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鼽的古代辨证施治浅析

鼻鼽的古代辨证施治浅析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曲靖655000

摘要:本课题从古代文献入手,以鼻鼽的辨证论治和用药规律作为切入点来进行研究,旨在总结古今对本病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方面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鼻鼽;古代;辨证施治

在祖国医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鼻鼽病的总结非常丰富。在古代文献中,各医家对鼻鼽这一疾病的辨证施治观点主要从散寒、清热、益气、温阳四个方面来认识。

一、辨证施治观点

1.散寒为主是针对寒邪致病的病机所常用的治法,以治肺寒或肺冷为主,多用辛温升提药物来发散风寒邪气,温补肺脏,升提阳气使脑气不下陷,使用收敛固摄类药物收敛肺气,阻止清涕外流。

西方色白,入通于肺,开窍于鼻,盖鼻者肺之窍也。肺为诸脏之华盖,其气最高,其体燥,其性恶寒,又恶热也。是故好饮之人,酒热用多,非惟肺脏有伤,且郁热久蓄,则见于外者而为鼻齄红赤之症,得热愈红,得寒则紫,此为热极似冰之象,亢则害,承乃制也,治宜山桅、凌霄花之类。又有触冒风邪,寒则伤于皮毛,而成伤风鼻塞之候,或为浊涕,或为清水,治宜先解寒邪,后理肺气,使心肺之阳交通,则鼻息之气顺利,则香臭可闻者也,如桂枝汤,参苏饮之类,量其时令而与之又曰,清涕久而不已,名曰鼻渊,此为外寒束而内热盛,寒者宜败毒散,热者宜防风通圣散之类。

愚按:鼻者肺之窍,喜清而恶浊也,盖浊气出于下,清气升于上,盖清浊有不分,而窍隙有闭塞者也,为痈、为滞、为衄、为涕,诸症之所由也,在治者需以清气为主,又降火兼之。治法注意:肺主气,开窍于鼻,鼻之为病,肺病也,治当以清金为主。

人有鼻流清涕,经年不愈,是肺气虚寒,非脑漏也。夫脑漏即鼻渊也,原有寒热二症,不止胆热而成之也。然同是鼻渊,而寒热何以分乎?盖涕臭者热也,涕清而不臭者寒也。热属实热,寒属虚寒。兹但流清涕而不腥臭,正虚寒之病也。热症宜用清凉之药,寒症宜用温和之剂,倘概用散而不用补,则损伤肺气,而肺金益寒,愈流清涕矣。

2.清热为主是针对火热证的病机所常用的治法。

明?皇甫中《明医指掌?鼻门》曰“鼽者,鼻流清水也。衄者,鼻流血也。《原病式》云:皆以为属少阴君火之病。鼽者,鼻中流水不止,千金细辛膏。肺热鼻塞流清水,抑金散。”

皇甫氏认为“鼻鼽者,鼻中流水不止,千金细辛膏,肺热鼻塞流清水,抑金散。”由此可知,他给出了两个治疗鼻鼽的方剂,而其中千金细辛膏一派温药,抑金散则凉药多,治疗肺热鼻鼽。又引《原病式》中语说“鼽衄,皆属少阴君火之病”,从以上论述中知道,皇甫氏对本病的认识病位在肺和病性属火两个方面。

他在论述中引用了《千金方》的千金细辛膏治疗鼻流清涕证,这和他的病位在肺,病性属火的观点不相吻合。由此可以总结出,皇甫氏虽然认为肺热是导致本病的原因,但是他也没有否认前人的一些经验方,对于从寒治疗的方剂仍然抄录在他的医著中。所以对于千金细辛膏,只能认为是他为了保持全面性而引用,他本人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肺热所致,而治疗的有效方剂是抑金散。

3.益气为主此法在古代运用较少。

清?龚延贤《寿世保元》卷六记载有用补中益气汤治疗鼻鼽的病案,“一男子面白,鼻流清涕,不闻香臭三年矣,用补中益气汤加麦门冬、山栀而愈。”“一论色欲太过,虚损白浊,出清涕如泉涌者,补中益气汤,依本方加黄柏、知母、细辛、藁本、五味子、白菊、辛夷花、苍耳子,水煎温服。”

4.温阳为主针对阳虚致病的病机而常用的治法。

清?郑寿全《医理真传》卷二问曰:病后忽鼻流清涕不止,喷嚏不休,服一切外感解散药不效而反甚者何故?答曰:此非外感之寒邪,乃先天真阳之气不足于上,而不能统摄在上之津液故也。此等病近似寒邪伤肺之症,世医不能分辨,故投解散药不愈而反甚,不知外感之清涕喷嚏,与真气不足之清涕喷嚏不同。外感之清涕喷嚏,则必具发烧头痛,身痛畏寒,鼻塞之情形。真气不足之清涕喷嚏,绝无丝毫外感情状,况又服解散药不愈,更为明甚。法宜大补先天之阳。先天之阳足,则心肺之阳自足,心肺之阳足,则上焦之津液不致外越也。人身虽云三焦,其实一焦而已。方宜大剂四逆汤,或封髓丹亦可,即姜桂亦可。

清?郑钦安《医法圆通?鼻流清涕》卷一按鼻流清涕一证,有从外感而致者,有从内伤而致者。从外感而致者,感受外来之客邪,客于肺经,闭其清道,肺气不得下降,清涕是出,其人定现发热、恶风、恶寒、头痛、身痛等情。法宜宣散,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之类。从内伤而得者,由心肺之阳不足,不能统摄津液,而清涕出;肾络通于肺,肾阳衰而阴寒内生,不能收束津液,而清涕亦出,其人定无外感诸征,多困倦无神,或喷嚏不休,或畏寒,或两脚冷。法宜扶阳,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姜桂汤、阳旦汤之类。

查近来市习,一见鼻流清涕,不分内外,一味发散,多以参苏饮、人参败毒、九味羌活、辛夷散等方。外感则可,内伤则殆。

二、鼻鼽辨证施治总结

在古代的论述中,鼻鼽一病的病因病机主要集中在肺寒和肺热两端,一些医家认为本病病性属寒,且寒为虚寒即肺气虚寒或者肾阳虚所致;而另一派医家则认为本病病性属热,多为肺热。

对于肺寒导致本病,古代医家的认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认为是肺经本虚又感受风寒导致本病,治疗上有使用麻黄汤、桂枝汤发散风寒,有用苍耳子散和温肺止流丹发散风寒,发散风寒的药物有直接使用麻黄、桂枝者,有使用苍耳子、细辛、辛夷花等。另一派医家认为本病是脑寒或者是脾肾阳虚导致,在治疗上着重温阳散寒,并且强调内虚致病者,不宜用发散药物,郑氏在《医法圆通》中明确指出由心肺阳虚而致者切忌发散。对于温阳药物,常用附子、干姜、肉桂、川椒等温阳药,佐以辛夷花、细辛等药物升提,使温阳药物能达病所。

对于因热导致本病的认识,古代医家论述的也很多,多认为是肺热,也有认为是胃经郁火伤肺或是因伤风,而风为阳,故病性为热。皇甫中认为肺热是本病的重要原因,方用抑金散治疗,此方以川芎茶调散和二陈汤为基本方,意在发散风热邪气,燥湿健脾,佐以当归、细辛活血通窍。

何梦瑶也认为属肺热致病,他的思想继承了刘完素的“亢害承制理论”,即火克金,凡是火太过会将金化为水,正所谓太过则兼胜己之化,治疗上用桔梗、山桅、玄参、薄荷清宣肺热,麦冬养阴,辛夷宣通鼻窍,载药上行,全方重在清宣肺热,与皇甫中发散风热的观点有所不同,而且方中没有使用二陈汤以健脾燥湿。

由上可知,肺热证论治的诸方药集中在发散风热和清宣肺热的不同上,而且有热就会存在热盛伤津的问题,因此何梦瑶等医家使用麦冬来滋阴清热。

标签:;  ;  ;  

鼻鼽的古代辨证施治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