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清初遗民诗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初,陈子升,遗民情结,诗风
清初遗民诗人论文文献综述
李婵娟[1](2018)在《清初岭南诗人陈子升的遗民情怀与诗风》一文中研究指出陈子升是明清之际岭南较有影响且创作风格鲜明的遗民诗人。他的《中洲草堂遗集》具有丰富的文本意义。首先,他的诗歌充满了麦秀黍离之悲,展现出沉郁的故国情怀;其次,他的诗歌洗尽铅华,波澜独老,体现出凄沧的遗民心态;再次,他以诗歌为生命寄托,转益多师,风格多样,体现出独特的诗学追求。其创作成就对于探析遗民诗歌及研究明清易代之际的诗风嬗变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来源于《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卢高媛[2](2018)在《略论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变迁——以遗民诗人集会唱和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诗人集会唱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也是研究清代诗歌的一个新的切入点。各类集会唱和伴随着遗民诗人的一生,从这些集会唱和的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出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在甲申事变、南明灭亡和己未"博学鸿儒科"叁次事件后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侯晶[3](2018)在《清初山左遗民诗人的创作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初山左诗坛呈现出"本朝诗人,山左为盛"[1]的鼎盛之势,此时期的遗民诗人更是俊逸纷出。清初山左遗民诗人群体在诗歌流变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受齐鲁文化的影响,其在诗歌创作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创作特征。他们标举以齐气为特色的齐风,主张"重开诗世界,一洗俗肝肠"[2]的诗学崇尚,以建构自己的诗学理论。清初山左遗民诗人在经历山河破碎后,对于诗歌创作有着更为开阔的视野和通透的观察,他们的诗歌风格中时常透露出对国破家亡的悲凉之情,有时又寄情于山水之间,带有隐居山林的浩然之气。(本文来源于《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王若诗[4](2017)在《清初诗人遗民情结的文化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之际,风云变幻,士人群体的生存环境空前恶劣,生存困境与遗民情结构成他们共有的生命体验。易代之际的诗人感慨身世,怀念故国,文人复杂幽微的心绪,与其内外交困的人生境况交织熔铸,体现在清初诗人对生死两难、出处行藏、人伦范式与时代困局等问题的文化反思和诗学主题之中。而儒道"逸"的思想和佛教禅宗"空"的境界,当是这种遗民情结主要的文化根源。(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贾菲菲[5](2017)在《清初遗民诗人方文及其《嵞山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朝代更迭时总会产生大量遗民,宋明尤为明显。明亡后,大批遗老守节不仕新朝,借文字抒怀,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诗集繁多。方文作为遗民的中坚力量,创作的《嵞山集》具有浓厚的遗民情怀,其诗歌不仅展现了当时的诗坛风貌,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因此其诗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从不同方面对方文的情况进行了论述。第一章引言,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叁个部分对方文及其《嵞山集》进行了介绍。研究意义从历史意义、文学评价、个案意义叁个方面去探究。研究现状主要分为考察专着和论文两部分。研究方法采用知人论世、文献互证、以诗证史叁种方法。第二章,论述桐城文化。桐城文化主要是由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部分组成。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良的人文文化,对方文性格的形成和学识的积淀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桐城形成了诗礼相传、学风浓厚的文化传统。因此在易鼎之际,该地涌现出了一批德行高洁不肯屈膝新朝的仁人志士。方文正是在此影响下,形成了冰清玉洁般的人格。第叁章,对方文的家世生平进行了梳理,同时还对其交游进行了考证。方家始祖方德益自休宁迁往桐城后,便世代栖身于此。少年时方文聪颖非常,青年时参加科考惜未中,其后社会动乱拒绝仕清,一直奔波于外,结识诸多好友,晚年客死芜阴。其中,交游考是考证方文行踪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家人亲属、在朝为官、遗民故老叁个方面对方文的交游情况进行考证,由此也展现了方文当时的生活状况。第四章,介绍了方文的诗歌内容。方文作品《嵞山集》存诗两千六百多首,内容丰富,体制兼备。本章将内容主要分为民生诗、思亲怀友诗、纪游酬赠诗、象征咏物诗和闲适诗五大方面。这些诗歌不仅将战乱生活中的庶黎之苦表现了出来,更将遗民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恳切哀婉地表达出来。第五章,方文的诗学观及诗歌的艺术特色。方文诗歌前期多学杜甫,诗歌沉郁顿挫,后期专学白乐天,诗歌朴素简洁,通俗易懂。在杜白诗歌影响下,诗歌清丽自然,具有史诗价值。表达方式的丰富也使其诗歌情感自然流露,毫无造作。在清初诗坛上树立起独具一格的“嵞山体”。结语,对方文的诗歌以及品格进行总结,肯定了其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人格的魅力。(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李娜[6](2016)在《清初滇遗民诗人陈佐才“雪峰诗社”考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雪峰诗社"诞生于康熙年间大兴"文字狱"之时,全国文坛悄然无声。"雪峰诗社"的成立,在全国,是一件令人震惊的壮举;在云南,则是当时文坛的一件盛事。"雪峰诗社"的发起人为明遗民陈佐才,核心成员有徐宏泰、张以恒、彭印古等,该诗社成员大多为遗民或隐士,其诗歌创作也多为酬答赠别、怀古悼念、山水风物等。对"雪峰诗社"进行梳理,有助于还原其在滇南文坛的地位和影响。(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6年10期)
李娜[7](2016)在《清初滇遗民诗人陈佐才交游考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陈佐才作为明末清初滇西一带声名较着的遗民诗人,其交游活动甚广。考察陈佐才的诗歌及他人着述,可知其交游对象主要有知名僧人、明末遗民及隐逸文人,他们之间的交游是明末清初滇南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期刊2016年09期)
夏爽[8](2016)在《清初遗民诗人诗歌中的柳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古典诗词领域,柳的内涵主要包括惜别与眷恋、惜春伤春与时光易逝、羁旅行役与游子思归等方面。但清初遗民诗人诗歌中的柳,却表现出与前代截然不同的拓展性:与前代相比,以"秋柳"入诗的现象较为普遍;柳与诗人情感世界的关联更为密切;对柳的细致刻画和描摹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深刻的历史感;"章台柳"在遗民诗中有了新的内涵。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与明清易代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清初遗民诗人的"柳诗",有着其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李忠明,朱涛[9](2016)在《诗人徐巨源之死与清初遗民生存环境论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初遗民虽拒绝与满清政权合作,但大多与政府官员尤其是贰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还往来甚密。但是,也有一些遗民坚守节操,对贰臣持论严苛,徐巨源就是其中着名的代表。巨源之死于非命,无论是死于李明睿买凶刺杀还是熊文举假手盗贼,或是其他原因,其悲剧结局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清初严守气节、拒绝和解的遗民,不但面临着清廷政治、经济上的威逼利诱,而且会被掌握权势的贰臣们打击、排挤,甚至生命都无法保障,生存环境极为恶劣。这反过来说明,清初很多遗民主动或者被动与贰臣们交往,其中有着极为复杂的深层原因。(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李婵娟[10](2015)在《清初岭南遗民诗人集结的文化因素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遗民诗人群的出现是清初岭南文坛值得关注的现象,其形成受到岭南地域文化的影响,具体包括岭南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移民文化、重诗的风气及易代之际的政治环境。此外,岭南理学新派与经世思想的推动、遗民先贤生存智慧及本地结社文化之熏陶也是清初岭南遗民诗人群形成的深层原因。(本文来源于《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清初遗民诗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清代诗人集会唱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也是研究清代诗歌的一个新的切入点。各类集会唱和伴随着遗民诗人的一生,从这些集会唱和的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出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在甲申事变、南明灭亡和己未"博学鸿儒科"叁次事件后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清初遗民诗人论文参考文献
[1].李婵娟.清初岭南诗人陈子升的遗民情怀与诗风[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卢高媛.略论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变迁——以遗民诗人集会唱和为中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侯晶.清初山左遗民诗人的创作特征[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8
[4].王若诗.清初诗人遗民情结的文化反思[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5].贾菲菲.清初遗民诗人方文及其《嵞山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6].李娜.清初滇遗民诗人陈佐才“雪峰诗社”考略[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
[7].李娜.清初滇遗民诗人陈佐才交游考略[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
[8].夏爽.清初遗民诗人诗歌中的柳意象[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9].李忠明,朱涛.诗人徐巨源之死与清初遗民生存环境论略[J].江苏社会科学.2016
[10].李婵娟.清初岭南遗民诗人集结的文化因素考察[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