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位血压论文-郑柏芳,刘海艳,胡长玉,张源慧,秦国英

卧位血压论文-郑柏芳,刘海艳,胡长玉,张源慧,秦国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卧位血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不同卧位,有创血压,桡动脉,机械通气

卧位血压论文文献综述

郑柏芳,刘海艳,胡长玉,张源慧,秦国英[1](2019)在《不同卧位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右侧桡动脉有创血压值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平卧位、床头抬高及床头抬高情况下的侧卧位有创血压值变化。方法收集入住我院综合ICU的机械通气且无右桡动脉穿刺及体位禁忌症患者50例,分别在同一时间段内采集平卧位、床头抬高分别15°、30°、45°、床头抬高30°且30°左/右侧卧位,比较有创血压值。结果床头抬高45°、床头抬高30°且30°左侧卧位有创血压比平卧位高(P<0.05)。结论机械通气病人由于床头抬高及翻身侧卧限制,部分卧位右侧桡动脉有创血压值与平卧位时存在差异,医护人员在监测血压治疗用药时不可忽略卧位变化对血压测量值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39期)

郑荔娴,黄峰,黄妍洁,林帆,朱鹏立[2](2019)在《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现况及与卧位血压水平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老年人群体位性低血压(OH)的患病现况,探讨其与卧位血压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调查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老年科(门诊/体检)年龄≥60岁患者1 049例,测量卧位及立位1 min、3 min血压。结果 OH患病率为23.5%,随年龄增加有增大趋势(P<0.05),卧位血压升高组较卧位血压正常组OH患病率明显升高(31.0%vs 17.7%,P<0.01);OH患病率随卧位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升高有增大趋势(P值均<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每增加1岁、卧位收缩压升高组、卧位舒张压升高组OH患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1.023、1.662、1.900倍。结论 OH患病率高,且与年龄、卧位血压水平正相关。(本文来源于《福建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倪华,袁勇,陈成瑞,梁乐,王帅[3](2018)在《立卧位血压检测联合压力梯度袜预防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体位性低血压的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立卧位血压检测联合压力梯度袜预防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体位性低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康复训练的脑卒中患者1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5例,两组均在首次康复训练前行脑卒中康复运动功能评定量表(STREAM)评估后,对照组进行自立训练及其他常规脑卒中康复训练;研究组利用电动直立床先进行体位性低血压(OH)筛选,OH患者在每次直立康复治疗前使用适合的压力梯度长袜(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GCS),再进行其他常规脑卒中康复训练。两组患者训练两周后复查STREAM评分。结果:训练前两组STREA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STREAM评分均比训练前有明显增加,且研究组STREA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卧位血压检测联合压力梯度袜在预防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体位性低血压时可有效减少卒中患者在直立康复训练过程中OH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中国民康医学》期刊2018年09期)

苏海[4](2016)在《血压达标的评价:是坐位﹑立位还是卧位?》一文中研究指出邵美满(安庆市立医院科教科,安徽安庆246003)临床上一般将诊室偶测血压作为高血压诊断的依据。指南推荐:测量血压时患者取坐位,但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取卧位和站立位。对卧床患者取卧位,在临床上较常见,但国内外许多临床研究结果发现,坐位、卧(本文来源于《中华高血压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陈文海[5](2016)在《剖宫产产妇脊髓麻醉后保持左侧卧位6min对血压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妇产前脊髓麻醉后保持左侧卧位6 min对产妇血压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1年7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94例拟实施剖宫产产妇分为左侧卧位组(麻醉成功后保持左侧卧位6min)和仰卧位组(麻醉成功后立即仰卧位)各47例,均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Ⅰ~Ⅱ级),均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及最后不同时间的血压变化情况、最高镇痛平面、新生儿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的差异。结果麻醉前左侧卧位组和仰卧位组产妇的基础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3 min、麻醉后5 min、麻醉后10 min仰卧位组产妇的SBP、DBP较麻醉前下降显着,HR升高显着(P<0.05),而左侧卧位组产妇的SBP、DBP、HR值则比较稳定。左侧卧位组产妇的镇痛平面达到T6的时间(8.61±1.32 min)显着长于仰卧位组产妇(7.28±1.04 min);两组产妇的切皮至新生儿娩出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p H值、脐动脉血BE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卧位组产妇的面色苍白发生率、恶心呕吐率、胸闷率、麻黄素使用率均显着的低于仰卧位组产妇(P<0.05)。结论剖宫产产妇产前脊髓麻醉后保持左侧卧位6min对产妇血流动力学、血压的稳定性有显着作用,同时可以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率及麻黄素使用率。(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黄科宇,赵华灵,宋路,李春慧,王一鸣[6](2016)在《老年人卧位血压与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老年人卧位血压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方法在参加开滦研究第3次健康体检的人群中,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年龄≥60岁的开滦集团离退休员工3064人,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纳入统计分析者1692人。采用偏相关分析坐位、卧位、立位收缩压,舒张压与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卧位高血压对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结果观察对象1692人(男性1122人,女性570人),年龄为(67.3±6.2)岁,尿微量白蛋白为(25.9±43.5)mg/L。校正年龄、性别后,坐位、卧位、立位即刻、立位3min收缩压、舒张压均与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后,坐位、卧位高血压是尿微量白蛋白增加的危险因素(坐位:OR=1.66,95%CI1.23~2.24;卧位:OR=1.48,95%CI 1.14~1.92),而立位高血压、立位低血压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坐位高血压、立位高血压、立位低血压、卧位高血压同时代入方程,并校正其他相同变量,坐位高血压是尿微量白蛋白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4,95%CI1.01~2.07),而卧位高血压、立位高血压、立位低血压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人坐位高血压与尿微量白蛋白增加相关性最大,卧位高血压次之,立位高血压或立位低血压与尿微量白蛋白增加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华高血压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刘嵘,杨晓利,李艳军,姚涛,杨慧[7](2015)在《中老年人群卧位臂间血压差异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上臂间血压差异(IAD)的范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此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在2006-2007年参加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职工101 510人中随机分层抽取5852人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入选标准、参加2010-2011年体检且双臂血压资料完整的5050人最终纳入统计分析。采用欧姆龙BP-203RPEⅢ同时测量卧位双臂血压的方法计算双臂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值的绝对值。结果研究人群的收缩压和舒张压IAD分别为(4.15±4.01)和(3.24±2.95)mm Hg。研究人群收缩压和舒张压IAD≥10 mm Hg的检出率分别为8.77%和3.20%。男性收缩压和舒张压IAD≥10mm Hg的检出率分别为10.33%和2.97%,女性分别为6.49%和3.5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男性、低龄、收缩压升高、高体质量指数(BMI)、低叁酰甘油和低踝臂血压指数(ABI)是收缩压IAD增加的危险因素;低龄、高BMI、高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低ABI是舒张压IAD增加的危险因素。结论中老年人群中存在IAD,血压水平、低龄、高BMI和低ABI是收缩压和舒张压IAD增加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华高血压杂志》期刊2015年08期)

苏海[8](2015)在《高血压个体化诊治中立卧位血压测量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林甲宜(安徽省九成医院心内科,安徽安庆246220)为了制订最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必须收集尽可能详尽的有关病情信息,立卧位血压是现有条件下容易得到的,但又常常被忽视的、有重要价值的信息,忽视立卧位血压,患者病情得不到完整的评估甚至造成误诊,延误治疗。患者由卧位转为立位时血压的变化对于有多重危险因素和(或)靶器官损害以及有眩晕、乏力、恶心、视物模糊、言语不清、平衡失调等症状的人群尤为重要。方法是:患者平卧休息15min测量(本文来源于《中华高血压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石慧,王霞,王玉珏,杨超,刘珉甬[9](2014)在《同体自身坐卧位血压值差异性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同体自身坐卧位血压值的测量,探讨坐位和卧位血压值差异情况,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对175名观察对象采用同体自身对照,分别测量坐位血压和卧位血压,对所测量的血压值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坐位测量的血压值明显高于卧位测量的血压值,以舒张压增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位血压值高于卧位血压值,临床上对血压进行评估时应注意体位影响。(本文来源于《护理实践与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王红霞,王吉宏,贾晓杰,宁亦斌,吴春祎[10](2013)在《上臂袖带法血压测量坐位与卧位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正常血压个体及高血压患者体位(坐位与卧位)对血压测量值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门诊正常血压者和高血压患者494人,其中正常血压者222人,年龄(44.9±16.7)岁;高血压患者272例,年龄(54.3±14.7)岁。采用台式水银血压计测量坐位和卧位右上臂血压,袖带气囊宽度12cm,长度24cm,袖带总长180cm。结果正常血压组:男性坐位和卧位收缩压分别为(125.8±15.0)和(127.5±19.8)mmHg(P>0.05),女性坐位和卧位收缩压分别为(120.3±15.9)和(121.6±21.3)mmHg(P>0.05)。男性坐位和卧位舒张压分别为(81.6±12.2)和(73.8±12.3)mmHg(P<0.05),女性坐位和卧位舒张压分别为(81.7±12.6)和(76.0±13.2)mmHg(P<0.05)。高血压组:男性坐位和卧位收缩压分别为(153.2±15.3)和(156.1±16.0)mmHg(P>0.05),女性坐位和卧位收缩压分别为(158.5±19.2)和(159.3±23.1)mmHg(P>0.05)。男性坐位和卧位舒张压分别为(97.1±14.1)和(90.2±14.3)mmHg(P<0.05),女性坐位和卧位舒张压分别为(108.7±10.5)和(93.2±10.8)mmHg(P<0.05)。结论无论高血压还是正常血压,无论男女,台式水银血压计所测坐位和卧位收缩压均无明显差异,而所测坐位舒张压均比卧位高。(本文来源于《中华高血压杂志》期刊2013年07期)

卧位血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老年人群体位性低血压(OH)的患病现况,探讨其与卧位血压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调查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老年科(门诊/体检)年龄≥60岁患者1 049例,测量卧位及立位1 min、3 min血压。结果 OH患病率为23.5%,随年龄增加有增大趋势(P<0.05),卧位血压升高组较卧位血压正常组OH患病率明显升高(31.0%vs 17.7%,P<0.01);OH患病率随卧位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升高有增大趋势(P值均<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每增加1岁、卧位收缩压升高组、卧位舒张压升高组OH患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1.023、1.662、1.900倍。结论 OH患病率高,且与年龄、卧位血压水平正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卧位血压论文参考文献

[1].郑柏芳,刘海艳,胡长玉,张源慧,秦国英.不同卧位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右侧桡动脉有创血压值影响的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

[2].郑荔娴,黄峰,黄妍洁,林帆,朱鹏立.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现况及与卧位血压水平相关性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9

[3].倪华,袁勇,陈成瑞,梁乐,王帅.立卧位血压检测联合压力梯度袜预防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体位性低血压的效果评价[J].中国民康医学.2018

[4].苏海.血压达标的评价:是坐位﹑立位还是卧位?[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6

[5].陈文海.剖宫产产妇脊髓麻醉后保持左侧卧位6min对血压的影响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

[6].黄科宇,赵华灵,宋路,李春慧,王一鸣.老年人卧位血压与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性[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6

[7].刘嵘,杨晓利,李艳军,姚涛,杨慧.中老年人群卧位臂间血压差异及影响因素[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5

[8].苏海.高血压个体化诊治中立卧位血压测量的价值[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5

[9].石慧,王霞,王玉珏,杨超,刘珉甬.同体自身坐卧位血压值差异性对比[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

[10].王红霞,王吉宏,贾晓杰,宁亦斌,吴春祎.上臂袖带法血压测量坐位与卧位比较[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3

标签:;  ;  ;  ;  

卧位血压论文-郑柏芳,刘海艳,胡长玉,张源慧,秦国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