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符号论文-董芸

仪式符号论文-董芸

导读:本文包含了仪式符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王伦叁跳,德布林,中国哲学,仪式

仪式符号论文文献综述

董芸[1](2016)在《德布林在《王伦叁跳》中对中国元素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布林的小说《王伦叁跳》一直以来被当做中国小说以及表现主义小说来研究,因为它是一部完全以中国宗教起义为背景,讲述王伦这个主人公从笃信道教到怀疑信仰,再到自我解脱的一部发展小说。德布林在小说中对中国宗教做了详细的描述与分析,包含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书中对各类人物,不论是底层人民:强盗、土匪、道士、和尚、商贩;还是皇家贵族:皇帝、大臣、官员都做了多角度的描绘。同时对中国民间各类风俗习惯,人情事理也是细致入微的进行刻画。尤其是对中国叁大宗教,道家、儒家、佛教做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小说中出现了一些具有中国代表性的元素,比如宗教祭祀、祭祖、面具的作用,无一不富有象征性色彩,还有本小说的题目“叁跳”也是意义丰富。小说的结尾反映了德布林对德国和西方世界的思考,以及想要传达的信息。德布林借助王伦的反叛一生,思考并研究了中国哲学对当时欧洲的指导意义。所有的这些都为更好的研究《王伦叁跳》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19)

罗瑛[2](2015)在《仪式、符号与族群意识——以景颇族目瑙纵歌分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景颇族目瑙纵歌仪式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集歌、乐、舞、宗教、仪式和视觉群体表演于一体,在景颇族的文化空间中居于中心性的地位。通过考察景颇族目瑙纵歌仪式符号与族群意识的构建关系,从集体记忆、族群身份角度来探讨仪式庆典的社会意图,阐释仪式符号在庆典中如何安排、塑造和控制一部分族群文化的世界,展示族群的集体依恋和集体文化记忆,唤起族群意识,并参与融合族群内部的凝聚力和强化族群认同。(本文来源于《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宋阳[3](2013)在《汉字书写对土家族仪式符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家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茅古斯”在“改土归流”前后其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除了人类认知的自然发展规律外,最主要的就是汉字书写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由于土家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民族文化的传承远没有依靠文字记载的汉民族稳固,“改土归流”后汉文化随着统治者的意志以汉字文本为载体源源不断地传到土家族地区,凭借绝对的话语权深刻影响着土家族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在汉字书写中所体现出的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也通过其所记载的汉族神话传说、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等方式挑战着土家族人的固有思维方式、文化认知。因此土家族人民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往往不自觉的受到汉字书写思维方式影响并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要素进行改造。论文主要由引言、正文、结语叁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是对土家族茅古斯进行了界定,对历史上的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论文的正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介绍土家族、茅古斯的来源及产生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环境,恩施地区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茅古斯仪式表演纪实中基本程序和固定程式的分析。其中重点是对土家族“茅古斯”所做的符号学的分析。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对茅古斯仪式的符号学分析,包括茅古斯作为符号场的整体分析、其中的要素分析以及茅古斯仪式的符号学意义阐释。第叁部分主要内容是分析“改土归流”之后汉字书写文化进入土家族地区后汉民族文化对茅古斯产生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概况的介绍,汉字书写文化对当时土家族地区文化的影响;最后把茅古斯作为土家族文化对汉字书写文化的典型进行文化分析,主要是茅古斯针对汉民族文化所作出的适应性改造。结语部分首先是确定茅古斯作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符号典型代表的地位;它在本民族祖先崇拜和民族文化认同中的作用;作为文化典型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了土家族文化动态延续的载体。本文将以土家族“茅古斯”作为集中的研究对象,以汉字符号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归纳分析法。因为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因形表意,字形是它的本体,所以它不仅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而且还是汉民族思维载体和表达的工具,在符号学的意义上它更是一种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符号的表达方式,本文主要结合上述观点同时将土家族的典型土家族“茅古斯”仪式看作成是一个特定的符号文本,以“改土归流”为期,运用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比较方法展开分析论述,进行归纳总结,阐述汉字文化思维对于土家族民族文化思维的影响,进而探讨了民族交往融合过程中的民族思维方式及其规律发展方向——生产方式相对先进的民族文化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先进民族的文化在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往往占据着强势的话语权,对其它民族的思维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希望这对于我们民族文化交流的研究以及民族政策的而制定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3-06-03)

陆群[4](2013)在《苗族“保东斋”仪式符号象征及其发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苗族"保东斋"仪式是苗族传统驱赶仪式受到汉文化男权意识形态影响后而形成的一个变体。它是驱逐与净化的仪式,仪式中的诸多符号被赋予特别的象征意义,"魔力"附着其上,目的在于驱逐那些邪魅的灾害性力量,以获得村寨的洁净、安全与欢乐。苗族"保东斋"仪式的发生根基于苗族古老的灵魂观念和巫术思维,在历史过程中受到汉文化影响,使其仪式过程呈现出一种"意识形态的"阈限期的仪式特征。(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3年01期)

路云亭[5](2013)在《广播体操是国家的动作仪式符号》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自1951年12月1日推出广播体操后,其随即成为新中国标志性的全民健身方式、身体运动项目和集体性生活形态。新世纪以来,中国的不少机关、单位不同程度出现了恢复做广播体操的现象,广播体操中蕴含的积极、感性和建设性的动作仪式元素引起了体育学、社会表演学、戏剧学和传播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的关注。广播体操成为集体主义精神的身体性象征符号,是思想同一化时代的动作标志,承续中国儒家礼仪文化的乐舞形态。其作为动作仪式符号的象征性意义要远远大于其作为健身体育项目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体育学刊》期刊2013年01期)

陈煜[6](2012)在《蒙古族题材电视剧中的仪式符号传播——以电视剧《东归英雄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族题材电视剧中,仪式活动既是承载蒙古民族文化信息的符号,更是蒙古民族文化传播的媒介,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提升和宣扬了蒙古族文化精神。仪式活动是蒙古民族文化的贮存器。电视剧《东归英雄传》中运用大量的蒙古族仪式符号,表现了仪式对于一个族群的重要性。在文化共享的过程中,仪式成为维系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塑造群体认同感的文化象征体系。(本文来源于《阴山学刊》期刊2012年03期)

建红英[7](2011)在《仪式符号与文化功能——豫西地区西水头村建氏族丧葬礼仪个案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的观念中,肉体与灵魂是可以分开的,而且灵魂并不会因为肉体的死亡而泯灭。人活着,灵肉一起,人死了,灵肉分离,尸体消逝而灵魂永存。在灵魂与肉体分离的时刻,现实生活里的人生世界与信仰观念上的灵魂世界构成了所谓阴阳两界的对立,这种对立需要仪式进行沟通,以打通阴阳两界,实现生者与死者的心灵对话。因此,人们创设了葬礼,它展演着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对立与统一,架起了阴阳两界沟通的桥梁。对于肉体与灵魂的二元思考、对于生与死的界限分析以往多集中在宗教、哲学、风俗学领域,从人类学角度考察的则较为少见,本文拟从人类学仪式理论角度解读丧葬仪式背后人们的信仰观念和社会礼俗。(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1年03期)

刘德鹏,张昌盛,刘倩倩[8](2010)在《仪式、符号与旅游——景颇族“目瑙纵歌”的考察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节日源于民间传说与社会叙事,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就是这样的一种仪式,承载了景颇族丰富的文化符号,通过对它的考察与思考,透视"目瑙纵歌"节的旅游化条件,拟探寻一种仪式-符号-旅游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0年13期)

仪式符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景颇族目瑙纵歌仪式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集歌、乐、舞、宗教、仪式和视觉群体表演于一体,在景颇族的文化空间中居于中心性的地位。通过考察景颇族目瑙纵歌仪式符号与族群意识的构建关系,从集体记忆、族群身份角度来探讨仪式庆典的社会意图,阐释仪式符号在庆典中如何安排、塑造和控制一部分族群文化的世界,展示族群的集体依恋和集体文化记忆,唤起族群意识,并参与融合族群内部的凝聚力和强化族群认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仪式符号论文参考文献

[1].董芸.德布林在《王伦叁跳》中对中国元素的运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6

[2].罗瑛.仪式、符号与族群意识——以景颇族目瑙纵歌分析为例[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5

[3].宋阳.汉字书写对土家族仪式符号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3

[4].陆群.苗族“保东斋”仪式符号象征及其发生学研究[J].宗教学研究.2013

[5].路云亭.广播体操是国家的动作仪式符号[J].体育学刊.2013

[6].陈煜.蒙古族题材电视剧中的仪式符号传播——以电视剧《东归英雄传》为例[J].阴山学刊.2012

[7].建红英.仪式符号与文化功能——豫西地区西水头村建氏族丧葬礼仪个案的考察[J].求索.2011

[8].刘德鹏,张昌盛,刘倩倩.仪式、符号与旅游——景颇族“目瑙纵歌”的考察与思考[J].大众文艺.2010

标签:;  ;  ;  ;  

仪式符号论文-董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