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几点建议

关于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几点建议

一、关于编写中学历史教材的几点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郭戈[1](2021)在《新中国第一次教材会战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54—1957年的新中国第一次教材会战,根据党中央决策,由教育部组织实施,选调全国200多位学科专家、一线名师和专业编辑,依托人民教育出版社这个教材专门机构,主要就中小学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进行了协同攻关,编写出版了新中国第一套统编教材。这次教材会战大致经过了组建领导班子与选调编审人员、制订工作规划和编辑出版计划、组织学习活动与检查现行教材错误、全面开展各学科教材编订、出版发行和使用等阶段,补齐了新中国成立后教材建设的短板,开启了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一纲一本、统编统用"的新时代,也为今后教材工作专业化发展培养和储备了一批人才,成为新中国教育事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个范例。

张琳[2](2021)在《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研究》文中认为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在平山县王子村正式成立后,对华北解放区政治、经济、文化进行正规化的统一管理。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除陈布新,开创性地展开中小学教育改革,开启新中国人民教育发展的先河。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影响着新中国成立后各个版本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及历史学教育教学改革。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入侵,军阀割据,战乱不已,学校教科书杂乱,殖民主义、封建主义思想充斥其中。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革故鼎新,统一编审与修订解放区教科书,从体例、内容、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破旧立新,把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与与学校教学实践相结合,将历史教育与社会动员相结合,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授历史知识,探究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体现了史学教育为培养新中国、新社会建设者服务的教育思想。编审者的爱国情怀、进步思想倾注于新教材编写、审订之中。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不仅吸收了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教科书的优点和经验,而且赋予了成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崭新内容,贯穿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教科书雏形,为当今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历史镜鉴。

杨涵超[3](2021)在《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民族史教学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谱写了悠久的历史。然而高中历史教材中一直以汉族历史为编写主体,缺少对各少数民族历史的陈述。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历史核心素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因此民族史在中学历史教材中的比重增加,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亦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为研究对象,将其与人教版教材进行对比研究,总结统编版历史教材中民族史内容变化和编排特点,使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和熟悉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民族史相关内容。最后结合笔者教学实践为民族史教学提供相关教学建议。全文主体内容有以下三部分。第一章从内容归纳整理、内容呈现形式的调整两个维度对统编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进行对比,指出相比于人教版,统编版教材中民族史相关内容的叙述有所增加。究其原因,从国家层面来说是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的需要,从教育层面来说是在2017版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落实核心素养的需要。第二章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两方面入手,对现阶段统编版历史教材中民族史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目前学生存在因距离感、民族史知识杂而多、教学内容和方式枯燥而不喜欢学习民族史,以及因知识衔接不牢导致学不会民族史的问题;教师受以往教学经验的影响以及民族史知识储备量的不足因而轻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第三章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为高中民族史内容的教学提出相关建议,即在民族史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民族交融和民族关系概念的讲解,使用多种教学方式讲解民族史内容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观念。

韩诗翊[4](2021)在《论齐世荣的世界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齐世荣(1926-2015),着名的世界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开拓者和引领者之一。他一生治学勤勉,多年来从事世界史相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着述颇丰。齐世荣自幼家境殷实,饱读诗书,曾先后在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求学,并选择历史学为主要治学方向。他的学术生涯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是他的学术积累的阶段,不管是教书,还是译书,他每一步都稳扎稳打。改革开放后齐世荣迎来了学术的飞速发展,他着眼于探讨现实问题,将重点放在了现代国际关系史、通史编纂等研究工作上。新世纪的到来又促使了他进行学术范围的延伸,除了编写新版的世界通史教材以及中学历史教材,他主编的科普类书籍在世界通史领域也都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作为马克思主义学家,齐世荣极为重视史学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统一,在坚持学术性的前提下不忘现实关怀。他在面对后现代主义在史学领域内的缺陷时,提倡要保持宏大的历史研究格局,同时对“微观史学”的学术意义也进行了辩证分析。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体系的道路上,他多次深入研究并给予了充分的学术思考。他在研究工作中认真考究史料,始终保持一颗中国历史学者的初心,坚持以中国史家的视角从事世界史研究,还不忘劝告世界史的后生要做一个“中西会通”的“通才”。在我国世界史学科百废待兴之时,齐世荣将眼光放在现代国际关系史这门年轻的学科上,将国际关系史的研究范围扩大到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上,改变了以往国内将国际关系史作为外交史研究的局面。在编写教材之余,他还多次发文指出教学中的问题,他不仅是专注学术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更是一位对待教学认真负责的人民教师。在国内外史学交流方面,齐世荣不遗余力地参会、办会,学者们在会议中交流思想,拓宽视野,促进了中国世界史学术的交流发展。

余柏青[5](2021)在《《历史教学》特色栏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教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份史学类刊物。该杂志是中学历史教师的良师益友,是我国历史教学发展的真实记录者。一、创办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如何建设历史课程,包括历史教材编写、历史教学实践,特别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历史教育结合起来,这些都是历史研究者亟待研究的问题。彼时,

王丽娟[6](2020)在《高中历史选修Ⅱ《史学入门》课程中的历史地图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历史地图作为历史空间的直观呈现,是历史教材编写的重要内容,对历史教学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当前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历史地图的运用情况不容乐观。教师对历史地图的使用主要采取展示的方式辅助课本知识的讲授,很少对历史地图做专业、系统的讲解;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认知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和练习题中的阅读,也很少做深入的探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新课程《史学入门》中,将历史地图作为“读史常识举要”的一部分,独立成文,强调了历史地图的重要作用。新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历史地图的种类,作用及特点,古今地名的变化情况,并尝试绘制有关的历史地图等,这都为今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地图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读史常识是高中生史学入门的基础,而学会使用历史地图又是掌握读史常识的基本途径之一,对于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无疑有着关键意义。通过梳理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所引历史地图,可以将历史地图按照教学内容分为政治形势图、经济分布图、军事战争图、历史路线图、文化文明分布图和疆域图等六大类。历史地图具备的空间性、时距性、多样性和直观性等特点,可以很好地助力学生对历史理解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改善学生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针对高中历史新课程《史学入门》中历史地图教学的要求,从教学策略上,教师在《中外历史纲要》等必修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可以灵活采用讲解法、多媒体演示法等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地图的阅读能力,并能够尝试绘制简单的历史地图。选修课程《史学入门》中的地图教学是专题教学,需要在回顾总结必修课程中历史地图知识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完整地讲清历史地图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历史地图中时代、内容、指向和图例等构成要素。并通过不同时期的地名、疆域等变化,让学生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时空观念。

王富聪[7](2020)在《中共对华北沦陷城市工作研究(1937-1945)》文中认为抗战时期,沦陷城市地下党组织和中共华北根据地城工机构密切配合根据地的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抗战初期,在北平、天津、唐山等沦陷城市中,平津唐点线委员会秘密发动群众,为周围根据地提供了大量的急需物资、技术人才和情报信息,支援了根据地的抗日战争。在特别危险的环境下,地下党组织也遭到了多次破坏。随着抗日战争进入持久战阶段,在中共中央指示下,1941年前后华北各抗日根据地普遍成立了城市工作委员会。为加强城市工作,除了动员全党在思想上重视城市工作外,还加大了干部抽调、关系寻找、培训教育、派遣打入工作和秘密交通组建的力度。根据地城委会的努力为沦陷城市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人力、资金、技术上的准备。而地下党在沦陷城市的各个阶层和群体中秘密地进行抗战宣传、组织发展,既积蓄了力量,也积累了经验。各地城工部于1944年前后成立后,把城市工作提高到和根据地工作一样重要的高度,动员全党和群众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下大力气和决心抽调干部派遣打入,加快了里应外合夺取敌占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伪军伪警和工人苦力中积极宣传和发展组织,为反攻城市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干部抽调和关系寻找方面,纠正了根据地党委不重视干部抽调和贡献关系的思想,对抽调干部的数量和占总干部数的比重做了规定,确保了城市工作的干部队伍。在发动全党和群众贡献城市关系,并依托根据地,对外出务工和过节返乡的人员进行宣传教育,从中大量发展关系,为城市工作的迅速开展搭建了广阔的桥梁。在培训教育和派遣打入方面,针对上送干部的各种不纯动机,进行思想教育、形势教育、革命气节教育,并开展针对性的业务教育,提高了城工干部的综合能力。在派遣打入干部方面,各根据地城工部门派遣了大量干部到敌占城市,通过各种关系打入到敌伪机关、学校、工厂内,播散种子,生根发芽,显示出坚强的生命力。在获取急需物资方面,根据地不能生产的工业急需品如医疗器械、通讯器材、机械设备等物资都需要从城市采买。地下党通过灵活开展统战工作,利用社会关系和日伪组织,掩护秘密采购网络和交通站,为根据地源源不断地提供了重要物资,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在输送人员方面,沦陷城市的高校和工厂中拥有大量知识青年和技术工人,在地下党的宣传动员和秘密组织下,很多青年学生和工人到根据地参加抗日斗争,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贡献了力量。在获取信息方面,城工干部调查了沦陷城市一些厂矿、学校、公司。调查了解工人、学生、市民等各个阶层的生活水平、政治态度、反抗情况,为派遣打入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提供了依据。而秘密情报工作也为根据地的军事行动、锄奸、反间、营救人员等提供了信息支持。在秘密交通方面,为领导地下党,城工组织建立了秘密交通线路网,为保证安全和效率,一些线路还开辟了复线。在每条线上设立了各类秘密交通站、联络站,并以各种合法场所掩护。为了加强交通工作,对交通员进行了选拔和培训。交通员克服了各种艰难困苦,为组织的联络、人员和文件等的输送作出了贡献。在群众工作方面,地下党在工人苦力、青年学生、市民及上层中宣传中共政策,发展组织,开展各类地下活动。以合法的和灰色的组织形式组织群众,发动群众进行合法斗争,掩护秘密的非法斗争。工人苦力是城市工作的重点发展对象。地下党在工人中组织了怠工、偷等半合法运动。在青年学生中组织秘密读书会,宣传抗战,发展进步青年到根据地培训后再返回城市。在市民中和上层人士中也开展了宣传和争取工作。在城市中的敌伪军警开展宣传工作也是城市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关系里应外合的实现。随着抗战形势的好转,伪军寻求后路,分化瓦解伪军的条件更为便利。城工部门派遣干部,利用各种社会关系,打入伪军内部,在上层和下层分别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伪军大多与国民党有历史渊源,怀有正统思想,被国特掌握,进行伪军工作也有很大的困难。

余叶培[8](2020)在《赵恒烈中学历史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认为赵恒烈(1931—1999),浙江诸暨人,我国着名的历史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历史教育研究,在长期历史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形成了系统的历史教育思想。本文结合赵恒烈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学术经历,从纵向角度阐述其历史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50年代末,初步涉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70年代末,深入研究历史教学法、历史教材等问题。80年代末,全面总结其历史教育思想并形成体系。根据这些阶段性成果将其研究历程划分为初步形成、发展成熟、全面总结三个阶段。通过梳理赵恒烈的学术成果,从横向角度阐述他的历史思想,包括教学法中的讲述法、图示法、平衡式教学模式,历史思维能力中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情感思维以及历史教材编写的理论与实践。在分析其思想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本文对其思想特点作进一步总结,并揭示赵恒烈中学历史教育思想研究对历史教师和历史教学的启示。在历史教师职业发展方面,结合赵恒烈的学术经历和职业精神,说明专业精神对于历史教师的重要性。在历史教学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探讨平衡式教学模式在师生互动中的运用以及情感思维对家国情怀培养的借鉴意义。

冉娅雪[9](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2010)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与反思》文中研究说明课程是学校最富有意义和最为核心的领域之一,师范院校课程设置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师培养的质量,因此,历来师范教育改革莫不以课程为突破口。四川省的中等师范教育发轫于近代,最早可以追溯到1900年在川南泸州创办的经纬学堂,距今已有一百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全国师范学校课程设置是趋于统一的,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又体现出了一些时代和地域特点,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演变历程曲折,但总体上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对这一时期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历程的研究、反思与经验的总结,莫不对当今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以原四川省内五所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为研究对象,以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相关历史文献,主要包括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校史、师范教材、教务类档案及国家和四川省颁布的重要教育文件等为研究基础,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三个方面对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的历史展开研究。正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依据中等师范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标志性事件的出现,将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改造与建设阶段(1949-1965)、停滞与倒退阶段(1966-1976)、发展与繁荣阶段(1977-1997)、转型与衰落阶段(1998-2010)四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中等师范学校的发展概况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探讨了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目标的演变,在对课程目标历史沿革梳理的基础之上,从形式取向、价值取向两个维度概括了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目标的演进特点。第三部分对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结构演变历程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演变经历了“文革”前十七年课程结构的单一与善变、“文化大革命”时期课程结构的停滞与破坏、改革开放后课程结构的稳定与均衡三个明显的发展变化阶段。第四部分聚焦于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内容演进历程的梳理,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内容被高度概括在各个时期的教学大纲中,同时也体现在师范教材中,因此,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各个时期中师的教学大纲,并且梳理了中等师范教材发展历程。第五部分基于对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演进历程和特点的认识,反思历史,总结经验。

余柏青[10](2019)在《《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教学》创办于1951年1月,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办的历史学刊物。至2010年12月,该杂志已出版613期。它以基础性、思想性和学术性为指导原则,始终坚持科学、严谨和务实的办刊风格。自创刊以来,它为繁荣国家历史教学及史学研究,建立史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推动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促进国内外学术研究交流等,均作出突出贡献。此前,学界只是零星地、局部地研究《历史教学》,还没有系统地、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为丰富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拓宽中学历史教学研究领域,强化历史教学、历史教科书与历史研究三者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揭示中学历史教学与相关学术研究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对《历史教学》60年的发展进行了整体研究。《历史教学》是在以下四个背景下创办起来的: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文化教育政策的指导,京津地区的几位历史学者敏锐地感觉到历史教师对唯物史观的迫切需求,因此创办一种专供历史教师阅读的刊物,《历史教学》应运而生。第二,知识分子心态使然。新中国成立使知识分子对未来充满期望,他们经历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动紧跟政治,渴望跟上时代的变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第三,《历史教学》创刊申请得到了天津军政委员会批准,在办刊过程中又得到天津市军管会文教部部长黄松龄的大力支持;第四,李光璧、傅尚文、杨生茂等七位同人的共同努力。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份同人刊物《历史教学》就此诞生,并且很快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成为中学历史教学杂志领域的一面旗帜。《历史教学》的读者群体主要是中学历史教师、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专业师生、历史教学研究工作者、教研员等。据不完全统计,5901位署名作者在《历史教学》共发表了10546篇作品。《历史教学》的作者群体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而稿源又集中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教学》编辑部等三个单位。其组织架构可以从下列四个时期来进行分析:1951年1月创刊到1954年8月属于同人办刊时期。1954年9月到1959年这段时期属于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管理时期。1959至1966年、1979年复刊后至1985年,这两个时期属于天津市教育局管理。1986年开始至2010年这段时期属于天津新闻出版局管理时期。1951年1月到1966年6月是《历史教学》的特色形成和曲折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分同人办刊、政府改造、曲折发展三个阶段。同人办刊阶段,知识分子办刊主动紧跟政治形势,在“教”与“学”方面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特点。政府改造以后,天津人民出版社成立第三编辑室,专门负责编辑《历史教学》。该时期的“大家小文章”“问题解答”等学术性研究文章,“看似写来不难”“结果非高手莫办”,至今都传为美谈。1959年到1966年6月是《历史教学》曲折发展时期。由于连续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历史教学》被迫停刊。1979年1月到1990年3月是《历史教学》缓慢恢复和特色重建时期。1979到1985年是《历史教学》的复刊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教学和史学领域的拨乱反正,中学历史教学和学术研究逐步得到恢复;1986到1990年3月是《历史教学》特色重建时期。这个阶段重建教学特色后,学术研究文章发表对杂志发展而言存在着两难处境。1991年4月到2001年3月是《历史教学》继续偏重教学与学术“滑坡”时期。前期,杂志研究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测量与评价,并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培养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途径。后期,由于杂志管理失控,编辑出现许多乱象,学术论文弱化的趋势明显。在同类刊物崛起及网络迅猛发展的双重冲击下,《历史教学》逐渐失去其竞争优势。2001年3月到2010年12月是《历史教学》平稳过渡和“黄金”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又分为平稳过渡、“黄金”发展、分刊后继续发展三个阶段。2001年3月到2002年1月是《历史教学》平稳过渡阶段,它呈现“不温不火”状态;2002年2月至2006年12月是《历史教学》发展的“黄金”阶段。杂志编辑部组织对课程标准和“一标多本”教材进行讨论,将受众群体聚焦到《历史教学》平台;发表与中学历史教学关系密切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和“听课随笔”,以引领中学历史教学;发表中青年专家访谈录,使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有机结合。2007年1月以后分中学版和高校版,《历史教学》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历史教学》从创刊以来的发展变化历程折射出国家意识形态变化及其对出版物的影响。在1957-1978年,由于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历史教学》紧跟国家政策形势的变化,导致杂志的内容有时出现偏离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轨道。一本杂志能坚持办刊多年,而且现在还在良性健康地发展,这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比较少见。一方面,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将同人刊物纳入到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之中,由国家提供办刊经费,这是一本杂志赖以生存的基础。另一方面,杂志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杂志在发展过程中的跌宕起伏,它不完全是市场反映的结果,杂志的发展主要依靠党和国家的支持。研究《历史教学》不但要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变化特点,而且要从中透视在中国政治变化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们的心态及思想变化动态。《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总结其发展历史,终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教学文章要抓教改典型,抓教学的前沿问题,使杂志发挥引领作用。《历史教学》兼顾历史研究与学术研究,采用高校版与中学版的办法解决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并重的问题。中学版是《历史教学》的根基和发行量的基本保证,保持中学版的内容和质量是这本杂志能够存活的关键所在。历史教学社与天津古籍出版社合并,严重制约着杂志的发展。《历史教学》被某所大学收入麾下,或是转移到经济效益较好的出版社。无论哪种归宿,对《历史教学》都是福音。

二、关于编写中学历史教材的几点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编写中学历史教材的几点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第一次教材会战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背景
    (一)新中国教育变革需要一套统一的中小学教材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导首次统编教材会战的总方针
    (三)中央关于重编教材的决定吹响了教材会战的号角
二、人员选调
    (一)来自教育部的人员
    (二)从京沪抽调的人员
    (三)来自其他省市的人员
    (四)人民教育出版社原有人员
三、工作计划
    (一)明确了主要任务
    (二)明确了编辑方针
    (三)提出了编审要求
    (四)明确了组织领导
四、编订过程
    (一)开展政治和业务学习,检查现行教材错误
    (二)调查研究,确定教材编辑计划和施工方案
    (三)集体创作,团队作战,多学科交叉
    (四)注重发挥学科专家、一线名师的作用
    (五)社内编修与委托编写相结合
    (六)强化了装帧设计与绘图
    (七)研究和解读教材,创办《编辑工作》
五、审查环节
六、会战成果
    (一)教学大纲
    (二)课本和教参
七、重要意义
    (一)开启了我国教材建设“一纲一本、统编统用”的新时代
    (二)为后来统编教材和第二次教材会战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为充实国家教材编研、出版的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提供了重要支撑
八、几点启示
    (一)编写高水平的统编教材需要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是统编教材启动和成功完成的根本保障
    (三)组建“三结合”的编审队伍是编出精品教材的关键环节
    (四)编写高质量的教材需要制定完善的预案和严格的编审制度
结束语

(2)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四)概念界定
一、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前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概说
    (一)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使用
    (二)解放战争前期华北地区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使用
二、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
    (一)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
    (二)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修订与出版
三、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内容、特点
    (一)《新编高级小学历史课本》的体例、内容
    (二)《初级中学中国近代史》的体例、内容
    (三)《高级中学中国历史》的体例、内容
    (四)中学与小学历史教科书的联系与区别
    (五)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特点
四、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思考
    (一)唯物史观传播与历史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动员相统一
    (三)促进新中国教科书出版的恢复与发展
    (四)对当代中国教科书编写的影响
    (五)对新时代“四史”学习教育的启示
    (六)探索中的遗憾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民族史教学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1.中学教材中民族史教学相关问题的研究
        2.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五)民族概念的界定
一、统编版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民族史的呈现状况分析
    (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民族史内容的分布和比例
    (二)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民族史内容的分布和比例
    (三)统编版与人教版高中教材中民族史内容对比研究
        1.教材内容呈现形式的调整
        2.民族史正文内容调整情况
        3.民族史内容增添的原因探析
二、统编版高中历史教学中民族史教学现状分析
    (一)统编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的现状
        1.统编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的现状调查
        2.统编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存在的问题
    (二)统编版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教”的现状
        1.统编版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教”的现状调查
        2.统编版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教”存在的问题
三、统编版高中历史教学中民族史教学建议
    (一)在民族史教学中加强概念的讲解
        1.民族交融
        2.民族关系
    (二)在民族史教学中注重民族观念的培养
    (三)在民族史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多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中生对民族史学习情况问卷调查
附录(二) 教师对民族史教学情况问卷调查
致谢

(4)论齐世荣的世界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齐世荣的治史经历
    (一)齐世荣早期的学术积累
        1.早年求学经历
        2.教学和翻译工作
    (二)齐世荣的学术发展
        1.深入中国绥靖政策研究
        2.整理汇编世界现代史学术资料
        3.推动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地位研究
        4.合编《世界史》六卷本
    (三)齐世荣的学术延伸
        1.编写历史科普读物
        2.主编《世界史》四卷本
        3.主中学历史教材
        4.出版《史料五讲》
二、齐世荣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
    (一)史学思想
        1.重视史学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统一
        2.反思后现代主义史学
        3.提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体系
    (二)史学方法
        1.史料搜集的“扩展”和“详尽”
        2.对日记、信件、回忆录等史料的重视
        3.立足中国本位进行世界史研究
        4.历史学者须“中西会通”
三、对齐世荣世界史研究的评价
    (一)中国世界现代史学科建设和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先行者之一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践行者
    (三)国内外世界史学术交流发展的助推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齐世荣论着
致谢

(5)《历史教学》特色栏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办背景
二、运行机制
    (一)编委会领导下的集体负责制
    (二)社长、主编领导下的编辑部负责制
三、特色栏目
    (一)初创时期的学术栏目
        1.“大家小文章”
        2. 问题解答
    (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研究
        1.“一课一中心”的观点
        2. 叶小兵的“一事一议”
        3. 任世江的专题解析
        4. 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
    (三)对教材和课标的讨论
        1. 对历史课标及教材编写的整体建议
        2. 对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及逻辑结构的讨论
        3. 对教材编写内容的建议
        4. 对教材辅助系统编写的建议
    (四)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2. 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联合团队的实践探索
        3. 赵恒烈等的理论探索
    (五)对考试测量与评价的研究
        1. 高考历史试题的发展趋势
        2.“海派”风格的试题
        3. 刘芃对高考小论文题的探索
        4. 高考小论文的命题实践

(6)高中历史选修Ⅱ《史学入门》课程中的历史地图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历史地图的教学价值
        (一)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开发高中校本课程的需要
        (三)解析高考地图类试题的需要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读史常识教学的研究
        (二)关于历史地图教学的研究
        (三)关于地图在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1、文献研究法
        2、观察法
        3、调查研究法
第一章 地图教学与史学入门
    第一节 史学入门与历史教学
    第二节 读史常识与史学入门
    第三节 历史地图与读史常识
第二章 史学入门课程中的地图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历史地图中的图例
    第二节 历史地图的种类
    第三节 历史地图的特点和作用
        一、历史地图的特点
        二、历史地图的作用
    第四节 历史地图中古今地名的变化
第三章 史学入门课程中的地图教学策略
    第一节 史学入门课程中的历史地图教学方法
        一、教师教学历史地图的方法
        二、学生学习历史地图的方法
    第二节 史学入门课程中的历史地图教学手段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
        二、传统的教学手段
    第三节 历史地图的绘制
        一、历史地图的绘制方法
        二、实践应用
第四章 教学设计——历史地图中“政治形势图”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
    四、学情分析
    五、教学过程
    六、课程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7)中共对华北沦陷城市工作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前人研究综述
        1、涉及华北根据地城市工作的研究着作概括
        2、涉及城市工作的专题性论着研究概况
    四、理论方法和视角
    五、创新点
    六、资料依据
第一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点线委员会时期的城市地下党
        一、抗战初期各地点线委员会的建立
        二、各地点线委员会的工作内容
        三、各地点线工作的效果
    第二节 各级党委城市工作委员会的建立
        一、各级党委城市工作委员会的成立
        二、各级党委城市委员会的工作内容
        三、各地城工委城市工作的效果
    第三节 城工部的建立和城市工作的大发展
        一、各级党委城工部的建立、方针和任务
        二、大力动员开展城市工作的原因
        三、在思想上动员全党重视城市工作
        四、建立健全城市工作机构
        五、抽调干部和设立专职城工干部
        六、城市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基本策略
    小结
第二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的干部工作
    第一节 干部的抽调选拔和关系的来源
        一、内线干部的来源和选拔条件
        二、关系的来源
    第二节 干部和关系的培训教育
        一、培训对象的各种复杂心理
        二、培训教育的内容
        三、教育方式
        四、培训的效果
    第三节 打入干部的派遣和管理
        一、派遣打入的准备工作
        二、加大派遣干部打入城市的力度
        三、对打入干部的管理工作
        四、打入干部经费保障的管理
    小结
第三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的物资采买工作
    第一节 根据地从敌占城市获取紧缺的物资
    第二节 地下党坚持从敌占城市获取物资
    第三节 地下党从敌占城市获取物资的措施
    第四节 敌人的封锁和破坏
    第五节 沦陷城市物资工作的影响
    小结
第四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的调查工作
    第一节 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分工
        一、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调查工作在领导上和重点对象上的分工
        三、调查的渠道和方法
    第二节 城市基本情况调查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城市人口数量、结构、阶级成份的调查
        二、关于各个阶层生活水平的调查
        三、关于各个阶层政治态度的调查
        四、关于沦陷城市大中学校的调查
        五、关于沦陷区厂矿车站的调查
        六、搜集军事政治经济等情报
    第三节 调查工作的效果
        一、调查工作的成绩
        二、调查工作的不足
    小结
第五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的交通联络工作
    第一节 秘密交通线路和秘密联络站的设立
        一、城工组织对交通工作的开展和加强
        二、秘密交通线路网的建立和复线的开辟
        三、各类秘密交通站、联络站的设立和完善
    第二节 交通人员的选拔、表现、联络方式
        一、交通员的主要来源、选拔条件
        二、交通员的表现特征
        三、通过关卡、封锁线的方式和接头联络方法
    第三节 交通工作的内容、成效
        一、人员和信息情报的输送
        二、物资的输送
        三、秘密交通工作的成效
    小结
第六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的群众工作
    第一节 对工人、苦力的掌握
        一、寻找关系、派遣打入工人、苦力行业
        二、日伪的严密统治
        三、通过秘密和公开的形式组织群众
        四、领导群众进行各类斗争
    第二节 对教员、青年学生的争取工作
        一、动员学生支援根据地
        二、组织读书会和秘密宣传活动
        三、日伪的监视和学生的政治态度
        四、根据地城工部门的培训和派遣打入工作
    第三节 对市民和上层人士的团结工作
        一、开展对市民和上层人士的团结工作
        二、对市民和上层人士的宣传和争取
    第四节 群众工作的成效
    小结
第七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伪军伪警工作
    第一节 伪军伪警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开展伪军伪警工作的重要性和组织领导
        二、伪军伪警工作的有利条件和困难
        三、伪军伪警工作的方针和政策
        四、伪军伪警工作的宣传内容和方式
    第二节 对伪军伪警的派遣打入和瓦解
        一、寻找线索大量发展关系
        二、积极派遣建立内线工作
        三、瓦解伪军伪警工作的策略
    第三节 伪军伪警工作的影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赵恒烈中学历史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赵恒烈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历程
    第一节 历史教育理论的形成阶段
        一、教学方法的初步探讨
        二、历史学习的初步探讨
    第二节 历史教育理论的发展阶段
        一、历史教育学的系统研究
        二、历史教材编写的理论与实践
        三、历史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
    第三节 历史教育理论的总结阶段
        一、历史教学法的创新性理论
        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系统研究
第二章 赵恒烈中学历史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赵恒烈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论
        一、立足于“功底”的讲授法
        二、立足于“逻辑”的图示教学法
        三、立足于“课堂”的平衡式教学法
    第二节 赵恒烈中学历史思维能力论
        一、创设历史情境的形象思维
        二、揭示历史本质的逻辑思维
        三、培养历史情怀的情感思维
    第三节 赵恒烈中学历史教材论
        一、中学历史教材的理论总结
        二、中学历史教材的实践经验
第三章 赵恒烈中学历史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启示
    第一节 赵恒烈中学历史教育思想的特点
        一、关注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历史教育理论的独创性
        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第二节 赵恒烈中学历史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学术经历与历史教师职业发展
        二、平衡式教学模式与师生互动
        三、历史情感思维与家国情怀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2010)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历史之源:中师率先开启小学教师“综合培养”模式
        (二)现实之困:对当今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关切与思考
        (三)理论之思:拓展教育史研究领域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等师范学校的研究
        (二)关于课程设置的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课程设置
        (二)四川省
        (三)中等师范学校
    四、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调查研究法
    五、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发展历程
    一、改造与建设阶段(1949-1965)
    二、停止与倒退阶段(1966-1976)
    三、发展与繁荣阶段(1977-1997)
    四、转型与衰落阶段(1998-2010)
第三章 从“双重”到“单一”——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目标演变
    一、课程目标演进概述
        (一)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双重课程目标
        (二)徘徊于为小学和中学培养师资的课程目标
        (三)转变为以培养小学合格师资的单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目标的特点
        (一)形式取向:偏重于普遍性目标
        (二)价值取向:从社会需求到兼顾个人发展
    三、对课程目标演变历程的思考
第四章 从“单一善变”到“稳定均衡”——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结构演变
    一、课程结构演变概述
        (一)课程结构的单一与善变
        (二)课程结构的停滞与破坏
        (三)课程结构的稳定与均衡
    四、课程结构的特点
        (一)统筹协调各学科
        (二)课程结构向均衡性、层次性、灵活化方向发展
    五、对课程结构演变历程的思考
第五章 从“向外学习”到“因地制宜”——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内容演变
    一、课程内容发展概述
        (一)从学习苏联到逐渐本土化的课程内容
        (二)突出政治性的课程内容
        (三)因地制宜的课程内容
    二、教材发展概述
        (一)以统编教材为主
        (二)统编教材与自编教材相结合
    三、课程内容特点
        (一)课程内容文理艺渗透,有显着的基础性
        (二)课程内容联系小学实际,有较强的实用性
    四、对课程内容演变历程的思考
第六章 历史经验与反思
    一、明确课程目标,把握课程定位
    二、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
    三、整合课程内容,促进知识的融合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10)《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概况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创办背景和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
    第一节 《历史教学》的创办背景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教育政策
        二、知识分子接受改造的需要
        三、天津军政委员会文教部的支持
        四、七位同人的共同努力
    第二节 《历史教学》的组织架构
        一、同人办刊时期的组织架构
        二、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三、天津市教育局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四、天津市新闻出版局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第三节 《历史教学》的运行机制
        一、编辑出版责任机制
        二、稿源与作者群体
        三、印刷、发行及价格
第二章 特色形成和曲折发展(1951.1-1966.6)
    第一节 同人办刊时期的“教”与“学”
        一、主动紧跟政治形势
        二、建国之初《历史教学》中的“教”
        三、建国之初《历史教学》中的“学”
    第二节 学习苏联与坚持特色
        一、政府接管后的办刊方针
        二、1956 年版教材的特点及讨论
        三、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法
        四、“大家小文章”与问题解答
    第三节 国家政策影响下的曲折发展
        一、曲折发展时期的中学历史教学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学术研究
第三章 缓慢恢复和特色重建时期(1979.1-1991.3)
    第一节 复刊时期的拨乱反正
        一、历史教学逐渐恢复到正常轨道
        二、及时反映史学界的研究动态
    第二节 教学特色的重建与学术文章水准
        一、教学特色的重建
        二、重建特色的两难处境
第四章 偏重教学和学术“滑坡”(1991.4-2001.5)
    第一节 高考的能力立意与能力培养的教学
        一、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的渐趋稳定
        二、以能力立意的考试测量与评价体系形成
        三、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节 学术论文弱化与编辑乱象
        一、论文质量下降的表现及原因
        二、编辑出现乱象的表现及原因
第五章 平稳过渡和“黄金”时代(2001.6-2010.12)
    第一节 平稳过渡时的“不温不火”
        一、初步探讨中学历史课程的设计
        二、继续配合人教社的教材修订
        三、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独立办刊形成特色
        一、2003 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一标多本”
        二、21世纪初历史课程设置与编写教材专题讨论
        三、研究性学习与“聂马之争”
        四、有重大影响的中青年着名学者访谈录
    第三节 分版后的发展趋势
        一、中学版和高校版的特点
        二、专家引领中学教学研究
        三、提倡以“教学设计”取代教案
        四、研究高考试题引领高中教学
第六章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及发展策略
    第一节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二、《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第二节 杂志的变化趋势及发展策略
        一、杂志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二、发展的现实隐忧及策略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关于编写中学历史教材的几点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第一次教材会战记[J]. 郭戈.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1(04)
  • [2]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研究[D]. 张琳.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民族史教学相关问题研究[D]. 杨涵超.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论齐世荣的世界史研究[D]. 韩诗翊.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5]《历史教学》特色栏目研究[J]. 余柏青.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21(02)
  • [6]高中历史选修Ⅱ《史学入门》课程中的历史地图教学研究[D]. 王丽娟.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7]中共对华北沦陷城市工作研究(1937-1945)[D]. 王富聪. 河北大学, 2020(08)
  • [8]赵恒烈中学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 余叶培.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9]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2010)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与反思[D]. 冉娅雪.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10]《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D]. 余柏青.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关于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几点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