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制律论文-杨立民

违制律论文-杨立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违制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违制律,概括性禁律,功能转变

违制律论文文献综述

杨立民[1](2016)在《论清代“违制律”的功能及其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违制律"是中国古代律典中的一款较为特殊的法条。它具有两种法律功能,其本源功能是维护君主的命令得到遵循和执行,其延展功能则是指它具有广泛涵摄性的概括功能。在清朝,"违制律"因其笼统性和灵活性而被广泛应用到对国家和社会的统治中。"违制律"之所以能从一款维护皇权的法律规则演化为一款具有概括性功能的法律规则,其背后离不开皇权的推动。"违制律"概括性功能的取得是通过谕令诏旨的法制化和遵循"先制"两种方式实现的。通过在谕令诏旨中频繁使用和不断立法的方式赋予并扩大"违制律"的涵括功能,反映出统治者将之视为一种统治工具。而"违制律"赋予皇帝和官员们对一些案件定罪量刑时的随意性和不可预期性则更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法治特性是一种人治指引下的法治。(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杨立民[2](2014)在《制书有违:古代“违制律”的概念辨析与源流考证》一文中研究指出"违制律"是中国古代律典及实践中常见的一款罪名,具有较强的笼统性和涵摄性。通过对"制书"等皇帝的御用公文进行梳理,可以界定出"违制律"的概念本源是因违反皇帝公文而致罪。"违制律"源起何时一直存在争议。其实"违制律"的雏形最晚肇始于西汉高祖时,在唐朝被纳入到律典中,为后世律典所承继,并被广泛适用。学界对"违制律"的研究不多,且存在概念混淆、考证错误等情况,因此对古代的"违制"现象进行辨析亦十分必要。(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金冶方[3](2009)在《试论中国古代易俗令与违制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违制律,亦称“制书有违律”,自晋代起一直在传统刑法典中起到帮助法律推理的功能,同时对礼教秩序和皇权统治起到补充维护作用。中国古代的服饰、发式等习俗一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属于“礼”所规范的内容。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自身的统治,曾数度颁布“易俗令”,其中尤以清代施行的剃发易服令持续最久、范围最广、影响最大、引发冲突最多。统治者将衣冠服饰等这些本用“礼”来规范的内容,强行划入由律令惩治的范畴,同时为避免“律无罪名”,将其统一纳入违制律,使之成为其出“礼”入“法”的工具,为这一类的司法擅断提供了“合法性”依据。论文通过对“易俗令”与违制律的历史沿革的梳理,对其历史教训和现实影响的分析比较和研究,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制度缺陷进行初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9-10-12)

违制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违制律"是中国古代律典及实践中常见的一款罪名,具有较强的笼统性和涵摄性。通过对"制书"等皇帝的御用公文进行梳理,可以界定出"违制律"的概念本源是因违反皇帝公文而致罪。"违制律"源起何时一直存在争议。其实"违制律"的雏形最晚肇始于西汉高祖时,在唐朝被纳入到律典中,为后世律典所承继,并被广泛适用。学界对"违制律"的研究不多,且存在概念混淆、考证错误等情况,因此对古代的"违制"现象进行辨析亦十分必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违制律论文参考文献

[1].杨立民.论清代“违制律”的功能及其转换[J].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16

[2].杨立民.制书有违:古代“违制律”的概念辨析与源流考证[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4

[3].金冶方.试论中国古代易俗令与违制律[D].复旦大学.2009

标签:;  ;  ;  

违制律论文-杨立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