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血溶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麻疹病毒,血溶素,基因特征
血溶素论文文献综述
许松涛,张燕,王慧玲,李崇山,陈萌[1](2013)在《中国2011~2012年麻疹野病毒血溶素基因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中国2011~2012年麻疹野病毒株代表株血溶素(Fusion,F)基因的分子特征。方法从2011~2012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送检的麻疹野病毒中,选取7株代表株,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病毒的F基因全长,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同时与我国的疫苗株进行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及序列比对。结果我国2011~2012年7株麻疹野病毒代表株中,核苷酸同源性为97.9%~99.9%,氨基酸同源性为98.7%~100.0%;与中国疫苗株(Shanghai 191和Changchun 47)相比,核苷酸同源性为95.0%~95.6%,氨基酸同源性为96.3%~97.2%。F基因的叁个糖基化位点(第32、64、70位氨基酸),对病毒融合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的第112位精氨酸(Arg)、第195位亮氨酸(Leu)未发生改变。但与疫苗株相比,有17个氨基酸位点发生较大改变。结论我国2011~2012年流行的麻疹野病毒F基因无明显变异,F基因上已知的重要功能位点保守。推测近年来中国流行的麻疹野病毒F蛋白结构和功能未发生明显改变,抗原性稳定。然而鉴于F蛋白是麻疹病毒的重要功能蛋白,对F蛋白的变异规律进行常规监测,对于了解麻疹病毒的变异规律和评价疫苗的保护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疫苗和免疫》期刊2013年06期)
傅燕,董红军,倪红霞,胡逢蛟[2](2011)在《宁波地区2004年-2009年麻疹病毒分离株血溶素蛋白基因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宁波地区2004年-2009年流行的麻疹病毒分离株血溶素蛋白(Fusion protein,F)基因的序列特征。方法:采用RT-PCR扩增宁波地区2004年-2009年分离到的21株麻疹病毒株的F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与疫苗株沪191、changchun-47、Edmonston株及国内核苷酸同源性最高的毒株Zhejiang05-04、IMB-1比较并分析毒株变异情况。结果:2004年-2009年宁波地区流行的21株麻疹病毒株中,核苷酸同源性为95.2%~100.0%,氨基酸同源性为98.0%~99.8%;与中国疫苗株沪191相比,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5.2%~96.1%,氨基酸同源性为96.4%~97.3%。F基因3个糖基化位点(第32、64、70位AA),对病毒融合功能起重要作用的第112位、第121位、第195位、第549位氨基酸均未发生改变。结论:2004年-2009年宁波地区流行的麻疹病毒株F基因关键位点未发生变异,本研究对了解本地区麻疹病毒遗传变异规律及疫苗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1年05期)
吴宏伟,许松涛,周剑惠,朱贞,姬奕欣[3](2009)在《中国2006年麻疹野病毒血溶素基因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国2006年流行的麻疹野病毒代表株血溶素蛋白(Fusion Protein,F)基因的分子特征,与其他年份毒株相比分析F基因的变异规律。方法从200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送检的麻疹野病毒中选取9株代表株,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病毒的F基因全长,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同时与中国疫苗株及其他年份毒株进行序列比对及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结果2006年9株中国流行麻疹野病毒代表株,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8.5%~99.8%,氨基酸同源性为99%~100%;与中国疫苗株沪191相比,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5.4%~96.2%,氨基酸同源性为96.7%~97.2%;与1999~2003年代表株相比,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7.9%~99.7%,氨基酸同源性为98.1%~100%。F基因3个糖基化位点(第32、64、70位氨基酸)、对病毒整合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的第112位精氨酸(Arg)、第195位亮氨酸(Leu)未发生改变。结论中国2006年流行的麻疹病毒F基因变异不大,与其他年份毒株相比变异也不明显。F蛋白的重要功能位点未发生变异,F蛋白的变异与2006年麻疹流行无相关性。但由于F蛋白对病毒感染细胞和促使机体产生抗体具有重要意义,对F蛋白变异规律进行常规监测,对了解麻疹病毒变异规律和评价疫苗的保护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疫苗和免疫》期刊2009年03期)
许松涛[4](2009)在《2000-2008中国H_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血凝素和血溶素基因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麻疹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M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中国目前规定为乙类传染病。虽然有效的疫苗在我国广泛使用,但部分地区麻疹发病率仍居高不下,2005年中国所在的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区所有国家承诺于2012年消除麻疹。为达到这一目标,除了要加强常规免疫,提高二次接种效率,还要对现用疫苗的保护效率做科学的评估,为免疫策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本课题从MV两个重要蛋白质的基因水平分析近年来在中国流行的MV的变异特点,探讨近年来的流行毒株与疫苗株之间的基因差异,评价现用疫苗的保护效率。目的研究2000—2008年中国流行的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代表株血溶素(Fusion,F)、血凝素(Haemagglutinin,H)基因特征和变异规律。评估中国现用疫苗的保护效率,分析蛋白质重要氨基酸位点的变异情况。方法从2000—2008年中国大陆各省送检的麻疹野病毒中依据N基因C末端基因亲缘性关系树选取差异较大的30株代表株,用RT-PCR方法从代表株中扩增出病毒F、H基因,对上述PCR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进行核苷酸(Nucleotide,nt)、氨基酸(Amino acid,aa)同源性分析。结果中国疫苗株与30株所测毒株H基因nt同源性在94.3%~95.5%(83—106nt差异),30株间nt同源性97.1%~99.6%(7-53nt差异),中国疫苗株与30株所测毒株aa同源性在94.8%~95.7%(26—32aa差异),30株间aa同源性96.4%~100%(0-22aa差异)。中国疫苗株与30株所测毒株F基因nt同源性在98.1%~98.6%(23~31nt差异),30株间nt同源性99%~100%(0-16nt差异),中国疫苗株与30株所测毒株F基因aa同源性在96.7%~97.8%(12~18aa差异),30株间aa同源性98.1%~100%(0-10aa差异)。经序列比对分析,H1a基因型中H蛋白第238~240糖基化位点丢失,H1b仍保留这个糖基化位点。F蛋白3个糖基化位点未发生变异,其他重要aa位点未发生变异,H基因368~396、195和200位氨基酸是神经功能区域,无变异。与Edmonston株比,所有毒株的HA蛋白546氨基酸(Gly→Ser)发生改变。结论:2000—2008年间30株所测毒株H、F基因nt/aa差异不明显,但与疫苗株相比仍有一定差异,H基因有随时间推移差异增大趋势,重要aa位点无明显变异(除238~240位糖基化位点缺失,546位aa变异外),F基因相对较保守,重要aa无变异,现用疫苗仍能保护机体免受感染以及病毒仍能感染细胞导致细胞病变效应(CPE),据此推测近年我国流行的MV HA蛋白和F蛋白在功能和结构上无较大变异,从序列比对结果看,两基因无明显变异规律,无突变积累现象,属随机漂移。(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09-05-01)
许松涛,吴宏伟,朱贞,张燕,崔爱利[5](2009)在《13株中国麻疹野病毒血溶素蛋白基因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1999~2003年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流行的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代表株血溶素蛋白(Fusion Protein,F)基因的分子特征。方法从1999~2003年中国分离的麻疹野病毒株中,选取13株H1基因型代表株,包括H1a基因亚型麻疹野病毒8株和H1b基因亚型麻疹野病毒5株。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病毒的F基因全长,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同时与中国疫苗株及其它国家的A、D3、D6、D7、E基因型参考株进行序列比对及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结果1999~2003年13株中国流行麻疹野病毒代表株中,核苷酸同源性为98.1%~99.0%,氨基酸同源性为98.1%~100.0%,与中国疫苗株沪191相比,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5.7%~96.2%,氨基酸同源性为96.9%~97.2%;而与其它基因型相比,核苷酸同源性为94.4%~96.2%。F基因3个糖基化位点(第32、64、70位氨基酸)、对病毒融合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的第112位精氨酸、第195位亮氨酸未发生改变。结论1999~2003年中国流行的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的F基因无明显差异,F蛋白上已知的重要功能位点未发生变异,推测中国流行的麻疹野病毒F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未发生较大改变,但由于F蛋白是重要的功能蛋白,对F蛋白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变异规律进行常规监测,对了解麻疹野病毒流行特点及其遗传变异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疫苗和免疫》期刊2009年01期)
血溶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宁波地区2004年-2009年流行的麻疹病毒分离株血溶素蛋白(Fusion protein,F)基因的序列特征。方法:采用RT-PCR扩增宁波地区2004年-2009年分离到的21株麻疹病毒株的F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与疫苗株沪191、changchun-47、Edmonston株及国内核苷酸同源性最高的毒株Zhejiang05-04、IMB-1比较并分析毒株变异情况。结果:2004年-2009年宁波地区流行的21株麻疹病毒株中,核苷酸同源性为95.2%~100.0%,氨基酸同源性为98.0%~99.8%;与中国疫苗株沪191相比,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5.2%~96.1%,氨基酸同源性为96.4%~97.3%。F基因3个糖基化位点(第32、64、70位AA),对病毒融合功能起重要作用的第112位、第121位、第195位、第549位氨基酸均未发生改变。结论:2004年-2009年宁波地区流行的麻疹病毒株F基因关键位点未发生变异,本研究对了解本地区麻疹病毒遗传变异规律及疫苗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溶素论文参考文献
[1].许松涛,张燕,王慧玲,李崇山,陈萌.中国2011~2012年麻疹野病毒血溶素基因特征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3
[2].傅燕,董红军,倪红霞,胡逢蛟.宁波地区2004年-2009年麻疹病毒分离株血溶素蛋白基因特征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
[3].吴宏伟,许松涛,周剑惠,朱贞,姬奕欣.中国2006年麻疹野病毒血溶素基因特征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9
[4].许松涛.2000-2008中国H_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血凝素和血溶素基因特征分析[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
[5].许松涛,吴宏伟,朱贞,张燕,崔爱利.13株中国麻疹野病毒血溶素蛋白基因特征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