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辽朝和西辽朝的牌、印(论文文献综述)
杜翔[1](2019)在《馆藏清代信牌探析》文中提出牌的起源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有着密切关系,是某些特殊权力的凭信,是作为巩固加强古代政治制度的一种辅助手段,特别是作为维持国家机器运转的一种机制因素,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发展过程。从明代开始,牌向公文方向演化,但始终未成为正式公文文种。至清时,牌成为清代下行公文的一种,并作为法定文种载入《会典》,其文种的使用、文书程序、称谓、用语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体现着封建等级制度精神。道录司是清代掌道教事务的官署名称,道录司发给朝天宫佃户的信牌不仅是退还土地、发给新照的官府文书,也反映了清代土地政策、租佃制度、地权关系的变化情况。
岳云龙[2](2015)在《辽代符牌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辽代的符牌制度,辽代的“符”和“牌”统称为“符牌”,将这种“符”和“牌”同时使用的制度称之为符牌制度,辽代符牌制度作为一种长期的政治制度维护了契丹王朝的统治,加强了皇权的统治,更有效的维护国家安全、地方和中央联系、军队与统御,对辽代政治经济都产生了推动作用。契丹民族作为一度统治中国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其创立的符牌制度及其统治方式都影响了其后的金、元两朝少数民族统治者的统治方式,其借鉴作用不可忽视。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辽代符牌制度,从早期的产生发展、正式形成和完善几个部分,早期契丹使用符契,遥辇氏统治时期使用木契,到太祖时期使用金鱼符、银牌,之后还使用金牌等;第二部分介绍了各种辽代符牌的样式,功能,和符牌的管理与保存,其中着重介绍金牌的存在,银牌的种类以及管理人员;第三部分总结了辽代符牌制度的特点、影响和作用,辽代符牌特点:符和牌的同时使用、牌子功能的细化、传令高效率,影响金元的符牌制度,对金元符牌起到了借鉴作用。
张彦莉[3](2012)在《《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中的汉文碑专名研究》文中提出《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是一部从事辽代历史和考古研究的重要着作,在历史学方面、考古学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但是在语言学研究方面基本上没有涉及,值得深入研究。该书公布了一部份出土的石刻原始材料,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本论文以该书公怖的全部石刻为基本语料,对其中的专名造行专题研究。由於对契丹族语言的研究成果甚少,能借鉴的材料有限,故本项研究主要以《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中汉文碑作为研究语料,以《四库全书》、孙伯君、聂鸿音先生的《契丹语研究》作为主要参考文献,并在释文文字考释方面主要参照毛远明先生的《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字典》,对内蒙古地区出土的辽代汉文石刻进行捂言学方面的研究。绪论部份从研究现状、选题的理论意义、研究的宝际价值、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创新点五个方面来阐述论文研究的概况。论文主体部份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对人名进行的研究,第一节先是以人名进行取义分析,在这个基楚上封契丹族人名命名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第二章是对地名作的研究,先对地名进行考证,接着再进行取义分析,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归纳结特点。第三章是对职官名进行的研究。先对职官名进行补证,其中重点是对契丹特有的职官名的命名进行考释,然后进行取义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职官名的命名特点设置特点归纳总结。封《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公布的汉文碑中涉及的专名造行系统的描述和阐释,再从这些特点中找出其命名中体现的规律。第四章总体上对专名的命名规律,及其命名理据造行研究。从原始的生产方式、文化渗透和翻译标准三方面进行文化探究。最后附录部份封《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原释文中误读的一些字词进行考释、补证,并将出现在《内蒙古邃代石刻文研究》的墓碑主人的家族谱系进行了间单的整理。
王尚[4](2011)在《金代招讨司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招讨司这一官职最早在辽朝设置。辽朝建立后不断通过武力扩张征服了乌古、敌烈、阻卜、室韦等西北民族,其后为了加强对西北边境控制,设立招讨司进行管理。辽亡后,金继承这一制度,先后共设西北、西南、东北三路招讨司管理西北民族。金代招讨司是金朝设置的管理西北地区游牧民族路一级地方军事行政机构。金朝灭亡后,元朝在宣慰司下设招讨司,主要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军政。明朝沿置,招讨使与副招讨皆土司世袭官职。清朝雍正时“改土归流”,土司制度废除,招讨司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谈及了题目的选题意义、前人成果和创新之处三个方面内容,为正文的写作扫清障碍。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对金代的招讨司进行研究说明。第一部分主要研究招讨司的基本内容。首先论述金代招讨司的设置和演变,金承辽制设置招讨司,管理西北部族,守卫金朝北疆。金代先后共设西北、西南和东北三路招讨司,三个招讨司的地位随着金朝官制改革和蒙古入侵,节节高升,最后到大定时,金朝形成招讨司和统军司分镇北南的局面。其次考察了招讨司的治所。西北路招讨司的治所最初在燕子城,大定十年后,搬到桓州;西南路招讨司的治所承辽制,在丰州;东北路的治所初始在庞葛城,大定时迁到旧泰州,承安三年迁到金山,泰和八年迁到新泰州,贞佑二年迁往肇州。最后考察了招讨司的属部,招讨司的属部分为乣、部族、猛安谋克。第二部分主要论述金代招讨司的职官。金代招讨司的职官在《金史·百官志》中有比较明确的记载,这部分对其中比较重要的招讨使、招讨都监和招讨副使等官职,通过列表的形式进行考察。招讨使主要从任职条件、仕进情况、招讨使兼任节度使以及各路招讨使具体情况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招讨都监在《百官志》中没有记载,这里主要考察了其品级和职能。招讨副使在招讨都监消失后出现,并且职能大体相似,所以推测招讨副使是招讨都监演变而来。第三部分主要研究金代招讨司的职能。金代招讨司共有军事和民事两大职能。其中军事职能是其主要职能。招讨司作为金朝北疆最高一级的军事机构,对外防御和征讨逐步强大的蒙古诸部,对内镇压契丹等民族的起义和叛逃,同时大规模修筑和管理界壕边堡。民事职能是招讨司的辅助职能。招讨司的民事职能主要有接受贡纳、进行赏赐;榷场贸易;征收粮秣、马驼;赈济;司法;屯田。同时论述招讨司对金朝的影响。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考察招讨司的影响,认为其在镇守边陲,保障边防安全、开发北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同样不能忽视其不利的一面,蒙古最后还是突破了招讨司的防守,灭亡金朝。
唐红丽[5](2010)在《蒙古语可解读契丹文》文中指出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记者采访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馆长王未想时意外获悉,就在当地,有一位叫舍丹扎布的民间学者用蒙古语解读契丹文字。虽然因为种种原因,至今没有引起业界专家的注意,但是王未想认为他的解读有一定的道理,可资契丹文字研究界借鉴。 “他的解
周峰,孙国军[6](2008)在《2001年辽金史论着目录》文中研究说明2001年共出版、发表辽金史着作、论文370余部、篇,其中着作41部,论文300余篇。目录分为专着、总论、史料与文献、政治、经济、民族、人物、元好问、社会、文化、文学、宗教、科学技术(医学)、历史地理、考古、文物十六类。
王东平[7](2007)在《“塔里雅沁”考》文中认为"塔里雅沁"在清代西域文献中指天山南路佃种官地的农民,也指被迁往伊犁屯田的维吾尔族农民。学术界关于该词语源的认识有歧异。文章将该词的出现由清代文献上溯到蒙元时代的蒙古语和汉文文献以及成书于哈喇汗王朝时代的《突厥语大词典》。该词在蒙元文献中相对应的汉文译写形式为"塔里牙"、"塔里牙赤",在《突厥语大词典》中相对应的是T arl¨o。其基本含义都与"粮食"、"耕种"、"农民"相关。
肖爱民,唐玉萍[8](2005)在《“所种皆从垄上,盖虞吹沙所壅”辨析——兼谈辽代的农业耕作制度》文中认为 "所种皆从垄上,盖虞吹沙所壅",是北宋的王曾在出使辽朝后所作《语录》——《王沂公上契丹事》中的一句话,为治辽史者所熟知。由于这句话是王曾记其出使途中亲眼目睹之事,可信度极高,因此在谈及辽朝农业经济发展时,屡被征引。如陈述先生指出辽朝"在地旷人稀的自然条件下,交互促进,放牧有改善,耕作技术也显着提高,有梯田、垄作。"在"梯田"的页下注:"苏颂《使辽
肖爱民,唐玉萍[9](2005)在《“所种皆从垄上,盖虞吹沙所壅”辨析——兼谈辽代的农业耕作制度》文中认为"所种皆从垄上,盖虞吹沙所壅"①,是北宋的王曾在出使辽朝后所作《语录》②——《王沂公上契丹事》中的一句话,为治辽史者所熟知。由于这句话是王曾记其出使途中亲眼目睹之事,可信度极高,因此在谈及辽朝农业经济发展时,屡被征引。如陈述先生指出辽朝"在地旷人稀的自然条件下,交互促进,放牧有改善,耕作技术也显着提高,有梯田、垄作。"在"梯田"的页下注:"苏颂《使辽
江慰庐[10](2001)在《辽朝和西辽朝的牌、印》文中认为辽朝及西辽的牌、印均受内地王朝的影响,有金银、木等多种材料的牌,还有铜制的印,作为一项“凭证、验信”重要工具,曾起过交流文化信息、发布政治指令、推动经济生产等重要作用,应引起学者的注意。
二、辽朝和西辽朝的牌、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朝和西辽朝的牌、印(论文提纲范文)
(1)馆藏清代信牌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 |
三 |
(一)大约从唐代始,租田人与田主(地主)的关系已经开始以契约来维系,内容主要包括:租田面积亩数、地租品种及数量、租佃期限、佃农保证按时按量交租、若违约地主或撤佃或告官究治等等,契约中多写明“田主(地主)”“租地人”。 |
(二) |
(三) |
(四)关于“退”字的解读 |
四、结语 |
(2)辽代符牌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ract |
绪论 |
一 辽代符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 选题意义 |
三 辽代符牌研究状况 |
第1章 辽代符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1.1 辽代符牌制度形成的渊源 |
1.2 辽建国前的“符契” |
1.3 辽建国初期的符牌制度 |
1.4 辽中后期符牌的变化 |
第2章 辽代符牌的种类功用与管理 |
2.1 辽代符牌的种类和功用 |
2.1.1 金属符牌 |
2.1.2 木质的符牌 |
2.2 符牌的保存和管理 |
2.2.1 符牌的保存和管理机构 |
2.2.2 管理符牌的官员 |
第3章 辽代符牌制度的特点、作用和影响 |
3.1 辽代符牌制度的特点 |
3.2 辽符牌对辽代社会发展的作用 |
3.3 辽符牌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中的汉文碑专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人名研究 |
第一节 人名取义分析 |
第二节 人名命名特点 |
第二章 地名研究 |
第一节 地名考释 |
第二节 地名的取义及 命名特点分析 |
第三章 职 官名研究 |
第一节 职官名考释 |
第二节 职官名取义分析 |
第三节 职官命名特点 探究 |
第四章 专 名命名的规律及缘由探究 |
第一节 专名命名中体 现的规律 |
第二节 专名命名缘由探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金代招讨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文摘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前人成果 |
1.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金代招讨司的基本内容 |
2.1 金代招讨司的设置和演变 |
2.1.1 辽代招讨司的终结 |
2.1.2 金代招讨司的设置 |
2.1.3 金代招讨司的演变 |
2.1.4 金代招讨司的罢除 |
2.2 招讨司的治所 |
2.2.1 西北路招讨司治所的变化:燕子城迁往桓州 |
2.2.2 西南路招讨司的治所:丰州 |
2.2.3 东北路招讨司治所的频繁变化 |
2.3 招讨司的属部 |
2.3.1 乣 |
2.3.2 部族 |
2.3.3 猛安谋克 |
第3章 金代招讨司的职官 |
3.1 金代招讨使 |
3.1.1 招讨使的任职条件 |
3.1.2 招讨使的仕进情况 |
3.1.3 招讨使兼任节度使 |
3.1.4 西北、西南和东北路招讨使的具体情况 |
3.2 金代招讨都监及招讨副使 |
3.2.1 金代招讨都监 |
3.2.2 金代招讨副使 |
第4章 金代招讨司的职能 |
4.1 军事职能 |
4.1.1 军士来源和军士训练 |
4.1.2 与蒙古的战争 |
4.1.3 对边境各族反叛的镇压 |
4.1.4 修筑界壕边堡 |
4.2 民事职能 |
4.2.1 接受贡纳、进行宴赐 |
4.2.2 贸易 |
4.2.3 征收粮秣、马驼 |
4.2.4 赈济 |
4.2.5 司法 |
4.2.6 屯田 |
4.3 金代招讨司的影响 |
4.3.1 积极影响 |
4.3.2 消极影响 |
结语 |
附表 |
附表一:招讨司下属的猛安谋克 |
附表二:西北路招讨使 |
附表三:西南路招讨使 |
附表四:东北路招讨使 |
附表五:金代招讨都监 |
附表六:金代招讨副使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后记 |
(6)2001年辽金史论着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一、专着 |
1. 辽金简史李桂芝着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
2. 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张国刚、杨树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
3. 辽夏金元———草原帝国的荣耀杭侃着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香港) 有限公司2001年 |
4. 辽代社会史 (上、下) 哈尔滨出版社2001年 |
5. 辽金史论集 (第六辑) 张畅耕主编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
6. 临潢集李锡厚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
7. 辽代后妃参政现象考略孟凡云、陶玉坤着国际华文出版社2001年 |
8. 辽制研究武玉环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 |
9. 契丹史实揭要任爱君着哈尔滨出版社2001年 |
1 0. 辽代的契丹本土风貌任爱君着国际华文出版社 |
1 1. 辽金与高丽关系考魏志江着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 |
1 2. 中国礼制史·宋辽夏金卷陈戍国着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
1 3. 山西通史·宋辽金元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
1 4. 北方民族文化新论高延青主编哈尔滨出版社 |
1 5. 通古斯族系兴起的“递进重构”模式高凯军着北京出版社、文津出版社2001年 |
二、总论研究综述 |
三、史料与文献《辽史》《金史》 |
四、政治政治 |
五、经济 |
六、民族契丹族 |
七、人物帝后 |
八、元好问生平 |
九、社会 |
十、文化概论 |
四、辽朝和西辽朝的牌、印(论文参考文献)
- [1]馆藏清代信牌探析[J]. 杜翔. 首都博物馆论丛, 2019(00)
- [2]辽代符牌制度研究[D]. 岳云龙. 吉林大学, 2015(08)
- [3]《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中的汉文碑专名研究[D]. 张彦莉. 西南大学, 2012(09)
- [4]金代招讨司研究[D]. 王尚. 吉林大学, 2011(09)
- [5]蒙古语可解读契丹文[N]. 唐红丽.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
- [6]2001年辽金史论着目录[J]. 周峰,孙国军.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9)
- [7]“塔里雅沁”考[J]. 王东平.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4)
- [8]“所种皆从垄上,盖虞吹沙所壅”辨析——兼谈辽代的农业耕作制度[J]. 肖爱民,唐玉萍. 宋史研究论丛, 2005(00)
- [9]“所种皆从垄上,盖虞吹沙所壅”辨析——兼谈辽代的农业耕作制度[A]. 肖爱民,唐玉萍. 宋史研究论丛 第6辑, 2005
- [10]辽朝和西辽朝的牌、印[J]. 江慰庐.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