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动力学论文-樊超

人类动力学论文-樊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类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类行为,网络科学,耦合关联,行为策略

人类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樊超[1](2019)在《基于社交关系的人类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纷繁多样的人类行为是人类社会系统中各种复杂现象的根源之一,对人类行为的探索长久以来都是各个领域学者努力的方向。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类行为在互联网上留下了数字印迹,这给人类行为的定量分析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对人类行为的时空统计规律及其动力学机制的研究吸引了来自多个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当人类行为从线下真实的物理空间扩展到线上虚拟的网络空间时,现有研究成果对于人类行为在不同空间的耦合规律、策略选择、时间演化等特征尚未给出清晰地描述。对此,通过挖掘记录真实人类行为的社交媒体数据(包括线下签到数据和线上社交网络数据),本文将从相似性、多样性、空间移动和在线交友四个方面对基于社交关系的人类行为的耦合关联和行为策略展开系统研究。首先,利用QQ用户的社交关系和签到数据,我们分析了人类线上和线下行为的相似性之间的关联。首先定义了一组度量个体之间社交网络结构和移动签到轨迹的相似性的指标。其中社交相似性可以通过是否是朋友、是否有共同朋友、共同朋友的数量以及共同朋友的多样性来描述,而移动相似性则通过计算轨迹向量的余弦相似度来衡量。统计结果显示,个体之间社交关系和移动轨迹的相似程度正相关。具体表现在朋友之间的移动相似性高于非朋友,而共同朋友的存在又会进一步增强朋友之间的相似性。更重要的是,共同朋友的多样性与朋友之间的移动相似性表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此外还发现,行为倾向性相同(例如都喜欢访问从未去过的新地点)的个体之间有更高的移动相似性。最后,通过网络零模型、度量移动相似性的共同地点率和度量社交相似性的边连通性等方式构造了对照实验,结果都显示统计结果具有鲁棒性。其次,通过Gowalla用户的社交关系和签到数据,我们分析了人类线上和线下行为的多样性之间的关联。以用户在网络空间内朋友的数量和基于社交网络结构的香农熵来度量其线上的社交多样性,以用户在物理空间内访问地点的数量和基于访问频次的香农熵来度量其线下的空间多样性。随后,在这两个行为空间内从自我相关、社交相关、拓扑相关等角度分析人类行为多样性之间的关联。统计结果显示,人类行为的多样性表现出独立于统计指标的正相关性。这种正相关不仅存在于同一个个体的相同行为空间内,还存在于不同行为空间之间,甚至可以扩展到个体的直接和间接社交关系。这种社交层面的相关性会随着拓扑距离的增大而衰减,在拓扑距离超过3之后几乎消失。此外,对多样性的演化规律的分析还发现空间多样性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大。这种增长模式在“活跃型”用户和“沉默型”用户中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暗示社交网络用户对于互联网产品的使用会表现出加速分化的趋势。然后,再次使用QQ数据中的地点类别(POI)信息,从模式和策略两个角度分析了人类空间移动行为。在行为模式研究中,发现无论是对于单一POI的访问模式,还是连续两个POI的转移模式都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大多数的访问和转移都集中于少数最常访问的POI之间。对POI的访问模式和增长规律分别遵循Zipf定律和Heaps定律,并且不同POI访问数量的用户具有相同的行为模式。在行为策略研究中,通过对比个体对地点和POI的访问模式,发现POI的访问模式有着更明显的异质性和有界性,与好友之间的社交重复率也更高。基于上述实证分析,我们认为人类对于POI的访问行为可以用探索一个新POI、返回一个曾经访问过的POI和停留在当前POI这叁种策略来解释。模拟结果显示,根据这叁种策略构建的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地重现实证分析中观察到的现象。最后,通过对一个大型在线社交网络(人人网)用户的行为分析,讨论了人类在线交友的策略选择及其演化规律。实证研究发现,同质性、叁元闭包和优先连接是在线社交网络用户普遍采用的叁种交友策略,可以解释超过90%的好友关系。其中,同质性和叁元闭包策略表现在用户选择同乡或校友为新朋友的概率、以及通过朋友来结交新朋友的概率都要显着高于随机情况,而优先连接策略表现在无论是网络中已存在的用户还是新进入的用户都倾向于连接在网络中拥有大量朋友的用户上。在多数情况下,社交网络用户会同时采用多种策略而非单一策略选择新好友。并且,用户的交友策略会随时间变化,刚刚进入网络的用户往往会选用同质性策略,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更多采用另外两种策略来选择好友。同质性是使用最多的单一策略,与叁元闭包的结合则是使用最多的策略组合。(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6-30)

沈洪洲,史俊鹏[2](2019)在《基于人类动力学的社会化问答社区优秀贡献者行为研究——以“知乎”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社会化问答社区中的优秀贡献者能够经常性地提供优质的回答内容,对社区回答内容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对社区中优秀贡献者行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知乎"社区为例,通过爬虫采集社区上"优秀回答者"问题回答相关的行为数据,综合运用人类动力学的理论及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对采集到的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和仿真验证。【结果/结论】"优秀回答者"回答问题的行为不是一个随机事件,而是一个时间间隔分布满足胖尾特征的幂律分布;其他用户对回答内容的点赞会对"优秀回答者"回答问题的兴趣产生更大的激励影响,进而可以减小"优秀回答者"连续两次回答问题的时间间隔;基于兴趣的人类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优秀回答者"回答问题的行为特征。(本文来源于《情报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朱玉珍,李云翔,蔡皓,张庆文[3](2018)在《NaCl浓度改变对人类神经元钙传感蛋白结构的影响:来自分子动力学模拟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人类神经元钙传感蛋白是一个含有高电荷的蛋白,对溶液温度极其敏感,但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是否能够改变蛋白结构,进而影响其正常功能的发挥,尚未发现相关研究。目的:探讨溶液中NaCl浓度的微小改变对人类神经元钙传感蛋白结构动力学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全原子计算机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将蛋白质数据库中ID为2LCP的人类神经元钙传感蛋白前两个能量最低的结构作为初始结构,能量最小化后,将蛋白置于NaCl浓度分别为0.1,0.3和1 mol/L的水溶液中,以高速摄像速度(ps,10-12s)记录蛋白在模拟体系中的运行和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溶液中NaCl浓度升高,(1)人类神经元钙传感蛋白柔性增加,整体结构和局部的疏水口袋体积增大;(2)蛋白C端尾部L3蜷缩,首尾氨基酸D176和V190之间的次联系路径数量明显减少,导致两者之间的联系减弱;(3)蛋白N段和C段氨基酸之间的联系削弱,但两段段内氨基酸联系明显增强;(4)蛋白正负电荷间形成的盐桥数量和百分比均降低,尤其在0.3 mol/L NaCl水溶液中的减少更为明显。(5)结果说明,人类神经元钙传感蛋白对溶液NaCl浓度的改变非常敏感,NaCl浓度的微小变化能够引起蛋白关键结构的改变,从原子-分子的视角,为人类神经元钙传感蛋白在不同溶液环境中的结构变化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16期)

王小艳[4](2017)在《人类心室组织中螺旋波动力学及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窦房结是心脏的起博器,它产生的激发波在心肌组织中以靶波的形式传播,当心肌缺陷导致靶波失稳时,靶波可能转变为高频螺旋波,导致心脏心动过速:如果螺旋波破碎成时空混沌,这种混沌的电信号就会导致心颤发生,使得心脏不能进行正常的收缩与舒张,引起心脏供血障碍,进而发生猝死,因此当心脏出现螺旋波和时空混沌电信号,就需要及时控制。众所周知,突然的心脏死亡常常由心脏的心律失常引起,心脏出现螺旋波只是其中一种心律失常,此外心律失常常与后除极化有关,因此心律失常产生的潜在机制及控制受到科学家们极大的关注。在本文中采用人类心室TNNP模型,研究了在二维心脏组织中螺旋波如何导致后除极化,以及如何控制心脏中的螺旋波和时空混沌。本文的内容安排:第一章为综述部分,在这部分我们主要介绍了两种反应扩散系统、几个心脏的电生理模型、螺旋波破碎的机制、螺旋波的控制、心脏老化等。在第二章,我们采用人类心脏模型研究了二维心肌组织中存在螺旋波或其他二维波下后除极化的发生,通过改变L型钙电导和快钾电导让螺旋波演化,观察后除极化在空间的分布。我们发现:(1)在单细胞和一维不出现后除极化的情况下,螺旋波可导致相Ⅱ型和相Ⅲ型早期后除极化、延迟后除极化、增强的自动性以及延时激发和延时增强自动性的出现;此外还观察到螺旋波导致膜电位在膜电位Ⅰ期出现弱振荡;(2)后除极化一般出现在螺旋波波核区域,它是由螺旋波的相奇异点引起。(3)后除极化也可以分布在更大的范围,当参数选取适当时,出现早期后除极化、延迟后除极化、增强自动性的空间点在空间呈螺旋线分布,展示记忆效应。(4)当激发细胞的钠电流很小时可诱发L型钙电流、钠钙交换电流的增大和慢钾电流、快钾电流的减少,导致各种后除极化的产生,因此增大钠电流可有效抑制后除极化的发生。在第叁章,我们仍采用人类心脏模型研究了用晚钠电流控制二维心脏组织中的螺旋波和时空混沌,我们提出这样的控制策略来产生晚钠电流:让慢失活门始终等于0.7,同时实时调节钠电流的快失活门变量的阈值电压,即先让阈值电压经过T1时间从71.55mV均匀减少到50.55 mV,然后经过T2时间再从50.55 mV均匀增加到71.55 mV,当阈值电压回到71.55 mV,钠电流的快、慢失活门变量恢复正常变化。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只要适当选择控制时间,不论心肌细胞是否存在自发的晚钠电流,使用晚钠电流都可以有效抑制螺旋波和时空混沌,而且控制产生的晚钠电流都很小,需要的控制时间很短,因为螺旋波和时空混沌消失主要是通过传导障碍消失,此外,还观察到时空混沌还有通过转变为靶波后消失的现象。第四章是总结与展望,在本章里我们指出了研究的创新点,归纳了得到的重要结论,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及可能的成果。(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刘婷[5](2017)在《基于人类动力学的评论垃圾识别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和在线社交媒体平台的不断涌现,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交友,娱乐,互联网成为了大众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些平台的评论功能让用户在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逐步的从最初单纯的网络信息获取者变成了网络信息的贡献者,也让用户生成内容充斥网络世界。隐藏在这些内容中的垃圾信息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让计算机自动高效的从这些庞大的信息中识别出垃圾内容以及垃圾内容的产生者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也是文本挖掘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现有的研究工作以及互联网舆情分析的需求,本文以网易新闻门户网站的新闻评论以及用户数据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人类动力学思想的评论垃圾识别方法。在方法研究过程中,本文从评论发布者和评论两个角度出发,分别提取了用于模型构建的样本特征空间。在提取评论发布者特征时,首先分析了网站垃圾用户与正常用户的行为规律特点,根据分析结果对评论发布者的个人行为规律进行了统计计算,包括用户的基础行为数据如评论,回复,收藏与订阅总数,日均评论数等;以及用户的评论发布行为规律,如评论发布的时间间隔均值,方差等。此外,本文对评论者的四种交互行为:回复、关注、评论同一新闻和发布相似评论进行了建模分析,并根据建立的网络模型,采用六种网络拓扑特征计算方法提取评论者的交互特征。最后本文计算了评论文本的IV值,结合评论相关属性构建了评论的特征空间。基于构建的评论者以及评论特征空间,本文设计了四组实验,采用GBDT和SVM机器学习算法对不同的特征子集进行了模型训练,并对比分析最终的实验结果,得出了评论垃圾识别方法的最优特征子集。实验结果充分的证明了,基于人类动力学行为规律的方法能够对网络平台中存在的垃圾用户进行有效的识别,尤其在识别机器行为的垃圾用户上具有较高准确率。此外,加入用户行为特征的评论垃圾识别模型在评论垃圾识别的精确率和召回率上都有明显提升。(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7-04-01)

颜登程[6](2017)在《基于人类动力学和复杂网络的开发者行为及兴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且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行业。软件作为信息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一直驱动着社会创新,改善这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是严重依赖各种各样的软件。软件和软件开发者成了社会创新的关键驱动力。因此研究软件开发者的行为及其与软件项目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现代软件工程提倡开源协作精神。成立于2008年4月的GitHub就是一个开源协同开发平台。GitHub提供丰富的社会化功能帮助开发者更好的与软件项目交互。大量软件开发者聚集于GitHub,因此GitHub也积累了大量开发者的行为数据以及开发者与开发者、开发者与软件项目之间的交互关系数据。在本文中我们从人类动力学的角度研究了软件开发者的博客发表行为,并借助复杂网络的理论和工具研究了软件开发者与软件项目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软件开发者的兴趣特性。对软件开发者在GitHub平台的博客发表行为的人类动力学实证分析表明软件开发者的博客提交数目和提交时间间隔具有明显的胖尾分布特性。与其他在线平台相比,GitHub上发表博文因为更正式内容长度更长,因此提交数目分布更加同质而提交时间间隔更加异质。通过对比普通开发者和精英开发者的行为,我们发现普通开发者具有低记忆性和高阵发性而精英开发者具有低记忆性和低阵发性,表明精英分子对于提交博文的兴趣是一个长期的兴趣,且他们将提交博文作为自己日常常规工作来对待。我们提出了多层二部网络的向量表示形式并将开发者与软件项目之间的多种关系建模为多层二部网络来分析其兴趣的广泛性。分析结果表明,watching层的开发者和软件项目的协同相似性都与度负相关,而在forking层开发者的协同相似性与度正相关,软件项目的协同相似性与度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表明软件开发者在使用GitHub提供的不同的社会化功能与软件项目建立联系的时候兴趣是有差异的。更进一步,我们从软件开发者对于软件品质方面的兴趣来分析,提出了依赖中心性相似性指标,并基于该指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开发者的近邻中心性与度负相关,而软件项目的近邻中心性在均值附近波动。表明开发者在GitHub上成长过程中由于可以主动选择项目所以变得越来越实用化,慢慢会更多的关注对自己实用的软件项目而不是一味的关注高流行度和高品质项目。而项目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只能被动选择,所以关注项目的高质量开发者和普通开发者会保持一个稳定的比例。对于watching层和forking层的开发者和项目,其依赖中心性相似性都与度负相关,表明度越大,在近邻品质方面的兴趣越广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03-01)

孙功强[7](2017)在《人类迁移行为动力学的区域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农村人口迁移为背景,建立了由离散动力学方程描写的人口迁移模型,研究迁移导致的人口分布的区域特征。利益驱动下的人类迁移行为往往是区域间相关因素交叉影响的结果,本文提出一个由人均收入、公共服务资源人均占有量和平均年龄构造的一个区域广义势。当某区域广义势高于各区域的平均时,该区域将有迁出者;那些广义势比平均广义势较低的区域将是这些迁出者的迁入区:向不同区域迁入的人则由依赖于两地间广义势之差的迁移概率决定。结果表明,净迁入(迁出)人口随时间指数衰减,迁出(迁入)区总人口、人均收入、公共服务资源人均占有量均呈现近似为指数方式衰减(“反指数”方式增长),最后达到叁者相互匹配的相对稳定态。信息熵、人口分布与斑图演化均显示一个两极化的有序化过程。城市人口分为流动人口和稳定人口。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于农村区域,是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中心城市劳动力身份在流动与稳定之间转化以及农村——中心城市人口互相迁移,同时借鉴统计动力学的若干思想,建立由一组微分方程所描写的人口迁移连续动力学模型,考察中心城市与周边农村区域间人口迁移的基本特征。模拟结果发现,迁移导致农村区域形成叁种类型,净迁出区,先迁出后迁入区以及净迁入区域。需特别指出的是先迁出后迁入区域中,发育成长,最后形成了人口规模接近原中心城市的第二中心城市,通过分析回迁区域人口密度变化以及中心城市稳定人口、流动人口、总人口的密度演化,解释了出现第二中心城市的成因。实证结果说明了模拟结果的现实对应。(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7-03-01)

屈秋林,王晋军[8](2016)在《鸟类飞行空气动力学对人类飞行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回顾了人类早期仿鸟飞行失败的历史,究其失败原因在于盲目模仿鸟的翅膀的形状和运动规律,而没有研究扑翼飞行的空气动力学原理。随着对空气动力学研究的逐渐深入,人类成功研制了各类飞行器。在飞行器气动技术的发展历史过程中,许多技术革新均受到鸟类飞行空气动力学的启示,例如低速翼型、流线型细长机身、平尾和起落架的设计等等。(本文来源于《物理》期刊2016年10期)

[9](2016)在《Nature:科学家深入剖析人类微生物组动力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机体微生物组(microbiome)就好像指纹一样,每个人机体的微生物群落都是复杂且独特的,但塑造微生物生态系统的不同微生物间的动力学特性及相互作用往往有一些共同之处,近日,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来自人类微生物组计划中大型宏基因组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健康个体机体中肠道、口腔及皮肤微生物组的动力学特性。(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6年23期)

傅骏[10](2016)在《人类一思考 上帝就发笑——人类行为动力学漫谈》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索人类的各种行为的统计特性一个常常采用的传统近似是采用泊松过程描述。但是,人类行为动力学认为,人类行为同时具有长时间的静默与短期的高频率爆发,相邻两个事件的时间间隔分布存在满足反比幂函数的胖尾特性。本文提出了行为共同体、交叉学科、大数据、学术家族等的行为表现,期待进一步研究其间的动力学.(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6年15期)

人类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意义】社会化问答社区中的优秀贡献者能够经常性地提供优质的回答内容,对社区回答内容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对社区中优秀贡献者行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知乎"社区为例,通过爬虫采集社区上"优秀回答者"问题回答相关的行为数据,综合运用人类动力学的理论及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对采集到的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和仿真验证。【结果/结论】"优秀回答者"回答问题的行为不是一个随机事件,而是一个时间间隔分布满足胖尾特征的幂律分布;其他用户对回答内容的点赞会对"优秀回答者"回答问题的兴趣产生更大的激励影响,进而可以减小"优秀回答者"连续两次回答问题的时间间隔;基于兴趣的人类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优秀回答者"回答问题的行为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类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樊超.基于社交关系的人类动力学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2].沈洪洲,史俊鹏.基于人类动力学的社会化问答社区优秀贡献者行为研究——以“知乎”为例[J].情报科学.2019

[3].朱玉珍,李云翔,蔡皓,张庆文.NaCl浓度改变对人类神经元钙传感蛋白结构的影响:来自分子动力学模拟证据[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

[4].王小艳.人类心室组织中螺旋波动力学及控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5].刘婷.基于人类动力学的评论垃圾识别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

[6].颜登程.基于人类动力学和复杂网络的开发者行为及兴趣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7].孙功强.人类迁移行为动力学的区域特征[D].宁夏大学.2017

[8].屈秋林,王晋军.鸟类飞行空气动力学对人类飞行的启示[J].物理.2016

[9]..Nature:科学家深入剖析人类微生物组动力学特性[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

[10].傅骏.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行为动力学漫谈[J].山西青年.2016

标签:;  ;  ;  ;  

人类动力学论文-樊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