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改革论文-胡冬雨

公民教育改革论文-胡冬雨

导读:本文包含了公民教育改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国综合学校改革,美国学校公民教育,教育机制,教育理念

公民教育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胡冬雨[1](2017)在《美国综合学校改革背景下公民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学校改革的多维化发展,兼顾内聚性和灵活性的改革机制逐渐被社会各界所认同。这种改革机制在公民教育领域需求尤甚,一方面基于现代公民教育内涵中涵盖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具有灵活性的公民教育机制是培养公民意识级参与公共事务能力的必要条件。美国综合学校改革(CSR,The Comprehensive School Reform)正是以形成这样一套教育体制为目标,从联邦到各个学校并通过教育中介建立统筹政府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专家团队之间协作运转的联系网,并通过一系列法案确立保障体制,促进其有序运行。对美国综合学校改革机制的考察是论文的背景。论文第一章通过对改革过程的考察,揭示了综合学校改革理念和机制以及其所表现的特征。美国综合学校改革于1998年由美国联邦政府正式发起,这项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学校模式重建”计划的延伸和强化,并于2002年初通过签署《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NCLBA,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等法案确立改革的法律保障。从社会背景而言,全球化趋势下日益强化的国际竞争引发了美国国内关于危机意识的思考,因而国家加强了对义务教育的干预并逐渐纳入到政府运转机制内,接受国家政策的干预和指导;在此之前的“学校模式重建”计划为这一改革运动打下了良好的模式借鉴和实践基础。在理念背景层面上,针对20世纪上半期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引发的改革运动所带来的弊端,要素主义、新进步主义等强调恢复学术标准的教育思潮在这一时期盛行;系统论、治理理论也在这一时期相继盛行并为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性基础和方向性指导。在此基础上,论文第二章考察了综合学校改革时期学校的公民教育机制。通过对美国学校公民教育传统价值观和实现途径的历史逻辑分析,揭示了美国学校公民教育在综合学校改革机制运行下,学校公民教育发展的理念导向和模式建构。在明确美国综合学校改革机制和这一历史时期学校公民教育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第叁章对学校公民教育作以批判性评述。首先通过对美国综合学校改革的结果的数据呈现,肯定了这一改革运动带来的一定成效;与此同时,通过案例和当时实际调查结果,批判性分析了在这一改革中主导的理念、机制的僵化状况以及其对学校公民教育发展的不利影响;其次,通过同其他普通学科教育多种途径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公民教育在目标设定、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以及评估基准等方面均展现的特殊性;根据这种特殊性,着重探讨了综合学校改革对学校公民教育的更深层次影响中所体现的冲突,即倚重课业成绩的目标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公民意识和参与公共社会能力的培养的抑制。这一目标导向不仅从理念层面上弱化了学校公民教育的重要性,而且由于其有待完善的绩效考核和问责制度的施行造成对学校公民教育过程的不利干预。(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6-10)

梁荣华,孙启林[2](2017)在《全球化背景下韩国公民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时代,传统国家概念框架下的公民教育模式面临挑战。世界范围内,公民教育领域普遍存在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之间难以调和的分歧和矛盾。韩国选择从重构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和探索世界公民教育四个方面对公民教育施以改革,试图缓减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二者之间的张力。(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管理》期刊2017年05期)

房永红,轩颖[3](2017)在《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校公民教育质量提升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民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活动,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理当应用科学有效的资源实现高校公民教育体系的创建。实现高校供给侧改革,首先需要确立科学的顶层设计理念,探寻高校公民教育内容和目标的定位。其次做到基层试验的互动,需要获得更大的空间来试错、比较、改进,实现人才、创新、资源的最大化供给,找出符合实际、确实有效的办法,从而加速高校公民教育的进程,推动公民教育质量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项凯标,蒋小仙[4](2016)在《基于信用伦理的大学生公民教育改革与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欠贷自杀掀开校园网贷黑幕》、《女大学生用裸照贷款》等,曾几何时,校园新闻的头条竟被这些耸动人心的新闻占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公民教育一主键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新时期逐渐暴露出来的公民教育问题,通过对大学生消费观以及诚信观的分析,提出新时期大学生公民教育在诚信方面的改革和转型,以促进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培养出具有正确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6年23期)

徐慢[5](2015)在《在交流与借鉴中深化思想品德教育改革——我国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与加拿大公民教育课程标准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未来发展关键靠人才,对人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决定了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初中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本文来源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期刊2015年29期)

曹月明[6](2015)在《英国国家公民教育课程标准改革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对本国公民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实施公民教育,培养品格完善的公民成为当代教育的基本主题之一。英国政府从2001年开始将公民教育课程纳入到国家课程中,随后十年,全国教育研究基金会针对其实施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基于以上研究,新课程标准对公民教育课程内容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主要表现为注重民主观念、强调批判思维、重视理财能力叁方面特点。这些都可为我国公民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一些借鉴。(本文来源于《教学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覃遵君[7](2015)在《社会学习领域 初中公民教育的内容与实施——兼谈台湾公民教育在课程改革中的嬗变(下)》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现行的《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社会学习领域》(以下简称《06课纲》),由七个部分构成,第一至第四部分,主要介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分段能力指标、分段能力指标与十大基本能力之关系,前四个部分在上一篇文章中已作概要介绍。第五至第七部分为七至九年级基本内容、实施要点、附录。本文重点介绍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使我们对《06课纲》有一个更加完整清晰的了解,为实施公民(本文来源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期刊2015年11期)

覃遵君[8](2015)在《新课改催生统整性的社会学习领域——兼谈台湾公民教育在课程改革中的嬗变(上)》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1985年修订的《国民中学公民与道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85课标》),是一个实施时间长、相对比较成熟的课程标准。但在10多年以后,新一轮课程改革迅猛展开,原有的《85课标》首当其冲,受到"可谓数十年来课程转变最剧烈的一次"冲击。本篇主要介绍取代《85课标》的社会学习领域新课纲(以下简称《06课纲》)的产生背景、框架建构、基本定位和能力指标,以便读者对《06课纲》有一个总体上的初步了解,为我国课程改革向综合性、统整性方向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一、《06课纲》出台的背景(一)公民教育长期独立设置课程科目早在1952年,台湾在修订初中课程时,对已设置(本文来源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期刊2015年Z2期)

刘刚[9](2014)在《以公民教育素养为目标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探讨了教育素养、国民教育素养及民族团结教育素养的内涵,提出以公民教育素养为目标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系列改革策略:民族团结教育过程社会化、教育主体多元化、教育形式隐性化、教育对象针对化、民族团结教育资源丰富化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参与化与操作化等内涵。(本文来源于《新疆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5期)

林宇[10](2014)在《建国头17年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改革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公民教育,提高公民道德规范,是时代的要求。建国头17年即1949-1966年的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建设是在接管原国民党统治下的各级学校的背景下展开的,围绕爱国主义与思想品德教育进行不断调整与改革。但总体来看,这一时期公民教育常常渗透在各科教学中,还没有显示出显性的特点。(本文来源于《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公民教育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全球化时代,传统国家概念框架下的公民教育模式面临挑战。世界范围内,公民教育领域普遍存在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之间难以调和的分歧和矛盾。韩国选择从重构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和探索世界公民教育四个方面对公民教育施以改革,试图缓减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二者之间的张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民教育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1].胡冬雨.美国综合学校改革背景下公民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2].梁荣华,孙启林.全球化背景下韩国公民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7

[3].房永红,轩颖.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校公民教育质量提升对策研究[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

[4].项凯标,蒋小仙.基于信用伦理的大学生公民教育改革与转型[J].山西青年.2016

[5].徐慢.在交流与借鉴中深化思想品德教育改革——我国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与加拿大公民教育课程标准比较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

[6].曹月明.英国国家公民教育课程标准改革及启示[J].教学研究.2015

[7].覃遵君.社会学习领域初中公民教育的内容与实施——兼谈台湾公民教育在课程改革中的嬗变(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

[8].覃遵君.新课改催生统整性的社会学习领域——兼谈台湾公民教育在课程改革中的嬗变(上)[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

[9].刘刚.以公民教育素养为目标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改革[J].新疆社会科学.2014

[10].林宇.建国头17年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改革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

标签:;  ;  ;  ;  

公民教育改革论文-胡冬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