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外汇冲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热钱,资本管制,外汇冲销,央行资产负债表
外汇冲销论文文献综述
张勇[1](2015)在《热钱流入、外汇冲销与汇率干预——基于资本管制和央行资产负债表的DSGE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建立包含资本管制和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在资本管制和需求约束条件下,系统研究热钱流入、汇率干预、外汇冲销、货币发行、外汇储备积累和供给扩张之间的关系,并识别和分析相关政策与热钱流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资本管制是汇率干预的基础,在需求约束型发展阶段,汇率干预对我国需求扩张起到关键作用,不过也导致了热钱大量流入和外汇储备过度积累。虽然热钱流入使得人民币贬值幅度降低,从而外部需求降低,但是热钱流入引致的国内需求增加完全抵消了人民币贬值幅度降低导致的外部需求降低。最后,更强反通胀政策和正向供给冲击导致的相对低利率是我国货币发行量居高不下的主因,而热钱流入不是货币供给增加的主因。(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期刊2015年07期)
蔡盛云[2](2015)在《中国外汇冲销干预和货币政策独立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稳定人民币的汇率,中央银行采取外汇冲销干预措施。本文阐述了货币政策具备的独立性,对于外汇冲销干预给货币政策独立性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财经界(学术版)》期刊2015年13期)
郑佳静[3](2015)在《外汇冲销影响下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国内经济政策越来越多地受到对外经济活动的影响。近10多年以来,我国积累了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额,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其中外汇储备增加带来的国内货币过度投放对传统货币的推行形成很大影响。外汇占款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也间接造成我国货币供给量以较大的幅度增加。为了减轻货币供给量大幅度上升对经济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我国货币当局采取了外汇冲消措施,试图减轻冲击的影响。本文拟对外汇冲销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对稳定物价、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揭示:这种特定历史时期,我国货币政策作用的特点,从而对认识和丰富货币政策的作用提供一些新的资料和素材。本文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对外汇冲销定义和理论模型进行了理论综述,并对我国外汇冲销的特点、实践过程和存在问题也进行总结。在给出货币政策效果定义和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考量标准之后,笔者结合理论模型和实证数据分析了外汇冲销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本文采用了修正的BGT模型;在数据选取时,考虑到2002年9月我国将未到期的正回购代替使用票据发行方式,本文选取2002年10到2014年3月的月度数据,运用VAR模型进行检验。通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对消费者物价指数、产出水平动态路径的研究发现:短期内,货币政策实施总体效果较为显着,实现了物价稳定(消费者物价指数为代表)和产出水平提高(GDP为代表),说明货币当局制定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总体显着;但是在长期内,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出现下降,说明货币当局所制定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受到削弱。最后,联系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和外汇冲销的现状,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如何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5-05-01)
王婧[4](2015)在《利率市场化能提高外汇冲销操作的有效性吗——基于修正BGT模型的实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02年1月—2014年6月我国国际资本流动和国内货币供给的实际情况,构造两个修正的BGT模型,采用OLS方法进行估计对比研究,实证检验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冲销干预货币政策的效力。估计结果显示:利率市场化程度越高,抵消系数越小,同时冲销系数越大,说明利率市场化改革能有效提高货币政策的冲销干预能力和独立性,利率汇率传导渠道也更加通畅。因此,我国应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同时进一步合理扩大资本账户开放的程度,加强藏汇于民建设,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的步伐。(本文来源于《财经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胡寒玲,唐振鹏[5](2014)在《外汇冲销干预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外汇市场冲销干预的有效性对于维持外汇市场稳定,抵御经济外来冲击,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建立和修正央行反应函数来估计冲销系数,以反映央行冲销干预的整体效果。在此基础上再引入央行票据和存款准备金两种冲销干预工具和其他相关变量,构建VAR模型,对变量进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冲销干预工具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央行的外汇冲销干预总的来说是有效的。在冲销操作工具上央行票据在短期效果明显,但是中长期的效果不确定,而存款准备金虽存在明显的时滞性,但是其冲击产生的负向作用幅度大且作用方向长期来说是相对稳定、持续时间较长。(本文来源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龚勋[6](2014)在《我国外汇冲销体系的成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我国改革开放叁十多年的历程,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政府通过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发展。但伴随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较大的双顺差,外汇储备规模也因此迅速扩张,到2013年底,外汇储备总量已经达到3.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造成了本币的大量投放,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占据了货币发行的主要地位,由此开辟了我国货币发行的一个新途径,然而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问题也接踵而至。由于外汇占款的冲击,我国央行为了维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采取外汇冲销操作,运用各种冲销工具,控制货币供给量,避免通货膨胀。文章在第叁章中对外汇冲销的理论做了梳理,并对历史上一些国家的实践经历总结宝贵的经验与教训。继而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所使用的冲销工具作深入地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单纯的外汇冲销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汇占款过多的问题,各种冲销工具本身存款着许多不足。本文又对冲销工具的成本与收益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实际的数据阐述冲销工具的不足之处。文章最后,针对我国央行外汇冲销操作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并联系当今热点的话题进行一定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天津财经大学》期刊2014-05-01)
吴刚[7](2014)在《我国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我国国内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吸引外资能力不断增强,国际收支持续保持双顺差。这时我国人民银行通过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对外汇收入进行严格管制。企业的外汇收入最终将流向人民银行的外汇资产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央行的外汇储备飞速增长,并于2006年超过日本,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资产名列第一。而外汇储备的不断升高,推高了人民银行的总资产,直接导致了基础货币供给的增长,给国内经济带来了很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为此,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冲销由于外汇占款带来的货币供给增加,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控制通货膨胀,使得国内经济平稳发展。本文介绍了我国外汇冲销干预的基本背景和发展历程。将我国近二十年人民银行对外汇冲销干预操作不同特征分成四个时间段,并根据各阶段国内外不同经济情况对各个时间段央行外汇冲销操作的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实证部分根据央行的损失函数建立含抵消系数和冲销系数模型,使用2002年到2013年的季度数据对我国人民银行冲销干预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用央行的抵消系数表示人民银行资本管制水平,用冲销系数来反映我国人民银行的冲销干预的程度。根据回归的结果,我国反映资本流动管制的抵消系数值为-0.27,表明目前我国货币当局对跨境资本的流动进行了较为严格的管制;而反映我国央行对资本流动的冲销能力的冲销系数在此时间段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从第一阶段的对外汇占款的过度冲销,到第二阶段明显减少外汇占款的冲销力度。最后,本文通过区分不同的外汇流入来源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人民银行对经常项目的外汇占款的冲销力度并不显着,但完全冲销了资本项目的外汇流入。本文认为我国央行冲销干预冲销效果一直下滑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我国人民银行的冲销工具本身有一定的缺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冲销效率不可避免的不断降低;第二,随着央行外汇占款的进一步增多,我国人民银行并不将对冲外汇占款放在政策执行的首位,而是在保持经济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制度上的改革和开放,减少外汇占款的增加。(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4-03-31)
周浪[8](2013)在《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汇冲销政策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常项目顺差日益增大,并成为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来源。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由于外汇占款而被迫投放的基础货币,造成了我国实体经济的通货膨胀压力,给人民币面临前所未有的升值压力,对维持币值稳定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这种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自主性,受到外汇资本流入和外汇占款增长较快的严峻考验。为此,中央银行采取了各种措施来进行外汇冲销,以消除外汇占款剧增给基础货币供应量造成的影响,进而实现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本文首先通过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下的外汇冲销的机理分析,并通过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我国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为我国由外汇占款产生的基础货币进行冲销提供了理论前提,本文基于修正的BGT模型来对外汇冲销政策效果进行研究。考虑到在2002年6月后央行连续发行央行票据,本文利用2002年6月至2012年10月的月度数据,建立VAR模型,通过数据的单位根、协整及因果关系检验,通过脉冲响应图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和外汇冲销对物价和产出的动态影响进行考察,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对物价构成较大的压力,央行所采取的外汇冲销总体上是有效的,但是效果不显着。对物价进行平抑的同时对社会产出短时间内会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对比分析有无外汇冲销的情况下外汇储备增量对GDP和CPI的影响,得出我国目前我国采取外汇冲销比不采取外汇冲销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最后针对我国外汇冲销效果不明显提出改善措施。(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3-04-12)
王永中,马韶青[9](2013)在《我国外汇冲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资本账户开放度和金融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外汇冲销的有效性不断下降,冲销成本日益上升,人民币汇率稳定目标与货币政策独立性兼顾难度加大。因此,应构建以国债为主、央行票据为辅的公开市场操作债券体系,实施差异化的存款法定准备金率政策,遏制外汇储备的增长势头,以增强外汇冲销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经济纵横》期刊2013年04期)
梁立俊,莫洁玲[10](2013)在《加入预期因素之外汇冲销干预的有效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和Johansen协整检验,实证分析人民币NDF汇率较好地反映国际金融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NDF可作为人民币预期汇率的变量;我国资产组合平衡渠道的外汇干预是有效的,而且干预带有较强的目标性。(本文来源于《海南金融》期刊2013年04期)
外汇冲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稳定人民币的汇率,中央银行采取外汇冲销干预措施。本文阐述了货币政策具备的独立性,对于外汇冲销干预给货币政策独立性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汇冲销论文参考文献
[1].张勇.热钱流入、外汇冲销与汇率干预——基于资本管制和央行资产负债表的DSGE分析[J].经济研究.2015
[2].蔡盛云.中国外汇冲销干预和货币政策独立性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
[3].郑佳静.外汇冲销影响下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
[4].王婧.利率市场化能提高外汇冲销操作的有效性吗——基于修正BGT模型的实证比较[J].财经科学.2015
[5].胡寒玲,唐振鹏.外汇冲销干预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
[6].龚勋.我国外汇冲销体系的成本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4
[7].吴刚.我国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4
[8].周浪.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汇冲销政策效果研究[D].湘潭大学.2013
[9].王永中,马韶青.我国外汇冲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3
[10].梁立俊,莫洁玲.加入预期因素之外汇冲销干预的有效性分析[J].海南金融.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