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理种群论文-于洪春,孙苓芙,席贤举,裴海英,庄宝龙

不同地理种群论文-于洪春,孙苓芙,席贤举,裴海英,庄宝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同地理种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猿叶虫,地理种群,杂交F_1代,滞育诱导

不同地理种群论文文献综述

于洪春,孙苓芙,席贤举,裴海英,庄宝龙[1](2019)在《温度和光周期对大猿叶虫不同地理种群杂交子一代滞育诱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研究光周期和温度对大猿叶虫3个不同地理种群及其杂交F_1代滞育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哈尔滨种群无明显温度和光周期反应,滞育率91.8%~100%;山东泰安种群和江西龙南种群光周期反应明显,给定温度和光周期下其滞育率分别为10.7%~100%和1.1%~100%。温度和光周期对大猿叶虫哈尔滨种群与泰安、龙南种群杂交F_1代诱导反应与亲本哈尔滨种群显着不同,具有明显温度和光周期反应,与亲本泰安种群和龙南种群温度和光周期反应相似,短光照抑制滞育,长光照诱导滞育,温度与光周期可协同诱导滞育发生,低温和长日照诱导大猿叶虫滞育,而高温和短日照则不利于滞育发生。两地理种群雌雄虫无论正交还是反交,杂交F1代滞育率差异均不显着,但均显着低于亲本哈尔滨种群,大多数温度和光周期下滞育率显着高于亲本泰安和龙南种群。研究结果预示大猿叶虫不同地理种群滞育现象复杂,对光周期和温度反应存在种内变异,滞育发生受雌雄基因共同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周学丽,杨路存,李桂全,董世魁,史德军[2](2019)在《扁穗冰草不同地理种群cpDNAtrnT-trnL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91份不同产地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L.)Gaertn)样品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研究。采用叶绿体cpDNA trnT-trnL直接测序的方法和邻接法(NJ)对91份扁穗冰草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物种水平上单倍型多样性(Hd)指数为0.608,核苷酸多样性(Pi)指数为0.00295;种群水平上Hd介于0~0.9722,Pi指数介于0~0.00749。分子方差分析表明,扁穗冰草大部分遗传变异(91.63%)发生在居群内,居群间的基因流(Nm=5.474)较高,群体内变异是扁穗冰草的主要变异来源;NJ树表明,受试的6个野生种群可分为4大类群。扁穗冰草的遗传多样性居群内遗传分化较大。(本文来源于《青海草业》期刊2019年03期)

叶长江,陈成,郑凌霄,刘啸,陶香林[3](2019)在《粉尘螨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粉尘螨不同地理种群进行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粉尘螨策略提供种群分子遗传学方面的依据。根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进行储藏物粉螨样品采集工作,应用系统地理学的分析方法,以线粒体COI基因序列为分子标记,分析粉尘螨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分化。扩增了2017年采集自中国3个省4个地理种群的37个粉尘螨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在COI基因709 bp序列中共检测到16种单倍型,物种水平的单倍型多样性(h)为0.847、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21 08,表明粉尘螨在物种水平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在种群水平上,安徽芜湖地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可能与其种群大小有关;AMOVA的结果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87.34%)大于种群内的遗传变异(12.66%),种群间遗传分化显着(P<0.001);中性检验结果表明芜湖地区的粉尘螨种群可能经历了历史的扩张;单倍型网状进化分析无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可能与面粉贸易有关。粉尘螨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丰富,种群间遗传分化明显,人为干扰可能导致其不同地理种群交流频繁。(本文来源于《安徽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黄光华,雷燕,马华威,冯鹏霏,杨慧赞[4](2019)在《罗氏沼虾不同地理种群亲本形态及繁育性能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表型性状优良的罗氏沼虾3个不同地理种群(孟加拉、越南、缅甸种群)的亲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形态差异及繁育性能,以期为该虾的优选优育和远缘杂交研究提供依据。试验结果:孟加拉、越南种群亲本的体长、体质量、卵质量之间无显着差异,但都显着高于缅甸种群;孟加拉种群雄虾的头胸甲占整个身体的比例显着高于其他两个种群(P<0.05),其雄虾的繁殖性状优于越南种群;越南种群抱卵虾的腹部较孟加拉种群的长而宽,表明越南种群的雌虾具有较优的抱卵空间优势,缅甸种群抱卵虾的腹部表现退化,趋于小型化;孟加拉种群、越南种群的单位面积育苗量分别较缅甸种群高11.7%、7.1%;越南种群子一代的体质量绝对增长量、特定生长率分别比缅甸种群高4.1%、5.2%,40、50 d体质量变异系数比缅甸种群高5.0%、24.7%。结果表明,孟加拉种群、越南种群表现出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性状好、生长速度快等特点,而缅甸种群表现出生长慢、性早熟、经济性状较差等特点,选用越南种群的雌虾与孟加拉种群的雄虾进行种内杂交选育,其子一代可以实现生产性能优势互补。(本文来源于《水产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4期)

尹辉,张波,荆瑞雪,曾凡江,牟书勇[5](2019)在《干旱区不同地理种群骆驼刺元素组成及表面结构特征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C)、氮(N)、磷(P)元素在植物各器官中的组成,及植物表面结构差异是其对外界环境适应性的重要表征。以干旱区3个地理种群骆驼刺(塔里木盆地策勒种群,吐鄯托盆地托克逊种群,准噶尔盆地阜康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植株各器官C,N,P元素组成的测定及表面形貌观测,对其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种群的骆驼刺,C元素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没有显着规律;N元素在叶片中含量最高,茎中最低;策勒种群和阜康种群的P含量,叶片中最高,茎与刺中差异不显着;但托克逊种群茎中P含量显着高于其他部位。(2)3个地理种群的骆驼刺叶中元素组成相比,策勒种群C,N含量均最高,托克逊种群C,N含量最低;3个种群叶片的P含量,C∶N,C∶P,N∶P值均没有显着差异。刺中元素含量相比,C含量没有显着差异;N含量阜康种群>策勒种群>托克逊种群。茎中元素含量相比,N含量差异不显着,但托克逊种群茎中P含量为其他两个种群的2倍,可能与托克逊土壤中高浓度的全N,速效N,速效P有关。(3)托克逊种群表皮极厚,蜡质非常致密,各器官气孔密度均高于其他两个种群;策勒种群比阜康种群叶表皮增厚,蜡质致密,但叶片气孔密度却减小;策勒种群和阜康种群茎与刺的气孔密度差异不显着。研究表明,策勒种群骆驼刺最适应当地环境条件:其叶片具有最高的C,N含量,且表面结构没有明显的干旱胁迫特征。托克逊种群表现出明显的干旱适应特征:其表皮增厚,蜡质致密,气孔密度增大,叶片C,N含量最低。虽然托克逊种群茎中P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地理种群,但3个地理种群骆驼刺叶片中C∶N,C∶P,N∶P比值保持恒定,C∶N=30.6±4.3,C∶P=357.4±49.9,N∶P=12.0±2.4,说明骆驼刺能够保持较高内稳性,这也可能是其在新疆各地广泛生存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呼晓庆,杨兆富[6](2019)在《基于线粒体COⅠ、Cytb和COⅡ基因的中国草地螟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中国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程度。【方法】采用PCR技术扩增中国西北和华北地区草地螟11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COⅠ,Cytb和COⅡ基因序列,基于其序列变异及单倍型贝叶斯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分析,探讨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分子系统发生关系及遗传分化程度。【结果】草地螟11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COⅠ,Cytb和COⅡ基因序列分别有24, 12和69个变异位点(分别占总序列的3.6%, 2.7%和8.8%),检测到的单倍型分别为22, 14和16个,单倍型多样度(Hd)分别为0.7600, 0.5842和0.7341,核苷酸平均差异度(K)分别为1.704, 0.752和3.997,不同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分别为0.004, 0.005和0.013。总种群的Tajima's D和Fu's Fs值皆不显着,表明草地螟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不明显,群体大小稳定。根据各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建立的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表明,各单倍型散布在不同的地理种群中,无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结论】草地螟各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间不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其遗传分化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阿依谢姆古丽·亚库普,安尼瓦尔·库尔班[7](2019)在《新疆亚洲玉米螟不同地理种群临界光周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新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不同地理种群在(27±1)℃的恒温条件下,光照时数为4~20 h之间时的光周期反应.结果表明,光周期和不同地理区域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有极显着性影响,两因素交互作用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有极显着性影响.焉耆、塔城、昌吉种群的临界光周期为LD14:10 h,乌鲁木齐、哈密种群的临界光周期为LD15:9 h.新疆不同地理种群亚洲玉米螟在光照时间时数为8~12 h之间时幼虫的发育历期最长,滞育诱导率最高.并且光照时数长于14 h时,随着光照时数的增加,反而幼虫发育历期缩短,滞育率降低.光周期和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负相关,即光照延长,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缩短.不同地理区域和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正相关,即北纬度升高,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延长.(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田小娟,唐艺婷,刘晨曦,张礼生,陈红印[8](2019)在《泛希姬蝽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泛希姬蝽Himacerus apterus(Fabricius)是半翅目姬蝽科中重要的天敌种类,本文旨在分析泛希姬蝽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情况。利用COI作为标记基因,使用DnaSP、Arlequin、MEGA等软件分析了中国4个省12个种群33个体的单倍型多样性、遗传结构分化、系统发育等。共发现19个单倍型,所有单倍型中仅H1为共享单倍型,为宁夏和陕西共有,且出现频率最高。总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0.913,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0.006,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4.083。Tajima's D=-0.853,P>0.100,表明泛希姬蝽未经过种群扩张。AMOVA分析表明种群内的分子变异大于种群间分子变异,变异比例分别为45.393%和36.594%,遗传分化指数均大于0.250,差异水平极显着。泛希姬蝽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宁夏与内蒙古、山西、陕西省分组间存在极度的遗传分化。种群间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无相关性,表明地理距离不是影响种群间遗传距离的重要因素。通过比较4个省采集点的环境特点,认为地区间基因流受限和气温、猎物的差异可能是影响遗传分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谢佳燕,颜渊,杨钰慧[9](2019)在《达氏鲌不同地理种群线粒体COⅠ基因遗传多态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对我国长江中下游达氏鲌天然种群的遗传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达氏鲌不同自然种群的遗传变异程度较低,基因多态性为0.412 3,核苷酸多态性为0.001 1。各群体间特有单倍型较少,多数个体分布于共享单倍型中。分子变异分析(AMOVA)表明,达氏鲌野生群体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群体间的变异为33.09%,丹江口种群解释了群体间该遗传变异组成的71.47%,其余的达氏鲌群体间无明显分化,种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动。达氏鲌自然种群的遗传组成可能与不同群体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水系间的相互连通,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基因交流,可能减弱了由地理距离产生的种群间的遗传差异。(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李苗苗[10](2019)在《内生真菌对不同地理种群中华羊茅抗旱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从青海和四川等地区采集的六个地理种群(ID 41、57、84、99、111和141)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为材料,在温室系统比较了感染内生真菌(endophyte infected,E+)和未感染内生真菌(endophyte free,E-)的中华羊茅在适宜水分(65%土壤相对饱和含水量,RSMC)和干旱条件(35%RSMC)下的生长、养分吸收、离子分布、光合作用、激素和生物碱含量等的变化,旨在探究内生真菌和地理种群对中华羊茅抗旱性的影响和调控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六个地理种群的中华羊茅E+和E-植株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生长表现不同。地理种群对植物的生长有显着影响,在水分适宜和干旱条件下,6个地理种群E+植株之间和E-植株之间生长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干旱条件显着抑制了部分植物的生长,比如与水分适宜条件相比,干旱条件下种群99E+植株的分蘖数、种群111和141E+和E-植株的地上部分鲜重和干重、种群41、57和141E+和E-植株的根鲜重和干重均显着下降(P<0.05)。内生真菌促进宿主植物在水分适宜条件的生长,六个地理种群E+植株的株高、分蘖数、干鲜重含量均显着高于相对应的E-植株(P<0.05);内生真菌也提高宿主植物的抗旱性,六个地理种群E+植株的部分生长指标显着高于相对应的E-植株(P<0.05)。2.六个地理种群的中华羊茅E+和E-植株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光合作用指标、叶绿素含量、气孔特性和内源激素含量也不同。地理种群对这些指标有显着影响(P<0.05),在水分适宜和干旱条件下,部分地理种群E+植株之间和E-植株之间的光合作用、气孔特性和内源激素均存在显着差异。干旱胁迫条件显着抑制了部分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叶绿素、部分激素含量和气孔开度,显着提高了气孔密度,比如与水分适宜条件相比,干旱胁迫条件下种群41、84、111和141的E+和E-植株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种群41和57E+和E-植株的叶绿素含量、种群111E+的CTK含量和种群99、111和141 E+和E-植株的上表皮气孔开度均显着降低(P<0.05),种群41、57、84、99和141E+和E-植株的上表皮气孔密度显着增加(P<0.05)。在水分适宜和干旱条件下,内生真菌对宿主植物的这些指标均有显着影响(P<0.05),比如在干旱条件种群41和111E+植株的净光合速率、种群99E+植株的气孔导度和41、99和111E+植株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显着高于相对应的E-植株(P<0.05),部分地理种群E+植株的叶绿素、气孔密度和开度、ABA、CTK和GA含量显着高于相对应的E-植株(P<0.05)。3.六个地理种群的中华羊茅E+和E-植株在不同水分条件下C、N、P元素含量以及Na~+、K~+、Ca~(2+)离子含量不同。地理种群对这些元素和离子的含量均有显着影响(P<0.05),水分适宜条件和干旱条件下,部分地理种群E+植株之间和E-植株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干旱条件显着降低了部分植株的C、N、P、Ca~(2+)含量,显着增加了K~+含量,比如与水分适宜条件相比,种群111E+植株的地下部分C含量、84E+植株的地上部分N含量、57E+和E-植株的地下部分N含量、111E+和E-植株的地上部分P含量、84E+和111E-植株的Ca~(2+)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种群99和111E-植株的K~+含量显着增大(P<0.05)。在水分适宜和干旱条件下,内生真菌对这些元素和离子的含量有显着影响(P<0.05),比如在干旱条件下,种群111 E+植株的地上部分P含量和Ca~(2+)含量均显着高于相对应的E-植株(P<0.05),种群111 E+植株的Na~+和K~+含量均显着低于相对应的E-植株(P<0.05)。4.六个地理种群中华羊茅E+植株的lolitrem B、peramine、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四种生物碱含量在水分适宜和干旱条件下均有显着差异(P<0.05)。水分适宜和干旱条件下,均有部分地理种群生物碱含量显着高于其它地理种群(P<0.05),但是两种水分条件下含量最高的地理种群不一致。水分条件对peramine含量无影响,但对lolitrem B和麦角碱含量有显着影响(P<0.05),与水分适宜条件相比,干旱条件显着提高了部分地理种群的lolitrem B和麦角碱含量(P<0.05),如干旱条件下种群57、84和99植株的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含量均显着高于水分适宜条件(P<0.05)。综上所述,虽然干旱胁迫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生理生化反应,但地理种群141植株的抗旱性优于其它五个地理种群,可利用这种群141进行下一步抗旱育种。而内生真菌与种群111和57共生时对宿主抗旱性的提高优于其它地理种群,可分离内生真菌菌株接种后进行抗旱育种。而上述生理生化的变化揭示了内生真菌主要通过促进宿主提高光合作用,增大气孔密度和离子含量,来提高了宿主的抗旱性。(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3-01)

不同地理种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91份不同产地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L.)Gaertn)样品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研究。采用叶绿体cpDNA trnT-trnL直接测序的方法和邻接法(NJ)对91份扁穗冰草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物种水平上单倍型多样性(Hd)指数为0.608,核苷酸多样性(Pi)指数为0.00295;种群水平上Hd介于0~0.9722,Pi指数介于0~0.00749。分子方差分析表明,扁穗冰草大部分遗传变异(91.63%)发生在居群内,居群间的基因流(Nm=5.474)较高,群体内变异是扁穗冰草的主要变异来源;NJ树表明,受试的6个野生种群可分为4大类群。扁穗冰草的遗传多样性居群内遗传分化较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同地理种群论文参考文献

[1].于洪春,孙苓芙,席贤举,裴海英,庄宝龙.温度和光周期对大猿叶虫不同地理种群杂交子一代滞育诱导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9

[2].周学丽,杨路存,李桂全,董世魁,史德军.扁穗冰草不同地理种群cpDNAtrnT-trnL多态性分析[J].青海草业.2019

[3].叶长江,陈成,郑凌霄,刘啸,陶香林.粉尘螨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9

[4].黄光华,雷燕,马华威,冯鹏霏,杨慧赞.罗氏沼虾不同地理种群亲本形态及繁育性能比较[J].水产科技情报.2019

[5].尹辉,张波,荆瑞雪,曾凡江,牟书勇.干旱区不同地理种群骆驼刺元素组成及表面结构特征的对比研究[J].生态学报.2019

[6].呼晓庆,杨兆富.基于线粒体COⅠ、Cytb和COⅡ基因的中国草地螟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分析[J].昆虫学报.2019

[7].阿依谢姆古丽·亚库普,安尼瓦尔·库尔班.新疆亚洲玉米螟不同地理种群临界光周期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田小娟,唐艺婷,刘晨曦,张礼生,陈红印.泛希姬蝽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J].环境昆虫学报.2019

[9].谢佳燕,颜渊,杨钰慧.达氏鲌不同地理种群线粒体COⅠ基因遗传多态性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9

[10].李苗苗.内生真菌对不同地理种群中华羊茅抗旱性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9

标签:;  ;  ;  ;  

不同地理种群论文-于洪春,孙苓芙,席贤举,裴海英,庄宝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