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价值取向论文-祁志祥

五四价值取向论文-祁志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五四价值取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五四,价值取向,人道主义,人性论

五四价值取向论文文献综述

祁志祥[1](2015)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纪念五四运动百年之际,本文试图在历史的论争中重新检讨被遮蔽、被曲解、被过度批判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并作出清醒的反思。本文检讨与反思的问题包括:给五四民主革命及其价值追求贴上"资产阶级"的标签并据此加以否定是否合适?"马克思主义"是否应抛弃五四的"人道主义"?五四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的文学"是否有生命力?五四崇尚心力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是否可取?"个人"与"集体"、"个性文学"与"人民文学"是否相悖?五四崇尚的"创作自由"、"艺术自律"今天应如何评价?(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化》期刊2015年04期)

陈志华[2](2014)在《蔡陈“双簧信”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蔡元培和陈独秀在1917年《新青年》上的通信看起来是纠正前刊演讲词的错误,实际是另一次精心设计的"双簧信"。以此为契机,《新青年》不仅再次强化其科学主义姿态,而且也改变了前期对宗教基本认同的态度。这次"双簧信",将有关宗教文化的讨论引向深层的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的关系问题,对此深入分析,可以一窥新文化建设的结构特征和价值取向。(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4年05期)

颜浩[3](2014)在《“五四”青年动员的话语策略与价值取向——以“林德扬自杀”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大学生林德扬自杀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化事件。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反省与论争,新知识分子群体拓展了青年问题的言说空间,构建起与整体思想文化环境相一致的众声喧哗的舆论状态,显示了在启蒙和动员青年时不同的话语策略,进而对"新青年"的塑造模式与路径进行了多层面的探讨。在与林德扬自杀事件的碰撞中,受到儒家传统的生死观、近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激进理想主义等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自近代以来便作为一种重要文化思潮而存在的"少年/青年崇拜"呈现出价值的多向度与内在的复杂性。(本文来源于《青海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3期)

章景风[4](2012)在《“五四”时期翻译儿童文学的价值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萌生于晚清时期,但真正诞生于“五四”时期,并在“五四”时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五四”时期的翻译儿童文学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发展功不可没。当我们讨论起“五四”时期的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时候,就不能忽视这一时期对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深入研究“五四”时期对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让我们从感性上认识到这一时期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整体风貌。“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家们对所要翻译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在选材上凸显了他们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上的价值选择,这些外国儿童文学译作有对爱、美和科学的宣扬、对人生与民族历史命运的关怀以及对快乐和想象的鼓励。在对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和原则上,我国儿童文学翻译者开始关注不同阶段儿童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他们多采用忠实于原着的直译方法来传递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神韵,在语言表达上,“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全部采用白话来表述,同时还使用了一些符合儿童阅读特点和阅读心理的拟声词、拟态词。为了给予儿童这一独特群体以审美愉悦,有些译本还体现了韵律与节奏。“五四”时期,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翻译观念和价值取向还处在探索之中,对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也越来越贴近儿童世界。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翻译儿童文学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在翻译儿童文学的影响下,中国现代儿童观是如何生成的:中国现代儿童观的生成走过了从晚清到“五四”时期的历史阶段。晚清时期,出于社会责任、出于民族命运考虑的对儿童的关注,使儿童的发现仅限于“成人生活的预备”的层面,缺乏对儿童特有的生命本质和精神个性的体认,但对儿童重要性的张扬,使儿童走出了成人高大背影的遮掩;到了“五四”时期,“人的发现”成为了显在的时代标识,儿童作为人的生长发展阶段的独立生命意义与妇女的解放一起构成了“人的发现”的外延内容,至此,尊重儿童生命和人身权利的现代儿童观在中国真正确立起来了。随着周作人、鲁迅“儿童本位”论的提出,从而完成了具有现代品格的儿童观的塑造。这一过程得以顺利进行,“五四”时期对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研究“五四”翻译儿童文学,近现代的思想启蒙运动是无法避开的话题。对儿童科学知识的传达是“五四”翻译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目的,这也是“五四”时期“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在翻译儿童文学领域的显性体现。此外,道德伦理的教化也是“五四”翻译儿童文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在对翻译儿童文学文本的考察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五四”翻译儿童文学独特的启蒙性,特别是通过对儿童文学翻译家鲁迅的文本(译本)细读,我们了解到,它阐释了“五四”翻译儿童文学的启蒙性内涵,包括民族独立精神的启蒙和人生哲学的启蒙。儿童本位论的形成和域外儿童文学的输入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者们热衷于外国文学,他们大多都精通外语,并广泛地接触过世界文艺思潮及众多的外国文学作品,如鲁迅、周作人、茅盾、冰心、夏丐尊、郑振铎、赵景深、、赵元任等等,这些中国儿童文学先驱者们一方面致力于对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另一方面他们还博采众长,向西方儿童文学作家们学习,亲身实践,创作出了大量的适合我国儿童阅读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第一部具有现代创作意义上的童话集——叶圣陶的《稻草人》诞生了,从此我国现代儿童文学也终结了本土儿童文学创作几乎“零创作”的时代。因此可以说:正是“五四”翻译儿童文学的千呼万唤,才促进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12-04-01)

万琼华[5](2010)在《论“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双重政治伦理价值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既不同于以往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又不同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它内含着权利和责任双重政治伦理价值取向。其中的责任不仅是"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使命和特定内容,并规定着妇女在此期所争权利的性质和价值,遂被妇女视为获得自身解放、实现自身权利的重要途径。只有认识到"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内含着双重政治伦理价值取向,才不至于作出片面的乃至错误的评判。(本文来源于《伦理学研究》期刊2010年05期)

吉文灿[6](2009)在《论“五四”价值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价值取向是指五四时期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先进中国人以爱国主义为价值核心所实现的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行为方式、政治制度、社会改造……即对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的新选择。这一选择既具有历史性,是由中国社会历史的演变所决定的,又具有社会性,是由当时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决定的。然而在“五四”后,各种思潮顺应价值重建的历史需求而纷呈迭现,各式价值系统为人们提供了多元选择的可能性空间。一方面是价值迷失与冲突步步加深,物化的权威中心屡屡失效,另一方面是对民族凝聚力的历史需求与期待心理也逐渐加强。因此,“五四”后价值的重建、变迁和取向,以及社会改造运动的走向,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我们研究、反思“五四”价值取向,旨在揭示“五四”价值取向的历史性、社会性、嬗变性、时代性,为我们改革开放形势下的观念革新、价值取向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9-11-01)

索海峰[7](2009)在《浅析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群众性爱国运动。她所形成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思想宝库,对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代青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和希望,只有把五四精神与自身实际相结合,传承和发扬这一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本文来源于《西安社会科学》期刊2009年02期)

张梦薇,金辉,王建峰[8](2009)在《“五四知识调查”探寻当代青年价值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1919年五四运动,青年学生以一腔爱国热血开“千年未有之变局”,让社会在此“转了一个弯”。弹指一挥间,90年过去,那些曾经的辉煌和耳熟能详,经过时光隧道的百年穿梭,有多少沉淀在当代青年的心里?那些巨擘们的音容和影响,是否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报》期刊2009-04-16)

梁慧[9](2007)在《试析陈独秀“五四”时期的文化观在价值取向上的先进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关于陈独秀及其文化观的讨论和研究很多,可以说是涉及深入到了各个层面,它们一般都围绕“东西方文化观”、是否“全盘反传统”、是否“全盘西化”等问题展开,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本文试图从陈独秀的文化观在价值取向上的先进性这样一个视角下,对其“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化观进行一次再思考和再认识。希望由此可以帮助我们对陈独秀及其文化观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从而进一步发掘“五四”文化精神。(本文来源于《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期刊2007-05-01)

刘华,方芳[10](2005)在《理性叛逆与文化返乡的绾合——论“五四”乡土文学双重价值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乡土是人类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母题。现代乡土文学作为一个小说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本文以其中的"五四"时期为横断面,试图分析流贯于其创作中价值选择的一显一隐的两重性的纠结,即对乡土进行批判的同时,又呈现出一定的眷恋之情。同时,从社会现实、文化选择的角度,进一步明确其创作风格的内在决定因素。并且在与30年代乡土文学的比较中,加深对"五四"乡土文学鲜明特质的了解。(本文来源于《廊坊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五四价值取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蔡元培和陈独秀在1917年《新青年》上的通信看起来是纠正前刊演讲词的错误,实际是另一次精心设计的"双簧信"。以此为契机,《新青年》不仅再次强化其科学主义姿态,而且也改变了前期对宗教基本认同的态度。这次"双簧信",将有关宗教文化的讨论引向深层的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的关系问题,对此深入分析,可以一窥新文化建设的结构特征和价值取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五四价值取向论文参考文献

[1].祁志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反思[J].上海文化.2015

[2].陈志华.蔡陈“双簧信”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J].齐鲁学刊.2014

[3].颜浩.“五四”青年动员的话语策略与价值取向——以“林德扬自杀”为中心[J].青海社会科学.2014

[4].章景风.“五四”时期翻译儿童文学的价值取向[D].安徽师范大学.2012

[5].万琼华.论“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双重政治伦理价值取向[J].伦理学研究.2010

[6].吉文灿.论“五四”价值取向[D].苏州大学.2009

[7].索海峰.浅析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J].西安社会科学.2009

[8].张梦薇,金辉,王建峰.“五四知识调查”探寻当代青年价值取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

[9].梁慧.试析陈独秀“五四”时期的文化观在价值取向上的先进性[C].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2007

[10].刘华,方芳.理性叛逆与文化返乡的绾合——论“五四”乡土文学双重价值取向[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

标签:;  ;  ;  ;  

五四价值取向论文-祁志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