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论文-蒋梅,纪丽芝

温病学论文-蒋梅,纪丽芝

导读:本文包含了温病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靶向治疗,皮肤毒性,温病,斑疹

温病学论文文献综述

蒋梅,纪丽芝[1](2019)在《从温病学斑疹论治探析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相关皮肤毒性的中医药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相关皮肤毒性发生频率高,严重影响了肿瘤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从发生演变规律及临床表现看,其与温病学所述的斑疹有诸多类似之处。温病学说针对斑疹的理、法、方、药论治体系完善,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温病学说指导下,肿瘤分子靶向药物性属温热,始发责之肺,犯及气营。从未病到初起、极期、后期,"清"、"透"、"和"法分期论治,慎用辛温、升提、壅补、苦寒之品,内服外用,有望达到防治皮肤毒性,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医肿瘤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薛盼盼,许鹏光[2](2019)在《从温病学辨斑疹白?探讨银屑病诊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将银屑病称为白疕,"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是一种以红斑、鳞屑为主要表现的易于复发的炎症性皮肤疾病,其中红斑、鳞屑等皮损的变化往往反映着疾病的缓急、进退,现代医家通过临床观察与研究总结发现银屑病的发病与温病发病相合,临床中不难发现其皮损变化也符合温病学理论中斑疹、白?的表现。因此通过温病学中辨斑疹白?这一特色诊法对银屑病进行辨证从而指导治疗,对银屑病的治疗及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徐婧,吕文亮[3](2019)在《运用温病学理论辨治小儿肺炎》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儿肺炎是儿科常见的高发高危疾病,近年来由于病原学和疾病谱的改变,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及混合感染性肺炎的比例日渐增多,西医常规的病原治疗优势减少。中医药治疗小儿肺炎中抗菌、抗病毒、缓解症状、不易耐药、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凸显。基于小儿肺炎发病急、传变快及"小儿多热"的病理生理特点,从温病论治小儿肺炎,疗效显着。临证时,考虑儿科为"哑科",重视舌诊,兼顾小儿指纹,则可执简驭繁,全面分析病情、指导治疗及预示疾病转归。(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李小茜,杨爱东,屠燕捷[4](2019)在《基于数字故事的《温病学》德育内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中医临床经典课程的德育融入内容,在《温病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古代医家史料与近期实际事例,撰写温病学数字故事,融入课堂,引导学生置身于中医药治疗外感热病的现实和历史情境中学习理论,使学生既学到医学技能,又得以传统人文思想的熏陶,提升课程的德育内涵。(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9年09期)

惠毅,闫曙光,郑旭锐,李京涛,魏海梁[5](2019)在《优慕课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温病学》属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学科性质特殊,因其理论体系由卫气营血辨证及叁焦辨证构成,是中医理论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属于中医基础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温病,探索的是温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规律、预防及治疗,又属于中医临床学科,是联系中(本文来源于《中医教育》期刊2019年04期)

丁鑫,钱占红,任存霞,白雅雯,荣宝山[6](2019)在《蒙医《温病学》参与式教学在中医《温病学》课堂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①研究传统课堂融入学生参与式教学对《温病学》教学效果的影响;②了解中蒙医《温病学》的理论基础差异及临床对温病认识的异同。方法:选取中医卓越班及与其人数相当的同年级中医本科班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任课教师、教学内容及理论教学方法相同,实验组增加了学生参与教学环节。通过教学评价来反映本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及满意度。结果:①参与式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深度,优化教学效果;②使学生深入了解蒙医学对温病的独特认识和诊疗方法。结论:①参与式教学为学生可持续性地自主学习奠定基础;②中医温病学教学中渗入蒙医温病学知识是必要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丁鑫,钱占红,任存霞,白雅雯,荣宝山[7](2019)在《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温病学》教学方法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温病学教学对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临床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中医人才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现今温病学教学方法可谓琳琅满目,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温病学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形成最佳课堂氛围、提升课堂效率的有效保证。本文将近年来温病学教学实践的有效教学方法进行总结,以期能为同行教学工作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内蒙古中医药》期刊2019年07期)

赵宏澜,曹丽[8](2019)在《《温病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模拟病例教学方法的相关理论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温病学》是中医专业的必修课,是四大经典之一,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作为一门临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课堂授课模式不能有效发挥实践特性,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温病学》乃至其他各临床课程的难题之一。因此,积极探讨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运用中医临床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经典、用经典"有重要的意义。笔者采用模拟病例教学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内蒙古中医药》期刊2019年07期)

李叁念[9](2019)在《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在温病学辨证体系下的内涵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通过查阅温病学家叶天士、吴鞠通的相关文献,对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卫气营血辨证、叁焦辨证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究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在温病学辨证体系下的应用规律和内涵意义,以期为当今中医临床提供更完善的理论指导。方法:本课题属于文献整理、分析归纳研宄。通过查阅中医经典古籍中历代医家有关方剂气味配伍理论的着作,系统梳理其发展脉络。以《吴鞠通医学全书》、《叶天士医学全书》为核心文献,对方剂气味配伍理论相关的内容进行原始文献信息辨识、采集、分析、整理和研究的工作,总结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在温病学辨证体系下的发展成就,探究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在温病学辨证体系下的应用规律和内涵意义。研究内容:系统梳理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及卫气营血辨证、叁焦辨证的历史沿革;以方剂气味配伍理论为理论框架,以温病学辨证体系为线索,归纳整理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在温病学辨证体系下的应用规律,总结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在温病学辨证体系下的发展成就,探究两者内在关联,说明以气味配伍理论为核心组方,较君臣佐使理论更简单直观的表明病机,从而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拓宽思路,改进方法。结论:1、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方剂气味理论在叶、吴两位温病医家开创的卫气营血辨证,叁焦辨证下的应用,总结出温病学派对于方剂气味理论的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1)透邪(2)调治阴伤(3)清化湿热叁个方面。2.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首次总结提出方剂气味理论在温病学崛起后成就卓着的原因:(1)与温病学卫气营血—叁焦辨证体系特点相关(2)与温病邪气致病性质相关(3)与叶、吴二位医家重视气味配伍理论相关3.现代人多具有以气分湿热弥漫叁焦,痰湿阻滞、血分血瘀阴伤等为特点的错杂病机,以温病学辨证体系为指导应用气味配伍理论治疗内伤杂病,在当代中医临床上具有独特的诊疗优势和意义。(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尚艺婉,朱旺旺,陈玉龙[10](2019)在《宋元之后“温病学”兴起原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立足于宋元的政治、军事等历史条件,旨在探讨"温病学"自宋元之后骤然兴起的原因。方法通过研究文献的方法来研究"温病学"兴起的原因。结果 "温病学"自宋元之后逐渐兴起不止是气候变化以及瘟疫横行的原因,而且和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饮食等各方面条件有密切关系。结论 "温病学"的兴起是历史条件下各方面作用的必然结果,是当时以及现在人民病情的需要,是中医文化自《伤寒杂病论》之后的另一种创新。(本文来源于《光明中医》期刊2019年10期)

温病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医将银屑病称为白疕,"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是一种以红斑、鳞屑为主要表现的易于复发的炎症性皮肤疾病,其中红斑、鳞屑等皮损的变化往往反映着疾病的缓急、进退,现代医家通过临床观察与研究总结发现银屑病的发病与温病发病相合,临床中不难发现其皮损变化也符合温病学理论中斑疹、白?的表现。因此通过温病学中辨斑疹白?这一特色诊法对银屑病进行辨证从而指导治疗,对银屑病的治疗及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病学论文参考文献

[1].蒋梅,纪丽芝.从温病学斑疹论治探析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相关皮肤毒性的中医药应对策略[J].中医肿瘤学杂志.2019

[2].薛盼盼,许鹏光.从温病学辨斑疹白?探讨银屑病诊治[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3].徐婧,吕文亮.运用温病学理论辨治小儿肺炎[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4].李小茜,杨爱东,屠燕捷.基于数字故事的《温病学》德育内涵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9

[5].惠毅,闫曙光,郑旭锐,李京涛,魏海梁.优慕课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中医教育.2019

[6].丁鑫,钱占红,任存霞,白雅雯,荣宝山.蒙医《温病学》参与式教学在中医《温病学》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9

[7].丁鑫,钱占红,任存霞,白雅雯,荣宝山.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温病学》教学方法新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9

[8].赵宏澜,曹丽.《温病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模拟病例教学方法的相关理论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9

[9].李叁念.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在温病学辨证体系下的内涵探索[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9

[10].尚艺婉,朱旺旺,陈玉龙.宋元之后“温病学”兴起原因探讨[J].光明中医.2019

标签:;  ;  ;  ;  

温病学论文-蒋梅,纪丽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