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粘塑性论文-袁璨

高温粘塑性论文-袁璨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温粘塑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Mg-6Gd-5Y-0.3Zr稀土镁合金,热变形行为,本构模型,热挤压

高温粘塑性论文文献综述

袁璨[1](2019)在《Mg-6Gd-5Y-0.3Zr稀土镁合金高温粘塑性本构建模及热挤压组织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镁合金作为目前常用结构材料中最轻的金属,在地球上的储量也丰富。目前镁合金在汽车,航天航空,以及3C行业都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但镁合金的工程应用范围依然十分有限。主要是因为其强度较低,塑性成形性能较差,抗蠕变性能较差,抗腐蚀性能较差等性能上的缺点,限制了其在工程上的应用。富稀土镁合金不仅具有相对良好的综合性能,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本文以Mg-6Gd-5Y-0.3Zr稀土镁合金为主要研究材料,研究了其热处理过程中材料的组织及性能的演变。通过Gleeble-1500D热模拟实验机分析了镁合金在不同变形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及微观组织形貌。基于位错理论建立了耦合多个微观组织内变量的统一粘塑性本构模型。使用ABAQUS模拟不同温度下镁合金的挤压工艺。结果表明:铸态的Mg-6Gd-5Y-0.3Zr稀土镁合金主要由α-Mg基体,Mg_5(Gd,Y)共晶相以及富稀土相组成。在固溶过程中,Mg_5(Gd,Y)共晶相不断溶解进Mg基体中,同时也有稀土原子聚集在一起形成小的第二相粒子。经过固溶处理后的镁合金,室温抗拉强度与高温抗拉强度皆略有提升,室温及高温延伸率较铸态镁合金相比皆提升了近一倍。在材料热压缩实验过程中,应变速率与温度皆对材料的流动应力有所影响。随着变形温度的增加及应变速率的下降,材料的流动应力逐渐下降,再结晶体积分数增加,平均晶粒尺寸下降。当变形温度及应变速率一定时,随着应变量的增加,材料的再结晶体积分数增加,平均晶粒尺寸下降。建立的本构模型能够很好的描述Mg-6Gd-5Y-0.3Zr稀土镁合金在热变形过程中的位错密度,再结晶及平均晶粒尺寸的演化过程。流动应力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844,平均相对误差值为6.27%。能够准确的表达Mg-6Gd-5Y-0.3Zr稀土镁合金在单向压缩过程中的粘塑性流动及微观组织演变特征。用ABAQUS模拟材料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热挤压过程中的组织分布特点,其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材料在热挤压过程中的组织演变。(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杨勇,罗鸣,邓文彪,韩成,李文拓[2](2018)在《高温高压深层粘塑性泥岩综合提速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南海西部地区莺琼盆地高温高压井钻井速度,加快我国海上高温高压勘探开发进程,开展了高温高压深层泥岩综合提速研究。通过高温高压地层破岩机理研究及分析钻井速度因素,总结造成机械钻速低的根本原因,并针对研究区块泥岩盖层地质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从钻井液性能优化、近平衡钻井、液力提速马达应用和钻头优化等方面进行提速,基本形成一套高温高压深井综合提速技术。该技术经过多口井现场应用,取得显着效果,同比机械钻速提高了约1.92倍,作业周期降低了43%,成本也降低了近43%,减少了井下复杂情况发生率并提升作业效率,保障了南海高温高压气藏的勘探开发优快发展,可进一步在类似区域推广实用。(本文来源于《内江科技》期刊2018年02期)

[3](2017)在《钢铁材料高温粘塑性变形工艺理论及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1前言近年来,连铸坯断面开始向大型化发展,大断面连铸坯多采用低拉速浇铸,铸坯凝固速率不仅大大降低,而且随着断面的增宽加厚,其内部冷却条件明显恶化,导致铸坯芯部缩孔、疏松及偏析缺陷愈加严重。轻压下技术由于压下能力的限制,无法有效地消除大断面铸坯芯(本文来源于《世界金属导报》期刊2017-04-04)

李天祥[4](2016)在《C-Mn钢高温粘塑性轧制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厚规格钢板广泛应用于民生和装备制造等领域,但是传统厚板轧制生产中存在能耗高、生产效率低的缺点,尤其在利用连铸坯生产时难以达到足够的芯部变形,不能充分改善芯部疏松、缩孔等缺陷。近些年提出了一种新的工艺形式,在连铸机末端设置大压下轧机。连铸坯在凝固点附近温度的完全奥氏体区发生轧制变形,此时钢铁材料变形能力强,并且可以节省能源、提高铸坯芯部质密性。本文重点结合了 C-Mn实验钢高温流变研究结果和有限元计算思想,对比了相同压下条件下,新的轧制工艺与常规轧制第一道次的相关参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MMS200实验机完成了变形温度为1200-1400℃,应变速率为0.1-10s-1的高温压缩实验,得到了应力应变数据,为模型建立和工艺窗口的确定奠定基础。(2)利用应力应变数据,建立了峰值应力峰值应变的函数表达,标识了热变形激活能为332.376 kJ·mol-1。分别从表观角度和动态回复及动态再结晶理论角度建立了高温粘塑性本构模型,用来描述了金属高温流变的性质。经过误差分析理论模型不仅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还能从理论角度反映热变形中动态回复动态再结晶的本质。(3)绘制了实验钢功率耗散图和变形失稳图,确定了实验钢高温粘塑性变形工艺窗口。高温大压下变形条件下,应选择较高的变形温度且低于0.2s-1的应变速率,这能够保证变形中动态再结晶过程的充分进行并且避开变形失稳区。从而证明了连铸与大压下轧机直接衔接的形式有利于控制变形发生在较合理的工艺区间。(4)通过对两种工艺的模拟计算结果的对比,高温大压下轧制中轧件平均温度较高,变形容易,轧制力低;高温大压下轧制变形区内能够产生更大的轧件心表温差,促进轧件心部产生更大的变形量,有利于改善铸坯芯部质量。从而体现了高温大压下轧制工艺“低能耗、高质量”的生产特点,解决了常规工艺芯部变形不足的缺点。(5)结合新工艺计算结果,分析了的轧件边部裂纹、轧辊升温的情况。对比了立辊平辊交替轧制和平辊立辊交替轧制过程中边角裂纹的演变过程,发现立平交替轧制可以促进高温大压下工艺轧件角部裂纹愈合。(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6-06-01)

[5](2015)在《钢铁材料高温粘塑性变形工艺理论及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高品质钢材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钢铁材料的内在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海洋、交通运输、能源和重大装备、基础零部件等领域作为钢铁材料开发与应用的发展重点,为钢铁行业发展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本文来源于《世界金属导报》期刊2015-07-28)

邱博,阚前华,康国政,梅作舟,谢瑞丽[6](2014)在《Ti-6242S钛合金高温循环粘塑性行为有限元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ANSYS提供的粘塑性流动准则下的双线性各向同性硬化本构模型,考虑材料参数的温度相关性,通过单个单元有限模型对4种温度下施加相同平均应力和不同应力幅值的应力循环工况进行有限元模拟。实验与模拟结果的对比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的地模拟高温450℃以下Ti-6242S钛合金粘塑性变形的循环累积。此外,由于该模型没有考虑循环过程中背应力的演化,对滞回环的预测不够理想,且过高预测了520℃下的粘塑性累积变形。(本文来源于《应用数学和力学》期刊2014年S1期)

王霄腾[7](2009)在《β型钛合金高温粘塑性本构建模及数值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钛合金由于常温具有强烈的回弹倾向,因此常采用温间压力成形进行成形处理,但是许多钛合金在β相变点以上的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屈服点现象、急剧的屈服应力下降、应变软化以及强烈的应变速率敏感性。目前仍未有成熟的本构模型能够准确描述这一类特殊的粘塑性变形特征,因此无法对温间压力成形进行准确的模拟。本文对β型钛合金Ti-20V-4Al-1Sn在700℃、750℃以及800℃叁种温度下的单轴应力应变曲线进行了测量,对Ti-20V-4Al-1Sn在上述温度区间内不同应变速率下不同应变阶段的变形微观组织进行系统观察,分析温度、应变速率以及塑性应变对材料微观组织演化的影响。力学实验结果表明,钛合金Ti-20V-4Al-1Sn在上述温度区间内的应力应变曲线具有明显的屈服点现象、急剧的屈服应力下降、应变软化以及强烈的应变速率敏感性。微观组织分析表明,屈服点以及屈服应力下降阶段伴随着晶界处位错密度的急剧变化,在大应变阶段,动态回复是流动软化的主要原因。基于Johnston-Gilman可动位错密度理论,本文首次推导出适用于钛合金高温粘塑性变形的本构方程,对钛合金在β相变点以上的温度区间内表现的屈服点现象、屈服点下降、流动软化以及应变速率敏感性进行建模。并采用基于多点近似拟合法的序列规划最优化方法对该粘塑性本构模型的各材料参数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该本构模型能够准确的描述屈服点现象、屈服阶段的应力下降、大应变区域的流动软化以及应变速率敏感性。基于内部变量理论的本构方程构造使得该模型可以推广到其他牌号的钛合金以及表现出屈服点下降的其他材料如软钢、铝合金甚至硅晶体等。首次基于变形的亚弹性分解理论提出大变形框架下的本构方程,利用返回图算法原理首次提出适用于屈服点现象的本构方程隐式化求解算法,推导出适用于隐式求解的单元切线刚度矩阵。最终将上述模型利用商用有限元软件MSC.MARC的子程序HYPELA2编程实现,并进行了单轴拉伸以及V型弯曲过程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即使在复杂的接触条件以及较大时间增量步下,有限元分析同样可以达到优良的收敛率,并准确的再现高温屈服点下降现象。(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9-06-01)

张娟,高庆,康国政,刘宇杰[8](2006)在《SS304不锈钢高温非比例多轴循环变形行为的粘塑性本构描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350℃和700℃下SS304不锈钢的非比例多轴循环变形行为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在统一粘塑性本构理论的框架下改进和发展了一个新的循环本构模型。该模型给出了新的背应力演化方程,引入了非比例度参量,考虑了温度效应和最大塑性应变幅值记忆效应,能够对材料的高温非比例多轴应变循环变形行为和棘轮行为进行统一描述。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表明:该模型对SS304不锈钢高温非比例多轴循环变形行为的描述比较合理。(本文来源于《应用力学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石多奇,杨晓光,王延荣[9](2004)在《Udimet720Li高温变形特性的粘塑性本构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Chaboche统一粘塑性本构方程 ,对Udimet72 0Li在 70 0℃时的单调拉伸、循环加载及蠕变特性等复杂的高温变形现象进行了建模研究 .探讨了Chaboche本构理论对这些变形现象进行建模的形式 ,并特别针对快速各向同性软化和非对称循环加载时的平均应力松弛现象 ,对Chaboche本构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变化 .将经过修正的Chaboche本构理论 ,与Levenberg Marquadt非线性优化算法相结合 ,编制了材料参数优化程序 ,得到了材料参数值 .研究表明 ,经过修正的Chaboche本构模型可较好地建模镍基高温合金Udimet 72 0Li在高温下的各种变形行为(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8期)

赵明,张光,张克实,徐林耀,李笃权[10](2003)在《应用B-P材料模型分析高温合金GH536试样的热粘塑性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将 Bondner- Partom模型与等效应力函数算法相结合 ,对热粘塑性材料的非弹性变形和应力分析的有限元方法进行了研究 ;并对该模型引入大型工程分析软件 MARC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应用所编程序对高温合金 GH5 36带缺口试件的热弹塑性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 ,应用 B- P模型对材料或构件进行热粘塑性分析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高温粘塑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南海西部地区莺琼盆地高温高压井钻井速度,加快我国海上高温高压勘探开发进程,开展了高温高压深层泥岩综合提速研究。通过高温高压地层破岩机理研究及分析钻井速度因素,总结造成机械钻速低的根本原因,并针对研究区块泥岩盖层地质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从钻井液性能优化、近平衡钻井、液力提速马达应用和钻头优化等方面进行提速,基本形成一套高温高压深井综合提速技术。该技术经过多口井现场应用,取得显着效果,同比机械钻速提高了约1.92倍,作业周期降低了43%,成本也降低了近43%,减少了井下复杂情况发生率并提升作业效率,保障了南海高温高压气藏的勘探开发优快发展,可进一步在类似区域推广实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温粘塑性论文参考文献

[1].袁璨.Mg-6Gd-5Y-0.3Zr稀土镁合金高温粘塑性本构建模及热挤压组织演变[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2].杨勇,罗鸣,邓文彪,韩成,李文拓.高温高压深层粘塑性泥岩综合提速技术[J].内江科技.2018

[3]..钢铁材料高温粘塑性变形工艺理论及技术研究进展[N].世界金属导报.2017

[4].李天祥.C-Mn钢高温粘塑性轧制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大学.2016

[5]..钢铁材料高温粘塑性变形工艺理论及技术[N].世界金属导报.2015

[6].邱博,阚前华,康国政,梅作舟,谢瑞丽.Ti-6242S钛合金高温循环粘塑性行为有限元模拟[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4

[7].王霄腾.β型钛合金高温粘塑性本构建模及数值计算[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8].张娟,高庆,康国政,刘宇杰.SS304不锈钢高温非比例多轴循环变形行为的粘塑性本构描述[J].应用力学学报.2006

[9].石多奇,杨晓光,王延荣.Udimet720Li高温变形特性的粘塑性本构建模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

[10].赵明,张光,张克实,徐林耀,李笃权.应用B-P材料模型分析高温合金GH536试样的热粘塑性特性[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

标签:;  ;  ;  ;  

高温粘塑性论文-袁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