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行为组合论文-孙佩芳

课堂教学行为组合论文-孙佩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课堂教学行为组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课堂教学行为,初中,农村,苏南

课堂教学行为组合论文文献综述

孙佩芳[1](2017)在《浅谈课堂教学行为的组合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苏南农村初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问卷调查表明:农村初中教师缺乏课程意识,普遍青睐于教学设计的预设;教学行为滞后于教育认识,出现"泛形式化"倾向。基于此,提出改善的方法和策略:量体裁衣,优化教学行为细节;链接学生,再造教学流程细节;适宜甄选,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复调交响,优化课堂"对话"细节。(本文来源于《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五)》期刊2017-02-01)

庞佳佳[2](2014)在《熟手型教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内容重要性程度与所用教学行为对的组合模式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课程改革已有十年有余,中学教师都在寻找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形式多样的创新设计和教学方式是否能够真正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怎样才能确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体系?基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在郑长龙教授提出的化学课堂CPUP模型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以课堂的最小单元“基元系统”出发,结合实际课堂教学样例为研究对象,分析熟手型教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内容重要性程度与所采用的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的对应关系,期望找到不同课型中重要性不同的内容与倾向于选择的教学型链之间的类型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内在规律,从而为教师在选择教学行为时提供可行的参考。本文选用16节高中化学课堂(8节元素化合物类——4节优质课与4节常态课、8节概念原理类——4节优质课与4节常态课)为研究样本,利用SPSS19.0软件对489个基元内容的重要形程度(简称IDC)与所用教学行为链(简称IBCM)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对16节课中IDC和IBCM的对应关系以对应分析图和对应关系表进行整体呈现,并结合课堂实例进行分析。对样本中的8节概念原理课中常态课型和优质课型分别做对应分析,比较优质课型与常态课中型的IDC与IBCM的对应关系的差别;同样对8节元素化合物类课中优质课与常态课分别做对应分析,比较元素化合物类课中优质课型与常态课型中的IDC与IBCM的对应关系的差别。通过对样本整体的研究和分析发现,教学内容重要性程度越高其对应的教学行为链的自主程度越高。但样本中也存在着教师选用学生自主程度较低的行为链落实课堂中核心内容的情况,教师应该加强对这类教学内容的设计,将核心的内容设计成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程度较高的教学行为链来落实。同时,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类化学课堂的对应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元素类课堂中教学内容的重要性程度与其教学行为链之间的对应情况明显优于概念原理。建议教师在落实核心、重要的概念原理类内容时,可以将其精心设计成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的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可以更加主动的获取知识,同时也利于学生对原理类知识的建构,从而能够真正的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盖立春,郑长龙,秦玫[3](2012)在《专家—新手教师化学课堂“实验教学行为组合”结构特征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专家—新手比较研究方法,对16位教师在常态课中化学实验"教学行为组合"的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新手教师的显着特征是"不提出实验问题"和"教师设计实验方案";专家教师的显着特征是"提出探究性实验问题"、"师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和"师生共同进行实验操作"。(本文来源于《化学教育》期刊2012年11期)

刘思含[4](2012)在《优质化学课堂中基元内容重要性程度与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类型的匹配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以来,高中化学课堂随之发生了深远变化,目前理科课程的整体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主动的发展,一线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也面临了巨大的转变,因此教育研究者在对化学课堂进行教学评价时也要开辟新的角度。过去教育工作者习惯从宏观的角度去观察课堂,缺少对课堂的精细化的分析,如今已不能对一线教师提供最全面、有效的教学指导。为了认识高中新课程下化学课堂的内部行为结构与内容结构,郑长龙教授课题组先后构建出了基于课堂活动的CPCP模型与包含内容和活动两个维度的CPUP模型,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提出了观察和分析课堂的新视角。基于CPCP和CPUP模型理论,我们认为化学课堂中每一个教学任务下都包含若干个教学行为链,而每一个教学行为链都承载着该节课的一个最基本的化学学习内容,称作基元内容(PrimitiveContent,简称PrC),它是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最小单位。从此,我们对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认识也进入到了微观层次。本文选用10节高中化学优质课堂(5节元素化合物类、5节概念原理类)为研究样本,具体分析内容重要性程度(contentimportantdegree,简称CID)不同的基元内容与它所对应的教学行为链水平的匹配特征。文章对10节样本的匹配度及各类基元内容的具体匹配情况做出了系统呈现。从全部匹配度结果来看,10节优质课堂中CID与IBCM匹配情况较好,整体趋势是随着基元内容重要性程度的降低,教学行为中学生的自主性程度也随之降低。但研究显示,样本中也存在少量匹配较差情况,主要体现在一些核心内容落实时教师选取了较低水平的教学行为链,希望通过对研究结果的直观呈现与分析,能帮助一线教师在今后教学中作出相应改进,以更好地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同时,通过对比也发现两类课堂的匹配情况存在差异,元素类课堂的匹配情况好于原理类课堂,基于存在的这些不足,笔者建议教师们如果在今后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把一些重要的事实性内容(特别是在原理类课堂中)转变成能由学生去自主探索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自主性也能最大程度的提高,从而实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2-06-01)

刘晓冬[5](2012)在《优质化学课堂中“提出问题”教学行为对特征及其与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中学化学课堂中相较以往有了可喜的变化。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研究新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有巨大的进步。对于化学课堂教学,广大地一线化学教师均致力于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积极开发、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了提高新课程化学课堂的效率,就必须走进化学课堂的内部,剖析化学课堂教学结构,从而找到内在规律。本文基于化学课堂教学结构的CPUP模型,对30节优质化学课进行分析,再对其中的“提出问题”教学行为对的特征及其与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本文共包括4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次研究的必要性,国内外研究的综述以及对本文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文章的第二部分介绍了研究的对象、指标和研究步骤。文章的第叁部分是依据第二部分对所选的样本课进行多维度的划分,以及对各类型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中“提出问题”的特征分析,最后对二者水平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文章的第四部分首先对整个研究做了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从提问内容上看,B、C、D型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都不包括非知识性提问;知识性提问中,事实性提问比较少。(2)从提问形式上看,B型组合模式几乎不含Whether型提问;Which型提问在B、C、D型组合模式中很少出现或一次没出现;What型提问始终都是最常出现的提问形式;Why型提问和How型提问在3种链中共占约40%-50%。(3)从提问结构上看,B、C、D型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提出结构良好问题概率都比提出结构不良问题大。(4)从提问水平上看,B型组合模式几乎都是高水平提问,C型组合模式高水平提问比较适中,D型组合模式高水平提问只有叁成左右。(5)概念、原理类优质化学课中“提出问题”水平与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元素化合物类优质化学课中“提出问题”水平与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水平呈中度正相关。同时,站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立场,本文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如下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各类在教学任务下,选取合适的教学行为,也就是运用什么样的组合模式将教学行为对组合在一起;从提问形式上看,教师应当尽可能多的采用不同的提问形式,不能从始至终都以相同的方式提问;教师在提问是应当注意问题的结构;教师在提问时应当注意,提出的问题要与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水平相当。(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2-06-01)

李琳瑶[6](2012)在《新手—熟手型教师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及教学时间分布特征的案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行为研究就是通过探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行为规律,指导教师行为向期望的方向发展。时间是课堂教学展开的具体条件,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把握好教学时间。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该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层面上。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上,化学教师是如何规划课堂教学时间,从而更好的推行新课程。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课堂观察和统计分析法对2位新手型教师和2位熟手型教师的《化学键与化学反应》进行分析,希望能找出新手型和熟手型教师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和教学时间的特点和相关性。通过分析“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统计和对比新手型和熟手型教师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新手型或是熟手型教师均使用30个以上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第二: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新手型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式,即注入式,使用E和D型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较多;而熟手型教师采用的是启发式,使用C型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较多,并使用一些B型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因此,熟手型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出现高等级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的次数要多于新手型教师。第叁:从时间的先后顺序上看,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交替出现,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时刻图的整个曲线呈现锯齿状。第四: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和教学时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有学生参与的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中,新手型和熟手型教师留给学生的时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在C型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中,新手教师的师生时间比约为11.5:1,熟手教师的师生时间比约为4:1。在B型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中,新手教师的师生时间比约为4:1,熟手教师的师生时间比约为1.5:1。通过以上的总结,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议:新手教师要关注化学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多关注学生;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基元要选择适当的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郑挺谊[7](2011)在《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组合特征分析——以“氯气”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温州市高中化学教研活动中开展的同课异构"氯气"公开课上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记录、对比、分析,发现叁者在具体教学行为组合上有较大的差异性,并总结出叁者教学行为的组合特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实现新手到熟手到专家的转变,需要叁者相互配合,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同伴合作支持的文化;专业引领,做好集体备课和校本教研;一课多磨,做专做精做深做透做活课堂。(本文来源于《教育与教学研究》期刊2011年08期)

盖立春[8](2011)在《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组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描述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主要特征、探查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的规律,以便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分析了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还原论”、“整体论”和“系统论”3种思维方式并以“系统论”为基础提出了“行为”、“教学行为”和“教学行为组合”等核心概念。◎阐述了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历史演变过程。把国外的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划分成“教师效能研究”、“教师认知研究”和“教师生态研究”3个阶段并揭示了每个阶段的主要研究范式。分析了“过程—结果”范式消隐和“认知—对话”范式以及“情景—生态”范式复兴的主要原因。从“基本问题”层面对3种范式的本体论假设、价值观操守和方法论准则进行了比较。对国内的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一是从“论文数量”、“所属学科”、“研究方法”和“作者单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统计,二是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复杂性科学理论为基础,从组成、结构、行为和功能4个方面分析了化学课堂教学系统的复杂性,认为化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系统,这种复杂性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复杂性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复杂性。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化学课堂教学系统的运行过程。论述了化学课堂教学状态的转变类型以及化学课堂教学系统自组织的条件和机制。◎构建并解读了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的“DIEI”研究模型和“CPCP”结构模型。根据“解释学”对“解释”的有关论述,对化学课堂教学行为解释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并提出4种常见的化学教师对教学行为解释的方式。用“教学板块”、“教学行为链”和“教学行为对”对化学常态课的教学案例进行了分析。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化学课堂“教学行为链”的内部“梯形对应”结构和外部“树型分叉”结构。◎选择化学课堂教学中“讲授”、“问答”和“实验”3种最常见的典型行为组合,分别构建了各自的表征模型并制订了相应的计分规则,检验了模型本身的合理性,指出了专家和新手两类教师在这3种行为组合上所具有的特征并用自组织理论对这些特征进行了解释。(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1-06-01)

娄延果[9](2010)在《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及其组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中化学新课程正在全面实施中,化学课堂也因此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教学的模式变了,课堂上问答的频次多了,实验多了,活动多了……。然而,深入的课堂观察发现,教学的实际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益,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大量存在,课程理念难以转化为课堂行为。究其原因,是日常的校本教研重内容、轻行为,是多年来化学教学论忽视教学行为研究,是将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割裂开来研究,是研究的基础很少根植于鲜活的化学课堂等等。这构成了本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基础。◎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教学行为研究的发展和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以复杂性思想为指导,在大量的课堂观察基础上,提出了“教学行为对”及其组合“教学行为链”两个核心概念,并从哲学、系统科学、心理学和教学论等视角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板块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化学课堂结构的CPCP模型,形成了以教学行为对为基础的化学课堂观察与分析视角。◎以课堂观察为基础,结合教学行为的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2大类、7小类、20种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系统和2大类、5种的教学行为链的类别系统,确定了教学行为对的类别、时长、频次、内容、位序和发生位置六种可供测量的属性,确定了教学行为链的形式结构和时间结构两个测量维度,为结构性和可量化的课堂观察奠定了基础。◎对30节常态高中化学课堂样本进行观察和记录,分为整体特征、高效与低效课堂、元素类与原理类内容课堂叁个维度进行了统计和对比分析,与质性访谈相结合,得到了诸多的发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的变换频率范围;最常出现讲解陈述、汇报交流、提出问题、讲问齐答、实物展示、板书展示、布置任务、动手书写等8种教学行为对;课堂活动基本上是教师控制下的学生听讲、汇报交流、动手书写等;讲问齐答是低效的教学行为对;提出问题和布置任务后给学生留出思考或讨论的机会是高效的教学行为链;教学行为链种类的选择与教学内容无关;学生汇报交流存在着教室空间的盲区等等。◎应用以上成果和发现,探讨了常态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分析的环节和策略,探讨了对不同变量的化学课堂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提出了教学行为优化建议,并形成了基于教学行为对和CPCP模型的化学课堂教学分析的路径框架,为新课程中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分析和行为优化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0-06-01)

王宇[10](2009)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组合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价值功能和呈现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给教学带来很大冲击。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在课堂中如何选择有效的行为进行教学是新课改理念能否落实的关键。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组合进行分析对比,得出教师在《氯气》一节课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组合的特征,以期望各类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的不足优化其教学行为,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本文共包括五个部分。在引言部分,主要对问题的研究背景、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教学行为做了简单的文献综述。在化学课堂教学行为部分,对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的含义、类型的划分、课堂教学行为组合进行阐述。第叁部分主要对本文研究素材的选择,研究对象的界定以及研究方法的选取进行了说明。主体部分主要对比、分析叁类教师的调查问卷的数据,从中找出教师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稳定的课堂教学行为组合。最后,根据研究内容,得出结论及由此得到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课堂教学行为组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课程改革已有十年有余,中学教师都在寻找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形式多样的创新设计和教学方式是否能够真正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怎样才能确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体系?基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在郑长龙教授提出的化学课堂CPUP模型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以课堂的最小单元“基元系统”出发,结合实际课堂教学样例为研究对象,分析熟手型教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内容重要性程度与所采用的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的对应关系,期望找到不同课型中重要性不同的内容与倾向于选择的教学型链之间的类型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内在规律,从而为教师在选择教学行为时提供可行的参考。本文选用16节高中化学课堂(8节元素化合物类——4节优质课与4节常态课、8节概念原理类——4节优质课与4节常态课)为研究样本,利用SPSS19.0软件对489个基元内容的重要形程度(简称IDC)与所用教学行为链(简称IBCM)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对16节课中IDC和IBCM的对应关系以对应分析图和对应关系表进行整体呈现,并结合课堂实例进行分析。对样本中的8节概念原理课中常态课型和优质课型分别做对应分析,比较优质课型与常态课中型的IDC与IBCM的对应关系的差别;同样对8节元素化合物类课中优质课与常态课分别做对应分析,比较元素化合物类课中优质课型与常态课型中的IDC与IBCM的对应关系的差别。通过对样本整体的研究和分析发现,教学内容重要性程度越高其对应的教学行为链的自主程度越高。但样本中也存在着教师选用学生自主程度较低的行为链落实课堂中核心内容的情况,教师应该加强对这类教学内容的设计,将核心的内容设计成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程度较高的教学行为链来落实。同时,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类化学课堂的对应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元素类课堂中教学内容的重要性程度与其教学行为链之间的对应情况明显优于概念原理。建议教师在落实核心、重要的概念原理类内容时,可以将其精心设计成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的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可以更加主动的获取知识,同时也利于学生对原理类知识的建构,从而能够真正的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课堂教学行为组合论文参考文献

[1].孙佩芳.浅谈课堂教学行为的组合与优化[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五).2017

[2].庞佳佳.熟手型教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内容重要性程度与所用教学行为对的组合模式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盖立春,郑长龙,秦玫.专家—新手教师化学课堂“实验教学行为组合”结构特征的比较[J].化学教育.2012

[4].刘思含.优质化学课堂中基元内容重要性程度与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类型的匹配特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5].刘晓冬.优质化学课堂中“提出问题”教学行为对特征及其与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的相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6].李琳瑶.新手—熟手型教师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及教学时间分布特征的案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7].郑挺谊.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组合特征分析——以“氯气”教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

[8].盖立春.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组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9].娄延果.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及其组合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0].王宇.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组合特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标签:;  ;  ;  ;  

课堂教学行为组合论文-孙佩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