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性状论文-欧阳旭

生殖性状论文-欧阳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殖性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入侵,生活史演化,当代演化,环境因子

生殖性状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旭[1](2019)在《入侵种西部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生活史(生殖生物学性状)变异、演化机制和捕食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入侵使入侵种面临新生境中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剧变带来的挑战,同时也促进了生物性状的演化甚至新物种的形成。西部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属鳉形目(Cyprinodontiformes),胎鳉科(Poeciliidae),食蚊鱼属(Gambusia),原产于北美洲。因其捕食蚊虫幼虫而作为控蚊工具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引种,目前已入侵到全世界60多个国家,被列为世界百大入侵物种之一。除了捕食蚊虫幼虫外,食蚊鱼对原生水生生物的卵及幼仔的捕食导致了土着种的濒危和灭绝,严重影响了入侵地群落结构及生态系统的功能。然而目前对于其入侵机制还知之尚少。本研究以入侵我国的西部食蚊鱼为实验动物,对种群生活史性状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变异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全国大范围采样收集了我国华北(保定)、长叁角地区(南京、湖州、杭州、丽水)、华南(厦门、潮州、北海)及华西(安康、成都)地区野外食蚊鱼样品,研究野生食蚊鱼种群生活史性状在自然条件下的变异。通过选取3个野外种群进行月间采样,探究生活史性状的季节间变化情况。其次,尝试利用实验室同质园试验对表型变异的演化基础进行阐释。再次,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改变温度、摄食和盐度,探究食蚊鱼对环境因子改变采取的适应性策略。最后,通过野外捕食试验研究入侵种食蚊鱼与本土生物的互作。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雄鱼体长呈现和伯格曼定律一致的变异模式,分布于高纬度地区和内陆种群的雄鱼体型显着增加。雄鱼体脂受环境因素影响,环境梯度上呈现显着变异模式。雌鱼在气候条件影响下生活史性状之间的权衡变化显着。除了气候因素影响外,捕食压力或许也是导致表型变异的主要原因之一。(2)种群月间生活史变异模式显着,雌鱼体长变异表现为繁殖季体长增加,非繁殖季体长减小的模式。雄鱼体长的变化除受到环境影响外,性选择可能也起到一定作用。同时体长的变异趋势和繁殖力的变异趋势基本相同。体脂的变化趋势与繁殖力呈现同步变化,且雌鱼体脂的增加往往伴随着胚胎脂肪含量的升高。雌鱼生活史性状中,繁殖力和生殖投入之间存在显着的权衡。(3)同质园试验结果表明,野外种群中生活史性状变异的主要成因是表型塑性的结果。表明西部食蚊鱼还有很高的入侵性,演化速度也因而减慢。(4)对单个环境因素进行操控,研究环境改变对生活史性状变异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入侵种西部食蚊鱼在25℃时体脂与生殖投入最高,而低温(20℃)和高温(30℃)都会抑制幼鱼生长繁殖。摄食试验中表型变异未能验证现存理论模型,可能与维持表型塑性时的能量消耗有关。盐度耐受试验则表明西部食蚊鱼可以耐受20‰盐度的水体并存活较长时间。(5)捕食试验的结果显示,本土负子蝽已经开始捕食入侵种西部食蚊鱼,入侵后的食蚊鱼已经融入本土生态系统。在无偏好捕食试验中,被捕食的西部食蚊鱼显着大于未被捕食的个体,发生捕食行为的负子蝽体型也略大。性别偏好试验中,仅发现负子蝽对雄鱼的捕食偏好,但结果并不显着。而食蚊鱼并不对负子蝽或其幼虫产生捕食行为。目前在全球气候变化及世界贸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外来物种的入侵日益增多,对生态及经济造成的打击难以估量。以入侵中国的食蚊鱼为模式动物,揭示入侵过程中表型演化的机理,探索性状变异的方向,有利于全面评价入侵种种群在新生境的演化潜力,并为其它入侵种的入侵机制研究提供借鉴。本研究中发现入侵种西部食蚊鱼对温度、摄食和盐度等环境因子改变具有较强的耐受性,且表型塑性是导致野外种群生活史性状变异的主要原因,或预示西部食蚊鱼种群在野外还有进一步扩散的可能。未来将结合表型数据构建种群扩散模型,建立西部食蚊鱼入侵的预警体系。(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南[2](2019)在《基于花粉生殖细胞MNU诱变系列玉米株型突变体的开发及其性状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Zea mays L.)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农业、饲料和能源等诸多领域中被广泛利用。随着生命科学向后基因组学研究时代的转向,玉米科学已开始跨入旨在揭示功能基因组的表达及其性状调控机制的功能基因组研究,玉米品种培育也在趋向多样化育种目标的达成。玉米基因组研究表明玉米约含有3.2万个基因,长期以来玉米突变体的开发利用促进了部分基因的鉴定和功能解析,但大多数玉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仍然未知。导致该状况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玉米诱变效率低下所致的基因突变材料的不足。近年来,本实验室确立了对玉米成熟花粉生殖细胞的N-甲基-N-亚硝基脲(N-methyl-N-nitrosourea,MNU)诱变技术。与已报道的玉米Ethylmethylsulfone(EMS)诱变相比,本实验室确立的诱变技术具有显着提高的广谱基因突变诱发效率。该技术的应用可为玉米功能基因组与育种研究所需的各种基因突变材料的规模化开发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撑。玉米株型性状的表达承载着玉米形态建成与生物学产量形成的基本功能。在玉米遗传与基因组数据库(https://www.maizegdb.org)中已被登记的调控玉米植株性状表达的功能基因的数目约为400个。为了向调控玉米株型性状表达的未知基因的鉴定与玉米新品种培育提供多样的基因突变材料,本研究通过野生型玉米自交系(A378)花粉生殖细胞MNU处理所得M_2-M_3植株群体性状的筛查,创制出致死苗型、秆型、叶型、穗型等突变系33个,最终获得并表征了16个纯合基因型株型突变体(命名为ZMPM系列)。与A378相比,各纯合基因型突变体显示了多样的植株外观和组织细胞性状的变化。ZMPM1是分蘖突变体,呈现双枝分蘖、节间数减少、矮化、茎秆变粗、叶变宽、节间厚壁细胞密集、果穗减小、生育期延长的属性。ZMPM2、ZMPM3、ZMPM4、ZMPM5、ZMPM6、ZMPM7、ZMPM8均为显着矮化的单秆突变体,呈现节间数目减少且长度缩短、穗高降低的秆形与穗形特征、节间细胞扁缩的组织特征;其中,ZMPM 2兼具果穗增大、百粒重增加的穗形与籽粒性状特征,而其它矮化突变体均具有较小的果穗但未明显影响百粒重指标。ZMPM9、ZMPM10、ZMPM11为细秆突变体,呈现维管束变小、数目增加的茎秆组织特征以及较小的果穗特征。ZMPM12、ZMPM13、ZMPM14、ZMPM15、ZMPM16为小叶夹角突变体,具有叶片开张度显着减小的叶形特征与叶肉薄壁细胞层数增多、叶脉大维管束增大的组织特征以及生育期延长的属性。其它17个突变系在M_2-M_3群体中主要表现为返野生型、苗期致死、雄穗异常或非单基因型突变;其中,苗期致死与雄穗异常突变系只能以杂合基因型存在,非单基因型突变系的性状有必要通过下一代的表型分离得以纯合。在本研究获得的系列突变体中,细秆突变体是未见报道的新型突变材料,分蘖、矮化和小叶夹角突变体具有植株或组织细胞的新特征。所得系列株型突变体可用于遗传分析、蛋白组学表征、转录组与cDNA鉴定、基因克隆与编码蛋白解析、新品种培育等玉米遗传育种学研究。它们的应用有望促进关于玉米植株性状表达的未知功能基因鉴定与遗传机制阐明以及抗倒伏、耐密植、适机性的高产玉米品种的培育。(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张硕,辛欣[3](2018)在《狗尾草无性系生殖器官数量性状的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校园里狗尾草随机取样的调查与测定,定量分析了狗尾草生殖器官的数量性状.统计结果表明,狗尾草的株高平均为34.48±9.79cm;茎生物量为0.09±0.05g;叶生物量为0.06±0.03g;花序长为3.81±1.12cm,其生物量为0.06±0.05g.狗尾草生殖器官各数量性状之间存在明显的变化规律,在种群水平上存在着较大的可塑性.株高与花序长度的关系以指数函数的拟合程度最好;丛径与生殖株数量的关系以幂函数的拟合程度最好;生殖株生物量与花序生物量的关系以直线函数拟合程度最好.(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12期)

李晓宇,王彪,张继涛,穆春生[4](2018)在《羊草有性生殖数量性状对不同外源植物激素喷施时间和浓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羊草克隆繁殖能力强,有性繁殖能力弱,提高羊草种子产量和质量对羊草种群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植物激素是一类影响植物发育繁殖的微量物质,本研究在返青期和分蘖期,对羊草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3)、激动素(KT)和生长素(IAA)后,分析了羊草有性生殖数量性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羊草有性生殖受外施植物激素的种类、浓度和喷施时间影响。其中,GA3和KT表现为促进作用,但IAA表现为无作用或抑制作用;在返青期喷施高浓度(150mol·L~(-1))GA3对小穗数、小花数、结实数、穗重和粒重均有显着提升作用,但在分蘖期施用则不显着;在返青期施用高浓度的KT能有效增加小穗数和粒重,在分蘖期施用两种浓度均能显着增加穗重、粒重和结实数,低浓度的效果优于高浓度。因此,为了提高羊草种子产量,可以选择在返青期喷施150mol·L~(-1)的GA3,或在分蘖期喷施75mol·L~(-1)的KT。(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陈圆圆[5](2017)在《饲粮精氨酸水平对种公鸽生殖机能与生化指标及繁殖性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饲粮精氨酸水平对种公鸽生殖机能与生化指标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精氨酸水平对种公鸽生殖机能以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持续检测试验初期到结束种鸽精液品质变化情况与人工授精率,同时测定试验周期结束时种公鸽的血清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介素水平以及血清和肝脏的抗氧化指标。方法:将挑选过的健康、体重接近的84只优秀种公鸽随机分为4组,每组21只种公鸽,每组均分为叁个重复,试验周期共120天。D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A、B、C组,分别在其基础日粮的条件下添加0.1%、0.4%、0.7%水平的L-精氨酸,精氨酸添加于种鸽保健砂中。在试验前、中、后期分别进行为连续两周叁天一次的精液品质鉴定,结果表明:综合四次品质鉴定,四组公鸽的精子密度、活力与单次射精量在试验初期均无显着差异;试验中期对照组种公鸽的精子密度、活力与射精量均呈下降趋势,且均明显低于试验组种公鸽精液品质的各项指标;而试验组A、B、C叁组的各项指标均大幅增加,A、B、C叁组的精子密度分别提高了 103.5%(P<0.05)、187.4%(P<0.05)、78.3%(P<0.05),且B组显着高于其余叁组;单次射精量分别提高78.6%(P<0.05)、111.2%(P<0.05)、80.1%(P<0.05);B 组的精子活力较对照组提高了 97.6%(P<0.05),A、C两组的射精量也有所提高,但增幅不显着;B组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其余叁组。试验末期,各试验组种公鸽精液的叁项指标均下降,但是与对照组相比,,A、B、C叁组的精子密度提高了 68.8%(P>0.05)、145.3%(P<0.05)、29.1%(P>0.05);精子活力分别提高了 36.6%(P>0.05)、87.9%(P<0.05)、43.9%(P>0.05);射精量分别提高了 68.9%(P<0.05)、80.1%(P<0.05)、73%(P<0.05),B 组的精子密度与活力显着高于其余叁组。采集各组种公鸽的精液对对应双母拼对各组组母鸽进行输精,对照组明显低于其他叁组。与对照组相比,A、B、C叁组种公鸽的睾酮水平分别提高了 12.9%(P>0.05)、8%(P>0.05)、20%(P>0.05)。对照组 D 组相比,A组种公鸽的 IgA、IgM 和 IgG 浓度分别提高 5.6%(P>0.05)、26.9%(P>0.05)、10.7%(P>0.05),B 组 IgA、IgM 和 IgG 浓度分别提高 11.1%(P>0.05)、20.7%(P>0.05)、16.4%(P>0.05),C 组 IgA、IgM 和 IgG 浓度分别提高 11.1%(P>0.05)、25%(P>0.05)、32.1%(P>0.05);A、B、C 叁组的 IL-2 浓度分别提高了 14.7%(P>0.05)、64.5%(P<0.05)、45.7%(P<0.05),IL-4 浓度分别提高了 18.8%(P>0.05)、9.6%(P>0.05)、44.4%(P<0.05)。相比对照组D组,A、B、C叁组血清的过氧化物酶(GSH-PX)分别提高了 20.0%(P>0.05)、35.2%(P>0.05)、64.6%(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分别提高了 21.1%(P<0.05)、33.2%(P<0.05)、42.6%(P<0.05);抗氧化能力(T-AOC)分别提高了 27.9%(P<0.05)、33.3%(P<0.05)、49.9%(P<0.05);丙二醛(MDA)分别降低了 42.1%(P<0.05)、54.8%(P<0.05)、55.6%(P<0.05)。相比对照组D组,A、B、C叁组肝脏的过氧化物酶(GSH-PX)分别提高了 9.17%(P>0.05)、16.18%(P>0.05)、93.7%(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分别提高了 16.0%(P>0.05)、16.9%(P>0.05)、22.6%(P>0.05);抗氧化能力(T-AOC)分别提高了 8.4%(P>0.05)、14%(P>0.05)、15.9%(P>0.05);丙二醛(MDA)分别降低了 12.9%(P>0.05)、12.9%(P>0.05)、14.5%(P>0.05)。以上结果显示,饲粮添加精氨酸能够提高种公鸽生殖机能,并且可以改善或增强种公鸽的免疫性能与抗氧化水平。2、饲粮精氨酸水平对种公鸽繁殖性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旨在通过在饲粮添加不同比例精氨酸,检测与生殖机能相关基因在睾丸中的表达量。公鸽分组与精氨酸饲喂方法同试验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PAG6、L-PGDS和ANXA7基因在各组公鸽睾丸中的表达量。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PAG6基因mRNA的表达量分别提高了 117%(P<0.05)、181%(P<0.05)、155%(P<0.05);L-PGDS 基因的表达量分别提高了 83%(P<0.05)、91%(P<0.05)、74%(P<0.05);ANXA7 基因的表达量分别提高了 22%(P<0.05)、41%(P>0.05)、39%(P>0.05)。结论: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精氨酸能够显着提高基因SPAG6、L-PGDS在睾丸中的表达量,对基因ANXA7在睾丸中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影响。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饲粮中添加精氨酸均可提高种公鸽精液品质与母鸽受精率;(2)饲粮中添加精氨酸对雄激素水平无明显影响;(3)—定量的精氨酸可以明显提升种公鸽的机体免疫水平与抗氧化指标;(4)饲粮中添加精氨酸能够影响繁殖性状相关基因在种鸽睾丸的表达。(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4-01)

宗人旭,王思思,刘金平,游明鸿,范宣[6](2017)在《草地植物群落组成对湿生扁蕾的花器性状及生殖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以4个草地植物群落中的野生湿生扁蕾(Gentianopsis paludosa)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花器的数量性状、生物量结构及生理生化差异,分析湿生扁蕾在不同群落中的花器形态数量及生物量分配的调节能力,以研究其应对或适应生境胁迫的生长策略的目的。结果表明:(1)群落组成对湿生扁蕾的株高和分枝数有极显着影响(P<0.01),高郁闭度利于株高和分枝数增加,高土壤含水量限制了株高和分枝数;(2)群落组成对花梗长、花枝数、花瓣宽、花瓣长、花管长均有显着影响(P<0.05),对花冠宽、花萼长影响较小(P>0.05),影响顺序为花梗长>花枝数>花瓣宽>花瓣长>花管长>花冠宽>花萼长;(3)群落组成对花瓣色素及抗性物质的影响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其影响顺序为花青素>植物总酚>原花青素;(4)群落组成对单株生物量、生殖生物量、花梗干重、花干重有极显着差(P<0.01),对生殖分配比、花梗分配比、花分配比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对其生殖含水量、花梗和花含水量及水分分配比影响很小(P>0.05);(5)相关分析表明,群落郁闭度与花梗生物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群落土壤含水量与花枝数/株和花管长呈显着负相关(P<0.05),群落高度与花梗生物量有显着负相关(P<0.05),生殖生物量和单株生物量与花枝数/株呈显着正相关(P<0.05)。(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陈述明,王玉祥[7](2016)在《刈割时间对苜蓿生殖生长及种子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为材料,研究不同刈割时间对苜蓿生殖生长及种子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提高苜蓿种子产量提供基础数据。在苜蓿返青后第30、37、44、51、58、65天,即2013年4月24日、5月1日、5月8日、5月15日、5月22日、5月29日进行刈割。试验数据表明,刈割对苜蓿生殖格局、种子产量和种子特性等影响较大。其中,返青后第44(5月8日)、51天(5月15日)刈割,与对照相比,种子千粒重分别增加24.44%、30%,种子产量分别提高26.85%、45.86%,种子发芽率分别降低了2.12%、10.63%。刈割能够延迟苜蓿花期,在苜蓿孕蕾至初花期间,适时刈割1次,能够提高花的传粉受精效率,降低生殖败育率,增加种子产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6年17期)

陈青,陈再鸣,钱琼秋,余维良,郑明海[8](2016)在《培养料理化性状与秀珍菇菌丝营养和生殖生长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秀珍菇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培养料配制、灭菌等条件下的理化性状对其菌丝营养和生殖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料装袋后放置时间超过4 h,会导致理化性状劣变,对菌丝营养和子实体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培养料袋经1~5次常压灭菌处理后,其容重和电导率(EC值)随着灭菌次数的增加而升高,通气孔隙度、含水量和p H值则下降。上述5个处理组菌丝满袋时间分别为42,49,56,63和70 d,生物转化率分别为52.26%,45.85%,45.19%,40.10%和40.91%,说明灭菌次数与菌丝营养和生殖生长呈现负相关性。研究表明,培养料装袋后4 h内采用常压灭菌,100℃下保持10 h,可保持良好的理化性状,有利于秀珍菇栽培的优质高产。(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王金艳,李刚,马骏,孙楠[9](2016)在《药剂诱导玉米孤雌生殖自交系产量性状配合力及遗传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药剂诱导孤雌生殖获得8个稳定自交系和沈玉21父母本为材料,采用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组配的16个杂交种进行配合力分析,并估算遗传参数。结果表明,103009、04066、104089是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表现优良的自交系;筛选出高产组合103009/沈玉21♀、104066/沈玉21♀、103009/沈玉21♂等6个。研究表明,利用药剂诱导孤雌生殖育种技术可以快速选育出产量相关性状一般配合力优异的自交系,组配出优良的杂交组合。(本文来源于《辽宁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张璐,张蕾,秦玉梅,王恩保,任嵩[10](2015)在《CaBP-D28k在蛋鸡生殖器官中的表达及其与蛋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Ca BP-D28k在蛋鸡生殖器官中的表达量进行分析,并利用SSCP技术寻找Ca BP-D28k的SNPs位点,继而与蛋品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 Ca BP-D28k在各部位的表达情况为:输卵管子宫部>输卵管伞部>卵巢>输卵管膨大部>输卵管峡部。以卵巢为参照基准1,输卵管子宫部Ca BP-D28k表达量约为其73倍,差异极显着(P<0.01),输卵管峡部、膨大部与卵巢Ca BP-D28k表达量差异显着(P<0.05)。2 Ca BP-D28k第叁外显子存在A5115G的突变位点,共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G和GG)。AG型蛋壳强度极显着高于AA和GG型(P<0.01),GG型哈氏单位与AA和AG型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果表明,Ca BP-D28k在蛋鸡生殖器官中有相对量的差异,并与蛋壳形成过程中钙离子的转运有密切联系;AG型为调控蛋壳强度和哈氏单位的优势基因型,研究结果为SNPs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5年24期)

生殖性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玉米(Zea mays L.)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农业、饲料和能源等诸多领域中被广泛利用。随着生命科学向后基因组学研究时代的转向,玉米科学已开始跨入旨在揭示功能基因组的表达及其性状调控机制的功能基因组研究,玉米品种培育也在趋向多样化育种目标的达成。玉米基因组研究表明玉米约含有3.2万个基因,长期以来玉米突变体的开发利用促进了部分基因的鉴定和功能解析,但大多数玉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仍然未知。导致该状况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玉米诱变效率低下所致的基因突变材料的不足。近年来,本实验室确立了对玉米成熟花粉生殖细胞的N-甲基-N-亚硝基脲(N-methyl-N-nitrosourea,MNU)诱变技术。与已报道的玉米Ethylmethylsulfone(EMS)诱变相比,本实验室确立的诱变技术具有显着提高的广谱基因突变诱发效率。该技术的应用可为玉米功能基因组与育种研究所需的各种基因突变材料的规模化开发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撑。玉米株型性状的表达承载着玉米形态建成与生物学产量形成的基本功能。在玉米遗传与基因组数据库(https://www.maizegdb.org)中已被登记的调控玉米植株性状表达的功能基因的数目约为400个。为了向调控玉米株型性状表达的未知基因的鉴定与玉米新品种培育提供多样的基因突变材料,本研究通过野生型玉米自交系(A378)花粉生殖细胞MNU处理所得M_2-M_3植株群体性状的筛查,创制出致死苗型、秆型、叶型、穗型等突变系33个,最终获得并表征了16个纯合基因型株型突变体(命名为ZMPM系列)。与A378相比,各纯合基因型突变体显示了多样的植株外观和组织细胞性状的变化。ZMPM1是分蘖突变体,呈现双枝分蘖、节间数减少、矮化、茎秆变粗、叶变宽、节间厚壁细胞密集、果穗减小、生育期延长的属性。ZMPM2、ZMPM3、ZMPM4、ZMPM5、ZMPM6、ZMPM7、ZMPM8均为显着矮化的单秆突变体,呈现节间数目减少且长度缩短、穗高降低的秆形与穗形特征、节间细胞扁缩的组织特征;其中,ZMPM 2兼具果穗增大、百粒重增加的穗形与籽粒性状特征,而其它矮化突变体均具有较小的果穗但未明显影响百粒重指标。ZMPM9、ZMPM10、ZMPM11为细秆突变体,呈现维管束变小、数目增加的茎秆组织特征以及较小的果穗特征。ZMPM12、ZMPM13、ZMPM14、ZMPM15、ZMPM16为小叶夹角突变体,具有叶片开张度显着减小的叶形特征与叶肉薄壁细胞层数增多、叶脉大维管束增大的组织特征以及生育期延长的属性。其它17个突变系在M_2-M_3群体中主要表现为返野生型、苗期致死、雄穗异常或非单基因型突变;其中,苗期致死与雄穗异常突变系只能以杂合基因型存在,非单基因型突变系的性状有必要通过下一代的表型分离得以纯合。在本研究获得的系列突变体中,细秆突变体是未见报道的新型突变材料,分蘖、矮化和小叶夹角突变体具有植株或组织细胞的新特征。所得系列株型突变体可用于遗传分析、蛋白组学表征、转录组与cDNA鉴定、基因克隆与编码蛋白解析、新品种培育等玉米遗传育种学研究。它们的应用有望促进关于玉米植株性状表达的未知功能基因鉴定与遗传机制阐明以及抗倒伏、耐密植、适机性的高产玉米品种的培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殖性状论文参考文献

[1].欧阳旭.入侵种西部食蚊鱼(Gambusiaaffinis)生活史(生殖生物学性状)变异、演化机制和捕食适应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李南.基于花粉生殖细胞MNU诱变系列玉米株型突变体的开发及其性状表征[D].山西大学.2019

[3].张硕,辛欣.狗尾草无性系生殖器官数量性状的定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李晓宇,王彪,张继涛,穆春生.羊草有性生殖数量性状对不同外源植物激素喷施时间和浓度的响应[J].草地学报.2018

[5].陈圆圆.饲粮精氨酸水平对种公鸽生殖机能与生化指标及繁殖性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7

[6].宗人旭,王思思,刘金平,游明鸿,范宣.草地植物群落组成对湿生扁蕾的花器性状及生殖分配的影响[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7].陈述明,王玉祥.刈割时间对苜蓿生殖生长及种子性状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6

[8].陈青,陈再鸣,钱琼秋,余维良,郑明海.培养料理化性状与秀珍菇菌丝营养和生殖生长的相关性[J].浙江农业学报.2016

[9].王金艳,李刚,马骏,孙楠.药剂诱导玉米孤雌生殖自交系产量性状配合力及遗传效应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16

[10].张璐,张蕾,秦玉梅,王恩保,任嵩.CaBP-D28k在蛋鸡生殖器官中的表达及其与蛋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J].中国家禽.2015

标签:;  ;  ;  ;  

生殖性状论文-欧阳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