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烧制工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建筑废弃物,再生烧结页岩砖,烧结工艺
烧制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刘灏,朱基珍,黄秉章,黄榜彪,李青[1](2019)在《再生烧结页岩砖的烧制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建筑废弃物掺量30%的再生烧结页岩砖坯,设置不同的烧结温度、升温速率及烧成时间试验研究烧制工艺对再生烧结页岩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升温速率为1℃/min,煅烧温度控制在1050℃,烧成时间保持在4~10 h内时,再生烧结页岩砖的性能符合GB 5101—2003《烧结普通砖》规定的MU10要求,表明利用废弃混合料制备再生烧结页岩砖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新型建筑材料》期刊2019年11期)
何东平[2](2019)在《以黄河澄砂泥为原料的茶具制作与烧制工艺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甚至远古的陶制品及瓷器的创烧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当代传承下来的与茶有关的器皿很少,中原地区陶瓷制品中适合沏茶的陶材料制品及能量产的陶茶具在市场上更少。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盛产黄河澄砂泥,一直以来都用来制作澄砂泥砚,其烧制的茶具色彩丰富多彩,温润似玉,黄河澄砂泥材料的透气性与原材料中所含天然的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都符合茶器皿的特性。作者通过多年的技术探索,逐步总结出以黄河澄砂泥为原料的茶具器皿成型工艺与烧制工艺,解决了困扰业界多年的加工技术及成型工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借此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发利用澄砂泥这一历史悠久的原材料打下坚实基础。(本文来源于《大观(论坛)》期刊2019年10期)
郑仙水[3](2019)在《浅议南宋哥窑瓷器烧制工艺的研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宋哥窑瓷器是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是青瓷烧制史上一种珍贵的典范。恢复南宋哥窑瓷器的烧制的当前瓷艺界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文献研究、对龙泉窑址的考察,并结合青瓷烧制技艺进行实战研究探索,提出有效研究的叁大策略,对哥窑瓷研究具有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陶瓷科学与艺术》期刊2019年09期)
云丽颖,吴向阳[4](2019)在《陶瓷艺术材料的烧制工艺——烧制成型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陶瓷烧制工艺技术的探索,给陶瓷艺术烧制及创作带来的价值。了解陶瓷胎体及釉料烧制中的化学变化。科学掌握其基本性能,通过实验建立起自身工艺体系,更好地创作出当代陶瓷艺术品。(本文来源于《影像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李晓少,纪志平,刘景佳,李雷,吴彦欣[5](2019)在《搪瓷烧制工艺对冷轧搪瓷钢抗鳞爆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搪瓷烧制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采用罩式退火生产的超低碳冷轧搪瓷钢板贮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搪烧温度的提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试验钢搪烧后的抗鳞爆性能降低;钢板的第二相粒子越小,单位体积内数量越多,分布越弥散,抗鳞爆性能越好;搪瓷烧制会造成超低碳冷轧搪瓷钢的抗鳞爆性能降低,这主要是因为搪烧过程中发生了第二相粒子的回溶和长大,因此应该避免过高的搪烧温度和过长的保温时间。(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07期)
王建超,章泓立,王军良,林春绵[6](2019)在《河道底泥陶粒烧制的工艺条件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以河道底泥、污水污泥、黏土为原料制作陶粒的最佳烧制工艺条件,利用单因素实验对陶粒性能进行比较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以河道底泥烧制陶粒是可行的,预热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将影响陶粒的轻质化,烧结温度应接近陶粒低共熔点,通过改变烧结时间可获得不同类型陶粒。烧制高强陶粒时,在陶粒体系低共熔点温度环境下延长烧结时间比单纯提高烧结温度更恰当。以预热温度400℃、预热时间20min、烧结温度1 175℃、烧结时间25min为烧制条件制作的河道底泥陶粒具有良好的性能,堆积密度为620kg/m~3,表观密度为1 125kg/m~3,筒压强度约为0.7MPa,吸水率达36.27%。(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9年07期)
周宏建[7](2019)在《利用电镀污泥烧制陶粒的工艺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0引言电镀污泥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废物类别为HW17,主要来源于工业电镀过程产生的废水,再经浓缩、压滤等物理方法处理,出厂时含水率约在50%~70%。不同的电镀工厂,其电镀污泥中所含重金属含量及种类会有所不同,但主要包括铜、锌、镍等重金属化合物,灰分含量也较高。未经物化处理的污泥,其状态不稳定,在外界风化、雨淋等作用下,重金属离子很容易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给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传统处置方法主要包括固化技术、填海、堆放、生物法、回收重金属、铁氧体法、烧砖等。国内(本文来源于《水泥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张华珺[8](2019)在《现代柴烧陶艺发展历程及烧制工艺的田野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柴烧,是中国古代制瓷最主要的工艺技术流程,是泥、火、木在高温的窑炉中相互交融的产物。因其制作工艺复杂考究,烧制过程变化莫测,成色要求高,成品概率低而显得尤为珍贵,每一件柴烧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宝。从新石器晚期开始出现柴烧,到唐宋五大名窑,再到元、明、清时期的景德镇柴烧瓷窑,都在追求瓷器的精雕细琢、光洁华贵。随着现代人审美多元化的出现,现代柴烧器依然延续,对作品的要求亦有提高。现代柴烧工艺,不论日本,还是台湾、景德镇,再到建阳、建水,都形成了完整的工艺技术及审美体系。在现代柴烧工艺中,坯体往往不施釉,在瓷器上留下丰富的火痕、自然落灰、气泡和肌理成为了新的审美要求,为的是展现现代陶艺作品最淳朴、最真实的造型艺术语言。(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赵媛媛[9](2019)在《基于黑陶渗碳烧制工艺的创作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方水土成就一方工艺,并带着本土气息源远流长,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曾说:“工艺之美尤其最有地方特色,它们是特殊地方的特殊材料的产物,每一个都是大自然的恩赐。”黑陶“生于”山东龙山,所用材料取自赖以生存的黄河沉积之泥,运用独特的“渗碳烧制”,形成了强有力的地方特色并冠以地名,称之为“龙山文化”。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已达到顶峰,而这样独特的文化符号应被深度挖掘,成为与时代接轨的传承。而怎样运用这优秀的工艺并良好的传播,则需要创作者用心去理解体会工艺本身的生命,将其升华为灵魂所向往的深度,如同黑格尔所说“只有在艺术和宗教与哲学处在同一境界,成为认识和表现神圣性,人类的最深刻的旨趣以及心灵的最深广的真理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时,艺术才算尽了它的最高职责”。于是,创作成为一场心灵的叩问,并通过合适的工艺“诉说”。“创作须情感,至少总得发点热”—鲁迅,笔者将此次创作作为情感表达的“诉说”方式,进行着一场灵魂的修复,并借此达到自我实现的祈愿。“告别”曾经成为笔者某段时期情绪爆发的导火索,灰色气氛蔓延充斥,与黑陶强烈还原的“渗碳过程”极为相似,于是,将此工艺作为创作基调,承载笔者的内心,换言之,形成了更为独特的“地方性”,这个地方叫做“心灵”。希望观者用心感受的同时,敬畏工艺的流传与生命。(本文来源于《山东艺术学院》期刊2019-06-01)
侯鑫宇,吴光亮[10](2019)在《搪瓷烧制工艺对DC01EK搪瓷用钢组织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DC01EK冷轧搪瓷钢进行了析出物分析及抗鳞爆敏感性测试。采用电阻炉模拟搪瓷烧制工艺,研究了不同的烧制温度对实验钢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面, DC01EK搪瓷用钢材料中析出物主要为TiN,且存在着弥散分布的Ti (C, N)。经过模拟搪瓷烧制后,组织没有明显变化,随着搪烧温度的升高,铁素体晶粒尺寸呈增大趋势,珠光体含量降低,钢中大颗粒析出物逐渐消失。实验钢中添加了钛元素来增加钢中氢陷井数量,氢渗透时间明显大于临界值,抗鳞爆性能达到指标,经过模拟搪烧后,抗鳞爆性能降低,且随着搪烧温度越高降低效果越显着。(本文来源于《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烧制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甚至远古的陶制品及瓷器的创烧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当代传承下来的与茶有关的器皿很少,中原地区陶瓷制品中适合沏茶的陶材料制品及能量产的陶茶具在市场上更少。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盛产黄河澄砂泥,一直以来都用来制作澄砂泥砚,其烧制的茶具色彩丰富多彩,温润似玉,黄河澄砂泥材料的透气性与原材料中所含天然的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都符合茶器皿的特性。作者通过多年的技术探索,逐步总结出以黄河澄砂泥为原料的茶具器皿成型工艺与烧制工艺,解决了困扰业界多年的加工技术及成型工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借此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发利用澄砂泥这一历史悠久的原材料打下坚实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烧制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1].刘灏,朱基珍,黄秉章,黄榜彪,李青.再生烧结页岩砖的烧制工艺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9
[2].何东平.以黄河澄砂泥为原料的茶具制作与烧制工艺探索[J].大观(论坛).2019
[3].郑仙水.浅议南宋哥窑瓷器烧制工艺的研究策略[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
[4].云丽颖,吴向阳.陶瓷艺术材料的烧制工艺——烧制成型篇[J].影像技术.2019
[5].李晓少,纪志平,刘景佳,李雷,吴彦欣.搪瓷烧制工艺对冷轧搪瓷钢抗鳞爆性能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9
[6].王建超,章泓立,王军良,林春绵.河道底泥陶粒烧制的工艺条件及性能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
[7].周宏建.利用电镀污泥烧制陶粒的工艺设计[J].水泥工程.2019
[8].张华珺.现代柴烧陶艺发展历程及烧制工艺的田野调查[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9
[9].赵媛媛.基于黑陶渗碳烧制工艺的创作实践[D].山东艺术学院.2019
[10].侯鑫宇,吴光亮.搪瓷烧制工艺对DC01EK搪瓷用钢组织性能的影响[J].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