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松灵论文-王文博

静松灵论文-王文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静松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矮马,静松灵,氯胺酮,布托啡诺

静松灵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博[1](2019)在《静松灵-氯胺酮-布托啡诺复合对矮马麻醉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吸入麻醉在宠物诊疗中已成为主流麻醉,却并不适合在某些特殊品种马属动物以及其他大动物上的推广与应用。随着现代马业的发展,特别是马术俱乐部、游乐园及动物园的蓬勃兴起,中国饲养马的数量急剧增加。相对的与马相关的疾病也越来越多。部分马属动物特别是动物园动物,例如斑马、矮马、野驴等,由于野性大人们不能够轻易接近它们,因此对其进行麻醉时吸入麻醉和静脉给药都不易实现,而肌内注射麻醉是比较合适的方法。肌内麻醉可以在不接近矮马时,远距离用吹管的方式进行肌内注射麻醉药,保障了兽医人员和矮马的安全。但现临床就麻醉药物而言,仍没有一种单一的药物可供某些特殊品种马属动物选用,特别是斑马、矮马、野驴等这些非人类驯养的动物。复合麻醉是当今麻醉发展的主流,它可以使麻醉更加的平稳以及安全,在减少单一药量的同时其毒副作用也减少。本实验目的是选出一种较为安全、麻醉效果较好的用于矮马的复合麻醉方法,它不仅可以用于矮马的麻醉,也可以用于其他马属动物,如斑马、野驴等动物的麻醉,使马属动物的麻醉更加安全有效。实验选用3匹矮马,分别以静松灵1 mg/kg、氯胺酮5 mg/kg、布托啡诺34?g/kg剂量,混合后放入注射器内,吹管肌内注射,观察该复合药物对矮马的麻醉效果。麻醉前、给药后、给药后的各时间段对矮马体温(T)、心率(HR)、呼吸(RR)、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_2)进行监测,同时对麻醉前后的肝肾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肌酐(Crea)和血尿素氮(BUN)含量进行检测,观察静松灵-氯胺酮-布托啡诺对矮马麻醉效果及生理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本麻醉方案的平均倒地时间为12.33±4.04 min,平均苏醒时间为4.67±0.58 min,麻醉维持了80 min左右,在麻醉过程中矮马镇静、镇痛及肌松效果良好,能够达到外科麻醉第Ⅲ期2级,可以完成不太复杂的中等大小手术。矮马麻醉1.5 h后,体温从39.00±0.20℃下降到37.63±0.15℃。平均动脉压从112.67±3.06 mmHg下降到88.67±4.04 mmHg,收缩压从139.00±2.00 mmHg下降到109.00±3.61 mmHg,舒张压从99.00±4.36 mmHg下降到78.33±4.04 mmHg。血氧饱和度从98.67±0.58%下降到91.33±1.15%。呼吸频率从20.00±1.00次/min下降到12.67±0.58次/min。心率从56.33±1.53次/min下降到38.33±2.08次/min。肝肾生理指标没有出现明显变化。综合实验结果表明,静松灵-氯胺酮-布托啡诺复合麻醉对矮马心肺功能有一定抑制作用。对矮马呼吸循环系统虽然有影响但是影响轻微,并且在正常生理范围内变化。(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吴越[2](2014)在《静松灵对体外大鼠脑神经细胞的麻醉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以离体培养神经元细胞为研究模型,模拟麻醉过程中大脑皮层神经元所处环境,通过对神经递质及信号转导通路相关指标的测定,探究静松灵麻醉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效应机理,为进一步分析静松灵麻醉剂的作用机制,更合理地指导临床麻醉用药,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实验结果显示:原代培养大鼠脑神经细胞技术成熟、完善,可以作为麻醉机理研究的新型实验模型;LC-MS/MS检测神经递质方法可靠、准确性好、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以将该方法应用于静松灵麻醉剂的作用机制研究。不同浓度的静松灵麻醉剂对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分泌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5-羟色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有明显的升高作用;可以有效的降低兴奋型神经递质Glu和Asp的含量,使抑制型神经递质GABA的含量升高,Gly含量先下降再升高。在对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结果中,静松灵麻醉剂对Na+-K+-ATP酶与ca2+-Mg2+-ATP酶活性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对cAMP信号转导通路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得cAMP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对NO.cGMP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中,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的静松灵麻醉剂作用下,NO的含量、NOS的活性和cGMP浓度均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从而得出结论:DA和NE可能是静松灵麻醉剂产生麻醉作用的靶对象,静松灵麻醉剂对5-羟色胺类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5-HT1A受体和5-HT3受体来发挥的;Glu与Asp在麻醉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GABA能够参与静松灵麻醉机制,Gly在静松灵麻醉剂的麻醉机制中确切作用原理,有待进一步研究;Na+-K+-ATP酶和ca2+-Mg2+-ATP酶可能是静松灵麻醉剂产生麻醉作用的靶位之一,cAMP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静松灵的麻醉作用机制,静松灵麻醉剂对No-cGMP信号通路的抑制,可能是通过抑制a2-肾上腺素能受体所介导通路的活化来实现的。(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彭文毫[3](2012)在《以利福平为载体的静松灵兽药电极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制了以利福平(rifanpicin)为活性载体的静松灵选择性电极。该电极在pH 4.00~9.00的10-2mol/L NaCl的水溶液中,测定静松灵的线形响应范围为1.0×10-2~6.50×10-6mol/L,斜率为57.8 mv/pC,检测下限为5.01×10-7mol/L。电极响应快,重现性和稳定性好。(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2年19期)

刘宏社,赵稳刚,冯晓鹏,孙新刚[4](2012)在《扑杀病害奶牛时静松灵和敌敌畏联合应用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和牛结核病为人畜共患病,我国将"两病"规定为二类动物疫病。尤其是布病对人畜普遍易感,且经接触、空气、黏膜多途径传播、感染,疫情发生后,按照"检、杀、免、消"的防治原则,进行科学的果断处置,使疫情得到控制,对提高人口质量,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扑杀过程中,静松灵(Xylazi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和敌敌畏(DD-VP)的联合应用,成本低,省时省力,符合动物福利原则,虽不是完全的安乐死,但使动物痛苦得到了降低,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杂志》期刊2012年02期)

郑梓,王儒,刘海军[5](2011)在《减量使用静松灵麻醉剂在山羊胚胎移植手术中效果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静松灵麻醉制剂0.4mg·kg-1对300只健康山羊肌肉注射,记录麻醉的起效时间与麻醉时间,以观察减量使用静松灵麻醉制剂在山羊胚胎移植手术中的麻醉效果。结果表明,0.4mg·kg-1的注射剂量可以满足胚胎移植手术的需要,并且使用安全,在300只山羊的手术中无一例死亡。(本文来源于《天津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6期)

王贵波,丁明星,郑继方,罗超应,王东升[6](2011)在《电针复合静松灵麻醉对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探索新型的麻醉方法─电针复合静松灵麻醉对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将30只体重22~27kg的成年杂交山羊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0.5mg/kg静松灵组、2mg/kg静松灵组、电针复合0.5mg/kg静松灵组、电针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公母各半。分别在静松灵给药后0、1.5、24、48、96、168h采集山羊血液,测定血液指标。电针复合0.5mg/kg静松灵对山羊的麻醉效果(痛阈值)与2mg/kg静松灵的麻醉效果相当时,对所测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却比2mg/kg静松灵组小。电针复合静松灵麻醉是一种对山羊血液指标干扰较小的麻醉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1年11期)

王春华,蒋红,李慧[7](2011)在《用静松灵制剂改善黄牛破伤风症状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静松灵又名为2-4二甲苯胺噻唑,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研制的一种新药,具有镇静、镇痛、松肌作用,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药。笔者近几年经过对锦州地区23例黄牛的临床治疗和调查,发现此药对黄牛破伤风症状有较强的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1年04期)

魏丹,高利,张博,韩光,贾冰[8](2010)在《静松灵复合麻醉制剂对犬麻醉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静松灵复合麻醉制剂0.2 mL.kg-1对犬颈部肌肉注射,在麻醉前后对犬循环、呼吸功能进行监测,同时观察犬的麻醉效果。结果表明,静松灵复合麻醉剂具有很好的镇静、镇痛、肌松作用,麻醉效果确实。麻醉期间,对呼吸和心率具有轻微的抑制作用;血氧饱和度在整个监测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在90%以上。综合分析表明,静松灵复合麻醉剂可以满足犬临床常规手术的需要。(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11期)

王作洲[9](2010)在《静松灵作牛的化学保定药效果好》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甲苯胺噻唑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药物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新型兽用化学保定药,商品名为“静松灵”,经临床验证和作用机理的深入广泛研究,认为静松灵具有镇静、镇痛及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应用于牛的化学保定治疗,其用量小、显效快、作用可靠、维持时间随着剂量增加而(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杂志》期刊2010年05期)

张立永,尹秀玲,蒋禄峰[10](2010)在《水合氯醛、速眠新Ⅱ、静松灵对家兔心电图、心率、呼吸率和血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水合氯醛、速眠新Ⅱ、静松灵叁种麻醉药的比较研究,探讨对正常家兔心电图、心率、呼吸率和血压的变化范围。方法将5~6月龄的健康家兔20只随机分成Ⅳ组,分别为健康对照组、水合氯醛组(每公斤体重4 mL的剂量静脉注射)、速眠新Ⅱ组(每公斤体重0.03 mL肌肉注射)和静松灵组(每公斤体重0.2 mL肌肉注射)。采用RM6240BD多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待家兔安静后,分别在清醒状态和麻醉状态下,(本文来源于《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0-07-01)

静松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实验以离体培养神经元细胞为研究模型,模拟麻醉过程中大脑皮层神经元所处环境,通过对神经递质及信号转导通路相关指标的测定,探究静松灵麻醉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效应机理,为进一步分析静松灵麻醉剂的作用机制,更合理地指导临床麻醉用药,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实验结果显示:原代培养大鼠脑神经细胞技术成熟、完善,可以作为麻醉机理研究的新型实验模型;LC-MS/MS检测神经递质方法可靠、准确性好、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以将该方法应用于静松灵麻醉剂的作用机制研究。不同浓度的静松灵麻醉剂对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分泌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5-羟色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有明显的升高作用;可以有效的降低兴奋型神经递质Glu和Asp的含量,使抑制型神经递质GABA的含量升高,Gly含量先下降再升高。在对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结果中,静松灵麻醉剂对Na+-K+-ATP酶与ca2+-Mg2+-ATP酶活性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对cAMP信号转导通路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得cAMP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对NO.cGMP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中,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的静松灵麻醉剂作用下,NO的含量、NOS的活性和cGMP浓度均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从而得出结论:DA和NE可能是静松灵麻醉剂产生麻醉作用的靶对象,静松灵麻醉剂对5-羟色胺类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5-HT1A受体和5-HT3受体来发挥的;Glu与Asp在麻醉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GABA能够参与静松灵麻醉机制,Gly在静松灵麻醉剂的麻醉机制中确切作用原理,有待进一步研究;Na+-K+-ATP酶和ca2+-Mg2+-ATP酶可能是静松灵麻醉剂产生麻醉作用的靶位之一,cAMP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静松灵的麻醉作用机制,静松灵麻醉剂对No-cGMP信号通路的抑制,可能是通过抑制a2-肾上腺素能受体所介导通路的活化来实现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静松灵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文博.静松灵-氯胺酮-布托啡诺复合对矮马麻醉的效果[D].东北农业大学.2019

[2].吴越.静松灵对体外大鼠脑神经细胞的麻醉影响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

[3].彭文毫.以利福平为载体的静松灵兽药电极的研制[J].广州化工.2012

[4].刘宏社,赵稳刚,冯晓鹏,孙新刚.扑杀病害奶牛时静松灵和敌敌畏联合应用效果观察[J].畜牧兽医杂志.2012

[5].郑梓,王儒,刘海军.减量使用静松灵麻醉剂在山羊胚胎移植手术中效果的观察[J].天津农业科学.2011

[6].王贵波,丁明星,郑继方,罗超应,王东升.电针复合静松灵麻醉对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2011

[7].王春华,蒋红,李慧.用静松灵制剂改善黄牛破伤风症状的疗效观察[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

[8].魏丹,高利,张博,韩光,贾冰.静松灵复合麻醉制剂对犬麻醉效果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

[9].王作洲.静松灵作牛的化学保定药效果好[J].畜牧兽医杂志.2010

[10].张立永,尹秀玲,蒋禄峰.水合氯醛、速眠新Ⅱ、静松灵对家兔心电图、心率、呼吸率和血压的影响[C].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2010

标签:;  ;  ;  ;  

静松灵论文-王文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