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形态论文-田初晨,杨宏伟

硅形态论文-田初晨,杨宏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硅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河内蒙古段,沉积物,硅形态,分布特征

硅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田初晨,杨宏伟[1](2019)在《黄河内蒙古段沉积物中硅形态分布特征及释放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沉积物中硅的连续浸提技术,研究了黄河内蒙古段表层沉积物中硅的赋存形态及沿程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沉积物中为残渣态硅(Residual-Si)含量最高,占总硅(∑Si)的比率为:91.88%~97.92%;黄河内蒙古段人工筑坝(海勃湾、叁盛公、万家寨水利工程枢纽)导致水体悬浮颗粒物浓度减少,使大坝下游沉积物可交换态硅(IEF-Si)、碳酸盐结合态硅(CF-Si)和上覆水溶解硅(DSi)含量明显降低;在托克托段H5的受到神泉旅游区和托克托电厂等人为活动较多的影响,使得其下游喇嘛湾段H6沉积物IEF-Si和CF-Si含量增加,从而增加了沉积物中Si的释放风险。(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期刊2019-08-23)

张浩,马楠,宋照亮[2](2019)在《喀斯特关键带土壤硅形态与植物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喀斯特关键带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相互耦合。同时,硅是地壳中含量第二大元素,硅元素有助于植物的生长,对于缓解植物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具有一定的作用,如干旱、高温、洪水、倒伏、冻害、紫外线辐射、盐、金属毒性和病害。目前,喀斯特关键带区域对于硅形态与植物有效性的研究较少。因此,进一步研究喀斯特关键带硅形态与植物有效性,对于理解喀斯特区域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采样区位于中国贵州省普定县陈旗村(26°15′N,105°46′E)。陈旗村地势东高西低,平(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李雨桐[3](2016)在《中国北方草地土壤非晶态硅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地生态系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也是遭受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最严重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草地沙化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后果,而且对经济发展也会带来负面影响。硅元素作为地壳中丰度仅次于氧的第二大元素,不仅对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中国北方不同类型草地、不同沙化程度草地以及草地—草地造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逐级化学提取方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提取并测量土壤中酸可溶态硅、可氧化态硅、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以及无定形态硅这四种非晶态硅的含量,探析草地类型、沙化程度以及退草还林对土壤非晶态硅的含量、分布和形态组分的影响,论述草地土壤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规律,为研究草地生态系统修复和实现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1)对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草甸叁种不同类型草地土壤中非晶态硅的研究发现:我国北方草地酸可溶态硅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11.09~465.51 mg kg-1,可氧化态硅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29.21~358.85 mg kg-1,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的含量变化范围为145.5~568.02 mg kg-1,无定形硅的含量变化范围为1171.73~4503.91mg kg-1;在不同深度的土壤中,典型草原的酸可溶态硅、锰氧化物结合态硅和无定形硅的含量均显着(p<0.05)高于草甸草原和草甸,可氧化态硅含量也呈现出相似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草地类型对草地土壤非晶态硅的含量、空间分布及组分都具有显着的影响。(2)对未沙化、轻度沙化、中度沙化和重度沙化四种不同沙化程度草地土壤中非晶态硅的研究发现:我国北方沙化草地的酸可溶态硅含量的变化范围是93.16~138.64 mg kg-1,可氧化态硅含量的变化范围是46.23~101.96 mg kg-1,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含量的变化范围是53.64~110.31 mg kg-1,无定形硅含量的变化范围是570.47~1226.46 mg kg-1;未沙化草地的酸可溶态硅在0-10 cm和10-30cm深度的土壤中均显着(p<0.05)低于重度沙化草地(在30-50 cm深度的土壤出也呈现类似的趋势),未沙化草地的可氧化态硅、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以及无定形硅在不同深度土壤中的含量均显着(p<0.05)高于重度沙化草地。研究结果表明,草地沙化对草地土壤的硅形态有着较大的影响并且沙化程度的加剧会使得非晶态硅中的其他形态硅向酸可溶态硅转化。(3)对比造林土壤与草地土壤中非晶态硅的研究发现:草地和林地酸可溶态硅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是161.92~337.76 mg kg-1和82.50~134.67 mg kg-1,可氧化态硅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是213.58~334.95 mg kg-1和192.85~231.50 mg kg-1,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的含量变化范围分别是285.01~332.88 mg kg-1和204.27~213.37 mg kg-1,无定形硅的含量变化范围分别是1946.47~2763.08 mg kg-1和1497.80~1630.30 mg kg-1;在草地—草地造林地,四种非晶态硅在草地表层土壤(0-10 cm)中的含量均显着(p<0.05)高于其在林地表层土壤中的含量,在其他深度土壤中也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对草地土壤硅形态有影响且造林会弱化其他形态的非晶态硅向酸可溶态硅转化。(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6-11-14)

张晓东[4](2016)在《中国东部森林土壤中植硅体积累和硅形态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目前有关植硅体封存有机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OC)形成机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其对作为地质时间尺度上的净碳汇,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和大气CO_2浓度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选取我国东部地区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逐级化学提取法、重络酸钾外加热氧化法、偏硼酸锂熔融-稀硝酸溶解法、分光光度法、重液悬浮等方法来测定土壤中植硅体及非结晶硅的含量。研究热带和亚热带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中植硅体的积累特征,并且对不同气候带花岗岩风化壳剖面中非结晶态硅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为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硅体长期的生物地球化学碳汇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1)以亚热带地区的毛竹林、杉木林、板栗林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叁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剖面中植硅体及植硅体碳的储量来研究不同森林类型对土壤中植硅体碳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叁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剖面中植硅体及植硅体碳的含量均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明显的降低;毛竹林土壤剖面中植硅体碳的储量(3.91 tha-1)明显的高于板栗林(2.67 tha-1)和杉木林(1.18 tha-1)土壤剖面中植硅体碳的储量。研究地区土壤剖面中植硅体碳的储量在0~40 cm范围内,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40~100 cm范围内,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毛竹林土壤剖面中植硅体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明显的大于板栗林和杉木林土壤剖面中植硅体碳占有机碳的比例。所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森林类型对其土壤剖面中植硅体及植硅体碳储量有很大的影响。(2)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选择花岗岩和玄武岩风化壳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风化壳中植硅体及植硅体碳的储量来研究气候和岩性对土壤中植硅体碳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亚热带地区花岗岩风化壳和玄武岩风化壳中植硅体碳含量分别为0.31±0.02 mg g-1和0.13±0.03 mg g-1;热带地区花岗岩风化壳和玄武岩风化壳中植硅体碳含量分别为0.12±0.02 mg g-1和0.04±0.01 mg g-1。土壤剖面中植硅体碳含量的分布与植硅体的含量分布一致,两者之间存在着显着性相关(玄武岩风化壳:R2=0.477,p<0.01;花岗岩风化壳:R2=0.603,p<0.01)。所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和岩性对土壤中植硅体碳的积累有很大的影响。(3)亚热带地区花岗岩和玄武岩风化壳中植硅体碳的储量分别为2.75±0.23 tha-1、1.98±0.37 tha-1;热带地区花岗岩和玄武岩风化壳中植硅体碳的储量分别为1.77±0.22 tha-1、0.57±0.08 tha-1。亚热带地区花岗岩风化壳和玄武岩风化壳中植硅体的周转时间分别为1018年和960年;热带地区花岗岩风化壳和玄武岩风化壳中植硅体的周转时间分别为584年和433年。亚热带地区植硅体的周转时间明显大于热带地区,并且同一气候带不同土壤剖面之间的植硅体周转时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这表明相对于岩性差异来讲,气候对土壤剖面中植硅体周转的影响更大。(4)亚热带和热带花岗岩和玄武岩风化壳中有效硅含量的变化范围是0.036 mg g-1~0.545 mg g-1,并且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玄武岩风化壳中有效硅的含量明显大于花岗岩风化壳中有效硅的含量。玄武岩风化壳中植硅体含量与有效硅含量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R2=0.208,p<0.05);而花岗岩风化壳中植硅体含量与有效硅之间存在着负显着性相关(R2=0.241,p<0.05)。这表明在花岗岩风化壳地区(特别是亚热带花岗岩风化壳地区)额外的施加硅肥(例如:岩粉施加等),可以有效的增加土壤中的生物地球化学碳汇。(5)以中国东部地区不同气候带的花岗岩风化壳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剖面中的非结晶态硅含量来研究气候对花岗岩风化壳中硅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酸可溶态硅、可氧化态硅、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无定形硅的含量变化范围较大。非结晶态硅在不同气候带的分布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这表明气候对土壤剖面中非结晶态硅分布有较大的影响。(6)当植物死亡或凋谢后,植物体内形成的植硅体会归还到土壤中。植硅体分解产生的硅会进入到陆地生态系统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研究结果显示,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的植硅体归还通量明显大于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植硅体归还通量,从而导致热带地区土壤中无定形硅的含量明显的大于温带地区。因此植硅体对于土壤中的非结晶态硅分布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6-06-12)

邓进俊[5](2015)在《浇注温度及变质工艺对初生硅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过共晶铝硅合金的细化变质方法和进展以及对变质工艺的影响因素,分析了过共晶铝硅合金的主要性质,研究了磷变质时,变质温度、浇注温度等工艺参数对过共晶Al-Si合金初晶硅细化的影响。结果发现采用磷变质合金,变质后初晶硅组织分布均匀,平均晶粒尺寸约为35μm,810℃浇注时的铸造组织最佳。(本文来源于《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期刊2015年04期)

孙虎[6](2014)在《熔体混合处理对Al-20%Si合金中初生硅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熔体混合时高低温熔体的温度及成分对Al-20%Si合金中初生硅形态的影响。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运用Image Pro金相分析软件测定了初生硅的平均直径和形状因子。结果表明,熔体混合可明显改善初生硅形态,采用适当的高温熔体(1050℃)与低温熔体(690℃)混合后,初生硅细化效果最佳,其平均直径为34μm。混合前高低温熔体硅成分差异越大,初生硅细化效果越好。(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4年03期)

蔡彦彬,宋照亮,姜培坤[7](2013)在《岩性对毛竹林土壤硅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取发育于5种不同岩性类型(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玄武岩、凝灰岩和页岩)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不同土层(0~20 cm和20~40 cm)的土样,运用逐级化学提取技术,研究不同岩性条件下发育的土壤中硅的形态以及影响硅转化的因素,为不同岩性类型土壤有效硅调控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①不同岩性类型土壤中总二氧化硅质量分数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凝灰岩>花岗闪长岩>页岩>花岗岩>玄武岩,而且不同岩性之间二氧化硅质量分数差异性较大;②不同岩性类型下发育的毛竹林土壤有效硅质量分数及相对百分比顺序为玄武岩>花岗岩>页岩>花岗闪长岩>凝灰岩,有效硅主要来源于无定形硅的转化,与土壤中总二氧化硅的质量分数相关性不大;③岩性能够影响土壤中总硅数量以及各种硅形态的整体分布。(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王弦[8](2013)在《柠檬酸溶液中硅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溶液中硅形态可分为单硅酸(n(聚合度)=1)、低聚态硅酸(1<n≤3)、中聚态硅酸(3<n≤8)和高聚态硅酸(n>8)。本文以柠檬酸溶液中硅形态为研究对象,1)建立了适合于柠檬酸溶液中硅形态分析的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法;2)系统研究了柠檬酸溶液中不同总硅浓度样品液受柠檬酸浓度和溶液温度的影响,产生硅形态转化和分布变化的规律。本论文所获得的主要成果为:1、当柠檬酸溶液中C_((Si))(总硅浓度)≤200mg·L~(-1)时,可以采用分光光度法分析溶液中单硅酸和低聚态的硅酸;当200mg·L~(-1)<C_((Si))≤1000mg·L~(-1)时,可以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溶液中单硅酸和低、中聚态硅酸。1)建立了适合分析C_((Si))≤200mg·L~(-1)的柠檬酸溶液中单硅酸和低聚态硅酸的分光光度法,探讨了柠檬酸浓度和钼酸铵(AM)浓度对吸光度的影响:i单硅酸的分析:柠檬酸与钼酸铵在酸性条件下可形成络合物,当ω_((CA))(柠檬酸质量浓度)在3.0%以内,且ω_((CA))/ω_((AM))≤1/3时,在柠檬酸溶液中单硅酸与钼酸铵可完全显色。硅的质量浓度(C)在1.0~16.0mg·L~(-1)范围内与硅钼黄吸光度(A)的线性关系为:A=0.060C+0.030,R~2=0.9982。ii总硅的分析:柠檬酸溶液中的聚硅酸与NaF-AlCl3溶液(其中C_F~-/C_(Al)~(3+)=2)反应20min后完全解聚为单硅酸,可利用单硅酸分析方法分析溶液中总硅;iii低聚态硅酸的分析:当柠檬酸溶液中显色温度为303K时,单、二和叁硅酸连续逐次与钼酸铵反应完全,叁者显色完成的时刻为:tM=5min,t_D=46min,tT=267min。低聚态硅的质量浓度(C_n)与硅钼黄吸光度(A)满足:A_n-A_(n~(-1))=0.060C_n+0.030(2≤n≤3),该方法在本论文的研究中能准确分析C_((Si))≤200mg·L~(-1)的柠檬酸溶液中硅的形态;2)与质谱结合对柠檬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硅进行了定性分析,以正十四烷为内标物建立了适合分析200mg·L~(-1)<C_((Si))≤1000mg·L~(-1)的柠檬酸溶液中单硅酸和低、中聚态硅酸的气相色谱法,探讨了硅烷化试剂、溶剂和催化树脂对柠檬酸溶液中硅烷化反应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对硅烷化反应无影响,以六甲基二硅氧烷为硅烷化试剂、丙酮为溶剂、Amberlyst15型树脂为催化剂进行硅烷化后,柠檬酸溶液中的单硅酸和低、中聚态硅酸的含量可以用气相色谱-内标法定量检测。2、基于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法分析柠檬酸溶液中硅形态,系统研究了不同总硅浓度的柠檬酸溶液中,受柠檬酸浓度和溶液温度影响产生硅形态转化和分布变化的规律:1)按F(单硅酸百分含量与总硅浓度拟合直线的斜率)值将0~1000mg·L~(-1)的总硅浓度分割成了五个区域,五个总硅浓度区域中硅形态的种类有较大的差异:Ⅰ区域(仅单硅酸存在区域),单硅酸无转化;Ⅱ区域(单、二硅酸共存区域),单硅酸向二硅酸转化;Ⅲ区域(单、二、叁硅酸共存区域),单硅酸向低聚态硅酸转化;Ⅳ区域(单、低和中聚态硅酸共存区域),单硅酸向低、中聚态硅酸转化;Ⅴ区域(单、低、中和高聚态硅酸共存区域),单硅酸向低、中和高聚态硅酸转化。2)Ⅰ区域形态不受柠檬酸和温度的影响,Ⅱ~Ⅴ区域柠檬酸浓度从0%变化到50%时,F值均匀增加,且增加的快慢大小为Ⅳ>Ⅲ>Ⅴ>Ⅱ,各区域柠檬酸抑制聚合作用的能力为:Ⅳ>Ⅲ>Ⅴ>Ⅱ;Ⅱ~Ⅴ区域温度从278K变化到358K,Ⅱ区域内F值在278~318K和318~358K分别以不同的速率均匀减小,Ⅲ~Ⅴ区域内F值在278~358K内均匀减小,各区域减小的速率大小为Ⅳ>Ⅱ (318~358K)>Ⅲ> Ⅱ(278~318K)>Ⅴ,各区域温度促进聚合作用的能力为:Ⅳ>Ⅲ>Ⅱ>Ⅴ。3)柠檬酸浓度与区域临界点CSC(柠檬酸溶液中F值刚好发生变化时对应的总硅浓度)均成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可用于预测298K时已知总硅浓度和柠檬酸浓度的样品液中的硅形态;温度与区域临界点CSC均成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可用于预测已知总硅浓度的30%柠檬酸样品液在278~358K时的硅形态。4)柠檬酸浓度从0%变化到50%时,五个区域中单硅酸占总硅的百分含量的变化量范围分别为0%、0%~5%、3%~9%、10%~20%和14%~21%,可见Ⅴ区域的单硅酸百分含量受柠檬酸浓度变化的影响更显着;温度从278K变化到358K时,五个区域中单硅酸占总硅的百分含量的变化量范围分别为0%、-7%~0%、~(-1)6%~-7%、-25%(-1)6%和-39%~-31%,可见Ⅴ区域的单硅酸百分含量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更显着。(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3-06-01)

孙虎[9](2012)在《二次加热控制高硅铝合金中初生硅形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光学显微镜(OM)及Image Pro Plus金相分析软件对半固态二次加热处理后的过共晶铝硅合金的初生硅组织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共晶铝硅合金中,通过磷盐变质处理可以让初生硅相细化,平均直径由117μm降至31μm,并通过半固态二次加热使初生硅的形态得到显着的改善,其形状因子为0.67。(本文来源于《铝加工》期刊2012年05期)

周运海,陈文珂,黄韦[10](2012)在《A390合金近液相线法处理中初生硅形态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A390合金为试验原料,通过改变、控制浇注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研究了在近液相线区不同温度(620℃~695℃)、不同保温时间(10min~70min)下获得半固态合金坯料组织的演变规律及变化机理。结果表明:在635℃~650℃,保温40min~55min,能够得到细小、均匀、圆整的颗粒状初生硅组织。因此,仅通过控制近液相线法铸造的工艺参数便可改善A390合金半固态坯料中初生硅的尺寸和形貌,这是获得半固态坯料的一种简单、高效和低成本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期刊2012年05期)

硅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喀斯特关键带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相互耦合。同时,硅是地壳中含量第二大元素,硅元素有助于植物的生长,对于缓解植物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具有一定的作用,如干旱、高温、洪水、倒伏、冻害、紫外线辐射、盐、金属毒性和病害。目前,喀斯特关键带区域对于硅形态与植物有效性的研究较少。因此,进一步研究喀斯特关键带硅形态与植物有效性,对于理解喀斯特区域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采样区位于中国贵州省普定县陈旗村(26°15′N,105°46′E)。陈旗村地势东高西低,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硅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田初晨,杨宏伟.黄河内蒙古段沉积物中硅形态分布特征及释放风险[C].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2019

[2].张浩,马楠,宋照亮.喀斯特关键带土壤硅形态与植物有效性研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李雨桐.中国北方草地土壤非晶态硅形态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6

[4].张晓东.中国东部森林土壤中植硅体积累和硅形态分布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6

[5].邓进俊.浇注温度及变质工艺对初生硅形态的影响[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15

[6].孙虎.熔体混合处理对Al-20%Si合金中初生硅形态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14

[7].蔡彦彬,宋照亮,姜培坤.岩性对毛竹林土壤硅形态的影响[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3

[8].王弦.柠檬酸溶液中硅形态研究[D].江南大学.2013

[9].孙虎.二次加热控制高硅铝合金中初生硅形态的研究[J].铝加工.2012

[10].周运海,陈文珂,黄韦.A390合金近液相线法处理中初生硅形态的演变[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12

标签:;  ;  ;  ;  

硅形态论文-田初晨,杨宏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