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并网论文-张哲原,李凌,丁苏阳,林湘宁,卓毅鑫

柔性并网论文-张哲原,李凌,丁苏阳,林湘宁,卓毅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柔性并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风电场柔性并网,混合储能系统,供电持续性,能量损耗

柔性并网论文文献综述

张哲原,李凌,丁苏阳,林湘宁,卓毅鑫[1](2019)在《风电场柔性并网辅助系统及其优化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面向min级风电柔性并网的储能系统一般由蓄电池组成,因蓄电池配置容量有限,在应对风电场长过程连续下调峰导致的风电功率波动越限问题时,其控制效果将大打折扣。为此,引入容量在日内调度可近似视为不受限的氢储能系统,与蓄电池共同组成混合储能系统,并基于其各自特点,设计了最大发挥2种储能优势的混合储能系统,建立混合储能协助下的风电场并网状态空间模型,并求解可实现风电场柔性并网最小化能量转换损耗的混合储能系统最优充放电功率决策,根据决策执行结果分析混合储能系统的能量转换特点。仿真结果表明,与采用单独蓄电池储能的控制策略相比,在相同的储能系统配置成本下,提出的优化模型可以结合氢储能系统的能量容量优势来提高储能系统的供电持续性,并且能够合理安排蓄电池和氢储能系统的工作顺序来尽量减小风电场能量损耗,由此实现相对最优的风电场柔性并网功能。(本文来源于《电网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闵晓晴,冯琳,李国杰,孙谊媊,于永军[2](2018)在《含柔性并网装置的半波长输电线路多结构并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到并网偏差过大可能给半波长交流输电系统带来的隐患以及由于半波长线路的超长距离无法实现线路两端电网对并网参数的实时调节,同时考虑了未来半波长系统并网结构的多样性,设计了叁种典型半波长输电线路的并网结构,将柔性并网装置应用于多结构的半波长线路并网调节中。然后分析接入UPFC的半波长输电系统等效电路,研究了该柔性并网装置的适用性。并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采用的柔性并网装置适用于多种并网结构的半波长输电线路,能够大幅改善并网特性。该结果可为未来半波长输电工程的多结构并网控制提供相应的支撑。(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期刊2018年17期)

闵晓晴,冯琳,李国杰,孙谊媊,于永军[3](2018)在《半波长输电线路柔性并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半波长线路并网点的高精度柔性并网,基于半波长输电线路模型、同期并网理论和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的工作原理,将UPFC用于半波长线路的并网控制,通过在Matlab中搭建基于UPFC的半波长线路柔性并网仿真模型,对比有无柔性装置在不同并网条件下的并网特性。结果表明,基于UPFC的柔性并网装置能在不影响半波长线路输电特性的前提下,通过调节并网点参数,大大改善线路的并网特性。(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高仞[4](2018)在《基于背靠背变流器的微网柔性并网接口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电网内部的微源大部分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其功率输出特性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因而具有随机波动性,且预测较困难。当微电网接入大电网并网运行时,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将会导致并网功率波动程度较高,破坏功率供需平衡,进而会导致母线电压和频率出现波动,甚至给电网的稳定运行带来威胁。为了实现微网接入大电网后的“友好”运行,本文着重研究基于背靠背变流器的微网并网技术,即接口变流器及其控制策略。提出一种直流侧带储能电池、采用背靠背双变流器的微网柔性并网接口电路,利用蓄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端电压变化范围较小的特性,蓄电池既为变流器提供稳定的直流电压支撑、又具有能量存取的功能。研究了背靠背双变流器的控制策略,分析了配网侧和微网侧变流器的控制目标及其控制系统实现结构。配网侧变流器采用基于微网内DG功率变化的直流电压随动控制,通过蓄电池的充放电实现对网侧功率的平抑以及配网与微网的有功功率交换;微网侧变流器采用微网电压稳定控制,无论微网内DG有无输出都能维持微网母线电压和频率的稳定。建立了基于Matlab/Simulink环境下的柔性并网接口的仿真模型,并且搭建了基于RT-LAB的实时仿真平台,开展了并网运行方式下的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柔性并网接口在并网时能保持配网侧以单位功率因数运行,且微网侧电压和频率稳定,通过蓄电池的充放电切换,并网功率波动明显下降。最后,搭建了微网并网实验平台并进行了调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背靠背双变流器的并网接口可以实现微网与配网的柔性并网功能。(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居鑫[5](2018)在《双馈风力发电机组柔性并网及低电压穿越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风能以其清洁无污染、可再生、储能量大的优点在新能源发电领域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为此,世界各国都将风能发电技术作为其新能源开发技术的核心,随着风机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大,极度地缓解了世界能源危机。同时电力电子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发展,传统的恒速恒频风力发电技术已经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机组已经大规模的应用到世界各个风电场。其中,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机组因其具有根据风速变化通过变换器控制能够自主调节转子励磁电流,使其定子端电压能够快速与电网电压一致,这样使得整个系统与大电网可以进行柔性接入,实现无冲击电流并网的优点,在近十多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对双馈风力发电机组柔性并网及低电压穿越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官方数据详细分析国内外风电发展规模,以及双馈风电机组并网和低电压穿越(LVRT)技术的研究现状。在详细分析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的基础理论之后,建立双馈电机以及双PWM变换器分别在叁相静止ABC坐标系、两相静止αβ坐标系和两相旋转dq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针对双馈风电机组柔性并网及实现低电压穿越必须将非线性、强耦合的电机模型解耦的问题,本文拟将转子侧变换器(RSC)和网侧变换器(GSC)分别采用基于定子磁链定向和基于电网电压定向的控制策略作为后续柔性并网的解决方案。同时本文在分析网侧变换器控制策略时,发现其传统PI闭环方案在并网时存在跟踪响应速度慢、动态性能不理想的问题,故提出一种基于趋近律滑模变结构的控制方法解决上述问题,同时给出控制策略的详细分析方法,并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上验证所提出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其次,分析研究了在电网故障情况下的双馈机组的电磁暂态模型,在对比几种常用的低电压穿越方案基础之上,本文拟采用一种不需要硬件电路的PR控制策略来实现双馈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仿真结果表明,PR控制策略在电网电压跌落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抑制转子电流,稳定直流母线电压,并且可在短时间内实现低电压穿越,验证了PR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最后,本文在基于TMS320F28335实验平台上构建了双馈风力发电的实验系统,并对主控电路进行软硬件设计,以进一步验证理论仿真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8-03-26)

葛乐,袁晓冬,陆宣统,张益,周宇浩[6](2017)在《柔性并网光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主动配电网中清洁能源对电网的支撑和调节功能,设计并开发一种柔性并网光储系统。系统上位机实现顶层控制策略,确定系统参与配电网优化运行的最优有功、无功出力,实现光储系统友好接入电网。系统能量变换单元由光伏DC/DC变换器、储能双向DC/DC变换器和DC/AC变换器3部分组成,其中光伏DC/DC实现升压功能和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储能双向DC/DC实现功率可控的充放电,使系统并网有功为参与配电网优化运行的最优有功功率。DC/AC变换器稳定直流母线电压,实现有功、无功最优并网,同时检测负载电流,实现谐波补偿。基于配电网动态模拟系统构建实验平台,测试结果验证柔性并网光储系统工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高渗透率并网光储系统的工程应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黄静,陈道品,赵阳,彭飞进,唐琪[7](2016)在《分布式发电柔性并网装置电磁兼容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力系统中存在的电磁干扰(EMI)噪声问题,本文以一款分布式发电柔性并网装置的初步设计作为案例,从该系统中的传导噪声和辐射噪声在生成机理入手,探讨了各设备内以及设备间的噪声形成原因,并对其控制模块进行了标准的传导以及辐射测试,依据测试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噪声抑制原理给出了具体的传导噪声以及辐射噪声的抑制设计.(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期刊2016年04期)

高阳,曹宇,许傲然,代小敏,张博[8](2016)在《微电网柔性并网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微电网稳定性,防止微电网在紧急情况下并/离网失败,针对一种并网过程中控制功率平衡的附加策略进行研究。本文以分布式电源(蓄电池储能、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等分布式微电源)并网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微电网与大电网同期并列原理进行分析,提出微电源调节与功率平衡共同控制策略,实现多个微电源间不平衡功率的动态分配和柔性控制。本文通过仿真对柔性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可以实现微电网的并网/离网状态之间的快速平滑切换,提高微电网的供电质量,有效的减缓了微电网并/离网对大电网以及微电网本身造成的冲击。(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6年19期)

龚亚雄[9](2016)在《双馈式风力发电柔性并网系统的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人类当前依靠的化石能源终将耗竭,寻求可替代传统发电方式的新能源成为当务之急。风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环境友好的清洁可替代能源,使得风力发电成为新能源发电技术中最成熟、开发规模最大、商业化发展最好的发电方式。风能已成为我国电力系统增长最快的绿色能源和全球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随着风力发电单机容量的提高和控制技术的进步,风电也由单机式向并网型大规模集中风电场发展。其中,双馈式风电机组由于优良的运行特性且励磁变频器仅处理转差功率而使其成为风能资源开发领域中一种比较先进的技术,工业应用广泛。本文从分析双馈式风力发电并网特点入手,重点研究了双馈式风力发电空载并网与负载并网两种柔性并网方式,且对并网条件及并网后输送电能的过渡过程进行了研究。根据电网电压和发电机转速调节转子侧励磁电流,精确控制定子端电压,使它和电网电压一致。文章首先建立了双馈式风力发电机的数学模型、对等效电路以及能量流动关系进行了分析。根据坐标变换的思想,对双馈电机在静止叁相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与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推导。其次分析了同步风力发电机、异步风力发电机的刚性并网方式以及双馈式风力发电机的柔性并网方式。风力发电系统采用柔性并网方式时,能大大减小在并网时对电力系统产生的危害。最后,本文重点分析了双馈式风力发电空载、负载并网控制策略。两种并网方式,都采用的是定子磁链矢量定向控制技术,并建立了双馈式发电机磁链观测器。双馈式风力发电空载并网策略采用的是转子电流单闭环控制结构,通过电网电压计算出双馈电机参考定子磁链并对转子电流进行控制。双馈式风力发电负载并网策略采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结构,外环为定子电压环,内环为转子电流环。与空载并网相比,负载并网除了采集电网电压外,还需要采集定子电压和定子电流。对本文所述的理论控制算法,进行了Matlab/simulink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通过本文所述的控制算法,大大减小了并网时的冲击电流,能实现双馈式风力发电机组和电网之间的“柔性连接”。本文还对双馈式风力发电空载、负载并网系统的软件部分进行了设计,给出了空载、负载并网程序流程图。(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期刊2016-06-01)

于妍[10](2016)在《分布式光伏发电柔性并网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各种主电路拓扑结构和运行模式,论述了各种拓扑结构和运行模式下PWM DC/AC电力接口的工作状态和功率供给关系。重点针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双PWM DC/AC并网电力接口拓扑结构、运行模式进行了研究,对公共大电网侧PWM DC/AC功率平衡关系和有功、无功调节控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对交流微网侧PWM DC/AC逆变驱动控制进行了设计方法研究。针对交流微网侧叁相逆变电源PWM驱动控制信号生成方法,提出了“一个目标函数”,“叁个遵循原则”和“一个逻辑关系”的设计思想,并通过几个具体设计实例加以运用。针对公共大电网侧PWM DC/AC变送接口,提出了叁种运行工作模式,即分布式电源向公共电网输电模式、公共电网向储能系统供电模式和“调相机”模式。特别对上述前两种常用模式,在进行有功、无功平衡关系理论分析基础上,得出了有功、无功调节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法。最后,在MATLAB软件平台上对分布式电源并网低压穿越问题和提高低压穿越能力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和仿真试验。(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柔性并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考虑到并网偏差过大可能给半波长交流输电系统带来的隐患以及由于半波长线路的超长距离无法实现线路两端电网对并网参数的实时调节,同时考虑了未来半波长系统并网结构的多样性,设计了叁种典型半波长输电线路的并网结构,将柔性并网装置应用于多结构的半波长线路并网调节中。然后分析接入UPFC的半波长输电系统等效电路,研究了该柔性并网装置的适用性。并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采用的柔性并网装置适用于多种并网结构的半波长输电线路,能够大幅改善并网特性。该结果可为未来半波长输电工程的多结构并网控制提供相应的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柔性并网论文参考文献

[1].张哲原,李凌,丁苏阳,林湘宁,卓毅鑫.风电场柔性并网辅助系统及其优化模型[J].电网技术.2019

[2].闵晓晴,冯琳,李国杰,孙谊媊,于永军.含柔性并网装置的半波长输电线路多结构并网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8

[3].闵晓晴,冯琳,李国杰,孙谊媊,于永军.半波长输电线路柔性并网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8

[4].高仞.基于背靠背变流器的微网柔性并网接口控制策略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5].居鑫.双馈风力发电机组柔性并网及低电压穿越技术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8

[6].葛乐,袁晓冬,陆宣统,张益,周宇浩.柔性并网光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太阳能学报.2017

[7].黄静,陈道品,赵阳,彭飞进,唐琪.分布式发电柔性并网装置电磁兼容设计[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16

[8].高阳,曹宇,许傲然,代小敏,张博.微电网柔性并网控制策略[J].山东工业技术.2016

[9].龚亚雄.双馈式风力发电柔性并网系统的仿真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6

[10].于妍.分布式光伏发电柔性并网技术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6

标签:;  ;  ;  ;  

柔性并网论文-张哲原,李凌,丁苏阳,林湘宁,卓毅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