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针、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张廷明

(贵阳市白云区医院贵州贵阳550014)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针刺并结合推足太阳经筋为主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以来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共120名,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60人,分别为针灸组、针灸及推足太阳经筋组,两组分别都是每10次为一个疗程,可应用2个疗程,疗程后做出相应的疗效评定并分别归纳各组的优劣势。结果针灸组的治愈率为75%,综合组的治愈率则为90%,因此,综合组在临床效果上明显更优于针灸组。结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中,综合应用针灸并加之以推足太阳经筋的治疗方法更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灸疗法针灸加推足太阳经筋疗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0-0373-0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瘫痪,临床中以突然发生的一侧面部瘫痪,口眼歪斜为主症,是针灸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针刺是其最有效的疗法之一,但在具体方法的选择上各有所不同,为探讨综合运用针刺加推足太阳经筋为主的治疗方法在面神经麻痹中的临床疗效[1],笔者对2009年以来我院120例此症状患者的治疗方法加以比较,得出满意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以来治疗的门诊及住院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共120例,病程最短一天最长一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患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键侧、蹙额、闭眼、提唇、露齿、鼓颊障碍、食物滞留齿颊,部分伴有患侧茎乳突压痛,舌前三分之二味觉消失,听觉过敏,并排除由中耳炎、腮腺炎、鼻咽部肿瘤、手术损伤、颅底部炎症等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筛选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随机将这12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0例。

在针灸组中,患者男女人数分别为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47岁,病程为5-240天,平均病程39.3天;综合组中患者男女人数分别为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7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为3-105天,平均病程为35.2天。两组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在性别、年龄和病程上几乎无会造成分析结果偏差的显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针灸组:主穴近取患侧阳白、太阳、四白、下关、地仓、颊车,远取合谷,针灸过程中穴位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增减,鼻唇沟变浅取迎香、额纹消失取头维等穴位;不能蹙额抬眉加攒竹、丝竹空;乳突痛加翳风、风池等穴位;味觉消失者加廉泉穴;人中沟外斜加人中穴等。针法:发病一周内,面部诸穴都应予以浅刺、平刺或斜刺等,每次取两到四个穴位[2],留针二十分钟,一周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4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连续使用两个疗程。

综合组:先应用针灸组治疗后,再嘱咐患者俯卧于床上,医者用掌根、肘尖或前臂交替,揉推太阳经筋,从涌泉穴至足跟、委中、环跳、夹脊到大椎,以上动作一到两次,如遇筋结处稍加弹拨,颈部用拇指按揉三至五分钟[3],结束后嘱咐患者仰躺于床上,并用双手拇指按揉丝竹空、太阳、颊车等穴位五分钟,同样每天治疗一次,每次三十分钟,十次为一个疗程,连续使用两个疗程。

1.3效果判定

治疗中的疗效评定标准为,痊愈为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表情肌肉恢复正常,眼睑闭合完全,口角无歪斜;显效为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做啼笑动作时额纹和鼻唇尚未恢复,眼睑不能完全闭合;好转为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无效则为症状和体征全无改善;其并发症包括联带运动、版面痉挛、肌积挛缩、鳄鱼泪综合征以及耳鸣等。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与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2.结果

分别经过两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评定如下表一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相较于单纯的针灸组,综合组在临床疗效上疗效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一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评定

3.结论

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早已被临床所证实,然而在疗程上稍偏长,因此在缩短疗程上值得进一步探讨;笔者自2008年接触“壮医经筋疗法”后得到了启发;“筋”,《说文》解释作“肉之力也”。意指产生力量的肌肉。周围面神经麻痹,所有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部阳明、少阳经脉,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迟缓不收而发病。治疗重在取面部手足阳明经穴,再配以足太阳经筋推拿,以起到疏通阳经脉,祛风散寒,调和气血的作用,使面部筋肉得以温煦濡润,其病得愈。临床中采用针灸刺穴及推足太阳经筋可适用于面神经麻痹的各个时期,可使局部淤闭经脉通畅、肌肤舒展,对改善面部外斜有特殊功效,因而此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韩枫.针刺结合推拿治疗中风后遗症[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1):17-18.

[2]朱文锋主编.国家标准应用·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25-227.

[3]汪桂春.穴位电刺激法与传统针刺法治疗面瘴240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93,13(1).

标签:;  ;  ;  

针、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