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威廉麦斯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教育思想,启示
威廉麦斯特论文文献综述
冯卫梅[1](2019)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歌德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探讨了青年教育,主张自我教育的完成需要个体主动地努力与追求,教育应该结合受教育者的天赋和爱好,通过阅读和学习优秀艺术作品,使受教育者获得审美教育,产生对美的事物与好的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对当代青年来讲,沉溺于观念与幻想是无助于实现人生目标的,青年需要通过行动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提升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本文来源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18期)
张茜茜[2](2017)在《试析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威廉·麦斯特的教育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出自德国作家歌德,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小说。早在19世纪初,卡尔?封?莫根斯特恩在其演讲《论教育小说的本质》与《教育小说的历史》中第一次提到了“教育小说”的概念。后来在黑格尔,狄尔泰,卢卡契的推动下,这一概念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主要围绕主人公威廉·麦斯特展开。主人公想要摆脱狭隘的市民生活,通过学习戏剧,拓展自己的眼界,从而成长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然而现实生活里家庭的反对,爱情的失意,剧团的矛盾让主人公面临着重重困难,主人公最终明白,自己不适合舞台,而舞台也无法让他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在进入塔楼会社后,主人公受到了塔楼的教育思想,逐渐成长为一个理智博爱富有责任感的人,从而结束了其学习生涯。本文将对小说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阐述,继而将对本文的理论“教育小说”这一概念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将从以下叁个方面,即爱情的教育,剧团的教育以及塔楼会社的教育对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作进一步详细的分析,从而得出主人公教育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主人公自身的努力与坚持,塔楼成员的协助以及一些不可抗的因素,即机会与偶然。主人公最终与代表着理智与博爱的娜塔莉联姻,象征着主人公终于走出了以自我为中心、狂热的不成熟时期,将在理智、责任与有为思想的指引下走向未来的生活。(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5-01)
孙胜忠[3](2016)在《张力下的统一——重读《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歌德的《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自问世以来,一方面被奉为原型成长小说,另一方面因其反讽结局和文本中存在的各种张力而遭到论者的诟病。本文拟从小说的结局、德国当时崇尚的"美善合一"的理想和歌德本人"相互联系"的观念等方面探讨小说中反讽结局、感性与理性、现实与观念、行动与思想等张力下的辩证统一性,并结合成长小说的美学原则、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作家的创作思想进一步探究文本既矛盾又统一背后的深层原因。(本文来源于《山东外语教学》期刊2016年01期)
王丽华,张炜[4](2014)在《德国教育小说中成长烦恼的意义——以歌德《威廉·麦斯特的学习年代》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年轻人在不断走向成熟、获得成长的经历中,获知自我,探索纷繁大千世界的一切,使其个体在所体验到的摩擦与冲突中得到磨炼,尤其是现代年轻人经受了时代迅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烦恼。本文以德国教育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年代》为例,再现了年轻人如何在成长中经历烦恼,并以此来寻找身份和自我认同,从而得出烦恼的意义在于,引导年轻人更好地接受成长、经历成长。(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4年04期)
冯亚琳[5](2013)在《芸芸众生,天地人间——歌德《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歌德的《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矛盾与张力:两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既平行对应,却又相互对立。更为重要的是,人对自身和自身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源自于他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文章认为:在老年歌德那里,人及其命运和追求虽然依旧是作者关注的焦点,但这种关注却被纳入了一个极其宏大的自然秩序和背景之中。(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沈宏芬[6](2011)在《欧洲经典成长小说的“启蒙辩证法”——以《威廉·麦斯特》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威廉·麦斯特》为代表的欧洲经典成长小说,是一则"启蒙辩证法"的文学叙事。一方面,它作为启蒙在文学上的表征形式,它以两个现代性事件即自我意识的觉醒及民族国家的建立为内在机制,立足于人及国家的理性精神,高扬人的主体地位,以建构一个以法和原则的精神,达到每个个体充分完整发展的乌托邦前景; 另一方面,它又提倡美学教育、自然教育来反对现代经济社会给个人带来的庸常、分裂,辨析成长之途的自由与线性时间合历史目的论的二律背反,向往情感上的幸福来补充理性的僵硬。(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学评论》期刊2011年01期)
林芸吉[7](2011)在《教育与联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平行研究中的主题学研究的方法,从文化的视角,通过对文化的定义梳理出文化传承性这一核心概念,在此框架中对德国歌德的《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和英国EM.福斯特的《霍华德庄园》两部作品的文化传承主题进行异同比较,旨在打破单纯横向比较的传统,将这两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然而具有共同文化传统和根基的的作品放在整个欧洲文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审视,探讨两部作品在文化传承主题上呈现出的共同点、差异性及其历时性上的关联。本文首先对文化传承主题对于两部作品的结构性意义、文化传承的表现形式以及结果、性质叁方面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比较,论述了这一主题分别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和《霍华德庄园>两部小说中的具体展演形式。在歌德的《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文化传承主题主要体现在一种特殊的“教育”思想中:作为市民阶层的有为青年,小说主人公威廉不断追求传统文化,完善自我,在塔楼组织的进步青年贵族的引导下,最终成为了“完整的人”。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霍华德庄园》,面对的是工业对传统文化吞噬的大背景,于是,“联结”成了拯救文化的关键词。但在小说中,无论是玛格丽特·施莱格尔与资本家亨利·威尔科克斯之间的婚姻“联结”,还是妹妹海伦与小职员伦纳德·巴斯特之间的爱情“联结”均以妥协或而失败告终。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关照,两部小说中的“教育”和“联结”过程清晰地反映了文化的传递一一承接过程。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还从社会历史和时代背景、作家思想、个人经历等方面对文化传承在两部小说中的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两部作品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时代,但却分别反映出市民阶层处于上升期和危机期面对文化的态度。诞生于十八世纪末的《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关注的是个体的自我“教育”和对传统文化的吸收,而写于二十世纪初的《霍华德庄园》则面对的是崇尚实用的风气,作者在如此背景下提出的“联结”思想仅仅是一种克服文化断裂和危机的尝试。总之,从歌德对教育的理想化构想到福斯特对文化危机的敏感反应,折射出两位作家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在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今社会,人文精神愈发苍白无力,精神世界逐渐荒芜,传统文化出现了危机,思考如何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这也是本文的现实意义昕在。(本文来源于《四川外语学院》期刊2011-04-01)
张蔚[8](2008)在《《威廉·麦斯特》两部曲与德国“教育小说”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小说”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欧洲文学舞台上出现的一种新兴文学体裁,这类小说的主题是主人公通过纷纭的体验(经常是精神危机)从少年进入成熟阶段的心智和性格上的成长,并且通常卷入了其在生活世界中身份和角色功能的体认。德国作家歌德的《威廉·麦斯特》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小说,奠定了德语小说的教育小说为基本体裁的格局。“教育小说”成为德语文学中特有的一种小说形式。本文致力于探讨《威廉·麦斯特》与德语教育小说传统的叁方面的问题,即德语教育小说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威廉·麦斯》与德语教育小说的主题范式、《威廉·麦斯》与德语教育小说的“诗意现实主义”问题。(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08-11-28)
威廉麦斯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出自德国作家歌德,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小说。早在19世纪初,卡尔?封?莫根斯特恩在其演讲《论教育小说的本质》与《教育小说的历史》中第一次提到了“教育小说”的概念。后来在黑格尔,狄尔泰,卢卡契的推动下,这一概念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主要围绕主人公威廉·麦斯特展开。主人公想要摆脱狭隘的市民生活,通过学习戏剧,拓展自己的眼界,从而成长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然而现实生活里家庭的反对,爱情的失意,剧团的矛盾让主人公面临着重重困难,主人公最终明白,自己不适合舞台,而舞台也无法让他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在进入塔楼会社后,主人公受到了塔楼的教育思想,逐渐成长为一个理智博爱富有责任感的人,从而结束了其学习生涯。本文将对小说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阐述,继而将对本文的理论“教育小说”这一概念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将从以下叁个方面,即爱情的教育,剧团的教育以及塔楼会社的教育对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作进一步详细的分析,从而得出主人公教育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主人公自身的努力与坚持,塔楼成员的协助以及一些不可抗的因素,即机会与偶然。主人公最终与代表着理智与博爱的娜塔莉联姻,象征着主人公终于走出了以自我为中心、狂热的不成熟时期,将在理智、责任与有为思想的指引下走向未来的生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威廉麦斯特论文参考文献
[1].冯卫梅.《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
[2].张茜茜.试析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威廉·麦斯特的教育过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3].孙胜忠.张力下的统一——重读《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J].山东外语教学.2016
[4].王丽华,张炜.德国教育小说中成长烦恼的意义——以歌德《威廉·麦斯特的学习年代》为例[J].作家.2014
[5].冯亚琳.芸芸众生,天地人间——歌德《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中人与自然的关系[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6].沈宏芬.欧洲经典成长小说的“启蒙辩证法”——以《威廉·麦斯特》为例[J].世界文学评论.2011
[7].林芸吉.教育与联结[D].四川外语学院.2011
[8].张蔚.《威廉·麦斯特》两部曲与德国“教育小说”传统[D].黑龙江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