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分子论文-刘宗海,黄伟娜

原子分子论文-刘宗海,黄伟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原子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教育案例研究,平板电脑,《分子和原子》,微观世界

原子分子论文文献综述

刘宗海,黄伟娜[1](2019)在《《分子和原子》智慧教育案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媒体网络技术(包括交互式白板、平板教学等)具有传输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可调节、操作可重复、交互性强的特点,是现代教育技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中,多媒体网络技术不仅为建立新型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提供了新理念、新思维、新方式,而且也为学生营造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化学课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有(本文来源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期刊2019年23期)

杨文琦,汪杰,乔园园,王贵昌[2](2019)在《金属单原子模型催化剂热稳定性的反应力场(ReaxFF)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与其配位不饱和度密切相关,配位不饱和度越高,其催化活性一般也越高。单原子催化剂(SAC,或ad-atom)模型在金属表面上具有最小的配位数,因而往往表现为高的催化活性,但其热稳定性值得深入的研究。在本工作中,我们基于反应力场(ReaxFF),运用LAMMPS(large-scale atomic/molecular massively parallel simulator)软件包进行大尺度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单原子模型的热稳定性。模拟结果表明,只有Fe1/Fe(100)单原子催化模型可以在较高温度下稳定存在,而其他金属单原子表面分散结构则随温度升高而发生单原子聚集形成大的纳米颗粒或沉降的现象。同时我们也研究了在H2和O2气氛下Ni1/Ni(111)催化剂的动态行为,发现与真空环境相比,H2和O2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洪兹田,陈女婷[3](2019)在《“有机物分子中原子共平面”复习指导》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近5年全国卷中有关有机物分子中原子共平面的考查情况(见表1),发现近5年每年都有涉及有机物分子中原子共平面的考查,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从给出的有机物来看,绝大多数为陌生有机物(一般为小分子或苯环加上一些小分子)。从考查题型来看,除了2015年为填空题(涉及选考题)外,其余年份均为选择题(涉及必考题)。从考查的选项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叁种表达:(1)所有原子是否可能共平面;(2)所有碳原子是否可能共平面;(3)最多多少个原子共平面。从命题的特点来看,试题以教材基本模型(甲烷型、乙烯型、乙炔型、苯型)为基础,注意化学与数学的组合,考查运用立体几何的有关知识及灵活的组合方式,解(本文来源于《广东教育(高中版)》期刊2019年11期)

陈乾[4](2019)在《基于学习进阶视域下的物理课程编制研究——以“原子和分子”核心概念学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学习进阶"是从认识简单具体的现象逐渐演变为理解复杂抽象的概念,呈现出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认知发展进程.笔者以"原子和分子"核心概念学习为例,在课程目标中反映横纵向的进阶变化;在课程内容里体现多角度的进阶特征,其中包括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调制知识分布顺序、充分考虑进阶要素;在课程评价上运用螺旋式的进阶策略等,以期为中学一线教师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开发和编制物理课程.(本文来源于《物理教师》期刊2019年11期)

[5](2019)在《《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征稿简则》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是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四川省物理学会和四川大学联合主办的专业性学术刊物,主要报导原子与分子物理及其交叉学科(包括:凝聚态物理、激光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光学、化学物理、非线性动力学等)的理论、实验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1.开设栏目1. 1研究论文:透彻、完整、清晰地报导具有学术价值的新的实(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韦海龙,刘雪梅,王满学[6](2019)在《分子碘催化的以碳-氢键直接官能化的方式进行的碳-杂原子键形成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碳-杂原子键的形成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官能团转化之一。基于碳-氢键官能化的有机合成反应可以简化原料,缩短反应流程,能够实现常规方法难以制备的目标产物,是最经济、最简洁、最有效的途径,符合原子经济的现代合成理念。分子碘是一种廉价易得、无毒、对环境友好的温和的Lewis酸和强氧化剂。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报道的分子碘促进的通过碳-氢键直接官能化方式进行的碳-杂原子键形成反应。(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9期)

孙杰,黄谋进,曾志杰[7](2019)在《使用分子模拟研究烷基支链及杂原子对沥青质聚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沥青质聚集常见于沥青改性、沥青氧化以及石油运输、加工等工艺中。本文借助分子模拟技术,通过构建一系列沥青质分子模型详细研究了烷基支链及氮杂原子对沥青质堆积聚集的影响。研究表明,烷基支链的引入可以帮助稳定沥青质分子,但是仅较短的烷基支链有利于沥青质分子间的聚集,长链烷基支链则会抑制沥青质分子间的聚集。氮杂原子可能主要通过提高沥青质分子成键能交叉项进而提高沥青质分子的总能量,但是相对烷基支链而言氮杂原子对沥青质分子聚集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9期)

仇道同,蔺琳[8](2019)在《重组教学内容 构建问题驱动——以“分子和原子”一堂公开课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分子和原子"一节公开课的研讨,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链、构建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初中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开发教学创新能力的基本路径,着力形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的有效策略,以促进教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本文来源于《化学教与学》期刊2019年10期)

曹小红,胡荣华[9](2019)在《重视实验创新 发展化学核心素养——以“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学生对分子和原子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将教材中实验进行适当的改进创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热情,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9年81期)

梁艳莹[10](2019)在《探查中学生“分子和原子”相异构想及转变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前概念是由学生个人经历与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对于客观世界粗浅的、经验型和非本质的认识,没有经过科学抽象与概括,所以很多前概念与科学概念存在偏差。在认知心理学上,把偏离科学概念的前概念称为相异构想。相异构想是学生头脑中存在的与科学概念不相同的一种结构性的想法,这种结构可能是零散和不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最终能形成一种完善的框架或建构起科学概念体系。对于中学生来说,"分子和原子"(本文来源于《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18期)

原子分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与其配位不饱和度密切相关,配位不饱和度越高,其催化活性一般也越高。单原子催化剂(SAC,或ad-atom)模型在金属表面上具有最小的配位数,因而往往表现为高的催化活性,但其热稳定性值得深入的研究。在本工作中,我们基于反应力场(ReaxFF),运用LAMMPS(large-scale atomic/molecular massively parallel simulator)软件包进行大尺度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单原子模型的热稳定性。模拟结果表明,只有Fe1/Fe(100)单原子催化模型可以在较高温度下稳定存在,而其他金属单原子表面分散结构则随温度升高而发生单原子聚集形成大的纳米颗粒或沉降的现象。同时我们也研究了在H2和O2气氛下Ni1/Ni(111)催化剂的动态行为,发现与真空环境相比,H2和O2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子分子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宗海,黄伟娜.《分子和原子》智慧教育案例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

[2].杨文琦,汪杰,乔园园,王贵昌.金属单原子模型催化剂热稳定性的反应力场(ReaxFF)分子动力学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19

[3].洪兹田,陈女婷.“有机物分子中原子共平面”复习指导[J].广东教育(高中版).2019

[4].陈乾.基于学习进阶视域下的物理课程编制研究——以“原子和分子”核心概念学习为例[J].物理教师.2019

[5]..《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征稿简则[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9

[6].韦海龙,刘雪梅,王满学.分子碘催化的以碳-氢键直接官能化的方式进行的碳-杂原子键形成反应[J].广东化工.2019

[7].孙杰,黄谋进,曾志杰.使用分子模拟研究烷基支链及杂原子对沥青质聚集的影响[J].广东化工.2019

[8].仇道同,蔺琳.重组教学内容构建问题驱动——以“分子和原子”一堂公开课教学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9

[9].曹小红,胡荣华.重视实验创新发展化学核心素养——以“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19

[10].梁艳莹.探查中学生“分子和原子”相异构想及转变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

标签:;  ;  ;  ;  

原子分子论文-刘宗海,黄伟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