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异化主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异化主题,对比
异化主题论文文献综述
韩亚蓓[1](2019)在《《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异化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两部作品都是巴尔扎克的作品,两部作品都讲述了父亲和女儿之间的故事,但是主题却发生了很大的异化。《高老头》中的父亲对待女儿是一味地付出的,甚至不惜倾其所有,而《欧也妮葛朗台》中的父亲则是非常的吝啬的,甚至对待自己的女儿也不例外,对待女儿非常残忍,为了金钱不惜毁掉女儿一生的幸福。本文对《高老头》以及《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异化主体进行了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主题、社会以及人性进行了对比。(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9年11期)
陈文娇[2](2019)在《论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异化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化是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重要主题,闻名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通过将生活细节夸张化处理,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在异化社会和个人物质欲望驱动下的异化人物。文章从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出发,探索其笔下荒诞的俄国现实社会,重点分析其小说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者和女性与男性这叁类异化关系。对契诃夫短篇小说中异化主题的讨论和分析,有助于理解其幽默小说和讽刺小说背后的思想内涵。(本文来源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彭蓓[3](2019)在《论石黑一雄《无可慰藉》的异化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化现象是一种与人本身活动对立的力量,是西方资本主义对人格影响的中心议题。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在作品《无可慰藉》的创作中,展现了他对于异化独到而深刻的思考。本文以《无可慰藉》为文本依托,以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话语为理论依据,探究他对现代性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建立一个平等自主的健全社会的希冀和探讨。(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卢丹[4](2019)在《从《可以吃的女人》看消费社会中的女性异化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化一词最早来源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指的是人们进行的宗教祈祷活动。到德国古典哲学时代,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赋予了异化哲学内涵。随着分工、交换、私有制的出现,马克思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异化概念引入了经济学的范畴,提出异化劳动理论。随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阿莉森·贾格尔等的关注。贾格尔修正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思想,提出性别异化理论,即女性的生存状态和自己的意识、本性、本质相背离。在消费社会中,女性异化现象被赋予时代内涵,即妇女遭受消费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的双重压迫,在主流社会中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作为加拿大久负盛名的女性主义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为了引发人们关于女性社会地位、思想和身体的思考,阿特伍德在《可以吃的女人》中揭露了这种消费社会的女性异化现象,展现了消费与女性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引发人们对女性被全面异化困境的思考,探索扬弃异化,实现女性解放的途径。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论题的提出及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部分阐述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性别异化理论、消费社会及异化、阿特伍德和《可以吃的女人》作品背景介绍。第叁章论文主体部分从女性异化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女性对异化的抗争这叁个方面对《可以吃的女人》中展现出来的消费社会中女性异化主题进行分析。具体从父权制意识形态、经济依赖、消费主义文化和生态危机四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从消费异化、身体异化、精神智力异化、工作及家庭领域的劳动异化、母职异化五个方面进行了表现形式的分析;从身体的自由、意识的觉醒、自我的重塑、两性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五个方面进行了扬弃异化途径的分析。第四章探讨了《可以吃的女人》中女性异化主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历史局限性;最后,结语部分对整个论文进行总结。本文将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性别异化理论和消费社会时代特点相结合,采取理论分析与文本细读的方法对小说中体现出来的女性异化现象进行分析,力求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和性别异化理论,丰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对我国女性异化现象的消除和女性解放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期刊2019-06-10)
赵娜[5](2019)在《《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异化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的异化观点认为,异化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以巴尔扎克两部代表作为例,通过拉斯蒂涅的"蜕变"和葛朗台的金钱欲望,揭露金钱关系下,人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并结合马克思的异化学说观点,畸形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的欲望膨胀催生了异化的存在。(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15期)
杨青[6](2019)在《《纠正》的异化主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 1959一)是美国当代着名小说家、随笔作家。他凭借小说《纠正》(The Corrections,2001)一举成名,获得了 2001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和沙龙图书奖,2003年布克奖和英国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纠正》是一部久违了的美国小说巨着,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认为《纠正》的巨大成就足可与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和德里罗的《白噪音》比肩。然而,这本内涵极丰富、研究价值极高的小说在国内并没有引起学者的重视。目前,学术界对《纠正》的主题研究还不够深入,尚未有人对其主题做专题性的研究或从异化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因此本文运用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比较文学等批评方法,从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四个方面去解读其异化主题,并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探讨《纠正》异化主题的形成原因。最后,本文还将探讨乔纳森·弗兰岑小说的社会批判性。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叁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从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叁个方面展开。第一章从资本主义制度、消费主义文化和科技叁个方面分析《纠正》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首先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的异化:私有制造成了立陶宛的贫穷、混乱和美国企业主的自私贪婪;立陶宛的民主选举充满了虚伪与血腥,群众只是被政客愚弄和利用的对象;货币拜物教使美国人民疯狂追逐金钱,把财富凌驾于人性之上;经济危机使人们陷入了饥饿与贫穷之中,给人留下了可怕的心理阴影。其次分析消费主义文化对人的异化,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人们贪慕虚荣、追求享乐,为消费而消费,成为物的奴隶。最后分析科技对人的异化,科技不仅成为人谋取私利、违法犯罪的工具,同时也不利于儿童的成长。第二章分析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本章分析了《纠正》中僵持的夫妻关系、有性无爱的情侣关系、不和的婆媳关系、对立的父子关系、疏远的胞亲关系和异常的情敌关系,僵持的夫妻关系表现为艾尔弗雷德的压迫和伊妮德的反抗、加里与卡罗琳的争吵与冷漠。有性无爱的情侣关系表现为沉迷性爱的奇普与贪恋享乐的朱莉娅、渴求性爱的丹妮斯与以性谋私的唐·阿莫。不和的婆媳关系表现为卡罗琳对伊妮德不满、伊妮德对卡罗琳的无视。对立的父子关系表现为艾尔弗雷德与加里的互不理解,阿伦、凯莱布对加里的排斥。疏远的胞亲关系表现为加里对奇普的冷漠和嫉妒、加里对丹妮斯的嫉妒和诽谤。异常的情敌关系表现为基塔纳斯对奇普的友善、奇普对基塔纳斯的依赖。第叁章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本章从自然资源的枯竭,自然环境的破坏污染,城市环境的破坏、危险物对人的摧残四个方面来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自然资源枯竭表现为能源危机和砂石资源短缺;自然环境的破坏污染表现为湿地破坏、植被破坏、水体污染和白色污染;城市环境的破坏表现为纽约的脏乱和圣裘德的破败;危险废物对人的摧残表现为氡污染和废弃建筑污染。第四章分析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在《纠正》中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主要体现在奇普的人格分裂、丹妮斯的人格分裂和罗宾的人格分裂上。奇普的人格分裂表现为不伦性欲与羞耻感的交织,丹妮斯的人格分裂表现为其双性恋人格,罗宾的人格分裂表现为同性性爱、婚外恋与宗教信仰的冲突。第五章探讨了异化主题的形成原因。《纠正》的异化主题形成一方面与乔纳森·弗兰岑的人生经历和其作为严肃小说家的责任感等个人原因有关,另一方面与传统伦理观的消解、消费主义文化的冲击、社会心理疾病的流行等社会原因有关。结语部分探讨了乔纳森·弗兰岑小说的社会批判性。《纠正》是一部现实主义之作,弗兰岑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美国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对人的压抑和摧残,呼吁建立一个绿色、和谐、健康的现代社会。(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姜迎[7](2019)在《霍尔顿:一个不合时宜的主人公》一文中研究指出《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于1951年出版的小说,至今影响深远。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十六岁青少年霍尔顿·考菲尔德叁天多噩梦般的历程。霍尔顿亲眼目睹了腐朽而堕落的城市生活以及人们的虚伪与假模假式。故事的叙述开始于由于考试不及格而要退学的他在潘西中学的最后一天,结束于他在一家疗养院接受治疗。在叁天的游荡里,霍尔顿面对社会的异化力量感到无比沮丧与困惑,他的情绪几近失控。然而,他没有选择屈服于这个异化的社会,而是勇敢地与其进行斗争。二十世纪中期,美国社会累积着许多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积累了大量财富,经济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市场和公众舆论成为人们无意识顺从的匿名权威。异化已经不仅仅是个别现象,而是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事实上,异化并不是现代才出现的现象,而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概念。结合异化理论在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异化的一般定义:异化表示人类自身活动的结果发展成为一种陌生的力量,监督并反对着他,而不为他所控制。异化的人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物体,一个商品,一个工具,他不能体会到自己是一个主动的执行者从而丧失了自我感。作为一个即将迈入成年人世界的青少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对于自己在这个世界的身份感到困惑。他拒绝按照这个世界设定好的规则生活,坚守他内心认为重要的东西。在这个市场导向的社会,当其他人都努力达到社会成功的标准,霍尔顿的梦想却是成为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保护纯真的孩子们免于被虚伪和假模假式的成人世界所污染。社会的异化力量使得他的内心充满困惑和冲突,他与周围的世界始终存在着一种疏离感。当其他人都努力适应现代社会的模式,他对自我的追寻和对异化的反抗使他成为了一个不合时宜的主人公。本文梳理了异化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以美国社会学家艾瑞克·弗洛姆的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聚焦《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异化主题。论文分析了小说所展现的叁个异化层面:标准化的教育,规范化的社会和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无处不在的异化力量下霍尔顿充满着矛盾和冲突的心理状态,最后聚焦于霍尔顿通过他毅然决然的逃离,对爱的坚守以及对自然的依恋对异化力量勇敢的反叛。本文通过分析一个十六岁青少年面对社会异化力量的心理历程和实际行动,总结了抵抗异化的更具实践意义的方式,以期对当代青少年有借鉴和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吴秋瑶[8](2019)在《麦克尤恩《追日》的异化主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当代最着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揭露社会现实和人类的伦理困境 而 着 称 并 受 到 高 度 重 视。其于2010年发表的《追日》以全球变暖为背景,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读者的关注。麦克尤恩在这部作品中将全球关注的气候变化问题与人们的道德困境相结合,反映了当代社会存在的生态和人文危机。以往对《追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主义和伦理学方面。相比之下,人们对这部小说异化主题的研究 则显得不够充分。本文以弗洛姆和马尔库塞的相关异化理论为基础来阐述小说中的异化主题。文章主要 从叁个方 面 来 分析小说中 的异化主题:人的自我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本论文由叁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概括并介绍了作者伊恩麦克尤恩及其作品、《追日》的文献综述、异化理论及中心论点、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正文分为四章包括第二章、第叁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第二章分析了人的自我异化主要表现为情感麻木和信仰的缺失。第叁章阐释小说中人 与 人关系的异化主要 体现在两个方面: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和扭曲的工作关系。第四章通过人对科技的过度依赖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两 方 面阐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第五章总结了当代人的过度贪婪,父权制社会的根深蒂固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盛行是导致《追日》中异化问题的主要原因。第六章为结论。本论文最后得出结论,异化这一主题贯穿于整部小说。当今社会,人们不断增加的贪欲使其成为一个失去情感和信仰的物质化存在。异化了的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反映了父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深蒂固。本文同时也表达了对人们生活现状的关注并呼吁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郑岚[9](2019)在《生存的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美国犹太裔作家之一,菲利普·罗斯的小说主要描述犹太身份、美国梦、现代和传统道德的冲突以及性爱。2000年,罗斯完成“美国叁部曲”的最后一部-《人性的污秽》。小说讲述浅肤色黑人科尔曼·西尔克的故事,他放弃自己的种族身份,伪装为犹太人最后导致自己的人生悲剧。小说和种族、黑人身份紧密联系,深刻揭示了隐藏的社会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对这部小说进行广泛的研究,然而鲜有人关注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弗洛姆认为在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严重的异化。本篇论文拟借助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剖析小说所表达的个人自我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和外部社会的异化。通过揭示普遍的异化现象进一步探讨小说中人物的生存困境。除导论和结论外,正文由叁章组成。第一章分析小说的自我异化,主要包括科尔曼的种族逃离、莱斯特扭曲的性格、德芬妮的生存困境和福尼娅贬低自我的人生。异化的人丧失与自己的联系,也与他人失去联系。他感觉已经失去与外界的创造性联系,感到沮丧和无能为力。第二章探讨小说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从家庭,爱情以及和周围人的疏离方面入手分析小说中人际关系的异化。异化不仅存在于自我,也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小说中人物的关系由于复杂的利益变得异化和扭曲。第叁章考察小说中外部世界的异化,分析政治和种族异化以及病态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4-01)
侯霞[10](2019)在《《艾利,狂热者》的空间叙事与“后异化”主题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空间叙事为理论观照,考察菲利普·罗斯的短篇小说《艾利,狂热者》的空间叙事特征与主题的关系。小说主人公艾利的视觉、听觉、嗅觉起到勾连物理空间之间以及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之间联系的作用,借此深刻反映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后异化"时期犹太移民身份认同危机和命运不可抗拒之主题。(本文来源于《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异化主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异化是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重要主题,闻名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通过将生活细节夸张化处理,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在异化社会和个人物质欲望驱动下的异化人物。文章从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出发,探索其笔下荒诞的俄国现实社会,重点分析其小说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者和女性与男性这叁类异化关系。对契诃夫短篇小说中异化主题的讨论和分析,有助于理解其幽默小说和讽刺小说背后的思想内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化主题论文参考文献
[1].韩亚蓓.《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异化主题[J].文学教育(下).2019
[2].陈文娇.论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异化主题[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3].彭蓓.论石黑一雄《无可慰藉》的异化主题[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4].卢丹.从《可以吃的女人》看消费社会中的女性异化主题[D].武汉轻工大学.2019
[5].赵娜.《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异化主题[J].名作欣赏.2019
[6].杨青.《纠正》的异化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7].姜迎.霍尔顿:一个不合时宜的主人公[D].华东师范大学.2019
[8].吴秋瑶.麦克尤恩《追日》的异化主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9].郑岚.生存的困境[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
[10].侯霞.《艾利,狂热者》的空间叙事与“后异化”主题关系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