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科学改革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邓小平,改革,科学改革观,改革本质论
科学改革观论文文献综述
王资博[1](2015)在《邓小平科学改革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全面深化改革、奋力实现中国梦的语境,将邓小平改革理论与中国改革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与十八届叁中全会以来的改革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由此系统研究邓小平科学改革观很有必要。邓小平科学改革观全面涵盖了改革本质论、改革路径论、改革方法论、改革标准论、改革保障论等核心内容,全景呈现了科学理论性、系统实践性、现实指导性、开拓创新性等鲜明特征,全方位彰显了横向理论价值、纵向实践价值、多维学科价值等综合价值。深入研究邓小平科学改革观,对于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1期)
辛鸣[2](2013)在《顶层设计贵在构建科学改革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观点 顶层设计,不设计方案设计什么?构建科学的改革观。现在改革中遇到困难、出现问题,表面上是缺乏有效的实施方案,其实根源是我们在事关改革方向性的一些根本问题上没有搞清楚或者犯了糊涂。科学改革观就是要对改革价值、改革立场、改革方法等等这些“顶天(本文来源于《新华日报》期刊2013-01-16)
苗金萍[3](2012)在《“科学改革观”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内容》一文中研究指出树立科学改革观是新形势下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和进一步推进开放的必然要求,科学改革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改革的核心是构建有助于社会和谐的核心价值体系。改革的路径是以自下而上的自发性、诱致性组织变迁为主,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强制性变迁为辅。进一步实现政府职能转型是确立科学改革观的重要制度前提,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以民为本。(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2年04期)
苗金萍[4](2012)在《树立科学改革观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内容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树立科学改革观是新形势下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和进一步推进开放的必然要求,科学改革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改革的核心是构建有助于社会和谐的核心价值体系。改革的路径是以自下而上的自发性、诱致性组织变迁为主,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强制性变迁为辅。进一步实现政府职能转型是确立科学改革观的重要制度前提。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以民为本。(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2年07期)
朱剑飞[5](2009)在《树立科学改革观 正视广电传媒发展瓶颈》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广电传媒作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舆论导向载体,自然也在成功地扮演着中国社会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轨时期最得力的宣传者与推动者的角色;但它同时也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其本身并没有被社会广泛认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热情的践行者并化为有机组成部分,内在的原因与症结耐人寻味,也值得深刻反思。改革本质上是一个体制创新的问题。传媒改革,不仅仅是针对某个环节某个具体问题进行的点滴修补或自我完善,更是在对整个传媒业发展历史、现状、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下进行的全面系统的改革。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媒发展道路,即尊重中国特有国情——与其推崇国际惯例的公共商业两元论,倒不如坚持国有特殊产业一元论。传媒整体转制正是一场生产关系层面的重大变革,它将为中国传媒业的长远发展、迎接国际挑战注入无穷活力。政府与业界都应有充分的勇气与决心去正视这一特殊文化产业的未来走向。(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董尉勤[6](2009)在《树立科学改革观 积极推进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在改革深入发展过程中衍生交织着许多矛盾,只有实现了改革的科学性与协调性相结合,才能不断推进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而要实现改革的科学性与协调性相(本文来源于《高校后勤研究》期刊2009年04期)
董尉勤[7](2009)在《树立科学改革观 积极推进机关后勤社会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树立科学改革观,正确面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伴随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机关后勤也进行了近叁十年的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基本实现了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的"叁化"要求。但是,在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然羁绊着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深化和(本文来源于《中国机关后勤》期刊2009年07期)
乔磊[8](2009)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科学改革观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也衍生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为了应对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在科学总结改革开放30年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发展观在改革领域的运用和发展,当前党中央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指导各项改革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这就是科学改革观。为了妥善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从容应对未来改革的挑战,更好的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有必要对科学改革观进行概括和总结。本文在系统回顾我国改革开放30改革观的发展历程、实证分析中国改革面临的巨大挑战的基础上,从改革实践和科学发展观对改革观提出的新要求出发,对科学改革观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并从理论上对科学改革观的贯彻实施机制进行了探索。本文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对改革开放30年改革观的回顾与思考,从改革的结构观、本位观和价值观叁个角度对30年来改革观的发展变化进行回顾,总结改革得失,展望改革而临的挑战,并从改革实践的发展需要、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新阶段的改革任务、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四个角度对总结科学改革观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是科学改革观的主要理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邓小平的改革理论、科学发展观从改革角度进行挖掘和梳理,实现这些思想和理论与科学改革观的理论衔接。第叁部分是科学改革观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的目的是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灵魂是解放思想,改革的决策要求真务实,改革的举措要整体统筹,改革的落脚点是以人为本;第四部分是科学改革观的贯彻实施机制,包括建立由党和政府主导的改革统筹机制、建立以人民为核心的改革协调机制、建立科学的改革评价体系。(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09-05-01)
李佐军[9](2009)在《“科学改革观”势在必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总是特定时空的改革,必须因时因地制宜,须不断进行适应性创新。重点围绕如何全面、协调、公正推进人本改革而进行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已深入人心,科学发展离不开科学改革,科学改革依赖于"科学改革观"的树立。树立"科学改革观"是改革的内在要求。改革作为一项挑战性极强的事业,需要科学设计。改革作为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统(本文来源于《新经济导刊》期刊2009年03期)
袁玥赟[10](2008)在《树立科学改革观 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深入开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科学改革观的涵义改革过程中衍生和交织着许多矛盾,只有实现了改革的科学性与协调性相结合,才能不断推进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而要实现改革的科学性与协调性相融合,客观上首先必须要树立科学的改革观。所谓科学改革观是科学发展观(本文来源于《高校后勤研究》期刊2008年05期)
科学改革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观点 顶层设计,不设计方案设计什么?构建科学的改革观。现在改革中遇到困难、出现问题,表面上是缺乏有效的实施方案,其实根源是我们在事关改革方向性的一些根本问题上没有搞清楚或者犯了糊涂。科学改革观就是要对改革价值、改革立场、改革方法等等这些“顶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科学改革观论文参考文献
[1].王资博.邓小平科学改革观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
[2].辛鸣.顶层设计贵在构建科学改革观[N].新华日报.2013
[3].苗金萍.“科学改革观”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内容[J].理论月刊.2012
[4].苗金萍.树立科学改革观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内容阐释[J].商业时代.2012
[5].朱剑飞.树立科学改革观正视广电传媒发展瓶颈[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
[6].董尉勤.树立科学改革观积极推进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J].高校后勤研究.2009
[7].董尉勤.树立科学改革观积极推进机关后勤社会化[J].中国机关后勤.2009
[8].乔磊.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科学改革观初探[D].东北大学.2009
[9].李佐军.“科学改革观”势在必行[J].新经济导刊.2009
[10].袁玥赟.树立科学改革观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深入开展[J].高校后勤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