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饱和非饱和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力学,电渗,排水,非饱和土
饱和非饱和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耀明,王柳江,刘斯宏,沈超敏,黄鹏华[1](2019)在《非饱和黏土的一维电渗排水解析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饱和土的电渗固结理论通常会高估非饱和状态下土体的电渗排水能力。基于流体质量守恒原理、Darcy定律以及电渗流方程,采用指数函数描述土水特征曲线及水力渗透系数与电渗透系数和吸力间的关系,建立非饱和黏土的一维电渗排水控制方程,推导孔隙水压力、体积含水率及排水量的解析方法,并开展试验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饱和电渗透系数与水力渗透系数比值(k_e/k_s)、减饱和系数(α)以及残余体积含水率(θ_r)对非饱和黏土电渗排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渗排水量随着饱和电渗透系数与水力渗透系数的比值以及减饱和系数的增大而增大,且均呈非线性关系;土体持水性对非饱和土体的电渗排水性状影响显着。所提出的解析解可为非饱和黏土的电渗排水设计及效果评价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2期)
宋亚萌,雷锋国,王成华[2](2019)在《基于灰关联度理论降雨不同非饱和参数边坡的渗透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定量研究降雨条件下边坡不同非饱和参数对边坡的渗透稳定性影响大小,根据Fredlund&Xing非饱和计算原理,利用Geostudio软件对某边坡在不同非饱和参数下的渗透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同时基于灰色关联度理论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上下监测点孔压随时间呈现在降雨时迅速增大在降雨缓慢减小的趋势,且在同一工况下,整体上下部监测点的孔压大于上部监测点的孔压;(2)边坡安全系数在降雨时迅速下降、停雨后缓慢下降,而且参数a越大,整体安全系数越大,但是当a=40 k Pa时整体安全系数有一个突然的陡降;参数m、n、k越大,整体安全系数也越大;(3)灰关联度敏感性大小排序为a>n>m>k。研究结果为定量化认识不同非饱和参数下的边坡渗透稳定性规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杨光昌,白冰[3](2019)在《基于颗粒物质热动力学理论的非饱和土热水力耦合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颗粒物质热动力学理论和混合物理论,结合改进的土水特征曲线(SWCC)模型,考虑温度和饱和度变化引发的颗粒层次能量耗散,提出了一个非饱和土的热水力耦合模型。该模型引入颗粒熵和颗粒温度的概念,通过构建热力学恒等式得出非饱和土非弹性变形的本构关系,并通过迁移系数和能量函数模型将非饱和土体的耗散机制与宏观的物理力学行为建立联系。基于该理论模型,研究了非饱和土的热水力耦合问题,通过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的对比,证实了模型的有效性。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具有描述非饱和土在不同温度和吸力下的固结和剪切特性以及非等温条件下的热体应变特性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修磊,陈洪凯,李金凤,杨超[4](2019)在《基于非饱和土强度理论的土质边坡浅层破坏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非饱和土强度理论,建立边坡内单元土体达到临界破坏状态的判别方程,提出土质边坡浅层失稳由上缘张拉区、中间主滑动区和下缘挤压区组成的"上、下缘顺坡曲面"组合破坏模式;论证了采用对数螺旋线描述上、下缘滑动体破裂面形态的合理性,并采用极限平衡理论建立了适用于非饱和土质边坡浅层破坏的稳定性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上、下缘顺坡曲面"组合破坏稳定分析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滑坡深度zw与中间主滑动区范围L2之间的变化关系;对于饱和土质边坡,内摩擦角和边坡坡度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非常小,土体黏聚力的影响则要大得多;对于非饱和土质边坡,土体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减小及边坡坡度的增大均会显着减弱边坡浅层土体的稳定性;土质边坡处于临界状态(安全稳定系数FS=1.0)时,随着土体饱和度的增加潜在滑坡体的破裂面逐渐向浅层迁移,说明降雨入渗导致饱和度上升的土质边坡更容易发生浅层失稳破坏;对于有限长度的土质边坡,无限长斜坡稳定分析方法得到的稳定安全系数偏于保守,考虑了滑坡体上、下缘力学作用的组合破坏稳定分析方法更为合理准确。(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武双兆,杨景院,周伍艺[5](2019)在《基于非饱和土理论的公路黄土边坡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豫西山区公路黄土边坡,采用非饱和土分析方法,以室内试验获得的黄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土水特征曲线为输入参数,利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坡度、坡高、气候参数等因素对非饱和黄土边坡湿度场分布和孔压场分布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各工况对公路非饱和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为黄土地区类似工程的边坡治理和安全防护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土工基础》期刊2019年01期)
郭江峰[6](2019)在《电液伺服阀滑阀级饱和理论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某一尺寸规格量级中一些输出流量相对较大的电液伺服阀,设计时必须考虑其功率放大级滑阀部分的流量饱和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建立电液伺服阀滑阀级考虑流量饱和的输出流量函数及流量曲线的理论线性度函数,得到了设计电液伺服阀时避免出现和减小流量饱和问题的理论依据。利用该结论对某一具有严重流量饱和问题的电液伺服阀进行了优化,设计了一新型号产品。通过与实际产品的对比,验证了该饱和输出流量函数公式的实用性及在产品设计生产时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9年03期)
邵凌峰[7](2018)在《降雨入渗条件下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非饱和土基坑边坡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降雨入渗是非饱和土基坑边坡失稳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其边坡失稳过程通常具有单向性、突发性和临界性。以沈北实验基坑为研究对象,运用尖点突变理论分析了非饱和土基坑在降雨过程中发生失稳破坏的临界含水量与临界降雨时间,同时根据基质吸力与含水量的现场监测数据,绘制并分析了非饱和土基坑边坡的水土特征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基坑安全系数取决于基坑土体的抗剪强度参数,实验基坑边坡发生突发性破坏的连续降雨时间是16h。(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8年S4期)
郑成成,马栋和,孙超伟[8](2018)在《基于饱和-非饱和土理论的病险土坝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病险土坝坝坡稳定分析中引入饱和-非饱和土理论,通过推导饱和-非饱和渗流统一方程和优选非饱和土的特征参数,提出了饱和-非饱和土理论的优化法来分析病险土坝的新思路,并结合工程实例对比分析仅考虑饱和土和考虑饱和-非饱和土的优化法两种理论下的病险土坝坝坡稳定的计算结果。结果表明:考虑饱和-非饱和土理论后,病险大坝加固前安全系数高出3.6%、加固后安全系数高出3.8%,同时可看出滑动弧面明显加深,说明了安全系数提高的合理性,因此考虑饱和-非饱和土理论的优化法用于病险土坝坝坡分析更为合理。(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8年12期)
赵永辉[9](2018)在《基于非饱和渗流理论的水电站泄洪雾化雨渗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西藏某水电站下游滑坡堆积体的工程地质条件,确定滑坡堆积体的泄洪雾化范围和降雨强度,建立滑坡堆积体的渗流与稳定性计算模型。其次,基于泄洪雾化作用时的非饱和渗流有限单元法,分析和研究了滑坡在泄洪雾化状态下的渗流场及稳定性,得出2方面的结论:一方面,泄洪雾化降雨在滑坡堆积体内的渗流具备2大明显特征,即渗流的阶段性和非线性渗流特征;另一方面,泄洪雾化降雨渗流特征决定了安全系数曲线具有阶段性。基于泄洪雾化降雨的渗流阶段性和非线性渗流特征,可以方便地判断泄洪雾化降雨渗流场的变化规律,以便准确指导工程实践。(本文来源于《浙江省水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1-18)
马俊超[10](2018)在《基于非饱和理论的超高填方路堤沉降与变形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填方路堤的沉降与变形问题已经成为高速公路建设中最首要的问题之一,论文从国内外对填方路堤沉降变形的研究现状入手,发现现有研究仅停留在填方高度较低或饱和填料的研究。因此,本文以厦沙高速叁明段超高填方路堤作为研究背景,其填料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非饱和理论出发对填方路堤的沉降变形问题进行研究。论文结合室内外试验掌握了研究区域地质背景及路堤填料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确定了路堤填料的最大干密度及最优含水率等关键参数;利用压力板仪、非饱和反压剪切仪对路堤填料的水土特性及非饱和强度变形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进行了不同初始条件、基质吸力以及质量含水率之间的多元回归分析,求解了路堤填料的非饱和强度参数,建立了非饱和路堤填料蠕变模型,分析了基质吸力对非饱和路堤填料的强度变形特性的影响;对构建的非饱和路堤填料蠕变模型进行二次开发,基于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厦沙高速超高填方路堤填筑阶段与运营阶段产生的沉降变形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将仿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数值仿真分析手段和二次开发的精度,分析基质吸力与压实度对超高填方路堤沉降变形特性的影响。主要得到的研究成果如下:1.探明了研究区厦沙高速公路叁明段超高填方路堤的工程地质背景,通过室内物理试验、矿物化学成分分析试验、微观结构解析试验、击实试验、渗透试验获取研究区路堤填料的基本性质,确定了路堤填料的最大干密度及最优含水率等关键参数。同时,对路堤填料进行改良试验研究,通过对比改良前后填料性质的不同,对路堤填料的路用性能做出评价。2.利用压力板仪试验对厦沙高速超高填方路堤填料的水土特性展开研究,结合非饱和土力学中常用来描述土体水土特性的叁种模型分别探讨了不同初始含水率以及不同压实度对路堤填料水土特性的影响,经过分析发现VG模型拟合出的水土特征曲线与试验数据更为贴合并可以充分的反映出路堤填料在不同基质吸力作用下的边界效应区、过渡区和残余区叁阶段特征;为了更好地研究非饱和路堤填料的水土特性,本文还对不同初始条件、基质吸力以及质量含水率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绘制不同初始含水率、不同压实度下路堤填料的水土特征曲面,通过麦夸特加上全局优化算法建立适用于超高填方路堤填料的水土特性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并反演其参数。3.利用GDS非饱和反压剪切仪对厦沙高速超高填方路堤填料开展非饱和强度试验,研究了不同基质吸力与不同压实度对路堤填料强度的影响,得出非饱和路堤填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并求解其非饱和抗剪强度参数。4.利用GDS非饱和反压剪切仪对厦沙高速超高填方路堤填料开展非饱和蠕变试验,研究了不同基质吸力对路堤填料蠕变特性的影响,分析了非饱和路堤填料的蠕变机理,求解了非饱和路堤填料的长期强度,计算路堤填料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强度损失率。建立了经典Burgers模型来分析路堤填料的非饱和蠕变特性,通过研究发现经典Burgers模型虽能较好的与试验数据贴合,但其在初始蠕变阶段往往达不到实际试验中的蠕变量就已经进入等速蠕变阶段了,且当土体处于蠕变稳定阶段时的蠕变速率也要大于实际试验中的蠕变速率。为此,论文在对蠕变基本元件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非饱和路堤填料的蠕变模型并将其得到的结果与经典Burgers模型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本文构建的非饱和路堤填料蠕变模型与经典Burgers模型的模型参数随基质吸力变化的规律是一致的,且本文所构建的非饱和路堤填料蠕变模型不仅拟合结果与试验数据可以很好的贴合,而且也可以很好的反映出路堤填料在初始蠕变阶段和等速蠕变阶段的特性。为了将本文构建的非饱和路堤填料蠕变模型应用于超高填方路堤的数值模拟计算中,论文推导出了非饱和路堤填料蠕变模型的有限差分形式,基于Visual Studio的开发环境利用C++语言对本构模型进行二次开发,生成了动态链接库文件并于FLAC~(3D)中成功加载运行。5.厦沙高速超高填方路堤进行现场监测,获得了超高填方路堤填筑期及工后300天的沉降数据。从填筑期的数据来看路堤填料的分层沉降随着填筑过程的推进不断增大,但沉降速率却不断减弱;而从工后沉降监测的数据来看,工后沉降阶段经历了加速沉降与稳定沉降阶段,与非饱和土体蠕变的规律相类似。6.基于FLAC~(3D)有限差分软件构建了厦沙高速超高填方路堤的实体地质模型,分别利用软件内置的摩尔库伦模型与二次开发的非饱和路堤填料蠕变模型对现场实际超高填方路堤的填筑过程以及填筑完成后300天路堤的沉降变形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将分析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比对,验证了数值分析手段与二次开发的适用性。7.从对超高填方路堤数值仿真分析的结果得出填方路堤的应力主要是由填料的自重引起的,地应力随路堤高度呈非线性分布,从上到下逐渐增大,而填方路堤所受的剪切应变则主要集中于路堤的坡面两侧;填筑阶段产生的竖向位移明显大于水平位移,每级填方路堤中部的沉降量均大于路堤两侧的沉降量,分层沉降的规律与填筑过程的推进息息相关。工后300天的累计沉降规律是以路堤顶部中心处为圆心向下形成一个椭圆状的集中沉降区域,而水平位移则主要集于路堤填土部分的坡面与坡脚附近。此外,基质吸力与压实度对超高填方路堤的沉降变形都有很大的影响,基质吸力与压实度越大超高填方路堤的沉降变形越小。基质吸力对于路堤填筑阶段最底层的填土影响较为明显而压实度则对表层填土影响较为明显;基质吸力的不同导致超高填方路堤的工后沉降变形有着很大的差异,基质吸力越小越容易发生不均匀沉降,路堤边坡的稳定性越低。基于以上研究为超高填方路堤的维护以及沉降变形的防治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8-11-01)
饱和非饱和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定量研究降雨条件下边坡不同非饱和参数对边坡的渗透稳定性影响大小,根据Fredlund&Xing非饱和计算原理,利用Geostudio软件对某边坡在不同非饱和参数下的渗透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同时基于灰色关联度理论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上下监测点孔压随时间呈现在降雨时迅速增大在降雨缓慢减小的趋势,且在同一工况下,整体上下部监测点的孔压大于上部监测点的孔压;(2)边坡安全系数在降雨时迅速下降、停雨后缓慢下降,而且参数a越大,整体安全系数越大,但是当a=40 k Pa时整体安全系数有一个突然的陡降;参数m、n、k越大,整体安全系数也越大;(3)灰关联度敏感性大小排序为a>n>m>k。研究结果为定量化认识不同非饱和参数下的边坡渗透稳定性规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饱和非饱和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王耀明,王柳江,刘斯宏,沈超敏,黄鹏华.非饱和黏土的一维电渗排水解析理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2].宋亚萌,雷锋国,王成华.基于灰关联度理论降雨不同非饱和参数边坡的渗透稳定性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杨光昌,白冰.基于颗粒物质热动力学理论的非饱和土热水力耦合模型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9
[4].李修磊,陈洪凯,李金凤,杨超.基于非饱和土强度理论的土质边坡浅层破坏稳定性分析[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9
[5].武双兆,杨景院,周伍艺.基于非饱和土理论的公路黄土边坡稳定性研究[J].土工基础.2019
[6].郭江峰.电液伺服阀滑阀级饱和理论及其应用[J].机床与液压.2019
[7].邵凌峰.降雨入渗条件下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非饱和土基坑边坡稳定性研究[J].施工技术.2018
[8].郑成成,马栋和,孙超伟.基于饱和-非饱和土理论的病险土坝稳定性分析[J].人民黄河.2018
[9].赵永辉.基于非饱和渗流理论的水电站泄洪雾化雨渗流特征研究[C].浙江省水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10].马俊超.基于非饱和理论的超高填方路堤沉降与变形特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