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细晶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属材料,搅拌摩擦加工,超细晶材料,微观组织
细晶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陈菲菲,黄宏军,薛鹏,马宗义[1](2018)在《搅拌摩擦加工超细晶材料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细晶材料的力学性能明显提高,备受研究者的关注。但是,用传统的剧烈塑性变形工艺制备的超细晶通常处于高度的亚稳态,在拉伸及疲劳变形过程中极易发生局部变形,严重影响其力学性能。本文简述了一种搅拌摩擦加工制备超细晶材料的新型工艺,并将所制备的超细晶材料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特点与传统超细晶材料对比,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本文来源于《材料研究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陆建勋[2](2017)在《间歇式超声波辅助ECAP制备超细晶材料及其微结构与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材料的微观组织严重影响着其自身的宏观性能,研究表明当材料的晶粒度达到超细晶范围(100~1000 nm)时,材料将表现出独特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材料的强度大幅提高。在众多晶粒细化方法中,基于大塑性纯剪切变形的ECAP技术能够有效地细化晶粒尺寸至超细晶等级,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ECAP技术存在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如在挤压过程中需要的挤压力过大及制备超细晶的大小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此外,由于制备的超细晶材料中包含了较多的小角度晶界,导致其热稳定性差,晶粒易吸收热量而发生再结晶长大。另一方面,飞秒激光的脉宽极窄,可以在相对较低的脉冲能量下得到极高的功率密度,使得其加工机理不同于以往的长脉冲激光加工。飞秒激光加工材料时,由于激光的持续时间远远小于晶格热传导时间,在其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能量吸收严格限制在极小范围内,并在极短时间内使电子温度达到极高,使物质从固体变为等离子态迅速以喷射形态脱离加工体,而周围物质仍处于“冷状态”。因此,飞秒激光更适合加工此类对热量敏感的材料。然而,截至目前关于超细晶金属材料的飞秒激光加工特性鲜有文献报道。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对超细晶材料的制备及其飞秒激光加工特性展开研究。本文主要内容研究如下:(1)本课题首次提出间歇式超声波辅助等通道挤压工艺(Intermittent Ultrasonic Vibration-Assisted Equal Channel Angular Pressing,IU-ECAP),将间歇超声波振动与等通道挤压工艺(Equal Channel Angula Pressing,ECAP)结合在一起,研制一套间歇式超声波辅助等通道挤压设备;分别研究了不同间歇时间和超声波振幅对材料真实应力的影响,并得到一组IU-ECAP最优的工艺参数;IU-ECAP工艺使用这组优化的工艺参数制备超细晶6061铝合金和超细晶铜。(2)分别使用ECAP和IU-ECAP工艺制备超细晶铝合金和超细晶铜。研究了ECAP工艺和IU-ECAP工艺细化材料机理及组织转变过程,考察了这两种工艺在挤压试样过程中挤压力和模具温度的变化;研究了两种工艺制备超细晶的机械性能,微结构特征和热稳定性。结果揭示:IU-ECAP工艺在挤压的过程中极大地减小挤出力;IU-ECAP工艺使模具温度出现了类似于方波的变化,被挤压试样的温度在100°C附近,这样的温度有利于小角度晶界向大角度晶界转换;研究结果表明IU-ECAP工艺可以通过调整间歇时间有效地控制试样温度;而对于ECAP工艺,在挤压过程中模具温度一直处于室温;IU-ECAP工艺极大地加速了试样晶粒细化速度,制备的超细晶具有更均匀的微结构、更小的晶粒尺寸、更多的大角度晶界、更高的晶格畸变、更强的位错密度、更多的亚晶和再结晶晶粒;原始铝合金试样的第二相颗粒Mg2Si主要分布在晶粒内部,而超细晶试样的Mg2Si主要分布在晶界;机械性能测试表明:当被挤压试样的强度和硬度都达到饱和时,IU-ECAP比相同道次ECAP工艺挤压试样的真实应力和硬度略有提高;DSC测试和退火实验表明IU-ECAP工艺制备的超细晶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3)在飞秒激光加工超细晶材料的实验中,研究了试样的烧蚀阈值与晶粒尺寸的关系;试样的烧蚀阈值随着晶粒尺寸减小而逐渐增大,飞秒激光加工材料也变得困难;根据不同晶粒尺寸试样的烧蚀阈值数据归纳得出烧蚀阈值与平均晶粒尺寸的0.29次方的倒数成正比例关系。(4)研究了晶粒尺寸对飞秒激光单线扫描烧蚀形成沟槽形状的影响。当飞秒激光的脉冲能量相同时,沟槽深度和宽度随晶粒尺寸的增大而逐渐增加;这与烧蚀阈值的变化规律一致。(5)考查了飞秒激光逐行扫描烧蚀形成平面凹槽的显微硬度同试样晶粒尺寸的关系。当脉冲能量不变时,飞秒激光烧蚀前后试样表面显微硬度的差值随着晶粒尺寸减小而逐渐增大,此差值与平均晶粒尺寸的0.75次方的倒数成正比例关系;当超细晶试样晶粒尺寸不变时,烧蚀后试样的显微硬度随着脉冲能量的增大而逐渐降低;而对于粗大晶粒的试样,其显微硬度并没有随着脉冲能量的变化而显着改变。(6)研究了飞秒激光烧蚀超细晶和常规铜试样的微结构变化。飞秒激光烧蚀产生的热量使超细晶试样发生了再结晶并导致晶粒长大,表现出“热加工”的特点;脉冲能量越大,晶粒尺寸也越大;而对于常规铜试样,其晶粒尺寸并未明显变化,表现仍是“冷加工”特点。(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7-06-30)
郭杏莉,王小飞[3](2016)在《等径转角挤压制备细晶材料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等径转角挤压制备细晶材料的加工工艺方法。同时,介绍了等径转角挤压的技术工艺原理、变形特点与变形过程,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等。(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16年06期)
袁帅[4](2016)在《考虑尺寸效应的超细晶材料晶体塑性本构建模及其有限元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晶体塑性理论采用更接近材料物理变形本质的滑移机制,建立与晶体塑性变形之间的联系,为晶粒尺度下研究晶体塑性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撑。晶体结构、织构特点、晶粒尺寸等因素均显着影响晶体的力学行为。为了能在细观层次分析超细晶材料内部变形及晶粒尺寸效应,本文在经典的晶体循环塑性本构框架下引入Hall-Petch效应,旨在建立超细晶材料微观结构变化与宏观力学响应之间联系的同时,又能考察晶粒尺寸效应。还对建立的晶体塑性本构模型进行有限元实现研究,并分析面心立方(FCC)超细晶工业纯铜(T2)的力学行为及内部变形不均匀性。主要的工作内容及创新如下:1.在晶体塑性理论的指导下,根据面心立方(FCC)金属材料的位错滑移机制,在Gerard发展的晶体循环塑性本构框架下引入Hall-Petch效应,建立一种综合反映超细晶材料各向同性硬化、随动硬化、晶粒尺寸效应的晶体循环塑性本构模型。该模型以剪切应变率的形式描述了各向同性硬化、随动硬化、晶粒尺寸效应对滑移系变形程度的耦合作用。其中,各向同性硬化在Hutchinson等采用的基本形式上引入循环软化项,而随动硬化参照Armstrong-Frederick模型,建立了背应力与剪切应变率的关系。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证明本文开发的晶体塑性本构模型是有效的。2.晶体塑性本构模型与有限元如何有效融合是本文需要解决的另外一个关键问题。在有限元微观组织建模方面,利用Voronoi图原理及ABAQUS/CAE建模过程中网格单元划分的编号规律,规避以往多晶体有限元建模复杂的单元信息提取过程,采取MATLAB软件与FORTRAN语言相结合编程的方法,根据密勒指数法为有限元模型赋予取向,生成ABAQUS/CAE输入文件完成多晶体代表性单元的建立。结果表明该多晶体模型能够反映一定的晶体结构及晶粒间取向的差异,并兼顾了有限元软件计算的成本。在本构模型的数值求解方面,对建立的晶体塑性力学本构模型进行离散,结合Newton-Raphson迭代方法,推导本构模型的应力积分算法。在此工作基础上,利用FORTRAN语言开发用户材料子程序UMAT,并通过ABAQUS/CAE提供的标准接口实现本构模型的有限元移植。3.晶体循环塑性本构模型的参数确定也是本文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以超细晶纯铜(T2)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单轴拉伸及循环加载条件下的试验数据进行拟合与材料参数识别。单调拉伸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显示,两者的误差在士0.5%附近波动,最大误差仅为1.7%。应变循环条件下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显示,两者整体误差较小,区别主要体现在塑性流动的初始阶段,模拟结果的硬化率偏高,且拉伸阶段比压缩阶段偏差大,而在两种阶段的后期,模拟的误差均相对较小。综上所述,本文建立的晶体塑性本构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超细晶纯铜(T2)单轴拉伸及应变循环变形行为。4.最后利用所建模型对超细晶纯铜(T2)的力学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包括多晶体内部变形不均匀性,晶粒尺寸效应,不同应变幅下的循环特性。在多晶体内部变形不均匀性方面,单轴拉伸分析结果显示超细晶材料变形时内部应力应变不均匀性伴随整个加载过程,且随着变形量的增加,不均匀程度逐渐加强,在晶界处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在晶粒尺寸效应方面,以晶粒尺寸为变量的单轴拉伸分析结果显示,本文建立的本构模型有效的描述了超细晶纯铜(T2)的尺寸效应;在不同应变幅下的循环特性方面,多种应变幅值加载分析结果显示,超细晶纯铜循环载荷下的力学特点有:(1)能量耗散与应变幅值的变化成正比,(2)循环软化程度,随着循环次数增加逐渐减小,直到循环曲线趋于稳定,(3)应变幅值的改变影响软化量,应变幅值越大,循环稳定时,软化量也越大,(4)包辛格效应并不突出。(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6-06-01)
张雅妮[5](2016)在《ECAP制超细晶材料的化学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等径弯曲通道变形法(Equal Channel Angular Pressing,ECAP)制备的大块体材料因组织均匀、无空隙、无界面污染成为了最有工业化前景的材料之一。对ECAP制超细晶材料化学稳定性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ECAP加工对材料化学稳定性的影响主要基于两点:由于ECAP加工细化了材料的点蚀源尺寸而提高了合金的耐蚀性;ECAP加工使材料晶界重排,材料表面点蚀密度增加,合金耐蚀性下降。目前的工作在腐蚀产物膜性质方面和应力腐蚀开裂方面研究不足,建议在后期的研究工作中加强微观结构、腐蚀环境和应力水平间的作用规律研究,建立能够合理解释超细晶材料应力腐蚀开裂的模型。(本文来源于《腐蚀与防护》期刊2016年01期)
黄春平,刘强,毛育青,刘奋成,柯黎明[6](2016)在《搅拌摩擦迭层制造细晶材料组织特征及显微硬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搅拌摩擦迭层制造技术制备块体细晶铝合金试样,并对试样成形特点、不同区域的显微组织及显微硬度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样结构致密,无气孔等缺陷存在;两板迭加加工后,返回侧hook沟向加工中心区伸入,而前进侧的则向上弯曲,经过二次搅拌后,hook沟伸入内部现象消失,开始向上弯曲,与前进侧类似。组织观察发现主要由细小等轴晶组成,但晶粒尺寸大小不一。其中最表面一层中心区的晶粒最细小,越底部位置加工区的晶粒尺寸越大。最上层轴肩区内的晶粒发生异常长大,过渡区中晶粒由于受到二次搅拌而细化,但其下方带状层中的细小晶粒发生粗化。显微硬度测试发现沿厚度方向上迭层试样硬度自下而上呈不断升高的趋势,这与试样晶粒尺寸分布情况相符。(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顾阳林,郭亚洲,赵永好[7](2015)在《复杂应力状态下超细晶材料的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通过叁维非接触全场应变测量系统(DIC)和有限元模拟(FEM)对比研究了超细晶铜和粗晶铜在拉伸过程中颈缩处的应变和应力分布,比较了在颈缩后的复杂应力状态下超细晶铜和粗晶铜延伸率的差异,实验发现虽然超细晶铜与粗晶铜在工程应力-应变曲线上的断裂延伸率相差较大,但两者颈缩区域的延伸率相当。有限元模拟揭示颈缩区域为叁向应力状态,实验设计的缺口试样进一步验证复杂应力状态下超细晶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与粗晶材料相当。复杂应力状态下,超细晶铜内部更多的滑移系被激发,使得超细晶铜的塑性变形能力与粗晶铜相当。(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张雅妮[8](2015)在《超细晶材料塑性变形制备方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细晶材料是指在叁维空间尺寸至少有一维是处于亚微米数量级(0.1<d<lμm)的材料,其最大优点是强度高。由于材料的制备工艺和过程对材料的微观组织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就超细晶材料的加工技术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一、超细晶材料制备方法分类按物料状态可将超细晶材料的制备方法分为叁类:气相法、液相法和固相法。气相法在制备超微粉时粉末很容易受到污染,在随后的固化烧结过程中,固化密度偏低,往往导致存在着大量(本文来源于《人力资源管理》期刊2015年03期)
顾阳林[9](2015)在《复杂应力状态下超细晶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细晶金属材料具有高强度,但其低的拉伸塑性限制了其工业应用,这是由于超细晶材料的晶粒尺寸比较小,位错难以在晶粒内部累积产生加工硬化所致。不少研究者通过改变超细晶材料的微观结构使其重获加工硬化能力,也有不少学者从外部变形条件入手提高其拉伸塑性,目前已有的实验结果表明超细晶材料在低温和高应变速率下塑性有所提升,但应力状态对超细晶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仍缺乏相关的研究。本工作主要探讨应力状态对超细晶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由于材料在颈缩产生后由单向应力状态变为多轴应力状态。通过研究超细晶材料在颈缩后的塑性变形能力,并通过进一步引入的缺口拉伸试验来分析应力状态对超细晶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分别选取剧烈塑性变形法制备的超细晶铜、超细晶铝、超细晶钛和其同成分粗晶材料进行拉伸实验,在拉伸过程中配合使用叁维光学应变测量系统(ARAMIS)得到超细晶材料和粗晶材料拉伸变形的全过程以及应变分布情况,同时有限元模拟给出颈缩区域和缺口区域的应力分布和应力叁轴度,韧性断裂机制和断口的相关信息通过扫描电镜(SEM)给出,得出以下结论:1. 虽然超细晶材料与粗晶材料工程应力——应变曲线上整体的断裂延伸率相差很大,但仅考虑处于多轴应力状态下的颈缩阶段,发现颈缩区域超细晶材料和粗晶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相当,并且两者颈缩区域的轴向真实应力均比单向应力状态下有所提高。缺口实验进一步证实复杂应力状态下超细晶材料的强度提高,并且塑性变形能力与粗晶材料相当。2. 有限元模拟揭示了颈缩区域和缺口处的应力状态和应力叁轴度。应力叁轴度影响材料的断裂应变。随着应力叁轴度的提高,材料的断裂应变下降,并且粗晶铜更为明显。由于金属材料的韧性破断都是源于空穴的形核、长大与聚合。随着应力叁轴度的提高,空穴的扩张速率越快,同时空穴的长大与位错的运动有关,由于晶界对位错运动的阻碍作用,空穴难以从一个晶粒向另一个晶粒扩展,使得超细晶材料中的空穴长大比较困难。因此,随着应力叁轴度的提高,超细晶材料断裂应变下降的幅度比粗晶材料低。3.应力状态影响超细晶材料的变形机制。复杂应力状态下,材料的塑性变形被抑制,变形集中于局部区域内,为了继续变形必须提高轴向应力;随着应力的提高能够激发超细晶材料内部更多的滑移系或其他变形机制(晶界迁移)参与变形,使得超细晶铜的塑性变形能力与粗晶铜相当。应力状态对粗晶材料的变形机制影响很小(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5-03-01)
郑战光,谢昌吉,孙腾,袁帅[10](2014)在《一种超细晶材料的混合硬化模型及其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超细晶材料强度高、塑性能力不佳以及饱和应力跟晶粒尺寸和应变率等因素有关的特点,在Johnson-Cook模型的基础上引入Hall-Petch关系式,再与Armstrong-Frederick非线性随动硬化规律进行迭加,提出一种同时包含各向同性硬化和非线性随动硬化的混合硬化模型。该数学模型不仅考虑了超细晶材料的尺寸效应,还计及了加工硬化和包辛格效应的组合效应。在推导出该混合硬化模型的积分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和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不同晶粒大小与不同应变率下的超细晶材料的数值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均吻合较好,进而证明该数学模型的合理性。因此,该混合硬化模型不仅丰富了塑性力学的内容,也可为超细晶材料的结构件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20期)
细晶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材料的微观组织严重影响着其自身的宏观性能,研究表明当材料的晶粒度达到超细晶范围(100~1000 nm)时,材料将表现出独特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材料的强度大幅提高。在众多晶粒细化方法中,基于大塑性纯剪切变形的ECAP技术能够有效地细化晶粒尺寸至超细晶等级,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ECAP技术存在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如在挤压过程中需要的挤压力过大及制备超细晶的大小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此外,由于制备的超细晶材料中包含了较多的小角度晶界,导致其热稳定性差,晶粒易吸收热量而发生再结晶长大。另一方面,飞秒激光的脉宽极窄,可以在相对较低的脉冲能量下得到极高的功率密度,使得其加工机理不同于以往的长脉冲激光加工。飞秒激光加工材料时,由于激光的持续时间远远小于晶格热传导时间,在其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能量吸收严格限制在极小范围内,并在极短时间内使电子温度达到极高,使物质从固体变为等离子态迅速以喷射形态脱离加工体,而周围物质仍处于“冷状态”。因此,飞秒激光更适合加工此类对热量敏感的材料。然而,截至目前关于超细晶金属材料的飞秒激光加工特性鲜有文献报道。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对超细晶材料的制备及其飞秒激光加工特性展开研究。本文主要内容研究如下:(1)本课题首次提出间歇式超声波辅助等通道挤压工艺(Intermittent Ultrasonic Vibration-Assisted Equal Channel Angular Pressing,IU-ECAP),将间歇超声波振动与等通道挤压工艺(Equal Channel Angula Pressing,ECAP)结合在一起,研制一套间歇式超声波辅助等通道挤压设备;分别研究了不同间歇时间和超声波振幅对材料真实应力的影响,并得到一组IU-ECAP最优的工艺参数;IU-ECAP工艺使用这组优化的工艺参数制备超细晶6061铝合金和超细晶铜。(2)分别使用ECAP和IU-ECAP工艺制备超细晶铝合金和超细晶铜。研究了ECAP工艺和IU-ECAP工艺细化材料机理及组织转变过程,考察了这两种工艺在挤压试样过程中挤压力和模具温度的变化;研究了两种工艺制备超细晶的机械性能,微结构特征和热稳定性。结果揭示:IU-ECAP工艺在挤压的过程中极大地减小挤出力;IU-ECAP工艺使模具温度出现了类似于方波的变化,被挤压试样的温度在100°C附近,这样的温度有利于小角度晶界向大角度晶界转换;研究结果表明IU-ECAP工艺可以通过调整间歇时间有效地控制试样温度;而对于ECAP工艺,在挤压过程中模具温度一直处于室温;IU-ECAP工艺极大地加速了试样晶粒细化速度,制备的超细晶具有更均匀的微结构、更小的晶粒尺寸、更多的大角度晶界、更高的晶格畸变、更强的位错密度、更多的亚晶和再结晶晶粒;原始铝合金试样的第二相颗粒Mg2Si主要分布在晶粒内部,而超细晶试样的Mg2Si主要分布在晶界;机械性能测试表明:当被挤压试样的强度和硬度都达到饱和时,IU-ECAP比相同道次ECAP工艺挤压试样的真实应力和硬度略有提高;DSC测试和退火实验表明IU-ECAP工艺制备的超细晶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3)在飞秒激光加工超细晶材料的实验中,研究了试样的烧蚀阈值与晶粒尺寸的关系;试样的烧蚀阈值随着晶粒尺寸减小而逐渐增大,飞秒激光加工材料也变得困难;根据不同晶粒尺寸试样的烧蚀阈值数据归纳得出烧蚀阈值与平均晶粒尺寸的0.29次方的倒数成正比例关系。(4)研究了晶粒尺寸对飞秒激光单线扫描烧蚀形成沟槽形状的影响。当飞秒激光的脉冲能量相同时,沟槽深度和宽度随晶粒尺寸的增大而逐渐增加;这与烧蚀阈值的变化规律一致。(5)考查了飞秒激光逐行扫描烧蚀形成平面凹槽的显微硬度同试样晶粒尺寸的关系。当脉冲能量不变时,飞秒激光烧蚀前后试样表面显微硬度的差值随着晶粒尺寸减小而逐渐增大,此差值与平均晶粒尺寸的0.75次方的倒数成正比例关系;当超细晶试样晶粒尺寸不变时,烧蚀后试样的显微硬度随着脉冲能量的增大而逐渐降低;而对于粗大晶粒的试样,其显微硬度并没有随着脉冲能量的变化而显着改变。(6)研究了飞秒激光烧蚀超细晶和常规铜试样的微结构变化。飞秒激光烧蚀产生的热量使超细晶试样发生了再结晶并导致晶粒长大,表现出“热加工”的特点;脉冲能量越大,晶粒尺寸也越大;而对于常规铜试样,其晶粒尺寸并未明显变化,表现仍是“冷加工”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晶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陈菲菲,黄宏军,薛鹏,马宗义.搅拌摩擦加工超细晶材料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进展[J].材料研究学报.2018
[2].陆建勋.间歇式超声波辅助ECAP制备超细晶材料及其微结构与性能表征[D].深圳大学.2017
[3].郭杏莉,王小飞.等径转角挤压制备细晶材料研究进展[J].铸造技术.2016
[4].袁帅.考虑尺寸效应的超细晶材料晶体塑性本构建模及其有限元实现[D].广西大学.2016
[5].张雅妮.ECAP制超细晶材料的化学稳定性[J].腐蚀与防护.2016
[6].黄春平,刘强,毛育青,刘奋成,柯黎明.搅拌摩擦迭层制造细晶材料组织特征及显微硬度[J].铸造技术.2016
[7].顾阳林,郭亚洲,赵永好.复杂应力状态下超细晶材料的塑性[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5
[8].张雅妮.超细晶材料塑性变形制备方法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5
[9].顾阳林.复杂应力状态下超细晶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
[10].郑战光,谢昌吉,孙腾,袁帅.一种超细晶材料的混合硬化模型及其数值模拟[J].机械工程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