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粒灌浆充实性论文-冀保毅

籽粒灌浆充实性论文-冀保毅

导读:本文包含了籽粒灌浆充实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疏花,弱势籽粒,可溶性糖

籽粒灌浆充实性论文文献综述

冀保毅[1](2015)在《疏花对大穗型粳稻弱势籽粒灌浆充实及物质运转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充分挖掘高产水稻品种的产量潜力,以大穗型粳稻品种新稻25和郑稻18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在齐穗期进行疏花处理,分析花后10、20、30d疏花处理对弱势籽粒粒重、结实率和顶一、二叶、茎、鞘中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疏花处理后两品种的弱势籽粒粒重及结实率均得到显着提高,可能是通过提高弱势籽粒中蔗糖含量,蔗糖作为信号物质,进而调节蔗糖-淀粉代谢关键酶基因及其活性来实现的,但弱势籽粒粒重仍不同程度地低于对照强势籽粒,说明同化物供应不是限制弱势籽粒灌浆充实的唯一原因。在疏花处理后,新稻25和郑稻18的叶、茎、鞘中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基本上都高于对照,可能是由于疏花处理后库容减少,光合产物需求降低,进而导致叶、茎、鞘中积累的同化物增加所致。(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1期)

彭廷[2](2014)在《miRNA调节水稻籽粒灌浆充实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的研究结果和生产实践均表明,水稻弱势籽粒的充实度差已成为现代水稻品种或组合产量潜力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充实度差不仅导致结实率低、高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而且严重影响稻米品质。本文从水稻不同粒位籽粒的开花时间和粒重的关系,强、弱势粒灌浆充实过程中miRNA表达的动态变化以及差异表达miRNA的功能入手,探讨了水稻强、弱势粒的粒位效应,miRNA在水稻强、弱势粒灌浆充实过程中的变化动态,强、弱势粒差异表达miRNA在调节水稻籽粒灌浆充实中的作用机理和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颍花开放时间、籽粒粒重和强、弱势粒的分布均具有明显的粒位效应。水稻颖花的开放顺序在同一稻穗上基本遵循从外向内,从上向下的规律,同一枝梗(包括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上顶一粒先开花,然后由下而上逐渐开放;粒重表现为同一枝梗一次枝梗上着生的籽粒粒重大于二次枝梗;一次枝梗近轴端着生籽粒粒重最高,二次枝梗顶粒粒重最高,且ˉ二次枝梗着生籽粒均表现为亚顶粒粒重最低;根据粒重高低,选取粒重的前20%作为强势粒,粒重的后20%作为弱势粒,结果表明强势粒主要分布于一次枝梗的中下部,弱势粒主要着生在稻穗中、下部一次枝梗上最后两个二次枝梗除顶粒以外的籽粒。2、利用大规模平行测序技术对水稻强、弱势粒发育过程中五个时期的小RNA进行测序,发现457个已知miRNA在水稻籽粒灌浆过程中时序性表达,其中多数miRNA在强、弱势粒中随籽粒灌浆进程表达量逐渐升高,且在强、弱势粒灌浆前中期半数以上的miRNA在强势粒中的表达量均高于弱势粒,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的80个新miRNA在强、弱势粒中也差异性表达;进一步借助降解组测序为263个已知miRNA鉴定了662个靶基因,并通过对强、弱势粒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进行分析,发现miR156、miR164、miR167、miR397、miR1861、miR1867等的靶基因参与了水稻籽粒的生长发育、激素稳态和淀粉合成等多种代谢过程和信号转导路径,表明1niRNA在调节水稻籽粒灌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且miRNA在水稻强、弱势粒灌浆过程中差异性表达可能是导致强、弱势粒异步灌浆的重要原因。3、借助靶基因模拟物(Target mimics, MIM)和随机短片段靶基因模拟物(Short Tandem Target Mimic, STTM)低表达miRNA技术,成功构建了8个胚乳特异启动子Gt1 3a驱动的M1M低表达IniRNA载体,11个胚乳特异启动子Gt13a驱动的STTM低表达。miRNA载体,35个组成型启动子d35s驱动的低表达miRNA载体,为研究强、弱势粒灌浆充实过程中差异表达niRNA在水稻籽粒灌浆充实过程中的功能,以及miRNA在水稻生长发育、逆境响应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材料。4、在水稻籽粒灌浆充实过程中,miR167在强、弱势粒中时序性和差异性表达,且miR167的表达量与水稻籽粒的灌浆速率呈负相关关系。采用水稻胚乳特异启动子Gt13a,利用MIM和STTM在水稻胚乳中低表达miR167,结果表明:MIM167和STTM167低表达miR167的转基因株系胚乳中,糙米的粒重均得到显着提高,miR167的表达量显着降低,miR167的靶基因和生长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也受到抑制。另外,ARF8/miR167与糙米粒重呈显着负相关关系,ARF25/miR167和IAH/miR167与糙米粒重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且miR167家族所有成员启动子区域均含有丰富的生长素应答因子响应元件(AuxRE),说明miR167的靶基因ARF8、ARF17、ARF25和IAH可能反馈调节miR167的表达,miR167、miR167靶基因及生长素之间存在复杂的调控网络,且miR167、miR167靶基因及生长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在调节水稻籽粒的灌浆充实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杨占烈,林泽川,戴高兴,曹立勇[3](2013)在《水稻籽粒灌浆充实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加强水稻籽粒灌浆过程中糖类代谢途径生理因子和遗传因子的研究,更好了解灌浆充实内在信息,以促进水稻高产优质品种的选育及相应栽培措施的制定。对水稻籽粒灌浆充实特性、影响灌浆充实的生理因素、相关酶活性和同化物转运基因研究以及相关籽粒灌浆充实QTL定位等进行综述,并对水稻籽粒灌浆充实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提出分子水平上解析灌浆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王琳琳[4](2013)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水稻弱势籽粒灌浆充实的生理与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于2011-2012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水稻试验田进行。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黄淮地区常规大穗型粳稻品种新丰2号为试验材料,在齐穗期喷施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以促进籽粒灌浆和增产为目的,进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筛选试验。从光合产物、同化物质合成运转、籽粒库容、蔗糖-淀粉合成代谢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究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水稻弱势粒灌浆的影响及造成弱势粒充实度差的机理,为有效利用植物激素提高黄淮地区水稻产量提供技术保障。研究结果如下:1.外源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IV和V对千粒重,尤其是弱势粒千粒重的影响较大,分别比对照高出17.48%、16.38%(2011年),10.01%、7.66%(2012年),差异达到显着水平;植物生长调节剂IV和V对穗粒数及结实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差异不显着;植物生长调节剂IV和V对稻米外观品质的改善作用大于加工品质,对弱势粒品质的影响大于强势粒。综合比较,确定IV和V为最佳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并且对产量的提升作用主要通过提高弱势粒千粒重和灌浆速率来实现的。2.在籽粒灌浆后期,植物生长调节剂IV和V对剑叶SPAD值、叶绿素荧光参数F0、Fv/Fm、ETR比对照均有明显的升高,其中ETR与光合速率呈正相关,而SPAD值也在28d与对照达到显着差异,说明IV和V处理后对籽粒灌浆后期延缓叶片衰老、提高叶片的光合能力有促进作用。3.植物生长调节剂IV和V对灌浆期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和运输的影响。植物生长调节剂IV和V处理后,茎、鞘中可溶性糖含量在灌浆中后期显着高于对照;淀粉含量主要在灌浆前期及后期高于对照。茎、鞘中糖含量高于淀粉含量;茎中糖、淀粉含量又高于鞘中糖、淀粉含量;在灌浆中后期顶二、叁、四茎鞘中的糖、淀粉含量高于顶一茎鞘中的糖、淀粉含量;且对糖的影响要大于淀粉。对穗颈节间伤流强度的影响表明,穗颈节间伤流强度随生育期呈W型变化,植物生长调节剂IV和V处理后对灌浆前期和后期穗颈节间伤流强度影响最大,分别比对照高出50.73%和58.12%(10d)、76.83%和59.30%(28d),且差异显着。4.植物生长调节剂IV和V对内源激素的影响。植物生长调节剂IV和V处理后内源ZR、GA3总体含量低于IAA和ABA含量;ZR、GA3、IAA、ABA含量在强势粒中变化趋势相似,大体呈“V”字型,均在处理后10d达到最大值;弱势粒中,GA3和IAA含量变化相似,先上升再下降。即植物生长调节剂IV和V处理对强、弱势粒灌浆初期及后期的内源激素影响较为明显。5.植物生长调节剂IV和V对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IV和V处理后,显着提高了灌浆后期籽粒中蔗糖合酶、UDPG焦磷酸化酶、ADPG焦磷酸化酶、淀粉合酶等关键酶的基因表达量,进而增加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的活性,促进灌浆中后期籽粒中可溶性总糖及蔗糖向淀粉转化,提高淀粉积累速率,保证了灌浆后期籽粒中淀粉的稳定持续积累。综上所述,植物生长调节剂IV和V对水稻籽粒灌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灌浆后期SPAD值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含量升高,有利于延长生育后期叶片的光合时间,促进灌浆;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增加了茎鞘中同化物质及穗颈节间伤流的含量,促进了茎鞘中糖向籽粒的转运;叁、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内源激素含量及籽粒中淀粉合成过程关键酶基因表达量升高,提高籽粒库容活性,增强籽粒中蔗糖向淀粉的转化效率,提高籽粒中淀粉的积累量和积累速率。(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3-05-01)

邵彩虹,钱银飞,唐秀英,刘光荣,谢金水[5](2012)在《养分胁迫对水稻籽粒灌浆充实影响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杂交早稻威优916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方式栽培,生育后期设置养分胁迫和全营养液两种处理,从蛋白质组学角度研究后期持续的养分胁迫对水稻籽粒灌浆的影响,以期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籽粒蛋白质经双向电泳分离后共获得了37个发生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经串联质谱分析(ESI-Q MS/MS),27个蛋白质功能得到鉴定,包括4个参与光合作用的蛋白质、13个与籽粒充实发育相关的蛋白质、9个逆境相关的蛋白质及1个呼吸代谢相关的蛋白质。分析结果表明,养分胁迫下,逆境相关蛋白质在籽粒灌浆的前中期大量上调表达,籽粒光合作用减弱,后期呼吸作用增强,籽粒的氮代谢受到显着影响,谷蛋白及胚蛋白表达相对滞后,蛋白质和脂肪合成减少,从而造成籽粒灌浆不足,产量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2年03期)

宋兴年[6](2011)在《夜间温度对水稻弱势籽粒灌浆充实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活动的加剧等使全球气候变暖,对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了很大影响。本试验于2009-2010年连续两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水稻试验田进行。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黄淮海流域推广的常规粳稻品种方欣四号为试验材料。针对水稻弱势粒充实度差的问题,分别从物质生产与运转,籽粒库容等方面入手,深入系统研究了造成弱势粒充实度差异的生理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夜间高温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夜间高温处理的实际产量<对照的。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夜间高温处理对产量的降低主要是表现在结实率、强弱势粒千粒重和籽粒充实度的降低上。夜间高温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在碾磨品质上,夜间高温处理的出糙率、精米率显着低于对照,不完善粒率显着高于对照。在外观品质上,强弱势粒的垩白粒率、垩白度都较对照有显着的增加。2.夜间高温对不同粒位籽粒粒重和充实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期时强势粒的千粒重和充实度均大于弱势粒的千粒重和充实度;粒位上,成熟期的籽粒千粒重及其籽粒充实度基本上保持与开花灌浆先后时间相一致的顺序,即一枝梗上,两处理的强势粒表现为6>5>4>3>1>2,弱势粒表现为1>6>5>4>3>2;二枝梗上,第1枝梗>第2枝梗>第3枝梗>第4枝梗,每个二枝梗上的籽粒表现为1>4>3>2,其中一枝梗上籽粒平均千粒重和籽粒充实度大于二枝梗上籽粒千粒重和充实度,且对照的大于夜间高温处理的。二枝梗上,第1粒位籽粒与其余籽粒差异较大,且夜间高温处理的大于对照的。可以看出,夜间高温对弱势籽粒(尤其是弱势粒二枝梗除第1粒位之外的其余籽粒)千粒重有促进作用,处理间千粒重和籽粒充实度的差异主要在弱势粒二枝梗(尤其是除第1粒位外的其余籽粒)上,其次是一枝梗上的第2、3粒位籽粒。3.夜间高温处理对水稻上二叶各叶位SPAD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期,上二叶各叶位SPAD值的生育期变化均呈现出随灌浆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的趋势,随着籽粒灌浆的进程,叶片不断衰老。夜间高温下,剑叶、顶2叶和顶3叶的叶绿素值均低于自然(对照)温度下水稻叶绿素值,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夜间高温显着降低水稻二片功能叶的平均叶绿素值(6次叶绿素值的平均值)。处理间上二叶各叶位SPAD值均表现为对照>夜间高温,也即夜间高温显着降低水稻二片功能叶的平均叶绿素值,即夜间高温处理对叶片早衰起促进作用。4.夜间高温对叶片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期夜间高温显着降低叶绿素含量,导致衰老提前,缩短灌浆期;夜间高温使SOD活性延后5d达到峰值,显着降低了10d和25d的SOD活性;使CAT活性提前5d达到峰值,极显着的提高了20d的CAT活性、极显着的降低了25d的CAT活性;对POD活性影响不显着;显着提高了MDA含量。5.夜间高温处理对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积累与输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论茎或者是鞘,处理间糖和淀粉含量生育期变化趋势相同。夜间高温处理无论是糖含量还是淀粉含量都低于同时期对照。茎鞘中的糖含量高于淀粉含量;茎中的糖、淀粉含量又高于鞘中的糖、淀粉含量。灌浆期的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输出率上,夜间高温处理的糖和淀粉含量的输出量都比对照高,这说明夜间高温处理对同化物的运转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水稻籽粒灌浆充实。6.夜间高温对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期不同粒位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在整个灌浆期,强势粒的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基本上小于弱势粒的。灌浆前中期,强弱势粒间夜间高温处理的糖含量都较对照高,表明夜间高温处理合成淀粉的能力没有对照强。灌浆后期,对照强弱势粒及夜间高温处理强势粒糖含量转为快速下降。7.夜间高温对籽粒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籽粒灌浆期内籽粒总淀粉的积累量与籽粒干重增加趋势一致,呈“S”型变化。成熟期对照的淀粉积累量大于夜间高温处理。同样直链淀粉、直链淀粉的积累量规律与总的淀粉积累相同。8.夜间高温对籽粒灌浆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GPP酶和SSS酶活性变化呈单峰曲线,表现为开始灌浆时的酶活性较低,随灌浆进程,酶活性提高,在花后20天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GBSS酶活性随着生育期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灌浆期弱势籽粒GBSS酶活性高于AGPP酶和SSS酶活性。夜间高温处理对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照处理的酶活性始终高于夜间高温处理。(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1-05-01)

籽粒灌浆充实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量的研究结果和生产实践均表明,水稻弱势籽粒的充实度差已成为现代水稻品种或组合产量潜力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充实度差不仅导致结实率低、高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而且严重影响稻米品质。本文从水稻不同粒位籽粒的开花时间和粒重的关系,强、弱势粒灌浆充实过程中miRNA表达的动态变化以及差异表达miRNA的功能入手,探讨了水稻强、弱势粒的粒位效应,miRNA在水稻强、弱势粒灌浆充实过程中的变化动态,强、弱势粒差异表达miRNA在调节水稻籽粒灌浆充实中的作用机理和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颍花开放时间、籽粒粒重和强、弱势粒的分布均具有明显的粒位效应。水稻颖花的开放顺序在同一稻穗上基本遵循从外向内,从上向下的规律,同一枝梗(包括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上顶一粒先开花,然后由下而上逐渐开放;粒重表现为同一枝梗一次枝梗上着生的籽粒粒重大于二次枝梗;一次枝梗近轴端着生籽粒粒重最高,二次枝梗顶粒粒重最高,且ˉ二次枝梗着生籽粒均表现为亚顶粒粒重最低;根据粒重高低,选取粒重的前20%作为强势粒,粒重的后20%作为弱势粒,结果表明强势粒主要分布于一次枝梗的中下部,弱势粒主要着生在稻穗中、下部一次枝梗上最后两个二次枝梗除顶粒以外的籽粒。2、利用大规模平行测序技术对水稻强、弱势粒发育过程中五个时期的小RNA进行测序,发现457个已知miRNA在水稻籽粒灌浆过程中时序性表达,其中多数miRNA在强、弱势粒中随籽粒灌浆进程表达量逐渐升高,且在强、弱势粒灌浆前中期半数以上的miRNA在强势粒中的表达量均高于弱势粒,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的80个新miRNA在强、弱势粒中也差异性表达;进一步借助降解组测序为263个已知miRNA鉴定了662个靶基因,并通过对强、弱势粒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进行分析,发现miR156、miR164、miR167、miR397、miR1861、miR1867等的靶基因参与了水稻籽粒的生长发育、激素稳态和淀粉合成等多种代谢过程和信号转导路径,表明1niRNA在调节水稻籽粒灌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且miRNA在水稻强、弱势粒灌浆过程中差异性表达可能是导致强、弱势粒异步灌浆的重要原因。3、借助靶基因模拟物(Target mimics, MIM)和随机短片段靶基因模拟物(Short Tandem Target Mimic, STTM)低表达miRNA技术,成功构建了8个胚乳特异启动子Gt1 3a驱动的M1M低表达IniRNA载体,11个胚乳特异启动子Gt13a驱动的STTM低表达。miRNA载体,35个组成型启动子d35s驱动的低表达miRNA载体,为研究强、弱势粒灌浆充实过程中差异表达niRNA在水稻籽粒灌浆充实过程中的功能,以及miRNA在水稻生长发育、逆境响应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材料。4、在水稻籽粒灌浆充实过程中,miR167在强、弱势粒中时序性和差异性表达,且miR167的表达量与水稻籽粒的灌浆速率呈负相关关系。采用水稻胚乳特异启动子Gt13a,利用MIM和STTM在水稻胚乳中低表达miR167,结果表明:MIM167和STTM167低表达miR167的转基因株系胚乳中,糙米的粒重均得到显着提高,miR167的表达量显着降低,miR167的靶基因和生长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也受到抑制。另外,ARF8/miR167与糙米粒重呈显着负相关关系,ARF25/miR167和IAH/miR167与糙米粒重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且miR167家族所有成员启动子区域均含有丰富的生长素应答因子响应元件(AuxRE),说明miR167的靶基因ARF8、ARF17、ARF25和IAH可能反馈调节miR167的表达,miR167、miR167靶基因及生长素之间存在复杂的调控网络,且miR167、miR167靶基因及生长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在调节水稻籽粒的灌浆充实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籽粒灌浆充实性论文参考文献

[1].冀保毅.疏花对大穗型粳稻弱势籽粒灌浆充实及物质运转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

[2].彭廷.miRNA调节水稻籽粒灌浆充实的分子机制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4

[3].杨占烈,林泽川,戴高兴,曹立勇.水稻籽粒灌浆充实研究进展[J].西南农业学报.2013

[4].王琳琳.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水稻弱势籽粒灌浆充实的生理与分子机制[D].河南农业大学.2013

[5].邵彩虹,钱银飞,唐秀英,刘光荣,谢金水.养分胁迫对水稻籽粒灌浆充实影响的蛋白质组学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12

[6].宋兴年.夜间温度对水稻弱势籽粒灌浆充实的作用机制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

标签:;  ;  ;  ;  

籽粒灌浆充实性论文-冀保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