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火箭炮论文-胡健,马大为,姚建勇,刘龙

防空火箭炮论文-胡健,马大为,姚建勇,刘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防空火箭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火箭炮,交流伺服系统,混沌,自适应控制

防空火箭炮论文文献综述

胡健,马大为,姚建勇,刘龙[1](2015)在《防空火箭炮交流伺服系统混沌特性分析与自适应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防空火箭炮交流伺服系统作为一个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在一定参数范围和外部输入下可以呈现非常复杂的混沌运动或极限环,其混沌特性较为显着.在防空火箭炮交流伺服系统非线性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系统平衡点性质,证明了系统Hopf分岔的存在,并给出了有关的分岔图、Lyapunov指数谱和相平面图.进一步设计了一种自适应状态反馈控制器,当系统在一定参数下呈现混沌运动时,可以将混沌运动控制到期望的稳定状态,数值仿真表明了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魏世鹏[2](2015)在《多管自主防空火箭炮位置伺服系统的滑模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位置伺服系统的性能决定防空火箭炮的防空反导能力。随着现代战争对武器装备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研发高性能、低成本的防空火箭炮控制系统显得非常必要。本文在火箭炮位置伺服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某型号多管防空火箭炮位置伺服系统的内部机理和现有的控制方法,研究了BSMC(Backstepping Sliding Mode Control,反演滑模控制)和FASMC(Fuzzy Adaptive Sliding Mode Control,模糊自适应滑模控制)等控制方法在多管防空火箭炮位置伺服系统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多管防空火箭炮位置伺服系统模型的建立。深入研究PMSM(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永磁同步电动机)数学模型,采用矢量控制实现PMSM的解耦,由内到外建立PID控制的叁闭环多管防空火箭炮位置伺服系统模型。通过仿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研究发现,尽管PID满足了系统的快速性指标要求,但无法满足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和鲁棒性要求。(2)多管防空火箭炮位置伺服系统滑模变结构控制研究。利用SMC(Sliding Mode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滑模变结构控制)对外部扰动具有强鲁棒性和自适应能力的独有特性,设计了基于SMC的多管防空火箭炮位置伺服系统,采用李雅普诺夫函数法证明系统稳定。仿真结果表明,采用SMC方法后,输出信号虽能很好地跟踪指令信号,并且系统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及其鲁棒性,但系统控制信号抖振较为严重。(3)多管自主防空火箭炮位置伺服系统BSMC、FASMC研究。为了削弱系统控制信号的抖振,分别将反演控制思想和模糊自适应控制引入滑模控制,设计了BSMC的火箭炮位置伺服系统和具有包含误差积分项非线性滑模面的FASMC火箭炮位置伺服系统,证明了各系统稳定。在设计FASMC位置伺服系统时,应用模糊系统的万能逼近原理实现系统最优控制律的模糊逼近,采用切换控制器补偿逼近误差。仿真研究表明,BSMC和FASMC方法不仅满足了系统的动静态性能指标,而且大大降低了抖振现象。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表明BSMC方法简单,系统响应较快,比较适合于实时性要求较高、抖振容忍能力较强的系统,而FASMC方法在削弱系统抖振上更胜一筹,适合应用在对控制信号要求比较精准的系统。总之,两种方法各有优缺,但相对于SMC方法来说,均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削弱了控制信号的抖振,保证了系统良好的动静态品质。(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5-06-15)

胡健,马大为,姚建勇,刘龙[3](2015)在《基于混沌神经网络的防空火箭炮交流伺服系统状态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加准确地对系统非线性非平稳状态趋势进行预测,运用基于神经网络的混沌预测方法对防空火箭炮交流伺服系统的速度量进行了预测,为基于速度预测值的系统非线性非平稳状态趋势预测奠定了基础。利用C-C法选择了合适的嵌入维和时间延迟,对防空火箭炮交流伺服系统不规则运动的实验数据进行了相空间重构并进行了分析。在原Elman网络中增加了输出层关联单元,并把自反馈增益系数当作连接权值投入到网络的训练中,以增强Elman网络非线性逼近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改进型Elman网络的混沌预测模型。采用基于最大Lyapunov指数预测法和混沌神经网络预测法对系统状态进行了预测,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表明,后一种方法对防空火箭炮交流伺服系统速度值预测精度更高,从而使得基于此的系统非线性非平稳状态趋势预测更有效。(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王雷,马大为,周克栋,于存贵[4](2012)在《防空火箭炮刚柔耦合发射动力学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防空火箭炮射击过程中的振动特性,以多柔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采用"模态缩减法"生成柔性车大梁,用可以求解刚体和柔性体之间非线性接触问题的"节点法"生成柔性定向管,建立某车载防空火箭炮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结合相关实验参数进行了数值仿真,并与多刚体模型仿真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与纯刚性模型相比,考虑定向管和车大梁柔性变形的动力学模型更贴近于火箭炮的实际射击情况;柔性变形影响火箭弹出管口的初始扰动,进而影响射击精度.该研究对于改善火箭的初始扰动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弹道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王雷,马大为,周克栋[5](2012)在《防空火箭炮变发射间隔近似模型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防空火箭炮的射击密集度,该文利用近似模型方法对发射间隔进行优化分析。在建立精确防空火箭炮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实验设计方法,采集动力学仿真结果的样本数据点,通过样本点构建近似模型模拟发射间隔和起始扰动中间偏差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对高精度近似模型函数进行多岛遗传算法优化分析,获得变发射间隔的满意解。结果表明:近似模型仿真技术可以显着减少优化计算成本,合理变发射间隔能够有效提高射击密集度,优化结果可以应用到该型火箭炮的实际射击中。(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王雷[6](2012)在《防空火箭炮系统发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提高防空火箭炮的射击精度为出发点,进行了系统发射响应特性问题的研究。根据车载防空火箭炮发射过程的物理特点,基于相对坐标系和广义递归算法研究了防空火箭炮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建模理论和方法。依据防空火箭炮系统拓扑结构图形描述,应用递归算法计算了系统关于广义相对坐标的笛卡尔速度和力的偏微分,并例举了递归计算顺序。用虚拟样机技术建立了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提高火箭射击精度的措施,从减小初始扰动中间偏差的角度出发,应用多枚弹同时点火的发射方式,分析了可能的射序,并对比了射序的优劣,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结论。提出了变间隔的发射方法,根据试验设计方法,采集动力学仿真结果的样本数据点,通过样本点构建近似模型,模拟射击间隔和初始扰动中间偏差之间的非线性近似关系,并将高精度近似模型与多岛遗传算法相结合,从而完成射击间隔的优化。近似模型方法可以显着减少优化计算成本,合理的变射击间隔能够有效提高射击密集度。建立了车载防空火箭炮刚柔耦合发射动力学模型,考虑了定向管与车大梁的弹性变形。综合考虑模态缩减法和有限元节点法两种柔性体建模方法的优缺点,并根据车载防空火箭炮系统的自身结构特点,采用模态缩减法生成柔性车大梁,节点法生成柔性定向管,在模型精度和计算效率上都取得了较满意结果。在防空火箭炮刚柔耦合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机一电系统联合仿真的方法研究了防空火箭炮动态跟踪各种目标航路过程中的发射响应,获得了一些有益结论。建立了防空火箭炮伺服系统控制模型,用遗传算法对控制器参数进行整定,运用虚拟样机的方法,实现动力学系统与控制系统的耦合求解,避免了复杂动力学控制方程的推导过程。仿真结果表明主动控制可以有效抑制动态跟踪过程中的发射响应,提高跟踪过程中火箭的发射精度。(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2-09-01)

杨帆,马大为,乐贵高,姚佳[7](2012)在《防空火箭炮递阶控制策略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防空火箭炮运行时负载与参数大范围变化的特点,结合递阶控制理论,设计一种两层改进型递阶控制策略。其中,决策级根据火箭炮的运行状态计算实时转动惯量,实时控制级采用二阶滑模控制器,能在满足系统指标的前提下平滑控制输入曲线、有效抑制系统参数摄动与外部干扰。计算机仿真和实验表明,使用该控制策略,系统具有较好的鲁棒性与动态响应性能。(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霍龙,乐贵高,马大为,胡健[8](2012)在《防空多管火箭炮位置控制器的模糊滑模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防空多管火箭炮交流位置伺服系统转动惯量和负载力矩变化大等特性,设计了基于模糊滑模控制的位置控制器。利用模糊控制调整滑模切换部分的控制,使系统对内部参数变化和外部干扰等不确定项均具有全局鲁棒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不仅保证了系统的静、动态特性,而且有效消除了系统的抖振现象。(本文来源于《弹箭与制导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姚红萍[9](2012)在《防空火箭炮随动系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防空多管火箭炮的特殊工况,给出系统总体构成及工作流程,对影响多管火箭炮随动系统性能的摩擦力矩、不平衡力矩、燃气流冲击力矩、风力矩以及转动惯量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供计算公式。对驱动电机、测角装置选取要求及电流环、速度环、控制器的工程设计进行了详细论述。依据设计方法研制一套设备,并给出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四川兵工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杨帆,马大为,胡健[10](2012)在《防空火箭炮无抖振滑模鲁棒控制策略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防空火箭炮运行过程中巨大的外部扰动以及自身参数摄动,设计了一种新型无抖振滑模鲁棒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在建模时将电流环简化为完全跟踪,速度环采用比例控制,在降低系统阶数的同时保证了建模的准确性。通过自适应的方式计算增益值,推导出了一种新型滑模控制律以补偿干扰的影响。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有效抑制控制输入抖振,改善了防空火箭炮的动态性能和鲁棒性。(本文来源于《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防空火箭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位置伺服系统的性能决定防空火箭炮的防空反导能力。随着现代战争对武器装备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研发高性能、低成本的防空火箭炮控制系统显得非常必要。本文在火箭炮位置伺服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某型号多管防空火箭炮位置伺服系统的内部机理和现有的控制方法,研究了BSMC(Backstepping Sliding Mode Control,反演滑模控制)和FASMC(Fuzzy Adaptive Sliding Mode Control,模糊自适应滑模控制)等控制方法在多管防空火箭炮位置伺服系统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多管防空火箭炮位置伺服系统模型的建立。深入研究PMSM(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永磁同步电动机)数学模型,采用矢量控制实现PMSM的解耦,由内到外建立PID控制的叁闭环多管防空火箭炮位置伺服系统模型。通过仿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研究发现,尽管PID满足了系统的快速性指标要求,但无法满足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和鲁棒性要求。(2)多管防空火箭炮位置伺服系统滑模变结构控制研究。利用SMC(Sliding Mode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滑模变结构控制)对外部扰动具有强鲁棒性和自适应能力的独有特性,设计了基于SMC的多管防空火箭炮位置伺服系统,采用李雅普诺夫函数法证明系统稳定。仿真结果表明,采用SMC方法后,输出信号虽能很好地跟踪指令信号,并且系统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及其鲁棒性,但系统控制信号抖振较为严重。(3)多管自主防空火箭炮位置伺服系统BSMC、FASMC研究。为了削弱系统控制信号的抖振,分别将反演控制思想和模糊自适应控制引入滑模控制,设计了BSMC的火箭炮位置伺服系统和具有包含误差积分项非线性滑模面的FASMC火箭炮位置伺服系统,证明了各系统稳定。在设计FASMC位置伺服系统时,应用模糊系统的万能逼近原理实现系统最优控制律的模糊逼近,采用切换控制器补偿逼近误差。仿真研究表明,BSMC和FASMC方法不仅满足了系统的动静态性能指标,而且大大降低了抖振现象。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表明BSMC方法简单,系统响应较快,比较适合于实时性要求较高、抖振容忍能力较强的系统,而FASMC方法在削弱系统抖振上更胜一筹,适合应用在对控制信号要求比较精准的系统。总之,两种方法各有优缺,但相对于SMC方法来说,均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削弱了控制信号的抖振,保证了系统良好的动静态品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防空火箭炮论文参考文献

[1].胡健,马大为,姚建勇,刘龙.防空火箭炮交流伺服系统混沌特性分析与自适应控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5

[2].魏世鹏.多管自主防空火箭炮位置伺服系统的滑模控制策略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

[3].胡健,马大为,姚建勇,刘龙.基于混沌神经网络的防空火箭炮交流伺服系统状态预测研究[J].兵工学报.2015

[4].王雷,马大为,周克栋,于存贵.防空火箭炮刚柔耦合发射动力学仿真[J].弹道学报.2012

[5].王雷,马大为,周克栋.防空火箭炮变发射间隔近似模型优化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2

[6].王雷.防空火箭炮系统发射动力学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

[7].杨帆,马大为,乐贵高,姚佳.防空火箭炮递阶控制策略设计[J].兵工学报.2012

[8].霍龙,乐贵高,马大为,胡健.防空多管火箭炮位置控制器的模糊滑模设计[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2

[9].姚红萍.防空火箭炮随动系统分析[J].四川兵工学报.2012

[10].杨帆,马大为,胡健.防空火箭炮无抖振滑模鲁棒控制策略设计[J].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2012

标签:;  ;  ;  ;  

防空火箭炮论文-胡健,马大为,姚建勇,刘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