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旅游资源非优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旅游资源,非优区,高阳镇,云阳县
旅游资源非优区论文文献综述
万来英,王爱忠,刘玉芳[1](2019)在《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研究——以重庆市云阳县高阳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借鉴前人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的结果,以重庆市云阳县高阳镇为例,在对其发展非优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高阳镇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并提出了旅游开发的针对性途径,以期能为高阳镇的旅游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度假旅游》期刊2019年04期)
鲁燕[2](2019)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资源非优区景区转型升级策略研究——以云南省文山州普者黑景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家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地方旅游从以景区为主的发展模式到旅游目的地整体发展模式,旅游资源非优区面临机遇与挑战,景区也面临转型升级。以云南省文山州普者黑景区为例,分析全域旅游背景下普者黑景区及所处地区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普者黑景区旅游转型升级策略,以期为普者黑景区乃至处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同类景区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19年06期)
陈帅,尹鹏,周丽君,甘静[3](2018)在《旅游资源非优区人居环境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吉林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居环境的全方位提升是旅游资源非优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逻辑节点。文章利用空间自相关指数、空间变差函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测度2015年吉林省旅游资源非优区人居环境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旅游资源非优区人居环境水平整体不高,空间分异特征不明显,高值集中于东南部通化市,低值分布于中部辽源市和四平市,子系统呈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居住环境。(2)旅游资源非优区人居环境水平相似地区空间集聚,均质性和空间自组织性突出,空间格局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哑铃型"结构,西北部存在若干"柱状峰体"。(3)社会经济环境、居住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生态环境对旅游资源非优区人居环境影响程度的空间差异显着,社会经济环境以正向影响为主,居住环境以负向影响为主,基础设施环境对东南部影响较大,生态环境影响的空间异质性最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8年03期)
陈帅,周丽君[4](2017)在《游客感知视角下的吉林省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吉林省旅游资源非优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游客满意度理论,利用问卷调查、自媒体旅游网站游记、现场访问等方式获取的数据,运用SPPS19.0、EXCEL等数据分析软件,对统计样本进行信度分析、效度分析、频数分析和多重交叉分析。研究表明,吉林省旅游客源主要由中青年组成,旅游消费水平偏低,旅游资源分布集聚度低。提出吉林省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开发策略和开发模式等建议。(本文来源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张东东[5](2017)在《山东环渤海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扶贫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种顽疾,从私有制诞生开始便与人类如影随形。2015年7月下旬,中国外交部与联合国驻华系统共同发布了《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报告指出,中国提前完成了包括减贫目标在内的多个千年发展目标。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完成该目标的国家之一。中国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旅游扶贫以其门槛低、投资少、就业容量大、见效快、对环境破坏小的优势,正成为我国各个地方扶贫产业开发的重点。而实际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旅游资源的优势区都是极少的,探索在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展旅游扶贫是非常必要的。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扶贫研究包含两个含义,一是探索在资源非富集区发展旅游产业;二是通过旅游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高贫困人口收入,从而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解决整体区域性贫困的目标。作者以旅游开发作为手段,通过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概念界定,研究该区域的一般特征,结合对山东环渤海地区贫困发生特点以及地区区位、交通、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市场、旅游认知(知名度)的调研,同时结合精准扶贫的要求,探索适应本地扶贫的最佳旅游开发方式,以期最终实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问题。(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郭怀广,李丽[6](2017)在《传统旅游资源非优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路——以山东省金乡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业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规模最大的产业,然而原赋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只是少数,大部分地区属于传统旅游资源非优区。广大的传统旅游资源非优区如何发展旅游产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作为传统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山东省金乡县,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经验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本文来源于《济宁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马婷[7](2017)在《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1986年国务院第一次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计划中,到今天经过30年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各行各业的经济增速都明显放缓,而旅游业却一直高歌猛进,成为新常态下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就在刚刚过去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将“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作为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在我国面临这一个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旅游的开发也从高品位旅游资源的地区转向资源品质一般的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资源优区和非优区是相对而言的,且可以互相转化,非优区的“普遍性”决定了在目前时代背景条件下对其进行开发是不可回避的趋势。那么,在大众旅游时代,旅游资源非优区,有着先天不足的劣势,应该如何在旅游市场上脱颖而出呢?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但是由于这个现象出现的时间较短,所以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并且从实际经验来看,非优区的旅游开发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地方政府不重视、复制照搬、急功近利,这些都十分不利于非优区的旅游发展。本文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提出的。通过充分研究总结国内外学者对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的研究成果,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定义、特点等进行分析,总结出当前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发展模式。同时本文结合四川省达州市的实际情况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首先分析了达州外部和内部的环境条件,梳理了当前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然后对达州市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整理,从区域竞争的角度对达州市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深刻的比较分析和评价。同时通过专家打分法来综合评价达州市的旅游资源,从定量的角度确立了达州是属于旅游资源非优区。接下来再通过SWOT分析,客观地总结了达州市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最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达州市旅游发展的战略,和实现战略目标的一些具体举措。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理论研究体系,还对国内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发展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期刊2017-04-01)
孙钰[8](2017)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滁州旅游发展关键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旅游消费的常态化,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激增。旅游市场急需能够满足休闲旅游消费的场所、产品和服务。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旅游需求,加快旅游方式的转变,在政府的引导下,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大城市周边资源非优区拥有天然的资源优势,能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旅游产品,得到投资者与市场的关注,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在发展全域旅游大环境的背景下,为解决滁州目前旅游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找出适合滁州旅游资源发展的模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笔者通过对资源非优区的研究分析,提出大城市边缘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概念和特征,并对其开发模式和战略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滁州旅游发展现状,发现滁州旅游开发的问题和开发优势,提出滁州旅游开发的模式和对策。本文从六个部分对研究对象实证分析:第一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文章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综述、城市边缘非优资源开发的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二部分: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如城市边缘区、旅游资源非优区,为"大城市边缘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概念界定提供理论参考。同时根据资源非优区的特征,总结大城市边缘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特征。第叁部分:对大城市边缘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理论开发研究,根据现代旅游资源观、全域旅游"四新"理念、环城游憩带理论、系统理论、依附式开发理论和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理论等理论基础,提出适合大城市边缘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模式,主要以依附式开发和需求驱动型发开模式为主,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战略和对策。第四部分:以滁州市为实例进行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资料整合,对滁州市的概况,旅游发展现状进行阐述,总结滁州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特征,并提出目前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首先,分析滁州旅游开发的动力因素,总结其开发的可行性;其次,根据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开发模式,提出适宜滁州旅游的开发模式;最后,依据全域旅游指导理念,从滁州旅游产品的开发,市场的推动,旅游配套设施和管理体制机制等多个方面对滁州市旅游业的开发提出具体的对策,期望能够为滁州摆脱旅游资源非优现状尽绵薄之力。第六部分:结语,对本文理论研究作了总结,并对滁州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指出本文研究不足,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体系。(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7-02-01)
乔凌宇,葛晓宏[9](2017)在《关于旅游区位非优区的旅游扶贫模式探析——基于对山西运城旅游资源调查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二十多年前旅游扶贫战略被确定至今,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仍旧缺少针对旅游区位非优区的旅游扶贫模式研究。而本文则针对此类地区进行分析,以典型的旅游区非优区山西省运城市为例研究旅游扶贫模式,以期对相似区域今后的旅游扶贫建设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大众投资指南》期刊2017年01期)
李晓荣[10](2016)在《旅游资源非优区域旅游业发展探讨——以石楼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将发展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有些旅游资源先天赋存较差的旅游资源非优区域旅游业发展受到限制,如何扬长避短,使旅游资源非优区域旅游业发展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来源于《智能城市》期刊2016年11期)
旅游资源非优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国家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地方旅游从以景区为主的发展模式到旅游目的地整体发展模式,旅游资源非优区面临机遇与挑战,景区也面临转型升级。以云南省文山州普者黑景区为例,分析全域旅游背景下普者黑景区及所处地区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普者黑景区旅游转型升级策略,以期为普者黑景区乃至处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同类景区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旅游资源非优区论文参考文献
[1].万来英,王爱忠,刘玉芳.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研究——以重庆市云阳县高阳镇为例[J].度假旅游.2019
[2].鲁燕.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资源非优区景区转型升级策略研究——以云南省文山州普者黑景区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9
[3].陈帅,尹鹏,周丽君,甘静.旅游资源非优区人居环境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生态经济.2018
[4].陈帅,周丽君.游客感知视角下的吉林省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
[5].张东东.山东环渤海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扶贫模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
[6].郭怀广,李丽.传统旅游资源非优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路——以山东省金乡县为例[J].济宁学院学报.2017
[7].马婷.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西华大学.2017
[8].孙钰.全域旅游背景下滁州旅游发展关键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7
[9].乔凌宇,葛晓宏.关于旅游区位非优区的旅游扶贫模式探析——基于对山西运城旅游资源调查的思考[J].大众投资指南.2017
[10].李晓荣.旅游资源非优区域旅游业发展探讨——以石楼县为例[J].智能城市.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