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词特异性损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词,名词,动词词类特异性损伤,名词词类特异性损伤
动词特异性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吴铭[1](2019)在《动词、名词的词类特异性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名词和动词作为世界上几乎所有语言都具有的词类,二者在语义、语法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介于名、动之间的词汇(如动名兼类词)又兼具两类词的特性。理论语言学界关于名词和动词的词类划分(尤其是汉语)尚未形成定论;认知神经语言学界虽通过大量的实验探讨了名、动加工的神经机制,也仍未达成统一。文章通过研究语言障碍患者的名词和动词的词类特异性损伤,以期明确名词和动词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词类的本质问题,为汉语、英语等分析语的词类划分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邵爱惠,毕彦超,韩在柱,林楠[2](2007)在《词类信息表征的语法机制:来自一例动词特异性损伤个案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词类特异性损伤(例如动、名词特异性损伤),一种观点认为是由语义系统中不同语义类别的选择性受损导致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由词形曲折变化(inflection)过程选择性损伤造成的。本研究报道了一例汉语动词特异性损伤的个案:ZY,他在理解任务中正确率较高,如视觉词-图匹配(50/50), 听觉词-图匹配(50/50),视觉词汇判断(18/20),听觉词汇判断(19/20),说明他的词汇语义知识保存(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11-01)
韩在柱,舒华,张玉梅,周筠[3](2005)在《动词特异性损伤的原发性进行性失语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1例汉语原发性进行性失语个案,及其表现出的动词特异性损伤现象,揭示该病与动-名词分离间的可能关系,从而为临床诊断和康复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2004-03对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1例就诊患者采用两组神经心理学测验,从多任务、多角度考察患者是否存在动-名词的认知分离。结果:患者在阅读和图/词匹配任务中动、名词的作业成绩无明显差异,而图形写名时对名词的书写正确率(53%)显着高于动词(18%)(χ2=9.273,P<0.001),即使依次控制了一些影响因素后,对名词的正确率(32%~43%)仍然高于动词(14%)(P均<0.001)。结论:该病例为动词特异性损伤原发性进行性失语。(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康复》期刊2005年04期)
动词特异性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关于词类特异性损伤(例如动、名词特异性损伤),一种观点认为是由语义系统中不同语义类别的选择性受损导致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由词形曲折变化(inflection)过程选择性损伤造成的。本研究报道了一例汉语动词特异性损伤的个案:ZY,他在理解任务中正确率较高,如视觉词-图匹配(50/50), 听觉词-图匹配(50/50),视觉词汇判断(18/20),听觉词汇判断(19/20),说明他的词汇语义知识保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词特异性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1].吴铭.动词、名词的词类特异性损伤[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
[2].邵爱惠,毕彦超,韩在柱,林楠.词类信息表征的语法机制:来自一例动词特异性损伤个案的证据[C].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
[3].韩在柱,舒华,张玉梅,周筠.动词特异性损伤的原发性进行性失语个案[J].中国临床康复.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