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乳腺癌论文-徐丹,冷冰

高危乳腺癌论文-徐丹,冷冰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危乳腺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唑来膦酸,乳腺癌,骨转移

高危乳腺癌论文文献综述

徐丹,冷冰[1](2019)在《唑来膦酸预防高危乳腺癌患者骨转移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唑来膦酸预防高危乳腺癌骨转移的效果。方法 40例经综合治疗后存在高危因素的乳腺癌,平均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患者,治疗组给予唑来膦酸每6个月1次静脉滴注,连续使用3年,连续使用2年后或病情进展及不能耐受时停药,至少应用1年以上,观察组未使用唑来膦酸治疗,2组患者均每3个月回院复查,并同时检测骨代谢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骨转移的发生率为50%,观察组的骨转移发生率为70%,治疗组骨转移发生率低于观察组,治疗组骨代谢指标碱性磷酸酶(ALK)、钙(Ca)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高危乳腺癌患者综合治疗后预防性应用唑来膦酸可降低高危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张昌稳[2](2016)在《高危乳腺癌术后以吡柔比星为主密集化疗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危乳腺癌术后以吡柔比星为主密集化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66例高危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观察组采用密集化疗,对比2组患者的化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Ⅰ~Ⅱ度和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分别为84.85%,15.15%,对照组患者Ⅰ~Ⅱ度和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分别为66.67%,3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Ⅰ~Ⅱ度血小板减少率为33.33%,对照组患者Ⅰ~Ⅱ度血小板减少率为12.1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对照组生存率为60.61%,观察组生存率为87.8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乳腺癌术后以吡柔比星为主密集化疗效果显着,能够提高患者生存期,不良反应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6年31期)

吴金伟[3](2015)在《高危乳腺癌术后辅助剂量密集化疗的网络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贝叶斯网络分析,寻找剂量密集(dose dense, dd)辅助化疗在治疗高危乳腺癌(high-risk breast cancer, HRBC)的可能最优方案。方法通过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linical Trials.gov系统检索2015年2月之前有关随机临床试验关于高危乳腺癌术后辅助剂量密集化疗方案,通过将不同治疗方案连接成网,同时估计不同方案间的死亡风险比值(hazard ratios, HRs),在贝叶斯Winbugs软件1.4.3版的随机效应fixed模型进行SUCRA (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 Curve,累积排名曲线下面积)分析,估计这些方案药物之间优劣顺序。结果搜索确定10篇文献,涉及14个不同的方案,20309个病人被纳入这个研究中,通过SUCRA排序,六个周期两周方案的氟尿嘧啶+表柔比星+环磷酰胺/氟尿嘧啶+多柔比星+环磷酰胺(dose dense fluorouracil+epirubicin/doxorubicin+cyclophosphamide, ddFEC (6) /ddFAC (6))的排序最为靠前,疗效可能排在第一,SUCRA的值为0.815,其后叁名分别为四个周期叁周方案的多西他赛+环磷酰胺(docetaxel+cyclophosphamide, TC (4) 0.803)),叁个周期两周方案的序贯多柔比星-环磷酰胺-紫杉醇(dose dense doxorubicin-cyclophosphamide-paclitaxel, ddA-C-T (3))0.794,叁个周期两周方案的序贯多柔比星-紫杉醇-环磷酰胺+非格司琼(dose dense doxorubicin-paclitaxel- cyclophosphamide+ filgrastim, A-T-C+EPO(3))0.79,与排名最后的四个周期叁周方案的序贯多柔比星-紫杉醇-环磷酰胺(doxorubicin- paclitaxel-cyclophosphamide, A-T-C (4) 0相比较,HRs值分别为0.39(95%C10.21-0.67)、0.39(95%C10.25-0.6)、0.4(95%0.28-0.55)、 0.39(95% CI 0.23-0.62)。结论根据贝叶斯模型运算结果提示,ddFEC(6)/ddFAC(6)方案可能是治疗高危乳腺癌术后辅助剂量密集方案中最优的。(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江歌丽,朱宁生,周鑫,何笑冬,熊忠讯[4](2014)在《戈舍瑞林联合阿那曲唑治疗绝经前高危乳腺癌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戈舍瑞林联合阿那曲唑治疗绝经前高危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7月本院经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90例,均给予戈舍瑞林联合阿那曲唑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肿瘤客观缓解率(ORR)为17.8%,临床获益率(CB)为68.9%;内脏转移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非内脏转移患者;分析可能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相关因素显示,内脏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8%,以潮热、恶心最为常见,程度均在患者耐受范围内。结论戈舍瑞林联合阿那曲唑治疗绝经前高危乳腺癌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期刊2014年10期)

毕利萍,李玉军,张洪岩,齐秀恒[5](2014)在《博宁联合放疗在高危乳腺癌中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博宁联合放疗在高危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高危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化疗6周期后拟行放射治疗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博宁治疗组20例(博宁联合放射治疗)和对照组20例(放射治疗),治疗组给予博宁30 mg,加入500 ml生理盐水,每2周重复,共3次。结果博宁治疗组骨转移发生率为25%,对照组骨转移发生率为5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博宁治疗组较对照组发生骨转移时的疼痛程度轻。结论博宁明显降低了高危乳腺癌骨转移发生的几率,减轻了发生骨转移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4年14期)

岳立云[6](2014)在《高危乳腺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及个体化治疗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综述回顾了近年来关于乳腺癌复发风险评估的相关资料,从目前较为公认及一般公认的评估指标两大方面大致罗列了一些较为常见的预后指标,并就较为特殊的叁阴性乳腺癌进行了单独探讨,此外,还就中医体质学与肿瘤学的相关性研究,尤其是与肿瘤复发风险相关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归纳,以期从中医角度,通过辨体治疗,更好的预防肿瘤复发。但目前肿瘤复发相关因素方面中医体质学的研究仍相对较少,体质学在肿瘤复发的防治方面,尤其在乳腺癌复发预测及预防方面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临床研究: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尤其是高危乳腺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特点,研究几项预后因素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并尝试从体质学角度探讨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乳腺癌患者的体质资料,通过查阅病历收集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根据结果归纳各患者的复发危险度,运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采用描述分析、交叉表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研究乳腺癌患者,尤其是高危乳腺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特点,以及几项预后因素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结果:共纳入211例符合入组标准的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总体以偏颇体质居多,各体质类型以阳虚质、气郁质和平和质所占比例最高。高危患者中,以阳虚质、气郁质和气虚质为主;非高危患者中,则以阳虚质、平和质和气郁质为主。进一步将体质类型分为叁组:偏虚体质组(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邪实体质组(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一般体质组(特禀质、平和质),乳腺癌患者整体以偏虚体质为主,高危组较非高危组患者邪实体质偏多,一般体质偏少。中医体质类型与各预后指标有一定相关性,其中阴虚质与组织分级有关(P=0.003);气虚质与病理类型有关(P=0.003);痰湿质与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43);平和质和组织分级(P=0.000)及激素受体表达情况(P=0.032)有关。进一步将体质类型分组后则发现,偏虚体质与淋巴结转移情况(P=0.006)和危险度分层(P=0.014)相关;邪实体质与脉管浸润情况(P=0.030)、淋巴结转移情况(P=0.005)和激素受体表达情况相关(P=0.045);一般体质与脉管浸润情况相关(P=0.013)。结论:①乳腺癌患者体质以偏颇体质为主,最常见的体质类型为阳虚质、气郁质和平和质;②乳腺癌患者整体以偏虚体质为主,高危患者较非高危患者邪实体质偏多,一般体质偏少;③中医体质类型与各预后指标有一定相关性,其中阴虚质与组织分级有关,分级越高,阴虚质体质出现的可能性越大;气虚质与病理类型有关,不同体质类型出现气虚质的概率不同;痰湿质与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淋巴结转移数目越多,痰湿质出现的可能性越大;平和质和组织分级及激素受体表达情况有关,分级越高,激素受体表达阴性平和质出现的可能性越大。④将体质类型分成偏虚体质、邪实体质、一般体质叁组,则偏虚体质与淋巴结转移情况和危险度分层相关,淋巴结转移数目越多或危险程度越高,偏虚体质出现的可能性越大;邪实体质与脉管浸润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和激素受体表达情况相关,有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数目越多或激素受体表达阴性则邪实体质出现的可能性越大;一般体质与脉管浸润情况相关,有脉管浸润则易出现一般体质。(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4-05-01)

邵剑锋,练英妮,李曙平[7](2014)在《以紫杉醇周疗法改良标准密集EC→P方案用于高危乳腺癌辅助化疗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改良的密集EC序贯紫杉醇每周给药方案用于高危乳腺癌患者术后密集化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2例高危复发乳腺癌患者,术后随机分成密集组31例,常规组31例。密集组接受双周EC方案4个疗程,序贯紫杉醇每周疗法10周化疗。常规组接受3周EC方案4个疗程,序贯紫杉醇3周方案4个疗程化疗。[结果]中位随访38个月后,密集组与常规组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1%和77.4%(P=0.174),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0.3%和87.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10)。两组治疗毒性均可耐受,其中在预防性GCSF支持下密集组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67.7%,而常规组为8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结论]以紫杉醇周疗法改良标准密集EC→P方案用于高危乳腺癌辅助化疗疗效较好,治疗毒性可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期刊2014年01期)

王朝阳,李桂生,谢忠,余忠华[8](2013)在《高危乳腺癌40例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的高危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40例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的高危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28例(70%)患者行术后辅助放疗。34例(85%)患者行术后辅助化疗。辅助内分泌治疗根据激素受体情况进行。2检验比较组间比例的差异,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全组40例高危乳腺癌患者,年龄28~70岁,中位年龄为46.5岁,年龄<40岁和≥40岁的患者分别为5例和35例。ER或PR阳性19例(47.5%),Her-2强阳性18例(45.0%)。腋窝淋巴结清扫7~54个,中位个数为18.5个,中位腋窝淋巴结阳性数为10.5个(4~40个),中位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64.1%(17.4%~100%)。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9.3个月。2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5.8%和52.1%。单因素分析发现,腋窝淋巴结清扫<10个、未行放疗和化疗是预后不良因素。结论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的高危乳腺癌患者Her-2强阳性多见,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腋窝淋巴结清扫个数<10个、未行放疗和化疗是预后不良因素。(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3年07期)

陈焕伟,王博,凌华海,林坚[9](2013)在《高危乳腺癌辅助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高危乳腺癌术后化疗相关性白细胞减少与其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6例高危乳腺癌患者采用FAC-D方案行术后辅助化疗,根据化疗相关性白细胞减少程度进行分组:无白细胞减少的患者为对照组;轻度(Ⅰ~Ⅱ度)减少为观察1组、重度(Ⅲ~Ⅳ度)减少为观察2组,比较叁组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并分析影响化疗相关性白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白细胞轻度(Ⅰ~Ⅱ度)减少的发生率为51.0%,白细胞重度(Ⅲ~Ⅳ度)减少的发生率为26.5%。对照组、观察1组与观察2组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6.5%、78.8%和67.9%,总生存率分别为70.8%、88.9%和82.1%,观察1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观察2组。化疗相关性白细胞减少的程度与患者无病生存期呈正相关趋势。转移淋巴结数目、病灶大小、基础白细胞数、胃肠道反应是化疗相关性白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而患者年龄、伤口愈合情况、ER状态并不影响其发生。结论影响高危乳腺癌化疗相关性白细胞减少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转移淋巴结数目、病灶大小、基础白细胞数、胃肠道反应,化疗相关性白细胞减少,这些因素可能成为乳腺癌化疗患者的预后的预测指标,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肿瘤药学》期刊2013年01期)

吴志海,郭予武,吴大英,曾娟紫,黄俊勇[10](2012)在《唑来膦酸预防高危乳腺癌骨转移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唑来膦酸预防高危乳腺癌骨转移的效果。方法综合治疗后具高危因素的乳腺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唑来膦酸4mg静脉滴注30min,每3个月1次,计划总疗程为2a或病情进展及毒性不能耐受时停药,而后定期随访监测,若出现复发、远处转移等病情进展(包括发现骨转移病灶)视为观察终点;对照组按期随访监测,每3个月1次,直至病情进展(包括发现骨转移病灶)。结果治疗组中发生骨转移的患者20例(50.0%),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mPFS)为(19.5±2.7)个月;对照组中发生骨转移的患者30例(75.0%),mPFS为(12.4±1.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12例)和关节肌肉酸痛(10例),未见肾功能损害及下颌骨坏死病例,绝大部分不良反应轻微,仅需一般对症处理即可缓解。结论高危乳腺癌患者在综合治疗后给予唑来膦酸预防性治疗,可显着降低患者骨转移发生率,延长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且耐受性良好。(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高危乳腺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高危乳腺癌术后以吡柔比星为主密集化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66例高危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观察组采用密集化疗,对比2组患者的化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Ⅰ~Ⅱ度和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分别为84.85%,15.15%,对照组患者Ⅰ~Ⅱ度和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分别为66.67%,3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Ⅰ~Ⅱ度血小板减少率为33.33%,对照组患者Ⅰ~Ⅱ度血小板减少率为12.1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对照组生存率为60.61%,观察组生存率为87.8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乳腺癌术后以吡柔比星为主密集化疗效果显着,能够提高患者生存期,不良反应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危乳腺癌论文参考文献

[1].徐丹,冷冰.唑来膦酸预防高危乳腺癌患者骨转移的效果观察[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9

[2].张昌稳.高危乳腺癌术后以吡柔比星为主密集化疗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6

[3].吴金伟.高危乳腺癌术后辅助剂量密集化疗的网络meta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5

[4].江歌丽,朱宁生,周鑫,何笑冬,熊忠讯.戈舍瑞林联合阿那曲唑治疗绝经前高危乳腺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

[5].毕利萍,李玉军,张洪岩,齐秀恒.博宁联合放疗在高危乳腺癌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

[6].岳立云.高危乳腺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及个体化治疗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7].邵剑锋,练英妮,李曙平.以紫杉醇周疗法改良标准密集EC→P方案用于高危乳腺癌辅助化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肿瘤.2014

[8].王朝阳,李桂生,谢忠,余忠华.高危乳腺癌40例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3

[9].陈焕伟,王博,凌华海,林坚.高危乳腺癌辅助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肿瘤药学.2013

[10].吴志海,郭予武,吴大英,曾娟紫,黄俊勇.唑来膦酸预防高危乳腺癌骨转移的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2

标签:;  ;  ;  

高危乳腺癌论文-徐丹,冷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