醒神的佛医方药 |
第三节 佛医茶疗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
1 佛医茶疗养心的作用 |
2 可用于治疗抑郁症的佛门茶疗方 |
第四节 佛香疗法宁心安神 |
1 熏烧安息香可安神宁心 |
2 檀香外用可清热除烦 |
3 苏合香可化痰醒神解郁 |
4 佛医香方可清心、醒脑除烦 |
第五节 佛医针灸可医治心灵疾病 |
1 佛医针刺疗法治疗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特色 |
2 佛医灸疗法治疗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特色 |
第六节 禅定疗法防治抑郁症 |
1 禅定防治抑郁症的方法 |
2 禅定疗法中的注意事项 |
第七节 佛教音乐疗法改善抑郁症症状 |
1 佛乐疗法的形式和治疗作用 |
2 抑郁症患者可选择念诵或聆听的佛教音乐 |
第八节 忏悔疗法用于改善抑郁症症状 |
1 忏悔疗法产生效果的基础 |
2 忏悔疗法的种类和方式 |
第九节 真言疗法 |
第十节 小结 |
第三章 应用佛学思想的用以治疗抑郁症的心理疗法 |
第一节 正念疗法防治抑郁症 |
1 正念减压训练治疗抑郁症 |
2 正念认知训练治疗抑郁症 |
3 辩证行为疗法 |
第二节 慈悲聚焦疗法 |
第三节 内观疗法治疗抑郁症 |
第四节 慈心禅治疗抑郁症 |
第五节 关于BDIs相关问题的思考 |
1 BDIs只借鉴佛教的某个概念或修行方法却忽略佛教对病因的认识 |
2 对BDIs去宗教化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
3 对BDIs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探讨 |
4 小结 |
第四章 佛医学在抑郁症防治的应用价值探讨 |
第一节 佛医学对抑郁症病因的独特见解可为抑郁症诊疗提供更多思路 |
第二节 佛医疗法为抑郁症防治提供更多思路和参考 |
第三节 佛医疗法对创立防治抑郁症的本土心理学新疗法提供思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杀黑星菌素的生物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病虫害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的影响 |
1.1.2 大环内酯类药物研究进展 |
1.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
1.2.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和组合生物合成 |
1.2.2 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与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
1.3 杀黑星菌素已有研究进展 |
1.4 本文研究意义与思路 |
第二章 Streptomyces sp.NO1W98 中杀黑星菌素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株和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1.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2.2 实验方法 |
2.2.1 Streptomyces sp.NO1W98 菌株的发酵 |
2.2.2 Streptomyces sp.NO1W98 发酵产物的提取 |
2.2.3 结构鉴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Streptomyces sp.NO1W98 发酵提取物的HPLC检测 |
2.3.2 化合物1和2 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Streptomyces sp.NO1W98 基因组文库的构建 |
3.1 实验材料 |
3.1.1 菌株与质粒 |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1.3 实验所用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Supercos1 质粒载体的提取(碱裂解法) |
3.2.2 Streptomyces sp.NO1W98 基因组DNA的提取 |
3.2.3 基因组DNA Sau3 AI部分酶切 |
3.2.4 SuperCos1质粒载体的Xba I酶切 |
3.2.5 酶切后的基因组DNA及质粒载体去磷酸化 |
3.2.6 SuperCos1质粒载体BamHI酶切 |
3.2.7 酶切后的基因组DNA和载体的连接反应 |
3.2.8 包装蛋白,包装反应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Streptomyces sp.NO1W98 中杀黑星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鉴定 |
4.1 实验设备 |
4.2 试剂和菌株 |
4.3 实验方法 |
4.3.1 Streptomyces sp.NO1W98的测序及蕴含基因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4.3.2 Streptomyces sp.NO1W98 基因组文库的筛选 |
4.3.3 Streptomyces sp.NO1W98 抗生素敏感性实验及基因阻断突变株构建 |
4.3.4 接合转移及PCR验证 |
4.3.5 vtdA1基因阻断突变株(vtdA1)的回补 |
4.3.6 Streptomyces sp.NO1W98 相关突变株的HPLC检测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Streptomyces sp.NO1W98 菌株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杀黑星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初步定位 |
4.4.2 Streptomyces sp.NO1W98 中杀黑星菌素基因簇和边界基因的初步鉴定 |
4.4.3 杀黑星菌素生物合成途径的推导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3)从胃排空功能探讨玉女煎及魔芋食品调节大鼠血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词略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经典方剂玉女煎治疗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
1. 中医理论对T2DM的认识 |
2. 玉女煎出处及后世评价 |
2.1 玉女煎的出处 |
2.2 玉女煎的主治病症及组方特点 |
2.3 后世医家评价及应用 |
3. 玉女煎治疗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临床应用 |
3.1 单方治疗,灵活加减,药专力宏 |
3.2 合方治疗,针对性强,治疗广泛 |
4. 玉女煎治疗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机制研究 |
4.1 方剂研究 |
4.1.1 抑制胰岛细胞自噬 |
4.1.2 改善胃肠紊乱,提高胃动力 |
4.2 单药研究 |
4.2.1 知母 |
4.2.2 熟地 |
4.2.3 麦冬 |
4.2.4 牛膝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魔芋膳食纤维在糖尿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
1. 有效成分 |
2. 临床研究 |
3. 机制研究 |
3.1 减少碳水化合物吸收 |
3.2 抑制炎症反应 |
3.3 抗氧化应激反应 |
3.4 改善肠道益生元活性 |
3.5 抑制肠道吸收 |
3.6 抑制糖异生 |
3.7 提高免疫功能 |
4. 不良反应与有效剂量 |
5.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魔芋复合膳食纤维食品及玉女煎对正常大鼠胃动力及体重控制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1.2.1 实验试剂及耗材 |
1.2.2 实验药物备置 |
1.2.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2 观测指标 |
2.1.1 记录大鼠生理指标 |
2.2.2 放射性核素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检测胃排空残留率和排空率 |
2.2.3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胃Ghrelin、Gastrin含量测定 |
2.2.4 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胃窦组织Ghrelin、Gastrin含量测定 |
3. 统计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魔芋复合膳食纤维食品及玉女煎对各组大鼠食量和体重的影响 |
4.2 魔芋复合膳食纤维食品及玉女煎对各组大鼠核素胃排空及半排时间的影响 |
4.2.1 胃半排时间与核素胃排空率 |
4.2.2 胃排空——时间曲线图 |
4.3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Ghrelin及Gastrin表达比较 |
5. 讨论 |
实验二 魔芋复合膳食纤维食品及玉女煎对大鼠血糖及胰岛β细胞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1.2.1 实验试剂及耗材 |
1.2.2 实验仪器 |
1.2.3 实验药物配置 |
2. 实验方法 |
2.1 T2DM大鼠模型的建立 |
2.2 大鼠分组及给药 |
2.3 样本制备 |
2.4. 观测指标 |
3. 统计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各组大鼠一般状态及体重的影响 |
4.2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各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的影响 |
4.3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各组大鼠胰腺形态的影响(HE染色法) |
4.4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各组大鼠胰岛素β细胞表达与形态的影响 |
4.5 磨芋膳食纤维视频和玉女煎对各组小鼠胰岛素分泌及H0MA—IR、H0MA—ISI指数的影响 |
5. 讨论 |
5.1 高脂饲料喂养联合小剂量STZ注射T2DM模型的构建 |
5.2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大鼠模型一般状况,糖代谢的影响 |
5.3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T2DM大鼠胰岛功能的影响 |
5.4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T2DM大鼠β细胞和胰腺组织形态的影响 |
实验三 玉女煎及魔芋复合膳食纤维食品对糖尿病大鼠胃排空功能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放射性核素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检测胃排空残留率和排空率 |
2.2 大鼠胃窦组织病理学改变观察 |
2.3 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窦CajaL间质细胞表达 |
2.4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胃Ghrelin含量 |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测定胃GHSR mRNA的表达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胃排空功能的影响 |
4.1.1 胃半排时间与核素胃排空率 |
4.1.2 胃排空——时间曲线图 |
4.2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胃窦组织病理形态改变的影响 |
4.3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胃窦Cajal细胞的影响 |
4.4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Ghrelin激素的影响 |
4.5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和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Ghrelin激素的影响 |
5. 讨论 |
5.1 糖尿病与胃排空功能的相互影响 |
5.2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与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胃排空功能的影响 |
5.3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与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胃窦病理改变的影响 |
5.4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与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胃窦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 |
5.5 魔芋膳食纤维食品与玉女煎对糖尿病大鼠Ghrelin和GHRS mRNA的影响 |
结论 |
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个人简历 |
附录2 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
附件 |
(4)Orexin及其受体对慢性睡眠剥夺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睡眠 |
1.2.1.1 睡眠分期 |
1.2.1.2 睡眠脑电图 |
1.2.1.3 睡眠神经化学 |
1.2.2 记忆 |
1.2.2.1 记忆分类 |
1.2.2.2 记忆阶段 |
1.2.3 睡眠与记忆的行为学研究 |
1.2.3.1 人类研究 |
1.2.3.2 动物研究 |
1.2.4 正常睡眠老年人的睡眠与认知 |
1.2.4.1 睡眠时间和认知的自我报告 |
1.2.4.2 多导睡眠描记法(Polysomnography,PSG)——测量睡眠和认知 |
1.2.5 体动记录仪测量的睡眠和认知 |
1.2.6 睡眠剥夺和认知 |
1.2.7 睡眠不足和认知 |
1.2.8 睡眠和学习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统一理论和机制 |
1.3.2 其他理论和机制 |
第一部分 orexin双受体拮抗剂Suvorexant对慢性睡眠剥夺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分组、给药、流程 |
1.3.2 筛选-Y迷宫 |
1.3.3 睡眠剥夺 |
1.3.4 空间学习、记忆检测-水迷宫试验 |
结果 |
1.4 慢性睡眠剥夺和Suvorexant对学习记忆的影响 |
结论 |
讨论 |
附图 |
第二部分 Orexin双受体拮抗剂Suvorexant影响睡眠剥夺损害学习记忆的机制研究 |
第1节 野生型C57BL/6雌性小鼠进行慢性睡眠剥夺和/或Suvorexant干预对tau蛋白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实验设备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2.1 干预所用试剂 |
1.2.2 Western Blotting所用试剂 |
1.2.3 免疫组织化学所用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1.3.1 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 |
1.3.1.1 组织蛋白质提取 |
1.3.1.2 蛋白浓度测定 |
1.3.1.3 SDS-PAGE电泳 |
1.3.1.4 转膜 |
1.3.1.5 免疫结合 |
1.3.1.6 显影 |
1.3.1.7 蛋白印记分析 |
1.3.2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实验 |
1.3.2.1 灌注取脑组织 |
1.3.2.2 固定、包埋、切片、染色 |
1.3.2.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4 慢性睡眠剥夺及Suvorexant对tau蛋白的影响 |
结论 |
讨论 |
附图 |
第2节 野生型C57BL/6雌性小鼠进行慢性睡眠剥夺和/或Suvorexant干预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实验设备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2.1 干预所用试剂 |
1.2.2 Western Blotting所用试剂 |
1.2.3 免疫组织化学所用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3.1 GFAP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 |
1.3.1.1 组织蛋白质提取 |
1.3.1.2 蛋白浓度测定 |
1.3.1.3 SDS-PAGE电泳 |
1.3.1.4 转膜 |
1.3.1.5 免疫结合 |
1.3.1.6 显影 |
1.3.1.7 蛋白印记分析 |
1.3.2 GFAP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实验 |
1.3.2.1 灌注取脑、固定、包埋、切片、染色 |
1.3.2.2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4 慢性睡眠剥夺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
结论 |
讨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外文论文一 |
外文论文二 |
(5)用异域想象反思十九世纪的美国 ——埃德加·爱伦·坡异托邦小说的文化社会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爱伦·坡研究国外文献综述 |
1.2 爱伦·坡研究国内文献综述 |
1.3 福柯的“异托邦”概念综述 |
1.4 爱伦·坡小说中的异托邦想象 |
第二章 远征异托邦:反思美国殖民与帝国扩张 |
2.1 航海异托邦中的帝国想象:《瓶中手稿》 |
2.2 西进异托邦中的拓殖之路:《裘力斯·罗德曼日记》 |
2.3 穿越异托邦中的殖民与帝国镜像:《凹凸山的故事》 |
第三章 时间异托邦:反思美国现代化进程 |
3.1 餐桌和书房/解剖台上的借古讽今:《与一具木乃伊的谈话》 |
3.2 未来热气球上的借未来讽今:《未来之事》 |
3.3 在永恒之墓中反观历史:《莫诺斯与尤拉的对话》 |
第四章 偏离异托邦:反思美国的生命政治机制 |
4.1 瘟疫异托邦中的疾病书写:《瘟疫王》 |
4.2 精神病院异托邦中的疯癫与理性:《焦油博士和羽毛教授的疗法》 |
4.3 监狱异托邦中的规训隐喻:《陷坑与钟摆》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20世纪以来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理论演变与实践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1 心理健康是个体、家庭、社会的共同追求 |
1.1.2 心理异常应对的范式转化拓宽心理治疗技术的作用领域 |
1.1.3 心理治疗技术的范式整合趋向 |
1.1.4 哲学咨询的方法论困境推动信念修正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取向 |
1.1.5 心理治疗技术中的“信念修正”具有研究空间 |
1.2 研究现状 |
1.2.1 当前心理治疗领域研究内容概述 |
1.2.2 “信念修正”研究现状 |
1.3 研究视角、方法与目标 |
1.3.1 研究视角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范围、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2 文章架构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
1.4.3 创新点 |
第二章 信念与信念修正 |
2.1 信念的本质 |
2.1.1 信念的解释 |
2.1.2 信念的来源 |
2.1.3 信念形成的途径 |
2.1.4 信念的特性 |
2.1.5 信念的功能 |
2.2 信念系统的基本问题 |
2.2.1 内隐信念与外显信念 |
2.2.2 信念系统的解释模型:“中心-外周”模型 |
2.2.3 信念系统的解释模型:“真-善-美”模型 |
2.2.4 信念在系统中的存在形式 |
2.3 信念修正的科学基础 |
2.3.1 “4E+S”理论模型 |
2.3.2 神经可塑性 |
2.3.3 镜像神经元 |
2.4 信念修正的原则与策略 |
2.4.1 一致性维护 |
2.4.2 信息经济原则 |
2.4.3 置信度消减 |
2.4.4 稀释与降低权重 |
2.5 小结 |
第三章 信念修正的精神分析进路(1900-1950 年) |
3.1 精神分析的思想内核 |
3.1.1 心理地形学说 |
3.1.2 人格结构理论 |
3.1.3 防御机制 |
3.1.4 心理动力 |
3.2 精神分析对“信念”的关涉 |
3.2.1 早期经验与信念塑造 |
3.2.2 记忆缺失与潜意识信念 |
3.2.3 病理性观念与不合理信念 |
3.2.4 情感负载与情绪性信念 |
3.2.5 过度联想与信念的衍生 |
3.3 精神分析治疗实践对信念修正的启示 |
3.3.1 破除象征与转换:不合理信念的识别 |
3.3.2 宣泄:信念的情感卸载 |
3.3.3 移情:信念传递的基础 |
3.3.4 暗示:信念修正的方式 |
3.4 案例分析:精神分析对强迫症的信念修正 |
3.4.1 强迫症的界定及其特征 |
3.4.2 强迫症的潜意识内容解析 |
3.4.3 基于信念修正对强迫症的治疗 |
3.5 小结 |
第四章 信念修正的存在主义进路(1940-1980 年) |
4.1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思想基础 |
4.2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
4.2.1 罗洛·梅的存在分析治疗 |
4.2.2 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学 |
4.2.3 欧文·亚隆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 |
4.3 存在主义对个体信念系统的构建 |
4.3.1 “自我-人际-外周”模型的基本特征 |
4.3.2 “自我-人际-外周”模型在实践中的价值 |
4.4 案例分析:信念系统重塑对厌倦的应对 |
4.4.1 厌倦的产生与界定 |
4.4.2 存在主义哲学对厌倦的研究 |
4.4.3 异化实存下的信念系统特征 |
4.4.4 存在主义进路下对厌倦患者的信念修正 |
4.5 小结 |
第五章 信念修正的认知行为进路(1960-2000 年) |
5.1 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与应用 |
5.1.1 核心预设与特征 |
5.1.2 认知行为治疗的行为主义基础 |
5.1.3 认知行为治疗的认知理论支撑 |
5.1.4 临床适用性及其应用 |
5.2 认知行为治疗中的“信念修正”研究 |
5.2.1 艾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
5.2.2 贝克的标准认知治疗 |
5.2.3 认知行为治疗下的信念加工与表征 |
5.3 案例分析:信念修正与抑郁症治疗 |
5.3.1 抑郁症的产生、界定与治疗实践 |
5.3.2 基于信念修正AGM理论对抑郁症的治疗 |
5.3.3 抑郁症的行为激活与反向信念修正 |
5.4 案例分析:从幻觉干预看信念修正 |
5.4.1 幻觉的界定及其特征 |
5.4.2 幻觉的解释与表征问题 |
5.4.3 信念修正对幻觉的干预要点 |
5.5 小结 |
第六章 整合范式下的信念修正模型构建 |
6.1 心理障碍应对的整合趋势 |
6.2 心理治疗的整合取向 |
6.2.1 治疗理论的整合 |
6.2.2 技术折衷主义 |
6.2.3 共同因素研究 |
6.3 多元信念整合修正模型 |
6.3.1 MBIRM的核心理念 |
6.3.2 MBIRM的基本要件 |
6.3.3 MBIRM的操作流程 |
6.4 多元信念整合修正模型的可行性评估 |
6.4.1 心理治疗技术的评估要点 |
6.4.2 MBIRM的技术可操作性 |
6.4.3 MBIRM的经济可行性 |
6.4.4 MBIRM的伦理可行性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思想到技术: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发展路径 |
7.2 对立向整合:信念修正作为共同因素的角色定位 |
7.3 技术与心灵:信念修正的效用价值 |
7.4 科学与社会:心理治疗的未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7)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向帕金森模型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运输线粒体对其起到保护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iPSCs的建立以及多巴胺能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的诱导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向帕金森模型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输送健康线粒体修复其受损的有氧呼吸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鱼藤酮通过激活p38 MAPK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元摄入线粒体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线粒体穿梭——帕金森病治疗的新策略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疾病防控与地域社会变迁 ——以建国后余江县血防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和本文创新之处 |
三、研究视角:血吸虫病防治与社会变迁 |
四、研究内容和本文框架 |
五、资料来源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血吸虫病与余江疫区社会 |
第一节 余江县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及流行史 |
一、余江县的地理环境 |
二、血吸虫病流行的自然环境因素 |
三、血吸虫病流行社会因素 |
四、流行史 |
第二节 血吸虫病流行的危害 |
一、危害生命,毁灭村庄 |
二、影响生育,破坏经济生产 |
三、使生活贫困,造成社区恐慌 |
第三节 余江疫区的社会状况 |
一、政府“缺位” |
二、医疗界无奈 |
三、富裕阶层缺乏义举 |
四、迷信势力趁火打劫 |
五、普通民众的挣扎与绝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建国后余江血防的社会条件、历程与成就 |
第一节 余江血防模式生成的社会条件 |
一、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需要 |
二、发展农村经济的要求 |
三、中共领导方式的惯性及时代的产物 |
第二节 余江血防历程 |
一、调查摸底 |
二、制定规划 |
三、全面防治 |
四、巩固成果 |
第三节 余江血防的成就 |
一、发明“开新填旧”的灭螺方法 |
二、成为第一个消灭血吸虫病的县 |
三、长期巩固了血防成果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血防与余江地域政治演化 |
第一节 血防成为最大的政治任务 |
一、崇高的政治使命 |
二、各级领导的持续关注 |
三、政府官员深入推进血防工作 |
四、历届党委、政府最大的政治任务 |
第二节 迅速调动各级组织资源 |
一、建立自上而下的防疫系统 |
二、建立高效的血防领导工作机制 |
三、密集出台政令,使血防工作制度化、法制化 |
四、血防领导机构常规化 |
第三节 血防为余江争得了多种政治资源 |
一、余江“血防圣地”声誉远播海内外 |
二、血防改变了余江许多人的政治命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血防与余江地方经济发展 |
第一节 艰苦奋斗的血防模式 |
一、“勤俭办事”的血防措施 |
二、余江血防的产出大于投入 |
三、条件困难亦能战胜“瘟神” |
第二节 血防与生产相促进 |
一、灭螺与水利建设相结合 |
二、治病救人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
三、灭螺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
四、粪管、“三光”与农业积肥相结合 |
第三节 血防促进余江经济发展 |
一、提供大量劳动力 |
二、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经济结构 |
三、推动旅游业繁荣 |
四、促进水利事业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血防与余江文化特色形成 |
第一节 从“病态文化”到“健康文化” |
一、解放前余江疫区的“病态文化”表征 |
二、血防胜利后余江“健康文化”出现 |
第二节 血防对余江地域文化的塑造 |
一、中共对余江血防文化的建构 |
二、血防引起余江地域文化转变的原因 |
第三节 余江血防文化的繁荣 |
一、新闻报道宣传和学术论文 |
二、血防文学和史学 |
三、建立纪念馆——血防文化的物质载体 |
四、经常性的血防纪念活动 |
第四节 余江地域文化之魂:血防精神 |
一、余江血防精神的内涵 |
二、余江血防精神对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血防与余江地域社会关系改善 |
第一节 党和政府:为了群众、依靠群众 |
一、耐心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
二、积极做好群众动员工作 |
三、把血防知识和技术交给群众 |
四、建立群众性的血防队伍 |
第二节 血防人员:救死扶伤、认真履责 |
一、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 |
二、解病人之所难 |
三、吃苦耐劳 |
四、把病人当亲人 |
第三节 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自觉血防 |
一、积极参加治疗,感恩政府 |
二、积极参加灭螺运动 |
三、积极开展“两管”工作 |
四、自觉开展环境改造 |
第四节 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 |
一、干部、技术人员与群众三结合 |
二、多部门联合血防 |
三、官民同心,群防群控局面的出现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血防与余江生态环境变化 |
第一节 虫-人-环境构成的“生态环境系统” |
一、血吸虫及其生命周期 |
二、血吸虫的“终宿主”:人或哺乳动物 |
三、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 |
四、血吸虫病的传播媒介——疫水 |
第二节 余江血防“环改”特点及其对环境优化 |
一、余江“环改血防”的主要措施 |
二、血防与余江生态环境的优化 |
第三节 余江血防模式的推广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 |
一、余江血防模式在鄱阳湖地区的推广 |
二、余江血防模式带来的环境问题 |
三、未来湖沼型疫区血防策略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西北民族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 ——基于西宁市田野调查的医学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选题及其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综述 |
第一章 医院社区的生态和运作 |
第一节 医院社区的定义:文化交织的多元社区 |
一、进入田野点 |
二、地方传统与多元文化 |
三、医院社区中多元文化与观念的交汇 |
第二节 X医院的生态与运作 |
一、X医院的院内布局 |
二、X医院的周边环境 |
三、X医院的特点与运作 |
第三节 Y藏医院的生态与运作 |
一、Y藏医院的院内布局 |
二、Y藏医院的周边环境 |
三、Y藏医院的特点与运作 |
第四节 医院社区中医患群体的认知与心态 |
一、患者及家属的心态 |
二、医护人员的心态 |
三、地方宗教文化对医患群体认知和心态的影响 |
第二章 文化与疾病认知:甲状腺疾病的多民族患者考察 |
第一节 文化与疾病认知 |
一、文化与西医的疾病认知 |
二、文化与中医的疾病认知 |
三、文化与民族医学的疾病认知 |
四、患者主位视角的疾病认知 |
第二节 患者主位视角:甲状腺疾病的门诊研究 |
一、甲状腺疾病 |
二、患者访谈 |
三、甲状腺疾病的患者主位视角疾病认知 |
第三节 社会生活、心理因素与患者主位视角的疾病认知 |
一、患者自我评估 |
二、疾病完全由社会生活、心理因素诱发的事例 |
三、疾病部分由社会生活、心理因素诱发的事例 |
第三章 藏族患者择医中的文化因素探析 |
第一节 宗教信仰因素对藏族患者择医的影响 |
一、择医 |
二、择医的本质是决策 |
三、宗教信仰与藏族患者的择医 |
第二节 医生和患者对打卦择医的看法 |
一、医生对打卦择医的看法 |
二、患者对打卦择医的看法 |
第三节 藏族患者打卦择医的差异表现 |
一、患者的内心矛盾 |
二、患者决策最终依从打卦结果 |
三、患者决策最终服从医生建议 |
第四章 治疗中的民族宗教文化与医患实践:藏族的事例 |
第一节 Y藏医院医生的做法 |
一、医生们的“早课” |
二、藏医特色治疗方法与民族文化 |
三、晚上熏香查房 |
第二节 患者及家属的做法 |
一、患者及家属在医院治疗时的做法 |
二、患者及家属在家乡的做法 |
三、急重症患者的“多点同步治疗” |
第三节 藏药制作与宗教信仰 |
一、制药的文化程序:药物加持 |
二、加持者的境界与药效 |
三、藏药制作期间的性别与性禁忌 |
第四节 藏族民族文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
一、藏医治疗方式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
二、文化对患者观念的作用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
三、藏族医德文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
第五章 宗教文化视角下患者疾病治疗的认知与实践:回族、撒拉族的事例 |
第一节 患者观点:疾病、健康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 |
一、患者对疾病的理解与宗教文化相关联 |
二、礼拜和大小净对疾病预防及健康益处很大 |
三、举意和托靠非常重要 |
第二节 赛拜布:患者实践的多元性 |
一、寻医问药 |
二、做都哇、吹都哇和举乜贴 |
三、其他做法 |
第三节 多元归于一元:治愈与否都是真主的定然和拨派 |
一、医生的作用 |
二、认真行赛拜布 |
三、疾病治愈与否都是真主的拨派和定然 |
第六章 医患关系的多民族患者访谈与观察 |
第一节 患者的多元需求 |
一、患者的根本需求 |
二、患者的重要需求 |
三、患者的衍生需求 |
第二节 医生的多元需求 |
一、医生的根本需求 |
二、医生的重要需求 |
三、医生的衍生需求 |
第三节 医患供求关系中的对接障碍 |
一、技术、心理和经济层面的对接障碍 |
二、沟通和角色层面的对接障碍 |
三、道德和管理服务层面的对接障碍 |
第四节 医患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
一、从认知看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 |
二、从诊疗情境看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 |
三、从医院管理制度看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 |
第七章 多民族语境下的疾痛叙事 |
第一节 疾痛与人生 |
一、作为苦痛的疾病:回族M阿姨的故事 |
二、曾经年轻的岁月:汉族M阿姨的病榻叙事 |
三、疾病的本质是苦难 |
第二节 七分精神三分病 |
一、心病难医:叛逆期的回族小姑娘 |
二、身不由己:一位土族教师的疾病 |
三、瘾好与疾病:要做“英雄”不要做“狗熊” |
第三节 道德也是一味药 |
一、孝亲:渴望孝顺的回族夫妇 |
二、齐家:一位打嗝的妻子 |
三、重德:医疗场域中的道德认同 |
结语 |
一、文化与疾病治疗关系的再思考 |
二、医患关系中文化调适的学术及实践价值 |
三、健康、医疗与文化研究的学术意义与时代贡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人效能增强技术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语)表 |
引言 |
0.1 研究背景和立题依据 |
0.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0.2.1 研究目的 |
0.2.2 研究意义 |
0.3 主要研究内容 |
0.4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0.4.1 技术路线 |
0.4.2 研究方法 |
I 人效能增强技术分类研究 |
1 人效能增强技术的军事术语研究 |
1.1 人效能增强的概念 |
1.1.1 人效能增强的原概念 |
1.1.2 人效能增强的概念 |
1.1.3 人效能增强的相关概念 |
1.2 人效能增强技术的概念 |
1.2.1 技术的概念 |
1.2.2 人效能增强技术的概念 |
1.2.3 人效能增强技术的相关概念 |
1.3 本章小结 |
2 人效能增强技术的分类标准 |
2.1 技术的通常分类 |
2.1.1 通常技术分类标准 |
2.1.2 常见实用技术分类 |
2.2 人效能增强技术的分类标准 |
2.2.1 人效能增强技术按干预水平分类 |
2.2.2 人效能增强技术按干预措施分类 |
2.2.3 人效能增强技术按技术成熟度等级分类 |
2.3 本章小节 |
3 人效能增强技术的识别 |
3.1 人效能增强技术的选择标准 |
3.2 人效能增强技术的识别方法 |
3.2.1 人效能增强技术识别的文献计量 |
3.2.2 人效能增强技术识别的文献研究 |
3.2.3 人效能增强技术识别的专家咨询 |
3.3 人效能增强技术的识别结果 |
3.3.1 物理干预措施 |
3.3.2 化学干预措施 |
3.3.3 生物干预措施 |
3.3.4 工程干预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II 人效能增强技术评估理论方法研究 |
4 人效能增强技术评估理论方法研究 |
4.1 技术评估理论方法 |
4.1.1 技术评估的概念 |
4.1.2 技术评估的内容 |
4.1.3 技术评估的方法 |
4.2 人效能增强技术评估理论方法 |
4.2.1 人效能增强技术评估的内容 |
4.2.2 人效能增强技术评估的方法 |
4.2.3 人效能增强关键技术的选取 |
4.3 本章小结 |
III 人效能增强关键技术评估实证研究 |
5 莫达非尼评估 |
5.1 莫达非尼概况 |
5.2 莫达非尼活跃度和研究热点评估 |
5.2.1 数据获取和研究工具 |
5.2.2 研究方法 |
5.2.3 结果和讨论 |
5.3 莫达非尼军事指向性评估 |
5.3.1 莫达非尼的适用范围 |
5.3.2 莫达非尼应用倾向的问卷调查 |
5.3.3 莫达非尼军用的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经颅磁刺激技术评估 |
6.1 经颅磁刺激技术概况 |
6.2 经颅磁刺激技术成熟度和发展趋势评估 |
6.2.1 研究设计 |
6.2.2 数据获取和研究工具 |
6.2.3 结果和讨论 |
6.3 经颅磁刺激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 |
6.3.1 经颅磁刺激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证据缺乏 |
6.3.2 经颅磁刺激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足 |
6.4 本章小结 |
7 CRISPR-Cas基因组编辑技术评估 |
7.1 CRISPR-Cas基因组编辑技术概况 |
7.2 CRISPR-Cas基因组编辑技术演化历程和前沿趋势评估 |
7.2.1 数据获取和研究工具 |
7.2.2 研究设计 |
7.2.3 结果和讨论 |
7.3 基因增强的生命伦理和法律问题评估 |
7.3.1 基因增强作为目的 |
7.3.2 基因技术作为手段 |
7.3.3 基因增强作为结果 |
7.4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1.1 主要结论 |
8.1.2 主要不足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人效能增强技术识别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2 人效能增强技术识别咨询专家名单 |
附录3 人效能增强技术集群 |
附录4 人效能增强技术评估内容咨询专家名单 |
附录5 莫达非尼应用倾向的问卷调查 |
发表论文(代表性论着)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对人类睡眠病治疗有启示的动物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探析佛医在抑郁症防治的应用价值研究[D]. 魏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杀黑星菌素的生物合成研究[D]. 张园.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从胃排空功能探讨玉女煎及魔芋食品调节大鼠血糖的实验研究[D]. 董广通.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Orexin及其受体对慢性睡眠剥夺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殷昊. 山东大学, 2020(04)
- [5]用异域想象反思十九世纪的美国 ——埃德加·爱伦·坡异托邦小说的文化社会阐释[D]. 张运恺.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6]20世纪以来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理论演变与实践发展[D]. 孙丹阳.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7]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向帕金森模型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运输线粒体对其起到保护性作用[D]. 程筱雨. 苏州大学, 2018(04)
- [8]疾病防控与地域社会变迁 ——以建国后余江县血防为中心[D]. 万心.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9]西北民族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 ——基于西宁市田野调查的医学人类学研究[D]. 马得汶. 兰州大学, 2017(12)
- [10]人效能增强技术评估研究[D]. 赵润州.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