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拉拔实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工格栅,颗粒流,数值模拟,拉拔实验
拉拔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张骏[1](2019)在《拉拔实验中土工格栅的变形与受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土工格栅加筋砂垫层体的拉拔实验为研究对象,采用PFC3D程序建立其颗粒流数值模型。以平行黏结的"ball"单元模拟土工格栅,通过分析拉拔过程中土工格栅颗粒的位移、速率以及黏结力揭示土工格栅的变形与受力特性。拉拔过程中格栅的变形由拉拔端向末端发展,同时格栅网格产生变形导致网格中间变形大于两侧的变形。格栅的变形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弹性变形阶段和弹性变形恢复阶段。由于土工格栅横肋的侧阻力及摩擦力作用,纵肋的受力在纵/横肋节点处发生突变。(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9年13期)
叶居东,杨贞军,刘国华,姚勇[2](2018)在《超高性能混凝土-螺旋钢纤维拉拔力的解析解及实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螺旋钢纤维增强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破坏力学机理,开展不同埋长的纤维单根拉拔实验,得到拉拔力-位移全过程曲线,采用微观X光断层扫描(XCT)对拉拔前、后的基体变形进行观测.实验结果显示,矩形截面螺旋钢纤维拉拔过程分为近似线性脱黏段、塑性解螺旋段和骤降段,可以简化为叁折线;XCT图像显示拉拔前、后UHPC基体通道未见明显破坏,揭示了螺旋钢纤维单根拉拔过程的"解螺旋"塑性变形机理;只要纤维埋长大于有效解螺旋长度,则解螺旋段的拉拔力与埋长无关.基于以上实验现象和塑性力学理论,推导了矩形截面钢纤维解螺旋拉拔力的简化解析解公式,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8年10期)
刘浩,曾向荣,张亚芳,梁正召[3](2018)在《纤维混凝土双丝拉拔物理实验与叁维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设计纤维混凝土双丝拉拔的模具,开展了双丝拉拔过程的物理实验研究,获得双丝拉拔构件的荷载-位移曲线。同时建立了双丝拉拔的叁维数值模型,并考虑到纤维混凝土的叁相特性和细观非均匀性,研究了不同埋深下双丝拉拔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出相应的拉应力分布云图、荷载-位移曲线和声发射演化图等。研究结果表明:双丝间耦合效应明显;埋深变化不仅影响构件的应力分布,且构件的峰值荷载及韧性随双丝埋深增加而增加;构件在物理实验与数值模拟下分别获得的荷载-位移曲线有相同趋势,可以简化为叁线性本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高亚男[4](2017)在《不锈钢/碳钢拉拔钎焊复合管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拉拔-钎焊的方式制备不锈钢/碳钢复合管,应用金相显微镜观察钎焊后复合界面的微观形貌,实验测试了钎焊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复合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钎焊后金属间形成致密的冶金结合,随钎焊温度增加,金属间的剪切强度提高,当温度大于1150℃时,剪切强度从295MPa缓慢增加,随钎焊保温时间剪切强度呈先增大后降低规律。保温3h时剪切强度最大为301MPa。(本文来源于《中国金属通报》期刊2017年11期)
丁超越[5](2017)在《不穿丝工艺制备拉拔模具内孔金刚石涂层的仿真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拉拔模具是金属拉拔加工的关键工具,其内孔表面的耐磨减摩性能直接决定了模具的磨损情况和寿命,并进一步影响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表面质量。使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Hot Filament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HFCVD)技术在模具内孔表面沉积金刚石涂层,可以显着降低模具内孔表面的磨损率和摩擦系数,大幅提高模具寿命和生产效率,改善产品加工质量。然而,当前拉拔模具内孔金刚石涂层的产业化制备中普遍采用热丝穿孔的沉积工艺(简称:穿丝工艺),其适用范围较窄,在小孔径(内径Φ≤3mm)拉拔模具上无法应用,并且在大孔径拉拔模具(内径Φ≥20mm)上应用时难以实现大批量制备;此外,随着批量化生产的发展,设备中模具容量增多,各模具内孔表面温度场分布的差异性增加,进一步影响各处金刚石涂层生长速率和沉积质量,也严重制约拉拔模具内孔金刚石涂层技术的标准化、产业化应用。本文提出双层热丝布局的不穿丝工艺,以解决热丝化学气相沉积金刚石涂层在小孔径拉拔模具内孔无法沉积和大孔径拉拔模具内孔批量化制备效率低的问题。围绕金刚石涂层在拉拔模具内孔应用的探究方法,即拉拔模具内孔沉积金刚石薄膜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温度场分布仿真及参数优化、制备表征及应用摩擦磨损实验等,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1.不穿丝工艺制备拉拔模具内孔金刚石涂层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和可行性验证。针对不穿丝工艺应用过程中更为复杂的物理场和沉积环境,分别从沉积机理、气相环境、热丝辐射的角度出发,探究不穿丝工艺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沉积环境下,热丝对衬底的辐射是影响衬底表面活性基团和温度场分布的根本原因。通过数值计算考察了不穿丝工艺中热丝对内孔表面周向的辐射值差异,证明对于不同的热丝直径r_f、内孔孔径_sr、热丝中心线与内孔考察平面距离H,内孔不同角度处辐射强度的差异最大只有约1%,能满足内孔圆度的要求。通过实验研究不穿丝工艺拉拔模具内孔的薄膜沉积深度,证明将内孔的深度控制在4倍孔径以内可以实现内孔全区域的金刚石薄膜沉积,并以此对小孔径拉丝模的孔型进行了合理设计。2.不穿丝工艺制备拉拔模具内孔金刚石涂层的温度场仿真模型建立与验证。分别针对小孔径拉丝模和大孔径拉管模涂层批量化制备过程,建立与实际沉积系统契合度很高的叁维仿真模型,使用Fluent软件进行温度场仿真,选取考察点进行测温对比。结果表明,考察点仿真温度与实际温度测量值误差在4%以内,变化趋势非常吻合,温度场仿真具有指导意义和准确性。3.小孔径模具内孔不穿丝工艺HFCVD涂层制备温度场仿真与实验分析。针对单件和批量化小孔径模具内孔涂层制备过程,分别采用正交实验法和控制变量法,对影响衬底温度场的热丝参数和其他沉积参数进行了仿真优化,仿真优化参数为:下层热丝与基体间距S_1=5mm,上层热丝与基体间距S_2=4.5mm,下层热丝直径D_1=0.3mm,上层热丝直径D_2=0.4mm,各排模具间距L=35mm,排间模具间距D=20mm,夹具材料选为红铜,冷却水流量Q=35mL·s~(-1)。使用优化参数组合进行小孔径拉丝模内孔HFCVD金刚石涂层沉积实验并进行金刚石薄膜的表征,使用内孔线抛光机对金刚石涂层模具进行应用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在小孔径拉丝模内孔制备了质量较高且均匀性良好,同时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和较高的附着力的金刚石涂层。4.大孔径模具内孔不穿丝工艺HFCVD涂层制备温度场仿真与实验分析。针对大孔径模具内孔涂层制备进行温度场仿真优化,热丝排布方式优化为:上下各叁根热丝;使用正交实验法将单件模具热丝参数优化为:下层热丝直径D_1=0.4mm,上层热丝直径D_2=0.4mm,下层热丝间距L_1=7.5mm,上层热丝间距L_2=8mm,下层热丝与基体间距S_1=7mm,上层热丝与基体间距S_2=5mm;使用控制变量法将大批量模具沉积参数优化为:排间模具间距D=65mm,各排模具间隔L=65mm,夹具材料选为红铜,冷却水流量Q=35mL·s~(-1)。使用优化参数组合进行大孔径拉管模内孔HFCVD金刚石涂层沉积实验并对制备的金刚石涂层进行表征,使用内孔点抛光机对涂层模具进行应用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单件和大批量大孔径模具内孔沉积了连续均匀且致密,同时具有极好的耐磨性和较高的附着力的金刚石薄膜。(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6-30)
杨远才[6](2017)在《钛丝的双模具超声振动拉拔仿真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钛及钛合金是一种重要的战略金属,但也属于难加工材料。传统的钛丝生产工艺涉及复杂的热处理、润滑处理和表面处理,且产品尺寸精度低、表面质量差,难以满足工业需求。研究表明单模具超声拉拔有助于降低丝材拉拔力、简化拉拔工艺、提高丝材表面质量,但效果仍待提高。因此,本文进行了钛丝的双模具超声拉拔仿真与实验研究,达到了进一步减小拉拔力和提高了钛丝表面质量的目的。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本文针对双模具拉拔系统的两种典型工作模式,即两模具同向振动和反向振动,在ABAQUS中建立了钛丝拉拔过程的有限元模型。对模具与钛丝的接触行为和拉拔力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双模具反向振动时更有利于降低钛丝的拉拔力和实现模具与钛丝的分离。针对反向拉拔模式,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施加超声振动后钛丝所受拉拔应力和接触应力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拉拔速度和超声振动强度对丝材拉拔力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在高强度超声振动下,钛丝与模具的接触过程可分为挤压接触和松弛接触两个阶段。钛丝塑性变形主要发生在挤压接触阶段;而在松弛接触阶段,钛丝的拉拔应力低于其屈服应力,丝材只产生弹性变形。根据以上仿真分析结果,对纵向超声波振子进行了设计。并基于机电相似理论,分析了振子阻抗角对振子输出功率和机械滞后特性的影响规律。在ANSYS中分析了振子的频率特性和输出振幅。研制了纵向超声波振子,并对振子的阻抗特性、频率特性、振幅输出特性进行了测试。搭建了双模具超声拉拔实验平台,在Lab VIEW中编写了拉拔力测试程序,进行了钛丝的双模具反向超声振动拉拔实验,并利用日立S-4300扫描电镜对钛丝表面形貌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拉拔速度一定时,增加超声振动强度有利于降低拉拔力,提高表面质量;超声振动强度一定时,随着拉拔速度的增加,超声作用减弱,拉拔力变大。在拉拔速度为298mm/s,超声振幅为13.97μm时,拉拔力减小了47.36%,丝材表面凸点、凹坑和裂纹等缺陷有了显着的减少。(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顾苏楠[7](2016)在《基于Deform-3D的镁和镁合金冷拉拔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镁及镁合金由于其较低的密度而具有较高的比刚度和比强度,同时其较好的导热性电磁屏蔽性能和减振性能使得其在工业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但由于镁的密排六方晶体结构使得其在常温下的塑性较差,进行冷塑性加工较为困难。目前通过对镁及镁合金多道次冷拉拔的工艺方式进行塑性变形,这对于促进其变形方式的多样性以及扩大实际应用领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以Deform-3D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两种手段,采用同样的单道次小变形量、多道次累积大变形的工艺方法获得φ1.897mm的AZ31、Mg2Zn及纯镁丝材。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拉拔力的影响因素,同时还对多道次冷拉拔过程中丝材的金属流动特点、等效应变以及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另外通过实验方法系统地研究各拉拔道次显微组织、力学性能等演变规律,得到以下结论:在冷拉拔变形过程中,拉拔力受到摩擦系数、模具半锥角、定径带长度以及拉拔速度的综合影响。在变形过程中除了发生延伸变形,其表层金属还产生了剪切和弯曲变形。从心部到表面,φ1.897mm的AZ31、Mg2Zn及纯镁丝材的等效应变值均呈上升的变化趋势。AZ31镁合金横截面上变形差异最大,而纯镁最小。引入衡量丝材变形均匀性的应变标准差θ,发现随着拉拔道次的增加,叁种成分丝材的θ值均增大。在同样累积变形程度下,适当减少拉拔道次,增加单道次变形程度,θ值便会减少。AZ31、Mg2Zn及纯镁在轴向、周向、径向的残余应力均呈梯度分布。其中AZ31从心部到表面的残余应力分布范围最大,纯镁最小。通过数值模拟获得的叁种成分丝材在φ1.897mm下的表面轴向应力值与X射线衍射法测得的数值相接近,说明本文所采用Deform-3D软件建立的多道次冷拉拔模型是可靠的。在同样的累积变形程度下,为减少残余应力,可以适当减少冷拉拔道次。在AZ31、Mg2Zn及纯镁的冷拉拔过程中,当累积应变程度较小时,主要的变形机制为孪生。当累积变形程度稍大些时,滑移开始与孪生共存。最后的变形机制主要为滑移,得到晶粒细小的显微组织,其中AZ31的晶粒最为细小,纯镁最大。AZ31、Mg2Zn的显微硬度及抗拉强度都随着累积变形程度的增加呈上升的变化趋势,而纯镁的显微硬度及抗拉强度的变化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显着上升区,第二阶段则随着累积变形程度的增加,其显微硬度值和抗拉强度值下降。另外,由于拉拔过程中织构的形成,造成丝材横截面和纵截面的硬度值不等。(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6-01)
张亚芳,曾向荣,刘浩,吴庆华[8](2015)在《界面控制下间距对双丝拉拔实验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细观非均匀性角度建立了含骨料的混凝土双丝拉拔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了双丝间距变化对双丝拉拔构件的力学性能影响,观察了双丝构件拉拔过程中构件裂纹萌生、扩展直至失稳破坏全过程,获得了不同双丝间距构件的剪应力分布数值光弹图、荷载-位移曲线、声发射计数曲线及沿界面剪应力分布曲线等。研究表明:构件的峰值荷载随双丝间距增加而增加;构件韧性随双丝间距增大而减少;同时间距变化对沿界面剪应力分布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裴广智,干裕成[9](2014)在《大尺寸钢筋动态拉拔实验中握裹破坏之音射行为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于传统钢筋混凝土(RC)结构使用之钢筋型号,地震带区域之核设施围阻体RC结构常采用大尺寸钢筋及其对应设计。对于#14及#18号钢筋之握裹表现,作者在前期研究中已透过系列拉拔实验、梁结构四点弯曲实验以及全程音射监测(AE)分析,有初步发现及探讨。根据过去实验结果可知,钢筋外围竹节之初始压裂较为随机,一旦主要劈裂面形成并延长,音射讯号密度将明显增升,此时实验加载多已超过85%之破坏强度,但试体表面仍为完整,钢筋亦无滑动,损害状况仅限于试体内部,其后劈裂延伸至表面导致过程迅速之握裹失败,钢筋与混凝土分离。本研究承续先前握裹失败之监测研究,将即时AE技术应用在握裹预裂试体之制程控制并成功建制。透过全程AE监测,本文案例之加载历时资料中分别展现四组试体透过MTS等速加载,分别拉拔至内部劈裂破坏面形成但试体表面仍维持完整之状态,建立不同钢筋号数之预裂试体,并预估各试体可能之破坏强度以备后续实验应用。AE监控下之试件预裂技术对传统RC力学实验及土木NDT两方面,提供新的应用空间与探索价值。不同传统拉拔实验,本研究采用动态拉拔破坏实验,周期拉拔加载能将原本劈裂破坏之迅速过程加以解离,减少MTS过度加载造成之钢筋动摩擦AE,透过全程音射监测及钢筋周期位移量追踪,观察握裹破坏之过程与临界行为,以及拉拔破坏前试体之弹、塑性(或位移)与动磨擦等表现。文中将说明#6、#10、#14及#18四组动态破坏实验之AE讯号密度历时表现,四组实验最终握裹破坏期间之周期AE讯号密度峰值均呈现指数函数型态趋势,可展现在定量加载下握裹破坏之扩张方式。本文实验也再次确认前期研究,外力加载透过竹节提供混凝土劈裂所需之应力,但加载如不足85%P u,对劈裂裂缝之形成及后续成长似较难维持。当构件混凝土握裹界面承受95%P u之等值拉拔应力时,主要劈裂破坏俨然形成,此时构件内部破坏已处于不稳定状态。除材料行为外,本研究方法亦可对地震或振动所造成之握裹损坏,提供定性或定量之观察角度探讨握裹之馀命及表现。(本文来源于《2014海峡两岸破坏科学与材料试验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十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4-10-22)
张桂花,柴敬,李毅,弥旭锋[10](2014)在《基于光纤光栅拉拔实验锚杆应力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检测锚杆的应力分布状态,采用光纤光栅传感技术搭建了锚杆支护质量的长期在线监测系统。在实验室模拟巷道中锚杆的受力过程,进行了锚杆拉拔试验。在试验中用光纤布拉格光栅检测锚杆应变,利用高斯函数对锚杆杆体上应变的实测数据进行拟合,得到锚杆的轴力和剪应力分布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用光纤布拉格光栅技术检测锚杆的应力应变具有可行性;高斯函数可以准确地拟合全锚锚杆的轴力;高斯函数的拟合参数t与岩体对锚杆的握裹程度有关,它变化方向的转折表明了杆-岩界面状态的转变,岩体对杆体的握裹能力开始降低。研究结果为锚杆锚固质量的在线检测提供了一种手段。(本文来源于《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拉拔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螺旋钢纤维增强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破坏力学机理,开展不同埋长的纤维单根拉拔实验,得到拉拔力-位移全过程曲线,采用微观X光断层扫描(XCT)对拉拔前、后的基体变形进行观测.实验结果显示,矩形截面螺旋钢纤维拉拔过程分为近似线性脱黏段、塑性解螺旋段和骤降段,可以简化为叁折线;XCT图像显示拉拔前、后UHPC基体通道未见明显破坏,揭示了螺旋钢纤维单根拉拔过程的"解螺旋"塑性变形机理;只要纤维埋长大于有效解螺旋长度,则解螺旋段的拉拔力与埋长无关.基于以上实验现象和塑性力学理论,推导了矩形截面钢纤维解螺旋拉拔力的简化解析解公式,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拉拔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1].张骏.拉拔实验中土工格栅的变形与受力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9
[2].叶居东,杨贞军,刘国华,姚勇.超高性能混凝土-螺旋钢纤维拉拔力的解析解及实验验证[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8
[3].刘浩,曾向荣,张亚芳,梁正召.纤维混凝土双丝拉拔物理实验与叁维数值模拟[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高亚男.不锈钢/碳钢拉拔钎焊复合管的实验研究[J].中国金属通报.2017
[5].丁超越.不穿丝工艺制备拉拔模具内孔金刚石涂层的仿真及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
[6].杨远才.钛丝的双模具超声振动拉拔仿真及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7].顾苏楠.基于Deform-3D的镁和镁合金冷拉拔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东南大学.2016
[8].张亚芳,曾向荣,刘浩,吴庆华.界面控制下间距对双丝拉拔实验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5
[9].裴广智,干裕成.大尺寸钢筋动态拉拔实验中握裹破坏之音射行为观察[C].2014海峡两岸破坏科学与材料试验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十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2014
[10].张桂花,柴敬,李毅,弥旭锋.基于光纤光栅拉拔实验锚杆应力分布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