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审美习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北风俗,胡汉关系,女性,审美习俗
审美习俗论文文献综述
左洪涛[1](2017)在《论唐人前后期女性审美习俗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文学与历史文献、考古、绘画等方面,对唐代不同时期的女性审美习俗演变进行考察。唐人女性审美习俗演变与胡汉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以安史之乱为界线,安史之乱前,唐代流行北方胡人和北方汉族的女性审美风俗,以壮硕、长白为美。安史之乱后,特别是逃到南方的文人批判胡风,逐渐使全唐流行南方汉人以劲痩、长白为美的习俗。同时,从文献与文物出发,对"以胖为美"说进行驳斥。(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李德山,薛成城[2](2015)在《略论我国东北一种特殊的审美习俗——扁头》一文中研究指出扁头,就是通过人工的方法,即头骨人工变形,使头颅后部(枕部)变得偏平,以达到一种特殊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标准。在我国,扁头习俗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中,延续的时间则相当久远,是我国东北及北方重要的民俗之一。该文通过对扁头习俗的讨论,指出其为东夷族系特有的审美范式,一直流传于东夷及其后代的各个民族之中,影响十分深远,是我国一份独特的民俗文化遗产。(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再吾克·巴赫提亚[3](2015)在《多民族村落色彩审美习俗相互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实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物体和对象的色彩、轮廓线是构成视觉形象性状的必然条件。色彩在生活和艺术生活中的存在是广泛的。马克思说过:“色彩的视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不同的色彩对人的视觉作用是不同的,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如红、橙、黄具有温暖、热烈的感觉,人们称之为暖色。青、蓝、紫、白色具有寒冷、沉静的感觉,称之为冷色。色彩着于不同的对象上还会产生不同的轻重、软硬的质感。各民族受环境、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的影响,对色彩的感知、偏爱、崇尚有各自的特点,同时也会产生相互影响。本文以多民族村落阿维滩村为例,主要分析研究各民族色彩审美习俗的相互影响。本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起、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范畴和主要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阿维滩村各民族的色彩审美,包括:第一,哈萨克族的色彩观,从服饰的色彩审美、刺绣的色彩衬托、住宅的色彩表现来阐述哈萨克族的色彩审美。第二,汉族的色彩喜好,从喜庆中的色彩、丧葬中的色彩、色彩的权威象征分析汉族的色彩审美。第叁,通过艾德莱斯的色彩表达特征、庭院建筑装饰的色彩应用、对色彩的信仰挖掘,探讨维吾尔族的色彩审美偏爱。第四,以小白帽的色彩表达、商业经营中的色彩取向诠释回族的色彩倾向。第叁部分阐述阿维滩村各民族色彩审美的相互影响,如:色彩审美的相互渗透,色彩使用方法的相互补充以及审美经验的相互交流。第四部分阐述多民族村落色彩审美习俗的开放性和保守性。笔者认为多民族在长期杂居过程中,通过日常生活中彼此不断地接触和交往,必然会引起各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包括色彩民俗的相互影响。虽然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以及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的稳定性,各民族都保留着本民族的色彩审美习惯,但民族间文化的相互借鉴与交流,在相互交融、互为补充中,最终形成一个多民族文化和谐并存的状态。(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5-05-25)
王杰[4](2013)在《审美习俗、文化习性与自由治理——中国当代审美经验的理论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的文化研究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社会学、人类学、文艺学和美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文化研究都成为十分活跃的研究方法。由于文化研究的跨学科特征,也由于文化研究与消费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某种联系,在中国,文化研究具有了十分复杂多样的理论背景和多元化的价值立场。文章以中国当代审美经验的理论阐释为基本问题,就文化习性、审美习俗和自由治理在中国当代审美经验中的关系做一个基本的分析,回应托尼·本尼特教授《文化、历史与习性》所提出来的理论问题。(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家》期刊2013年12期)
曹成竹[5](2013)在《从审美习俗到话语实践:中国民间歌谣中的身体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精英文化中相对缺席的"身体",始终是民间社会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主题。歌谣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苦难、反抗的、世俗狂欢的民间,同时也是一个荒淫和缺乏规约的民间。只有充分发掘"身体"在民间审美习俗中的存在,我们关于中国社会身体文化的认识才更趋于完整。此外,应当从话语实践的角度思考这类歌谣的价值:一方面它们作为自然人性的艺术呈现,用固有的身体逻辑表达了对封建道德秩序的嘲讽和解构;另一方面,这类歌谣虽然传达了身体意识,却又遵从于话语秩序,从而成为主导文化构型的附属品。(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王雪莉[6](2012)在《从理学到审美习俗:论宋代服饰的流行时尚》一文中研究指出理学是宋代重要的社会思潮和思想体系,同时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也彰显出宋人独特的审美观。从南宋服饰的时尚消费现象入手,探讨理学从学术思想到审美习俗之间距离,进而说明理学对宋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实际并不像某些学者想像中的那么严重,过分强调国家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忽视服饰自身的发展规律会妨碍我们对服饰文化的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黑河学刊》期刊2012年06期)
王雪莉[7](2012)在《从学术到审美习俗:理学与宋代服饰文化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宋呈现的服饰风格迥异,学界往往以"开放"与"保守"等诸如此类的话语进行总结,更把宋代服饰一改大唐风尚转而趋向"保守"归责于理学。其实,理学家并没有要求服饰全面复古,复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事实上都是不可能的。如果说服饰衣着要符合礼制、等级制度森严是保守的话,那这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共性,而不是宋代理学赋予宋代服饰的特性。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宋代理学于当时社会生活的意义,对宋代服饰风尚给予更为理性的界定。(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2年S1期)
左洪涛[8](2012)在《安史之乱前后唐人审美习俗流变论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盛行“以(肥)胖为美”来审视人物、特别是女性的说法,流传颇广。该说主要来源于人们欣赏唐代宫廷绘画和仕女图后的感性认识。从笔者所检索的文献看,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时人论述,并无“以胖为美”或类似观点,相反在唐代文献中保留着不少以细瘦为美的资料,且以(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2-04-25)
李鸿鸽[9](2011)在《藏族民间建筑中的白石崇拜审美习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藏族在很久之前就有了白石崇拜的文化,墙面、房顶、窗台等能够供奉白石的地方都供上了白石,白石是保佑他们的天神,自然而然的成为藏区最美的颜色,藏族是一个崇尚白色的民族,他们对白色的偏爱使得藏地任何地方都能够见到白色。雪域的蓝天下白色被认为是最神圣最吉祥的颜色。白色的哈达,白色的海螺,白色的石头,白(本文来源于《神州》期刊2011年26期)
王大桥[10](2011)在《审美习俗的历史性和地方性——以孙悟空视觉形象的建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习俗是对特定族群审美经验的某种引导和约束,受地方性生产方式的影响,审美经验的形成受制于显性的审美习俗和隐性的情感结构。本文以中外文化对孙悟空视觉形象的不同构建为例,思考审美习俗的历史性和地方性。作为中国文化的审美符号,孙悟空视觉形象构成了绘画、戏剧、影视、动漫等视觉文本的多重叙事,欧美日韩等国家运用先进的影视技术和数字技术对孙悟空视觉形象进行演绎、塑形、改写和戏拟,在孙悟空多样化视觉形象的建构中,审美习俗是强大的制约力量。(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1年05期)
审美习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扁头,就是通过人工的方法,即头骨人工变形,使头颅后部(枕部)变得偏平,以达到一种特殊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标准。在我国,扁头习俗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中,延续的时间则相当久远,是我国东北及北方重要的民俗之一。该文通过对扁头习俗的讨论,指出其为东夷族系特有的审美范式,一直流传于东夷及其后代的各个民族之中,影响十分深远,是我国一份独特的民俗文化遗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审美习俗论文参考文献
[1].左洪涛.论唐人前后期女性审美习俗演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2].李德山,薛成城.略论我国东北一种特殊的审美习俗——扁头[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
[3].再吾克·巴赫提亚.多民族村落色彩审美习俗相互影响研究[D].新疆大学.2015
[4].王杰.审美习俗、文化习性与自由治理——中国当代审美经验的理论阐释[J].社会科学家.2013
[5].曹成竹.从审美习俗到话语实践:中国民间歌谣中的身体意识[J].民族文学研究.2013
[6].王雪莉.从理学到审美习俗:论宋代服饰的流行时尚[J].黑河学刊.2012
[7].王雪莉.从学术到审美习俗:理学与宋代服饰文化关系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
[8].左洪涛.安史之乱前后唐人审美习俗流变论略[N].光明日报.2012
[9].李鸿鸽.藏族民间建筑中的白石崇拜审美习俗研究[J].神州.2011
[10].王大桥.审美习俗的历史性和地方性——以孙悟空视觉形象的建构为例[J].文艺理论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