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料模型论文-周文权,冷伍明,聂如松,杨奇

填料模型论文-周文权,冷伍明,聂如松,杨奇

导读:本文包含了填料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重载铁路,粗粒土,累积变形,临界动应力

填料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周文权,冷伍明,聂如松,杨奇[1](2019)在《重载铁路粗粒土填料累积变形预测模型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重载铁路粗粒土基床层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累积变形发展规律,开展了不同围压、动应力幅值和含水率的大型动叁轴试验。分析了各种条件下粗粒土试样的轴向累积应变-循环振次的关系与变化规律,提出了一个适合路基粗粒土累积应变计算的预测模型,明确了模型参数的物理意义及确定方法,并应用该模型分析计算了不同轴重和填料种类的粗粒土基床层累积变形,此外还探讨了预测模型的适用范围。研究成果可为重载铁路基床层沉降计算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孙静,孙琳[2](2019)在《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研究土石混合填料的沉降变形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龙井沟高填方路堤作为原型,采用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土石混合填料在不同土石比、不同填筑高度和不同填筑工艺时填筑路基体内的沉降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土石混合填料填筑体内的沉降变形随着填筑高度的递增,其沉降变形逐渐增大,分层沉降规律显着;土石比100∶0的土石混合填料填筑体最大沉降值出现在2/3填筑高度以上范围内。土石比30∶70的土石混合填料填筑体的沉降规律与土石比70∶30的一致,填筑体最大沉降值出现在1/3填筑高度以上范围内;填筑体沉降变形随着混合填料中石料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为满足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的要求,土石混合填料的土石比应控制在70∶30~30∶70之间。填筑高度20m以下的土石混合填料建议不采用强夯工艺,以降低造价。土石混合填料填筑采用分层强夯工艺的沉降变形是分层碾压工艺的1/2,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外公路》期刊2019年02期)

周杰,曹清媛,王时龙,易力力[3](2019)在《填料密封预紧应力与磨损量和泄漏量的映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电因其辐射性,对相关设备密封要求高。填料密封是广泛用于核电机械中孔轴配合之间的动密封方式。填料密封的预紧力越大,密封效果越好,但磨损速度也会增大,使用寿命随之降低。因此通过研究预紧力与密封介质泄漏率和密封材料磨损率之间的关系,建立不同预紧应力对密封介质泄漏和密封材料磨损的映射关系模型,基于实验数据对该模型关键参数进行识别,得到磨损量和泄漏量的最终模型,通过实验对修正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高洋洋,张立群,Florian,Muller-Plathe[4](2018)在《分子动力学模拟与模型结合研究填料(石墨烯,碳纳米管)接枝分子链对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使用反转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我们使用全原子模型考察了石墨烯碳纳米管接枝分子链对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石墨烯尼龙界面热导与接枝分子链密度成正比;但是随着接枝长度的上升,它先上升然后逐渐趋于饱和。但是由于接枝分子链显着地破坏了石墨烯的平面共轭结构,石墨烯本身的热导显着下降。我们用经验方程描绘了材料界面热导与接枝密度和接枝长度的关系。通过结合EMA模型,我们发现石墨烯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热导在中等接枝条件下达到最大值。我们的模拟结论能与实验基本符合。另外,我们考察了碳纳米管间热导与接枝密度,接枝长度和管间距离的关系。我们提出了一个热环流模型描述了叁者之间的关系。本工作有助于提高对接枝法改善聚合物填料复合材料热导的认识,为制备高热导率的聚合物复合材料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中国橡胶基础研究研讨会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7-28)

孙义[5](2018)在《钢棒相似土填料复合地基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垫层是复合地基工作的核心,垫层的变形协调与传力特性是复合地基研究的关键问题。为了探究复合地基垫层工作性能的影响,课题组利用自主开发的多沉陷门模型试验装置,将钢棒相似土(analogical soil)作为垫层填料的试验材料,进行二维模型试验,并安排了9组复合地基垫层相对填料高度h/(s-a)和相对桩间净距(s-a)/a的双因素试验。通过与砂填料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试验的合理性。试验对复合地基垫层颗粒的位移形态变化进行探究,采用载荷计对上部基础底板接触力进行精确测量,并对桩土应力比与荷载分担比进行分析。通过离散单元法(DEM)对模型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并进行复合地基加筋垫层试验,分析加筋垫层的设置对其变形协调能力的影响。通过对各试验结果的分析,获得如下结论:(1)采用粒子图像测试技术(PIV)对复合地基垫层颗粒进行全场位移监测,对复合地基垫层的位移形态进行总结,根据相对填料高度h/(s-a)将颗粒位移形态分为叁种模式,即h/(s-a)=1/3时为整体下沉形态,h/(s-a)=2/3时为叁角形下沉形态,h/(s-a)=1时为等沉形态。(2)当上部基础底板受力不均匀,会对底板造成冲切破坏,为了防止冲切破坏对基础底板的损伤,需对上部基础底板进行受力监测。对基础底板接触力进行二次函数拟合,得到二次函数拟合参数A,发现当相对桩间净距(s-a)/a越大,基础底板接触力分布越均匀,拟合参数A数值越小,故可将拟合参数A作为垫层变形协调能力评价指标。(3)荷载分担比与桩土应力比反映了复合地基垫层的传力特性,探究了h/(sa)与(s-a)/a的变化对复合地基垫层工作特性的影响,为复合地基填料高度和桩间净距的参数选取提供参考。(4)运用DEM对模型试验进行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对比,得到的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数值模拟试验过程以及细观力学参数取值的合理性,通过对颗粒转角分布云图以及力链网络图的分析,确定了滑移面形态与传力结构之间的关系。(5)采用验证得到的细观参数设置了17组复合地基加筋垫层数值模拟试验,以探究加筋体对垫层的影响,其中试验8、9设置了土工格栅铺设在100mm以及150mm的条件,以更全面的探究土工格栅铺设位置对垫层变形协调能力的影响,并与模型试验进行对比。可知当土工格栅铺设位置越高,数值模拟结果越接近于模型试验,当土工格栅铺设在50mm~100mm之间,可以确保桩与桩间土均可发挥其相应的承载力,并保证垫层的变形协调能力。复合地基模型试验采用小尺寸模型试验箱进行,不可避免受限于模型边界条件影响,并且此试验仅进行了加筋垫层数值模拟试验,因此其使用情况与实际存在差异。为了进一步探索,需要实施叁维复合地基垫层试验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张沛然[6](2018)在《沟谷填方非饱和黄土填料增减湿变形特性、模型及结构性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部高填方工程的设计规划和建设中,非饱和黄土填料压实土的增减湿变形特性是其重要的关键性理论分析及工程应用研究课题。本文以延安新区沟谷型填方工程为研究背景,以非饱和土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控制吸力和压实度的非饱和黄土填料压实土增减湿变形试验为手段,结合综合结构势理论,对非饱和黄土填料的变形特性、屈服规律、计算模型以及结构性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取得的结论如下:(1)通过对延安新区填方现场压实土地基压实性状的评价试验,发现非饱和黄土填料压实土地基普遍存在压实度水平较低,容易引发压实土地基的沉降变形;填方地基不同深度处湿度以最优含水率为界呈现差异化增减,表明填方地基变形应从增减湿两侧分别展开研究;(2)控制吸力和压实度的非饱和黄土填料减湿变形试验研究发现,压实土样的压缩变形曲线形态经历了“聚集-穿越-离散”的过渡演变;压实土的屈服强度随压实度和吸力的提高而普遍增大,屈服区域扩大;吸力对于压缩性存在抑制作用,且吸力对于抗压性增强的贡献水准因黄土填料的受压水平提高而降低。建立了吸力压缩系数m_s定量化指标用以研究吸力和压实度对压实土减湿变形的耦合影响,发现其在竖向荷载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呈现指数衰减趋势,经验模型拟合值与试验数据吻合度较高。同时,根据分层总和法建立了填方土体在发生减湿(吸力增长)后的地基总竖向沉降变形量计算MS模型;(3)结合综合结构势理论,定义了吸力参量为基础的压实土结构性参数m_(ps),发现非饱和黄土填料的压实水平和吸力对其变化特征有着明显的耦合影响。结构性随压实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而吸力与结构性参数之间为正函关系。高应力条件下结构性参数对吸力变化的敏感性增强,说明压实土体结构性是应力条件和吸力的共同变量;(4)控制吸力和压实度的非饱和黄土填料增湿变形试验研究发现,吸力消减(湿化),黄土填料弹塑性变形发展的临界应力点提前,屈服应力降低。各级压实水平下的压缩曲线平缓段长度随初始吸力降低(湿化),结构屈服强度的降低而同步缩短。屈服发生以后,湿化效应不断增强,湿化水平对黄土填料的屈服至结构破坏阶段存在着重要影响。不同压实度的黄土填料均存在湿化变形问题,且黄土的湿化变形应是水-力耦合作用的综合表现;(5)通过定义的吸力参量增湿系数计算模型发现,湿陷起始应力随吸力消减(湿化)程度的加剧而降低,随土样的初始吸力降低和压实水平的提高而增大。相同的湿化初始吸力和应力条件下,湿陷系数随吸力消减(湿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大。初始湿度增加,黄土填料在较低的应力条件下即可完成主要的湿化变形。填方高度增加,压实黄土在湿度条件变化较低条件下具备由非湿陷性黄土向湿陷性黄土转变的应力条件;(6)同一饱和试样的参照下,随着初始吸力的降低压实土的结构性参数呈现降低趋势,压实土的稳定状态增强。浸水饱和前压实土样的吸力大小对其饱和样的稳定状态有所影响。对于非饱和黄土填料的结构性参数分析应注意所研究试样的物性参数;(7)由于填方地基工程的特殊性,对于以非饱和黄土为填方填料的工程而言,湿陷性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值得深入考量。压实度的提高可消除一定意义上的增湿变形(湿化变形)。黄土填料的湿度及压实水平控制应是填方地基设计和施工时的重要工程技术指标。(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赖伟,刘婉莹,王小军,姜顺鹏[7](2017)在《充填料浆配合比循环修正设计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充填料浆配合比设计存在的不合理问题,构建了充填料浆配合比循环修正设计模型。模型以充填材料强度实验室测试成果为基础,采用经充填实验室试验-矿山实测数据修正模型修正后的数据建立强度-灰砂比关联模型。根据充填体的强度结构设计,采用条件求解的方法计算充填料浆灰砂比,利用灰砂比取值模型设计灰砂比。采取插值法计算料浆容重,解算料浆配合比,进行充填系统参数设置,制备充填料浆和自动调控料浆配合比。生产实践表明,通过实测数据反馈再修正,可以实现充填配合比的循环优化与充填料浆配合比的精确设计及调控,为矿山的充填料浆配合比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矿业研究与开发》期刊2017年12期)

高洋洋,Florian,Muller-Plathe[8](2017)在《分子动力学模拟与模型结合研究填料(石墨烯,碳纳米管)接枝分子链对尼龙纳米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使用反转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我们使用全原子模型考察了石墨烯碳纳米管接枝分子链对尼龙纳米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石墨烯尼龙界面热导与接枝分子链密度成正比;但是随着接枝长度的上升,它先上升然后逐渐趋于饱和。但是由于接枝分子链显着地破坏了石墨烯的平面共轭结构,石墨烯本身的热导显着下降。我们用经验方程描绘了材料界面热导与接枝密度和接枝长度的关系。通过结合EMA模型,我们发现石墨烯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热导在中等接枝条件下达到最大值。我们的模拟结论能与实验基本符合。另外,我们考察了碳纳米管间热导与接枝密度,接枝长度和管间距离的关系。我们提出了一个热环流模型描述了叁者之间的关系。本工作有助于提高对接枝法改善聚合物填料复合材料热导的认识,为制备高热导率的聚合物复合材料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14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暨分子模拟国际论坛会议手册》期刊2017-11-17)

郑超群,张艮林,孙佩石,吴志浩,邹平[9](2017)在《气液垂直交错流式生物膜填料塔净化NO_x的动力学模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气液垂直交错流式生物膜填料塔净化NO_X的相关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膜内NO_X的生化降解反应为一级反应,且NO_X在生物膜上的生化降解反应为快速生化反应;依据吸附-生物膜理论及其动力学模型,对NO_X的出口浓度、生化去除量及净化效率进行模拟及对比验证表明,利用该理论建立的动力学模型模拟的理论值与实验值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87~0.99)。(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期刊2017-10-20)

邵川[10](2017)在《颗粒填料生物滤池生物堵塞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村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特点研发的腐殖填料生物滤池技术稳定运行中具有不排泥的特点,即不需要反冲洗又可维持腐殖填料渗滤性能的稳定,目前没有合适的理论体系给予科学的解释,初步推测与颗粒填料内微生物生长衰亡规律以及渗滤性能演变规律有密切联系。同时虽然腐殖填料抗堵塞性能突出,但长期运行过程中依旧存在堵塞的风险,工艺的优化和提升过程中需要重点研究微生物生长衰亡规律与渗滤性能演变规律的特征关系。本研究基于玻璃微珠填料生物滤池研究渗透系数、微生物量和基质浓度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颗粒填料生物滤池渗滤性能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基质迁移与降解模型、微生物生长与衰亡模型、孔隙率变化模型和渗透系数变化模型,综合以上四个模型构建了一维恒定流生物堵塞模型。再结合颗粒填料生物滤池渗滤性能演变规律研究的实验数据,检验和修正了生物堵塞模型。最后,基于生物堵塞模型模拟分析了间歇式颗粒填料生物滤池渗滤性能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各层填料相对渗透系数随时间进行逐渐下降且下降速率呈梯度分布。沿渗流方向,基质不断被微生物吸附降解,基质浓度逐渐下降,微生物增长速率逐渐减小,使相对孔隙率下降速率逐渐减小,最终造成渗透系数下降速率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上层填料基质浓度高,微生物增长速率快,相对渗透系数下降较快,最先发生堵塞;而中下层填料由于缺乏足够的基质供给,微生物生长缓慢,相对渗透系数下降缓慢。通过研究影响率发现,0-5cm层填料渗滤性能的变化对总填料层渗滤性能变化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大,最终接近于1;证实了总填料层的堵塞主要是由0-5cm层填料堵塞引发的。颗粒填料渗透系数随孔隙率变化的特征关系与颗粒填料粒径大小有关,只考虑孔隙率变化对渗透系数影响的宏观模型并不适用于模拟不同粒径颗粒填料渗透系数的变化。针对0.45-0.7mm、0.7-1.0mm、1.0-1.2mm叁种不同粒径颗粒填料,综合基质迁移与降解模型、微生物生长与衰亡模型、孔隙率变化模型和渗透系数变化模型,分别建立了适用于相应粒径范围的生物堵塞模型Ⅰ、Ⅱ、Ⅲ。模型反映了同一进水基质浓度下微生物生长衰亡规律与颗粒填料渗滤性能演变规律的特征关系。基于颗粒填料生物滤池渗滤性能演变规律研究实验数据检验表明,采用微元法并以达西定律为基础建立的基于生物堵塞模型求解总填料层渗透系数的方法具有可行性。生物堵塞模型Ⅰ、生物堵塞模型Ⅱ和修正后的生物堵塞模型Ⅲ可以较好的模拟颗粒填料生物滤池渗滤性能动态变化过程。间歇式颗粒填料生物滤池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基质不断被微生物降解,基质浓度沿填料深度逐渐降低且下降速率逐渐增加,大部分基质被上层填料微生物降解。微生物沿填料深度呈递减趋势,上层填料由于基质浓度高,使微生物增长速率快,中下层填料基质浓度低,微生物增长缓慢。渗透系数变化受到微生物积累量的影响,上层填料渗透系数下降较快,中下层填料渗透系数下降较慢,后期底层填料由于缺乏基质供给,微生物进入内源呼吸期,微生物量减少导致渗透系数出现回升。当进水基质浓度为200mg/L时,间歇式颗粒填料生物滤池相对渗透系数下降缓慢且其稳定运行时间是连续式颗粒填料生物滤池的2.3倍。通过对比两种运行方式下微生物净比增长速率发现,间歇式运行方式具有限制微生物总量增长的优势,同时其抗有机负荷冲击能力强。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颗粒填料生物滤池生物堵塞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微生物生长衰亡规律与渗滤性能演变规律的特征关系,可以为颗粒填料生物滤池技术抗堵塞机理的解读和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5-18)

填料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龙井沟高填方路堤作为原型,采用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土石混合填料在不同土石比、不同填筑高度和不同填筑工艺时填筑路基体内的沉降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土石混合填料填筑体内的沉降变形随着填筑高度的递增,其沉降变形逐渐增大,分层沉降规律显着;土石比100∶0的土石混合填料填筑体最大沉降值出现在2/3填筑高度以上范围内。土石比30∶70的土石混合填料填筑体的沉降规律与土石比70∶30的一致,填筑体最大沉降值出现在1/3填筑高度以上范围内;填筑体沉降变形随着混合填料中石料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为满足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的要求,土石混合填料的土石比应控制在70∶30~30∶70之间。填筑高度20m以下的土石混合填料建议不采用强夯工艺,以降低造价。土石混合填料填筑采用分层强夯工艺的沉降变形是分层碾压工艺的1/2,效果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填料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周文权,冷伍明,聂如松,杨奇.重载铁路粗粒土填料累积变形预测模型与应用[J].铁道学报.2019

[2].孙静,孙琳.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研究土石混合填料的沉降变形特性[J].中外公路.2019

[3].周杰,曹清媛,王时龙,易力力.填料密封预紧应力与磨损量和泄漏量的映射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2019

[4].高洋洋,张立群,Florian,Muller-Plathe.分子动力学模拟与模型结合研究填料(石墨烯,碳纳米管)接枝分子链对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C].第十四届中国橡胶基础研究研讨会会议摘要集.2018

[5].孙义.钢棒相似土填料复合地基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18

[6].张沛然.沟谷填方非饱和黄土填料增减湿变形特性、模型及结构性分析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8

[7].赖伟,刘婉莹,王小军,姜顺鹏.充填料浆配合比循环修正设计模型[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7

[8].高洋洋,Florian,Muller-Plathe.分子动力学模拟与模型结合研究填料(石墨烯,碳纳米管)接枝分子链对尼龙纳米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C].中国化学会第14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暨分子模拟国际论坛会议手册.2017

[9].郑超群,张艮林,孙佩石,吴志浩,邹平.气液垂直交错流式生物膜填料塔净化NO_x的动力学模型初探[C].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2017

[10].邵川.颗粒填料生物滤池生物堵塞模型研究[D].南京大学.2017

标签:;  ;  ;  ;  

填料模型论文-周文权,冷伍明,聂如松,杨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