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棚草莓增施二氧化碳效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娇[1](2021)在《不同时期加富CO2对温室番茄生理特性及果实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二氧化碳加富对温室番茄生长生理特性以及果实生长的影响,本试验以番茄CM160为供试材料,分为苗期加富二氧化碳与在苗期处理水平上后期加富二氧化碳两大部分。苗期加富二氧化碳共设两个处理,为不加富CO2(CK)和加富CO2处理。在苗期处理水平上后期加富二氧化碳部分共设四个处理,分别为苗期加富CO2(A)、整个时期都加富CO2(B)、定植后期加富CO2(C)、整个时期不加富CO2(D)。苗期试验温度控制在22℃左右,CO2浓度控制在600±50(?)l·L-1,后期试验全部是高温环境,温度控制在37℃左右,CO2浓度控制在950±50(?)l·L-1。根据以上的试验处理,通过对CO2加富温室番茄幼苗生长及后期高温条件下CO2加富对温室番茄生长及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番茄苗期加富CO2可增加番茄幼苗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前期增加不显着,从21d开始显着增加。增施CO2番茄光合作用、SPAD值增加,番茄幼苗地上部与根干鲜重、根系活力均较对照有增加,但不显着。增施CO2使根冠比、壮苗指数增加,但根长前期增加,后期减少。(2)在不同时期增施CO2均使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增加。各处理株高、茎粗从高到低表现为整个时期加富CO2>苗期加富CO2>定植后期加富CO2>整个时期不加富CO2。叶面积从高到低表现为整个时期加富CO2>定植后期加富CO2>苗期加富CO2>不加富CO2。苗期加富CO2与只后期加富CO2在生长指标上基本无差别,整个时期加富CO2处理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最大,显着高于对照。(3)不同时期加富CO2使番茄净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气孔导度下降,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叶绿素总含量增加。增施CO2番茄光合特性增加。净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从高到低为整个时期加富CO2>后期加富CO2>苗期加富CO2>不加富CO2,气孔导度从高到低为不加富CO2>苗期加富CO2>只后期加富CO2>整个时期加富CO2。叶绿素含量表现为整个时期加富CO2>只后期加富CO2>苗期加富CO2>不加富CO2。整个时期加富CO2比只后期加富CO2光合指标以及叶绿素含量高,但差异不显着,苗期加富CO2比不加富CO2促进大,但差异不显着。结果表明,在高温条件下加富CO2使植物光合作用增加,但苗期加富CO2与不加富CO2在高温条件下差异不显着。(4)在不同时期增施CO2均能增加番茄的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渗透调节物质。整个时期加富CO2番茄叶片的SOD、POD、CAT、PPO等抗氧化酶活性是最高的,MDA含量是最低的,但与只后期加富CO2的抗氧化酶活性差异不显着。对不加富二氧化碳的高温环境抗氧化酶增加也减轻了高温对番茄的伤害,膜脂过氧化损伤。CO2加富显着促进了番茄植株可溶性蛋白、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增加,有助于番茄植株功能的恢复,提高细胞正常活性,从而增强番茄植株抗性。(5)在任何时期增施CO2都增加番茄的品质,增施CO2使番茄果实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可滴定酸含量会减少,转色期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可滴定酸含量最少,在红熟期糖酸比最大,整个时期增施CO2对番茄品质影响最大。增施CO2使番茄在不同成熟期果实硬度降低,随着番茄成熟,番茄硬度也逐渐降低,整个时期增施CO2比其它两个处理硬度低,总体来说,在整个时期增施CO2效果最好,果实品质最佳,但各项指标与只在后期增施CO2相比差异不显着,苗期加富CO2比不加富CO2果实品质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着。(6)无论在什么时期增施CO2都使果实横、纵径、开花数、结果数以及坐果率增加,单果重,单株产量以及总产量增加,最后的总产量在整个时期加富CO2、只后期加富CO2、苗期加富CO2分别比不加富CO2增产50.7%、36.3%、11.6%。这说明在不同时期增施CO2促进番茄产量和经济效益。增产表现为整个时期加富CO2>只后期加富CO2>苗期加富CO2>加富CO2。试验结果表明,增施CO2气肥,可有效促进番茄的光合作用,起到增产和提高品质的作用。尤其是在番茄整个生育期不间断的加富二氧化碳能明显促进植株生长发育与果实生长,苗期加富CO2后期不加富则随着番茄的生长其并无明显促进作用,所以只在苗期加富CO2并无显着作用。
赵永华[2](2021)在《发展富碳农业 促进农业碳中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碳中和是一种创新的农业理念和模式,即"将工业生产的二氧化碳用于农业生产,通过作物生长把二氧化碳吸收利用。"富碳农业就是人工增施的办法满足作物对二氧化碳的需求。通过研究和探索,将收集的二氧化碳作为气肥或制作成干冰,在温室大棚、大田和果园等使用,能够增强作物抗病能力,降低农药使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提升农业经济效益。这对解决二氧化碳排放问题,落实我国政府对世界的承诺,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碳中和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张琮[3](2020)在《设施栽培对杨梅果实发育及品质形成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杨梅露地栽培采收期短且易遭连续阴雨天,导致产量减少,果实品质下降。设施栽培可使杨梅提早上市或避免雨水危害,实现果实品质改善、供应期延长,显着提高经济效益,但设施栽培内环境因子对杨梅果实品质形成及调控机理尚未明确,难以采用针对性的栽培措施,导致设施栽培效果不稳定。因此,研究设施栽培内环境因子变化及其果实品质形成的影响,可为设施杨梅高品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浙江省主栽杨梅品种‘东魁’和‘荸荠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促早栽培和避雨栽培,以露地栽培为对照,探究不同栽培条件下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研究不同栽培条件对杨梅果实生长发育及品质形成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设施栽培环境因子变化较露地差异显着,影响杨梅物候期和果实品质。其中,促早栽培温室平均气温和环境相对湿度均显着高于露地,提前了杨梅的物候期。1~3月期间,促早栽培温室的平均气温较露地高2.6℃,杨梅的初花期和幼果期均提前。4~6月为杨梅果实生长发育期,促早栽培环境的平均气温最高,为23.8℃,避雨栽培平均气温为23.5℃,而露地最低为20.7℃。且促早温室和避雨大棚的环境相对湿度分别高于露地4.2%和3.5%。但是,温室覆盖材料为PC板,导致光照强度为露地的50%~60%,影响果实花色苷的合成和积累,导致促早栽培的杨梅果实色泽显着低于露地。此外,1~3月,促早温室内二氧化碳平均浓度达521.3μL·L-1,比露地高14.9%。但在4~6月果实发育期间,由于杨梅的光合作用增强,二氧化碳需求量加大,导致促早温室和避雨大棚的平均二氧化碳分别为386.5μL·L-1和370.1μL·L-1,分别比露地降低14.5%和18.1%。2.不同栽培条件下杨梅果实发育规律基本一致,均在花后60 d开始快速生长,果实可溶性糖等营养物质大量积累,其中设施栽培‘东魁’杨梅的果实品质较露地显着提升。表现为,促早栽培和避雨栽培的‘东魁’杨梅单果重分别较露地提高了22.4%和22.6%;促早栽培‘东魁’杨梅的果实纵、横径比露地显着提高了13.4%和13.6%,避雨栽培果实纵、横径则比露地显着提高了15.7%和14.3%;促早栽培的‘东魁’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和糖酸比分别比露地‘东魁’高23.9%、53.6%和35.9%,维生素C和果型指数则无显着差异;但促早栽培‘东魁’杨梅果实的花色苷含量为8.4 mg/100g,分别比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下降了55%和66.7%。然而,促早栽培和避雨栽培对‘荸荠种’杨梅果实品质无显着影响。3.结合可溶性糖组分及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分析,发现设施栽培显着影响杨梅果实的糖积累代谢过程。研究表明,不同栽培方式下‘东魁’和‘荸荠种’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均是在花后60 d开始积累,在杨梅果实成熟期总糖含量达到最高,其中蔗糖含量最高,占可溶性总糖的50%以上。促早栽培‘东魁’杨梅果实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比避雨栽培和露地提高了10.8%和9.5%,但促早栽培和避雨栽培的‘荸荠种’杨梅果实总糖含量分别低于露地7.9%和11.25%。蔗糖磷酸合成酶(SPS)与蔗糖合成密切相关。研究发现,不同栽培条件下,‘东魁’和‘荸荠种’杨梅果实的SPS活性与其蔗糖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促早栽培‘东魁’杨梅果实的蔗糖含量分别比避雨和露地栽培提高了7.6%和3.8%,但促早栽培和避雨栽培的‘荸荠种’杨梅果实的蔗糖含量分别低于露地22.5%和8.9%。同时,研究发现促早栽培‘东魁’杨梅果实的SPS酶活性高于避雨和露地,而露地‘荸荠种’果实的SPS酶活性高于促早和避雨栽培,均与其果实的蔗糖积累变化趋势一致。蔗糖酸性转化酶(AI)和中性转化酶(NI)的活性变化与蔗糖积累呈显着负相关,蔗糖合成酶(SS)活性与蔗糖积累无显着相关性。4.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环境平均气温为影响杨梅果实发育和品质形成的重要环境因子,温室和大棚杨梅果实生长的最适环境气温为25℃~26.1℃,且杨梅果实单果重和蔗糖含量均与有效积温呈显着正相关。促早栽培杨梅的亩产值达到了27 350元,经济效益显着提高,分别是避雨栽培的1.6倍和露地栽培的4.2倍。
吴禹松[4](2020)在《用于空气二氧化碳捕集的多孔树脂吸附剂成型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直接空气CO2捕集技术是一种碳负排放技术,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技术之一。直接空气CO2捕集系统具有装置放置的灵活性,可以减少从捕集地点到应用场景的管道需求。此外,直接空气CO2捕集技术还可以灵活地提供多种形式的碳源,不受地理位置和时间、空间等的影响。因此直接空气CO2捕集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有商业前景并能有效的控制大气中CO2浓度的方法。变湿再生技术用于直接空气CO2捕集,可通过改变环境中水汽分压力实现CO2气体的吸附-脱附,材料的再生过程只需通过在较低温度下界面的脱水即可实现,因而可采用低品位能源,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现有的变湿再生吸附剂存在吸附动力学缓慢与吸附容量偏低等问题,本文基于季铵基多孔树脂开发一种具有良好动力学与吸附容量的新型变湿再生吸附剂,并基于该吸附剂设计了用于农业CO2气肥供应的变湿再生捕集系统。本文吸附剂的开发主要以季铵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多孔树脂为研究对象,采用相转化法制备了表面富含孔隙的异相结构吸附剂。同时搭建了CO2吸附实验台,测试了吸附剂的CO2吸附性能;搭建了CO2解吸附实验台,测试了吸附剂的CO2解吸附性能;对吸附剂的吸水失水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研究了D201吸附剂与D290吸附剂的吸附性能,通过氮物理吸附和压汞法(MIP)分析了D201树脂与D290树脂的孔特性,结果表明更高BET表面积和微介孔率有助于吸附剂吸附速率的提升。D290吸附剂具备更优异的吸附动力学性能,将进行进一步分析。利用Langmuir等温方程对吸附剂吸附过程与解吸附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得到了D290吸附剂不同相对湿度与温度的吸附热力学平衡常数,得到了D290吸附剂不在不同解吸附温度下解吸附热力学参数。利用改进的缩核模型分析了粒径、温度和相对湿度对D290吸附剂吸附动力学的影响。相同条件下,D290吸附剂吸附速率随着活性树脂粒径的减少而增加,粒径对化学反应速率有一定影响。温度与相对湿度对化学反应速率与产物层扩散速率在不同温湿度下具有不同的影响。经过模型测算,D290吸附剂的半吸附时间为4.0分钟,这是迄今为止在吸附容量高于0.7mmol/g的变湿再生吸附剂中报告的最短半吸附时间。D290吸附剂的干燥失水过程可用Logarithmic模型很好地表述出来,吸附剂干燥与温度有关,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以温度为主要变量考虑吸附剂干燥时间。本文基于所筛选并优化的D290吸附剂设计了用于农业气肥供应的变湿再生CO2捕集系统,规模为10kg-CO2/d。对捕集装置的内部结构、所需流量与风速进行了设计,确定了吸附剂的用量、捕集系统的工艺与操作方法。最后对捕集装置的能耗水耗进行了分析
陈晓有[5](2020)在《温室青椒罐式CO2自动施肥的生长和生理效应》文中研究指明秋冬季设施蔬菜在密闭环境的生产实际中,因光照时间段内环境体系中CO2浓度供应不足,造成蔬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有机物质积累不足,从而导致蔬菜品质下降,经济效益不佳。试验研究了罐式自动CO2施肥下,3个不同浓度CO2施肥处理对青椒生育期内植株的生长指标、光合指标、抗病害性、生物量积累及青椒果实产量、品质及产值的影响,以此探究罐式自动CO2施肥对青椒的促生增产作用。主要结果有:1.设施环境增施CO2对青椒生长有促进作用。可以显着增加青椒植株株高、茎粗、第一节间长、叶面积,其中增施CO2浓度为1200±50μl·L-1对青椒生长指标的促进作用最明显。2.设施环境增施CO2对青椒光合作用促进效果显着。可以提高青椒功能叶片净光合速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叶片胞间CO2浓度和SPAD值;同时降低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其中增施CO2浓度为1200±50μl·L-1时这种差异变化最为显着。3.设施环境增施CO2提高了青椒植株抗白粉病能力。其中增施CO2浓度为900±50μl·L-1对青椒植株病叶数降低效果最佳,较对照CK下降35.1%;施肥浓度为1200±50μl·L-1对青椒病情指数的降低效果最显着,较对照CK下降10.0%。4.设施环境增施CO2可以增加青椒果实维生素C含量,对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无影响。其中增施CO2浓度为1200±50μl·L-1对秋冬季青椒果实维生素C含量促进效果最为显着,较CK增加了 59.8个百分点。5.设施环境增施CO2促进了青椒植株有机物质积累。全生育期增施CO2浓度为1200±50μl·L-1,对青椒植株干、鲜重增加效果最为显着;其中随着CO2浓度增加,茎分配到的有机物质占总增加有机物质的百分比大于叶。6.设施环境增施CO2可以增加秋冬季青椒产量,提高产值。其中增施CO2浓度为1200±50μl·L-1的增加效果最为显着,较对照CK第一次采摘产量增加27.6%、产值增加7140.0 元/hm2。综上所述,设施环境通过罐式CO2自动控制施用技术,可以实现秋冬季青椒增产提质增收的目的;增施CO2青椒的生长量增加,光合作用加强,抗病性增强,产量提高,果实品质改善。因此,罐式CO2自动控制施用技术是设施环境下补充CO2的有效途径,其控制过程不需人工,操作简单,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在试验研究范围内,青椒适宜的CO2供应浓度是1200±50μl·L-1。
张卓[6](2020)在《长日照、CO2加富对日光温室休眠草莓光合作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以“京桃香”草莓为材料,设置4个处理,即对照(CK)、CO2加富(CO2)、长日照(LD)、长日照+CO2加富(LD+CO2),从形态结构、光合特性、叶片解剖结构等方面研究了长日照、CO2加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光合作用的影响,以期为北方秋冬季节设施草莓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1)长日照+CO2处理显着促进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生长,表现为叶柄变长、单叶面积增大。(2)长日照、CO2加富和长日照+CO2处理能够提高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长日照、CO2加富处理可通过调节叶绿素含量和气孔因素来影响草莓叶片的光合作用。(3)长日照+CO2加富处理能够显着提高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淀粉、可溶性糖含量。(4)长日照+CO2处理能够显着提高休眠期草莓叶片的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以及叶片厚度,从而提高草莓叶片结构紧密度和栅海比、降低草莓叶片结构疏松度。(5)与长日照、CO2加富单独处理相比较,两者耦合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生长和光合作用的促进作用更好。
于镓[7](2020)在《日光温室光气耦合环境调控系统的研发》文中研究表明在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生产中,由于覆盖材料遮光和环境的相对封闭,光照不足和二氧化碳亏缺的情况时常发生,直接制约农作物光合作用,导致干物质积累量降低,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因此,光环境和二氧化碳环境调控已成为设施环境调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利用电子信息、智能控制、物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充分考虑温度、光照、二氧化碳对作物光合速率影响的基础上,研发面向我国日光温室的光气耦合环境调控系统,对温室环境高效调控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完成的工作与结论如下:(1)针对设施农业缺乏精准管控系统等问题,搭建基于物联网的温室智能分层控制系统。建立了以执行级、协调级、组织级为系统构架的温室远程监控系统,集温室环境检测、数据远程传输、环境自动调控等功能于一体,为日光温室持续高效生产提供了有利的保障。(2)针对目前温室内光气调控设备成本高、不易推广等问题,开发了光气精准补施设备。选取成本低、不易造成污染的碳酸氢铵为反应原料,开发了全自动电加热负压二氧化碳发生器;利用PLA-20植物光照分析仪测量两款补光灯光质、光强、光照均匀度,以光合光子通量密度为突破口,建立了温室补光灯部署模型。研发了以PLC为控制器的光气调控系统,实现了温室内光气按需精准补施。(3)针对设施环境因子协同调控研究薄弱等问题,以温度、光强、二氧化碳对黄瓜幼苗期光合速率影响为出发点,基于最小二乘法支持向量机构建的光合速率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7783μmol·m-2·s-1,决定系数0.9832,均方误差为1.1237μmol·m-2·s-1。采用曲线平滑的差分曲率分别获取不同温度、二氧化碳、光照条件下光合速率增长曲线曲率最大值和光照增长价值曲率最大值,以此点对应的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值作为调控目标值。结果表明:本文所述两种方案光调控阈值点明显低于传统光饱和点,但光合速率相差不大,单位面积光产出较高。因此可以在基本不影响作物光合速率的同时降低调控成本,节约能源。
王晓博[8](2020)在《高温、CO2加富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生理特性及产量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以北方日光温室黄瓜主栽品种“津优35号”为试材,共设四组试验,分别为一个CK常温(NT)和三个处理组分别为常温CO2加富(NT+CO2)、高温CO2加富(HT+CO2)、高温(HT)。试验常温温度控制在27±4℃,高温温度控制在37±4℃,CO2浓度控制在1200ppm±200ppm,试验期间晴天温度和CO2浓度处理控制在三小时左右。通过高温胁迫配合CO2增施的试验方法,来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发育的形态特征、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植物激素含量、活性氧代谢系统、渗透调节物质、膜质过氧化物含量以及产量和经济效益等影响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高温CO2加富处理能够促进日光温室黄瓜生长和发育,黄瓜的叶面积、茎粗从高到低的表现为HT+CO2>NT+CO2>CK>HT;株高从高到低的表现为NT+CO2>HT+CO2>CK>HT。其中HT+CO2处理的叶面积、茎粗最大,株高也显着高于CK。(2)、高温CO2加富处理能够增加日光温室黄瓜光合性能。不同处理的日光温室黄瓜在处理第30d后,各处理叶绿素含量总体表现为HT+CO2>NT+CO2>CK>HT,高温处理导致净光合速率、叶片气孔导度(GS)、叶片胞间CO2浓度(Ci)与对照相比显着下降,但是高温CO2加富处理黄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片气孔导度(GS)、叶片胞间CO2浓度(Ci)与对照相比显着提高。(3)、高温CO2加富处理能够提升日光温室黄瓜叶绿素荧光性能。不同处理日光温室黄瓜在处理第30d后,各处理黄瓜的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qP)以及相对光合电子传递效率(ETR)从高到低表现为HT+CO2>NT+CO2>CK>HT,且HT+CO2处理显着高于CK以及HT处理;非光化学淬灭(NPQ)从高到低表现为HT+CO2>HT>NT+CO2>CK,且HT+CO2处理显着高于CK。(4)、不同环境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的植物激素的影响差异显着。高温处理黄瓜叶片植物激素JA、ABA含量与CK相比显着上升,IAA、ZR含量与CK相比显着下降;HT+CO2处理条件下黄瓜叶片植物激素ABA含量与CK相比没有显着差距,JA含量与CK相比显着下降,IAA和ZR含量与CK相比显着下降但是显着高于高温处理;常温CO2处理条件ABA含量与CK相比显着下降,JA含量与CK相比没有显着差距,IAA和ZR含量与CK相比显着上升。(5)、高温CO2加富处理能增强黄瓜叶片的活性氧代谢系统、降低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膜质过氧化物含量。高温条件下,增施CO2处理,显着的减轻了高温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造成的损伤,增强了黄瓜植株抵御高温逆境的能力,显着的提高了黄瓜的耐热性。(6)、高温CO2加富处理能显着提升温室黄瓜产量和经济效益。HT+CO2处理显着增加了黄瓜的单株结瓜数、坐瓜率、单株瓜重、月平均亩产以及经济效益,CO2增施处理不仅仅解决了高温导致的减产作用,相比对照还增加了 38.27%的收益,相比高温胁迫的净收入更是大大的增加了 81.36%。综上:日光温室黄瓜经过一定时间的增施CO2配合高温处理可以导致黄瓜植株的茎粗,植株高度、进行光合作用叶片的叶面积增加,生长抑制和促进类激素保持稳定水平,使黄瓜植株维持正常稳定生长发育,增强黄瓜植株抵御高温逆境的能力,显着提高了黄瓜的耐热性,最终表现在黄瓜产量大幅度上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适宜在北方地区夏季日光温室黄瓜生产应用中推广。
江莉[9](2020)在《福建省平地设施葡萄园若干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福建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利于葡萄果实发育和成熟,但由于春夏季节高温高湿,此时正是葡萄的开花坐果时期,易导致园内病害滋生流行。福建省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应用设施避雨栽培葡萄。近年来闽东、北地区葡萄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福建省葡萄主产区之一,80%采用连栋的避雨栽培模式,此模式下容易出现高温高湿、弱光和CO2不足等问题,本研究在对福建省平地设施葡萄栽培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对连栋设施葡萄园微环境进行了分析,针对棚内光照强度减弱、高温高湿和CO2不足的问题开展了改造树形、开窗降温、补充CO2气肥等研究,具体调查研究结果如下:1.对福建省平地设施葡萄园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1)福建省设施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截至2018年,福建省设施葡萄种植面积达8445 hm2,产量达15.75万t,占全省葡萄种植的80.4%、产量的92.1%,主要栽培品种为‘巨峰’;其中主要分布在宁德、南平、三明、福州地区,占全省设施葡萄种植面积的97.6%。(2)对主产区宁德市福安市,平地葡萄避雨栽培的主要设施类型为连栋栽培,连栋面积约200 hm2;单跨宽度6.0 m,棚顶距地面3.4 m,肩高2.0 m。设施内形成了高温高湿的小气候,棚内年平均温度比露地温度高2℃,特别是夏季,葡萄果实转色和成熟期,棚内最高温达45℃,比露地温度高10℃,显着高于葡萄生长上限温度(35℃),导致了叶片严重日灼后果;7月份平均湿度显着高于露地温度;CO2浓度在白天持续下降,棚内的CO2浓度远低于葡萄的CO2饱和点,补充外源CO2可以提高光合效率有利于光合产物积累。2.针对福建省平地连栋设施葡萄园中存在的弱光、高温高湿、CO2不足问题,进行了改造树形、开窗降温、补充CO2气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葡萄冬剪将传统高干倒伞形(CK)改造为“一”字形树形,结果表明:“一”字形树形较CK物候期明显提前,成熟时间提前6 d左右;果实成熟期(花后105 d)“一”字形树形叶幕底层光照强度平均比CK提高了80%,“一”字形叶幕层平均温度高出4.3℃。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叶绿素含量先增加后降低,成熟期(花后105 d),“一”字形叶绿素总量显着高于CK(P<0.05);PSII实际光合效率Y(II)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与改造树形差异显着。“一”字形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在9:00和11:00显着高于对照,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光保护能力综合来看“一”字树形优于对照。“一”字树形2年的果实品质总体得到了改善,表现为可滴定酸含量持续降低;改造后第二年(2018年)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均显着高于CK,分别提高了13.29%、9.88%和23.8%,说明改造树形可提高葡萄果实品质,改善果实风味。改造后第二年(2018年)葡萄单株产量和亩产显着低于对照,传统树形亩产比CK显着提高了126.7%;第三年(2019年)葡萄单株产量基本与对照持平,但亩产仍比CK低47.2%。“一”字形由于果实品质的改善,出园单价提高了4元/kg,改造树形后第三年亩产值显着提高。(2)通过自制简易拉杆在温度高于35℃的天气开窗,结果表明:9:00~15:00开窗效果最好,显着降低棚内温度6.1℃,开窗对湿度有间断性影响,白天显着降低棚内湿度,晚上开窗棚内湿度高于棚外;同时设施大棚通风情况改善,棚内风速显着提高。开窗处理的植株叶片叶绿素总含量与CK无显着影响(P<0.05),开窗处理的PSII实际光合效率Y(II)在9:00和13:00均显着高于CK;13:00与CK相比提高了12.4%,可能是开窗处理的降温效果降低了PSII系统胁迫。CK的叶片光化学淬灭系数q P持续增至13:00后下降,变化幅度比开窗处理小,在9:00显着高于CK,光合活性较好。开窗处理的单果重比对照显着提高了9.9%、可滴定酸含量显着降低、糖酸比显着提高,开窗后果实风味更佳。开窗处理病害等级为5级的最多,其次是4级,叶片受轻微日灼的数量较少,其中1级病害数量显着低于CK,开窗处理植株抗病性较强;(3)晴天将CO2气肥缓释颗粒均匀悬挂在叶幕下方10 cm,结果表明:在13:00后增施气肥处理的CO2浓度达到517 mg/L,显着高于对照。棚内补充CO2浓度后的叶片叶绿素a含量及叶绿素总含量显着高于对照,叶绿素总含量提高了6.4%。不同处理的PSII实际光合效率Y(II)在一天中先升后降再升,两者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在11:00后变化趋势一致,在11:00和15:00均显着高于对照,较CK均提高了1倍左右,光保护能力显着提高。增施气肥后显着提高了单果重、糖酸比及花色苷含量,单果重较CK提高了13.0%,说明补充CO2有助于果实生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糖含量略高于CK,但无显着差异,糖酸比较CK显着提高了39.2%;花色苷含量也显着增加,说明果实发育良好,有助于果皮转色。3.综上,福建省平地设施葡萄园若干提质增效栽培技术有效调控了设施环境,有利于葡萄生长,果实品质改善,有助于福建省设施葡萄产业稳健发展。
孙菡[10](2019)在《设施条件下秸秆阴燃释放二氧化碳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认为番茄是我国北方设施栽培的重要蔬菜,在冷凉季节由于保温而通风量降低,导致温室内CO2浓度不足,是影响番茄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秸秆资源丰富,但利用情况并不理想。如能将秸秆在日光温室内阴燃,释放CO2,既可一定程度补充密闭温室的CO2浓度不足,同时为秸秆资源的利用开辟新途径。本试验在日光温室内设置相对密闭小区,分别为对照CK和不同CO2浓度处理的T1、T2、T3和T4。将玉米秸秆粉碎制成棒状,在小区内阴燃释放CO2,研究不同CO2浓度对番茄植株生长发育、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取得如下结果。(1)在日光温室内增加CO2浓度均可有效促进番茄植株生长发育,其中T3处理(1000μmol/mol)效果最佳。与对照CK相比,植株高、茎粗分别增加了21.84%、10.43%;番茄第一穗花开花时间提前4.27天;第一花序节位降低1.2个节点;植株根、茎、叶的干重分别增加47.55%、18.58%、22.11%;植物根、茎、叶的鲜重分别增加38.08%、19.88%、23.97%。(2)在日光温室内增加CO2浓度明显提高番茄产量,改善番茄品质。与对照CK相比,T3处理(1000μmol/mol)的单株产量和累计产量分别增加53.67%和30.99%;番茄果实可溶性糖、维生素C、蛋白质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增加67.31%、31.48%、34.87%和18.34%,可滴定酸含量降低31.30%,糖酸比值为对照的2.52倍;在感官品质评分过程和电子舌仪器分析中,T3处理的番茄在偏爱度、外观、香气、甜度和质感上评分值均最高。所以在日光温室内增施新型CO2气肥有利于番茄生长发育,当小区内CO2浓度达到1000μmol/mol最有利于番茄生长发育和果实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试验结果表明,在日光温室内增加CO2有利于番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最佳的CO2浓度为1000μmol/mol;同时为秸秆资源的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二、大棚草莓增施二氧化碳效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棚草莓增施二氧化碳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时期加富CO2对温室番茄生理特性及果实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CO_2加富对作物的影响 |
1.2.2 高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2.3 增施CO_2缓解作物非生物胁迫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CO_2加富对番茄苗期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处理方法 |
2.2.2 试验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3 数据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CO_2加富对番茄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2.3.2 CO_2加富对番茄幼苗光合指标的影响 |
2.3.3 CO_2加富对番茄幼苗干鲜重的影响 |
2.3.4 CO_2加富对番茄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3 CO_2加富对定植后番茄生长指标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验处理方法 |
3.2.2 试验测定项目与方法 |
3.2.3 数据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处理对温室番茄形态指标的影响 |
3.3.2 不同处理对温室番茄叶片光合特性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3 不同处理对温室番茄活性氧代谢中相关指标及抗性指标的影响 |
3.3.4 不同处理对温室番茄渗透调节物质及过氧化物含量的影响 |
4 CO_2加富对定植后番茄果实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试验处理方法 |
4.2.2 试验测定项目与方法 |
4.2.3 数据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处理对温室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
4.3.2 不同处理对温室番茄产量的影响 |
5 讨论 |
5.1 CO_2加富对温室番茄幼苗的影响 |
5.2 不同时期加富CO_2对温室番茄形态指标的影响 |
5.3 不同时期加富CO_2对温室番茄光合特性的影响 |
5.4 不同时期加富CO_2对温室番茄植株生理特性的影响 |
5.5 不同时期加富CO_2对温室番茄果实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发展富碳农业 促进农业碳中和(论文提纲范文)
一、增施二氧化碳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
(一)二氧化碳是农作物生产重要元素,作物特别是温室大棚作物长期处于“碳饥饿”状态 |
(二)增施二氧化碳,增产作用显着,可有效促进农业经济效益增加 |
(三)作物增施二氧化碳,可减少50%—60%的农药使用量,增强食品安全 |
(四)农产品干物质含量、含糖量提高,产品口感好,储存时间延长 |
(五)促进根系发达,提高作物抗倒伏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 |
二、增施二氧化碳对于内蒙古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作用 |
(一)二氧化碳吸纳能力分析 |
第一,温室大棚使用二氧化碳。 |
第二,通过滴灌等方式向大田农作物增施二氧化碳。 |
第三,将二氧化碳对果树、茶树、牧草等进行叶面喷施。 |
(二)经济效益分析 |
三、内蒙古发展富碳农业的政策建议 |
(一)加强组织领导 |
(二)部门协调配合 |
(三)开展试验示范 |
(3)设施栽培对杨梅果实发育及品质形成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果树设施栽培 |
1.1.1 果树设施栽培方式 |
1.1.2 果树设施栽培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1.2 果实品质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1.2.1 果实品质的构成 |
1.2.2 果实品质的影响因素 |
1.3 果实糖代谢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
1.3.1 果实糖分的组成 |
1.3.2 果实糖代谢机理 |
1.3.3 蔗糖代谢相关酶的作用 |
1.3.4 果实糖代谢的调控因子 |
1.4 研究目标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及场地 |
2.2 设施栽培措施 |
2.3 环境因子的数据测定 |
2.4 杨梅果实采样 |
2.5 杨梅果实发育指标测定 |
2.6 杨梅果实可溶性糖测定 |
2.7 杨梅果实蔗糖代谢相关酶的提取和测定 |
2.7.1 蔗糖代谢酶的提取 |
2.7.2 蔗糖代谢酶活性测定 |
2.8 杨梅果实花色苷含量测定 |
2.9 杨梅果实可滴定酸与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
2.10 有效积温的计算 |
2.11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栽培方式下环境因子动态监测 |
3.1.1 不同环境下气温的变化情况 |
3.1.2 不同环境下光照强度的变化情况 |
3.1.3 不同环境下相对湿度的变化情况 |
3.1.4 不同环境下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 |
3.2 不同栽培方式下杨梅的果实发育进程变化 |
3.2.1 不同栽培方式下杨梅的时期变化 |
3.2.2 不同栽培方式对杨梅果重及果径的影响 |
3.3 杨梅果实糖积累特性 |
3.4 蔗糖代谢相关酶对糖积累的影响 |
3.4.1 转化酶 |
3.4.2 蔗糖合成酶 |
3.4.3 蔗糖磷酸合成酶 |
3.4.4 蔗糖代谢相关酶和果实糖组分的相关性分析 |
3.5 不同栽培对杨梅果实颜色的变化影响 |
3.6 不同栽培方式对杨梅果实花色苷合成的影响 |
3.7 不同栽培方式对杨梅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3.8 不同栽培方式对杨梅果实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 |
3.9 杨梅果实品质与有效积温及回归分析 |
3.9.1 杨梅品质与有效积温分析 |
3.9.2 杨梅品质与环境因子的回归分析 |
3.10 栽培结果及收益情况 |
4 讨论 |
4.1 不同栽培方式对杨梅产量和收益的影响 |
4.2 不同栽培对杨梅果实品质形成的影响 |
4.3 杨梅果实糖组分与蔗糖相关代谢酶的相关性 |
4.4 不同栽培下杨梅果实单果重、蔗糖含量与积温的相关性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用于空气二氧化碳捕集的多孔树脂吸附剂成型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及背景意义 |
1.1.1 CO_2 排放与全球气候变暖 |
1.1.2 CO_2 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 |
1.1.3 空气二氧化碳捕集技术 |
1.2 国内外对空气捕集CO_2 技术的研究 |
1.2.1 空气捕集材料研究现状 |
1.2.1.1 空气捕集变温吸收/吸附剂材料 |
1.2.1.2 空气捕集变压吸附材料 |
1.2.1.3 空气捕集变湿吸附材料 |
1.2.2 空气捕集CO_2 的经济性 |
1.2.3 空气捕集工业示范现状 |
1.3 论文选题与研究内容 |
1.3.1 选题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2.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装置 |
2.1.1 吸附性能测试系统 |
2.1.2 解吸附性能测试系统 |
2.1.3 吸水失水特性测试平台 |
2.2 吸附剂表征方法 |
2.2.1 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表征 |
2.2.2 扫描电镜表征 |
2.2.3 压汞法孔分析仪表征 |
2.2.4 低温N_2 吸附/脱附实验表征 |
2.2.5 电荷密度测试 |
2.3 实验模型计算方法 |
2.3.1 吸附热力学模型 |
2.3.2 吸附动力学模型 |
2.3.3 解吸附热力学与动力学模型 |
2.3.4 失水干燥模型 |
2.4 实验误差 |
2.5 本章小结 |
3.吸附剂筛选与制备 |
3.1 前言 |
3.2 吸附剂结构的初步筛选 |
3.3 多孔树脂吸附剂的制备 |
3.4 季铵基树脂的筛选 |
3.5 本章小结 |
4.多孔树脂材料吸附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吸附热力学 |
4.3 吸附动力学 |
4.3.1 吸附剂粒径对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
4.3.2 湿度对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
4.3.3 温度对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
4.3.4 吸附剂动力学性能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5.吸附剂干燥特性与解吸附性能 |
5.1 前言 |
5.2 吸水与失水特性 |
5.3 解吸附热力学 |
5.4 解吸附动力学 |
5.5 本章小结 |
6.空气源CO_2 气肥样机 |
6.1 前言 |
6.2 捕集系统的设计 |
6.2.1 吸附剂材料需求 |
6.2.2 反应器设计 |
6.2.3 能耗和水耗需求 |
6.3 中试规模吸附剂的制备 |
6.4 本章小结 |
7.全文总结及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温室青椒罐式CO2自动施肥的生长和生理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环境CO_2浓度对植物的影响 |
1.2.2 设施栽培施用CO_2气态肥方法 |
1.2.3 设施栽培青椒施用CO_2气态肥研究 |
1.3 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供试材料 |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4 样品采集与测定 |
2.4.1 生长指标测定 |
2.4.2 青椒植株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测定 |
2.4.3 光合性能测定 |
2.4.4 病害性调查方法 |
2.4.5 青椒营养品质测定 |
2.4.6 青椒产量测定及产值评价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生长的影响 |
3.1.1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株高的影响 |
3.1.2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茎粗的影响 |
3.1.3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第一节间长的影响 |
3.1.4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
3.2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生物量影响 |
3.2.1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叶生物量积累影响 |
3.2.2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茎生物量积累影响 |
3.2.3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地上部植株生物量积累影响 |
3.3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光合性能的影响 |
3.3.1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3.2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3.3.3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气孔导度的影响 |
3.3.4 C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蒸腾速率的影响 |
3.3.5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叶片瞬时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3.3.6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叶片SPAD值的影响 |
3.4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抗病害性影响 |
3.4.1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发病率影响 |
3.4.2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平均病叶数影响 |
3.4.3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病情指数影响 |
3.4.4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植株白粉病发病级数影响 |
3.5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营养品质的影响 |
3.5.1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可溶性糖含量影响 |
3.5.2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 |
3.5.3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维生素C含量影响 |
3.6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产量、产值影响 |
3.6.1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产量影响 |
3.6.2 CO_2浓度对秋冬季青椒产值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4.2.1 罐式自动控制CO_2不同浓度促进秋冬季青椒生长的效应不同 |
4.2.2 罐式自动控制CO_2不同浓度促进秋冬季青椒生物量积累的效应不同 |
4.2.3 罐式自动控制CO_2不同浓度促进秋冬季青椒光合性能的效应不同 |
4.2.4 罐式自动控制CO_2不同浓度促进秋冬季青椒抗病害性的效应不同 |
4.2.5 罐式自动控制CO_2不同浓度促进秋冬季青椒营养品质的效应不同 |
4.2.6 罐式自动控制CO_2不同浓度促进秋冬季青椒产量、产值的效应不同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长日照、CO2加富对日光温室休眠草莓光合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草莓设施栽培现状 |
1.1.1 国内草莓设施栽培现状 |
1.1.2 国外草莓设施栽培现状 |
1.2 设施栽培草莓休眠研究现状 |
1.2.1 设施栽培草莓休眠生理 |
1.2.2 设施栽培草莓休眠的研究进展 |
1.3 长日照对植物的影响 |
1.3.1 长日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3.2 长日照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1.4 CO_2加富对植物的影响 |
1.4.1 CO_2加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4.2 CO_2加富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1.5 叶片解剖结构与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时间及方法 |
2.3.1 形态指标测定 |
2.3.2 光合气体指标测定 |
2.3.3 叶绿素SPAD值测定 |
2.3.4 生理指标测定 |
2.3.5 叶片解剖结构观测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形态指标的影响 |
3.2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1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SPAD值的影响 |
3.2.2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
3.2.3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胞间CO_2浓度(Ci)的影响 |
3.2.4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气孔导度(Gs)的影响 |
3.2.5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蒸腾速率(Tr)的影响 |
3.3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光合产物的影响 |
3.3.1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3.2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淀粉含量的影响 |
3.3.3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4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形态特征的影响 |
4.2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4.3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光合产物的影响 |
4.4 不同处理对休眠状态下草莓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日光温室光气耦合环境调控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温室环境监控技术 |
1.2.2 光气调控模型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主要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温室控制整体设计方案需求分析 |
2.1 温室环境特点概述 |
2.2 控制参数描述 |
2.2.1 光照 |
2.2.2 二氧化碳 |
2.3 系统控制要求分析 |
2.3.1 功能需求分析 |
2.3.2 性能需求分析 |
第三章 日光温室远程智能监控系统设计 |
3.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2 执行级系统设计 |
3.2.1 环境监测节点设计 |
3.2.2 卷帘机构 |
3.2.3 视频监控系统设计 |
3.3 协调级系统设计 |
3.3.1 无线数传电台设计 |
3.3.2 系统主电路设计 |
3.3.3 协调级电气柜设计 |
3.4 远程监控系统设计 |
3.4.1 监控系统功能分析 |
3.4.2 监控变量分配 |
3.4.3 监控画面及功能介绍 |
第四章 精准补光系统设计 |
4.1 概述 |
4.2 植物补光灯参数测量 |
4.2.1 实验原理 |
4.2.2 定量圆形植物补光灯测量 |
4.2.3 可调光强长方形植物补光灯测量 |
4.3 补光灯系统设计 |
4.3.1 控制系统整体结构 |
4.3.2 自由通讯技术 |
第五章 气肥发生器设计 |
5.1 概述 |
5.2 电加热负压气肥发生器的工作原理 |
5.2.1 气体产生原理 |
5.2.2 气肥发生器的结构原理及工艺流程 |
5.3 气肥发生器PLC控制系统设计 |
5.3.1 控制系统架构分析 |
5.3.2 控制系统设计 |
5.3.3 PLC程序设计 |
5.3.4 触摸屏组态设计 |
第六章 日光温室光气耦合智能调控研究 |
6.1 引言 |
6.2 基于光合速率模型的二氧化碳与补光协同决策 |
6.2.1 黄瓜光合速率预测模型的构建 |
6.2.2 黄瓜光合速率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分析 |
6.2.3 基于光合速率模型的二氧化碳与光照协同补施决策 |
6.3 基于Matlab的光气耦合协同决策系统设计 |
6.3.1 系统整体框架介绍 |
6.3.2 通讯设计 |
6.3.3 智能决策系统设计 |
6.3.4 系统测试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着作 |
(8)高温、CO2加富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生理特性及产量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高温对植物的影响综述 |
1.2.2 CO_2加富对植物的影响综述 |
1.2.3 高温CO_2加富对植物光合系统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影响概述 |
1.2.4 高温CO_2加富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概述 |
1.2.5 高温CO_2加富对植物激素的影响概述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环境因子测量 |
2.3.2 形态指标的测定 |
2.3.3 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2.3.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3.5 植物激素含量的测定 |
2.3.6 活性氧代谢中相关指标的测定 |
2.3.7 渗透调节物质以及膜质过氧化物含量测定 |
2.3.8 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处理条件下日光温室内环境指标的日均变化 |
3.1.1 处理期间日光温室内光照强度日均变化 |
3.1.2 处理期间不同处理条件日光温室内温度日均变化 |
3.1.3 处理期间不同处理条件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日均变化 |
3.1.4 处理期间不同处理条件日光温室内CO_2浓度日均变化 |
3.2 不同处理条件下日光温室内黄瓜形态指标的变化 |
3.2.1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株高的影响 |
3.2.2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茎粗的影响 |
3.2.3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面积的影响 |
3.3 不同处理条件对日光温室内黄瓜叶片光合系统的影响 |
3.3.1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2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
3.3.3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气孔导度(Gs)的影响 |
3.3.4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的影响 |
3.4 不同处理条件对日光温室内黄瓜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4.1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的影响 |
3.4.2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光化学淬灭(qP)的影响 |
3.4.3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非光化学淬灭(NPQ)的影响 |
3.4.4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表观电子传递效率(ETR)的影响 |
3.5 不同处理条件日光温室内黄瓜叶片植物激素含量的变化 |
3.5.1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植物激素ABA含量的影响 |
3.5.2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植物激素IAA含量的影响 |
3.5.3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植物激素JA含量的影响 |
3.5.4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植物激素ZR含量的影响 |
3.6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活性氧代谢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6.1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中SOD酶活性的影响 |
3.6.2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中POD酶活性的影响 |
3.6.3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中CAT酶活性的影响 |
3.6.4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中APX酶活性的影响 |
3.6.5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中GR酶活性的影响 |
3.7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活性氧代谢中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 |
3.7.1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抗氧化剂ASA含量的影响 |
3.7.2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抗氧化剂GSH含量的影响 |
3.8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中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
3.8.1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中活性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的影响 |
3.8.2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中活性氧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
3.9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的渗透调节物质及膜质过氧化物含量的影响 |
3.9.1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9.2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9.3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中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9.4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中MDA含量的影响 |
3.10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产量及构成因素影响 |
3.11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经济效益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高温CO_2加富对日光温室黄瓜形态指标的影响 |
4.2 高温CO_2加富对日光温室黄瓜光合系统的影响 |
4.3 高温CO_2加富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4.4 高温CO_2加富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植物激素含量的影响 |
4.5 高温CO_2加富对日光温室黄瓜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4.6 高温CO_2加富对日光温室黄瓜渗透调节系统和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
4.7 高温CO_2加富对日光温室黄瓜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福建省平地设施葡萄园若干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略缩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我国南方设施葡萄生产现状 |
2.1 南方避雨栽培生产现状 |
2.2 南方避雨栽培发展成就 |
2.3 南方避雨栽培存在的问题 |
3 设施葡萄微环境研究进展 |
3.1 设施葡萄温湿度的变化 |
3.2 设施葡萄光照的变化 |
3.3 设施CO_2浓度的变化 |
4 环境因子对葡萄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 |
4.1 光照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
4.2 温度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
4.3 CO_2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5.2 研究内容 |
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福建省设施葡萄栽培现状调查 |
1 调查方法 |
1.1 调查时间及地点 |
1.2 调查方法 |
1.3 调查内容 |
2 调查结果 |
2.1 福建省气候情况 |
2.2 福建省设施葡萄种植面积、产量调查 |
2.3 福建省设施葡萄种植区分布 |
2.4 福建省设施葡萄主栽品种 |
2.5 福建省气温分布情况 |
2.6 棚内外温湿度调查 |
2.7 棚内CO_2浓度调查 |
2.8 福建省设施葡萄栽培模式 |
2.9 福建省设施葡萄批发平均售价比较 |
3 调查总结 |
3.1 调查结果 |
3.2 存在的问题 |
3.3 拟解决的措施 |
第三章 树形改造对设施葡萄光合特性和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观测指标测定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树形对设施葡萄物候期的影响 |
2.2 树形对设施葡萄叶幕微环境的影响 |
2.2.1 树形对设施葡萄叶幕温度的影响 |
2.2.2 树形对设施葡萄叶幕湿度的影响 |
2.2.3 树形对设施葡萄叶幕光照强度的影响 |
2.3 树形对设施葡萄光合特性的影响 |
2.3.1 树形对设施葡萄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2 树形对设施葡萄叶片含水率的影响 |
2.3.3 树形对设施葡萄叶片实际光合效率 Y(Ⅱ)的影响 |
2.3.4 树形对设施葡萄叶片表观电子传递效率(ETR)的影响 |
2.3.5 树形对设施葡萄叶片光化学淬灭系数(qP)的影响 |
2.3.6 树形对设施葡萄叶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的影响 |
2.4 树形对设施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
2.5 树形对设施葡萄产量效益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树形对设施葡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3.2 树形对设施葡萄光合特性的影响 |
3.3 树形对设施葡萄果实品质和产量效益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章 开窗降温对葡萄植株光合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3.1 试验设计 |
1.3.2 环境因子观察 |
1.3.3 叶幕微环境测定 |
1.3.4 叶片生理指标测定 |
1.3.5 叶片日灼数量统计 |
1.3.6 果实品质测定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棚内外环境因子观察 |
2.1.1 棚内外温度比较 |
2.1.2 棚内外湿度比较 |
2.2 开窗对叶幕微环境的影响 |
2.3 开窗对设施葡萄光合特性的影响 |
2.3.1 开窗对设施葡萄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2 开窗对设施葡萄叶片含水率的影响 |
2.3.3 开窗对设施葡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2.4 开窗对设施葡萄叶片日灼数量的影响 |
2.5 开窗对设施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开窗对设施葡萄叶幕微环境的影响 |
3.2 开窗对设施葡萄光合特性的影响 |
3.3 开窗对设施葡萄果实品质及叶片日灼抗病性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五章 增施CO_2气肥对葡萄植株光合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棚内CO_2浓度测定 |
1.2.3 物候期观察 |
1.2.4 光合参数测定 |
1.2.5 果实品质测定 |
1.3 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CO_2气肥对棚内CO_2浓度的影响 |
2.2 CO_2气肥对设施葡萄物候期的影响 |
2.3 CO_2气肥对设施葡萄光合特性的影响 |
2.3.1 CO_2气肥对设施葡萄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2 CO_2气肥对设施葡萄叶片含水率的影响 |
2.3.3 CO_2气肥对设施葡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2.4 CO_2气肥对设施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 |
3.1 CO_2气肥对设施葡萄棚内CO_2浓度的影响 |
3.2 CO_2气肥对设施葡萄光合特性的影响 |
3.3 CO_2气肥对设施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设施条件下秸秆阴燃释放二氧化碳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CO_2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1.1 CO_2 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1.2 CO_2 对植物水分蒸腾作用及利用率的影响 |
1.1.3 CO_2 对植物光呼吸影响 |
1.1.4 CO_2 对植物生长发育及物质生产的影响 |
1.2 保护地增施CO_2气肥的研究 |
1.2.1 保护地增施CO_2气肥的浓度 |
1.2.2 保护地增施CO_2气肥的研究进展 |
1.2.3 保护地增施CO_2气肥的方法及优缺点 |
1.3 秸秆资源的利用现状 |
1.3.1 秸秆资源的燃料化利用 |
1.3.2 秸秆资源的饲料化利用 |
1.3.3 秸秆资源的肥料化利用 |
1.3.4 秸秆资源的原料化利用 |
1.3.5 秸秆资源的基料化利用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日光温室内新型CO_2肥料 |
2.1.2 日光温室内CO_2浓度监测 |
2.2 试验设计 |
2.3 日光温室的管理 |
2.3.1 植株管理 |
2.3.2 水肥管理 |
2.4 植株及果实生长量的测量方法 |
2.4.1 植株株高测量方法 |
2.4.2 植株茎粗测量方法 |
2.4.3 植株干、鲜重的测量方法 |
2.4.4 果实直径的测量方法 |
2.4.5 果实硬度的测量方法 |
2.4.6 果实单株产量的测量方法 |
2.4.7 果实累计产量的测量方法 |
2.4.8 果实色差的测量方法 |
2.5 果实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
2.5.1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
2.5.2 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方法 |
2.5.3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方法 |
2.5.4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 |
2.5.5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方法 |
2.6 果实感官评价的测定方法 |
2.7 果实风味的测定方法 |
2.7.1 电子舌样品的预处理 |
2.7.2 电子舌的传感器的活化 |
2.7.3 番茄样品的测定 |
2.8 温室环境因子的测定方法 |
2.9 数据处理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1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植株的株高的影响 |
3.1.2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植株的茎粗的影响 |
3.1.3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开花时间和第一花序节位数的影响 |
3.1.4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植株的干重和鲜重的影响 |
3.2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不同时期番茄果实的影响 |
3.2.1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不同时期番茄的平均单果重的影响 |
3.2.2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不同时期番茄果实的直径的影响 |
3.2.3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不同时期番茄果实的硬度的影响 |
3.3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果实的产量的影响 |
3.3.1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果实的单株产量的影响 |
3.3.2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果实的累计产量的影响 |
3.4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果实的品质的影响 |
3.4.1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果实的可溶性糖的含量的影响 |
3.4.2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果实的可滴定酸的含量的影响 |
3.4.3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果实的糖酸比比值的影响 |
3.4.4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果实的维生素C的含量的影响 |
3.4.5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果实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4.6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的影响 |
3.4.7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果实的色差的影响 |
3.5 番茄果实感官鉴评 |
3.5.1 感官鉴评 |
3.5.2 电子舌与感官评价PCA分析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的 |
4.1.2 不同浓度CO_2气体对番茄果实的影响的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大棚草莓增施二氧化碳效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时期加富CO2对温室番茄生理特性及果实生长的影响[D]. 郭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发展富碳农业 促进农业碳中和[J]. 赵永华. 北方经济, 2021(03)
- [3]设施栽培对杨梅果实发育及品质形成影响的研究[D]. 张琮.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4]用于空气二氧化碳捕集的多孔树脂吸附剂成型及性能研究[D]. 吴禹松. 浙江大学, 2020(07)
- [5]温室青椒罐式CO2自动施肥的生长和生理效应[D]. 陈晓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长日照、CO2加富对日光温室休眠草莓光合作用的影响[D]. 张卓.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日光温室光气耦合环境调控系统的研发[D]. 于镓.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8]高温、CO2加富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生理特性及产量影响[D]. 王晓博.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9]福建省平地设施葡萄园若干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研究[D]. 江莉.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10]设施条件下秸秆阴燃释放二氧化碳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D]. 孙菡.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