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以太网控制芯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工业以太网,MAC控制器,IEEE802.3协议,IEEE1588协议
以太网控制芯片论文文献综述
曹煜[1](2012)在《基于IEEE1588协议的工业以太网控制芯片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太网凭借其成本低廉、支持广泛等优势逐渐进军工业控制领域,称之为工业以太网。工业以太网应既能兼容标准商用以太网又要能满足工业控制对实时性的需求。目前,业内各大公司与组织提出的工业实时以太网方案虽不尽相同,但为了保证兼容性,其物理层(PHY)与媒介接入控制层(MAC)多采用标准以太网IEEE802.3协议;为了提高实时性,多采用IEEE1588协议作为时间同步标准,且在物理层或MAC层增加硬件协助以进一步提高时钟同步精度。鉴于此,本文着力于设计一款兼容标准以太网、支持IEEE1588时钟同步协议,能用于工业实时以太网解决方案的网络控制层芯片,也即MAC层芯片。具体来讲,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首先,简要分析了现有的工业实时以太网解决方案,提出设计支持IEEE1588协议的以太网控制芯片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其次,详细介绍了标准以太网IEEE802.3协议中与MAC层相关的内容,并基于IEEE1588协议第二版内容分析了时钟同步的原理及影响时钟同步的因素。此外还分析了用于以太网时钟同步的硬件时钟方案。之后,根据对IEEE802.3协议及IEEE1588协议的分析,提出了整个芯片的设计方案,并用verilog语言实现了兼容IEEE802.3协议、IEEE1588协议,支持Wishbone总线、采用频率补偿硬件时钟的网络控制芯片。最后,设计了Wishbone总线、PHY芯片的行为模型,对设计的芯片进行RTL级验证;使用Altera公司的FPGA及PC机搭建硬件测试平台,对芯片进行FPGA原型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芯片能与PC机进行正常通信,支持IEEE1588协议时钟同步功能。(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2-04-22)
闫亚婧,祖静,梁志剑,尤文斌[2](2010)在《以太网控制芯片W5100的存储装置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MSP430系列单片机直接控制以太网控制芯片W51000进行数据传输和存储,给出了系统的工作原理、硬件连接和软件实现方法。该装置通过双绞线与计算机相连,可以实现远距离、快速的数据传输及存储。(本文来源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期刊2010年09期)
刘宇,王玉艳[3](2010)在《以太网交换控制芯片的缓存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交换控制,需要为以太网交换控制芯片选择合理的数据缓存结构。采用数据包缓存空间的分页管理模式、空闲缓存空间的调度方法和出口端口队列管理技术,通过数据包缓存空间描述符设计方法和对应的目的端口结构分析,提高交换控制芯片缓存空间的使用效率并增强芯片性能。(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10年10期)
[4](2009)在《亚信电子推出新款小型封装及支持可变I/O工作电压的双网口百兆以太网控制芯片》一文中研究指出亚信电子(ASIX Electronics)近日宣布将针对嵌入式以太网应用,新增二款采用LQFP80引脚小型封装的双网口以太网控制芯片:AX88782及AX88613。该组芯片可设(本文来源于《电子与电脑》期刊2009年06期)
邹连英,郑朝霞[5](2009)在《嵌入式以太网控制芯片的低功耗DFT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一款嵌入式以太网控制芯片,对不同电路采用不同的低功耗DFT测试技术,以获得较低的测试成本和测试功耗:对于数字逻辑电路,采用了基于扫描链的测试技术,实现了减少翻转次数的测试电路结构;对于片内集成的SRAM、ROM存储器,采用了基于MBIST的测试技术,通过实现准单跳变测试向量生成电路,屏蔽掉无用的测试向量;同时,采用门控时钟等方法来降低CUT输入端的活动性,从而降低CUT上的动态测试功耗;通过采用这些测试方法,该芯片的故障覆盖率可达到97%。(本文来源于《舰船电子工程》期刊2009年05期)
苏锦秀,杨庆江,张广璐[6](2007)在《以太网控制芯片RTL8019AS详细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RTL8019AS是目前实现设备接入以太网普遍采用的一种接口控制芯片,在实际应用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芯片的配置。为了使广大工程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应用该芯片,对RTL8019AS工作在不同方式下的配置做了详细的说明解释,并总结了在应用中芯片工作在不同方式下的优缺点。(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07年22期)
陈传虎[7](2007)在《以太网控制芯片RTL8019AS数据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嵌入式TCP/IP系统的实现方案和以太网的帧格式,详细分析了以太网控制芯片RTL8019AS的发送数据帧和接收数据帧的格式,并以ARP数据包为例给出了实验数据。(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07年26期)
黄芳,戎蒙恬[8](2007)在《基于PCI-Express的千兆以太网控制芯片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采用0.13微米工艺设计的高集成度1000Base-T千兆以太网传输控制器芯片。主要模块包括1000Base-T物理层收发器,数据链路层控制器,高性能DMA控制器和目前最先进的第叁代PC接口PCI-Express。(本文来源于《信息技术》期刊2007年08期)
何孟廷[9](2005)在《基于IEEE 802.1x的以太网接入控制芯片逻辑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采用以太网技术构建的宽度IP 接入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传统的以太网接入控制体系不能够满足迅速发展的接入网技术要求,于是本文提出按照新的IEEE 802.1x 基于端口的接入控制标准设计出一种运用于网络前端的设备,来解决以太接入网在这方面的不足。本文设计的目标是采用ASIC 芯片的方式,设计出一种基于802.1x 的简单、廉价和有效的设备来完成以太网接入控制。采用这种芯片的设备可以被方便的安装于以太网交换机的前端,连接各个需要接入的用户,并将其有效的隔离。本文首先进行了以太网接入控制芯片方案设计,完成了系统的框图,划分了各模块的功能,并采用基于缓冲区描述符的共享存储区交换结构进行以太网数据包的转发。在仔细分析了802.1x 协议的基础上,设计了接入控制控制状态机。然后以自顶向下的方法完成了执行数据包收发功能的以太网端口设计,它包括Rx/Tx MAC 的时序和控制状态机设计,DMA 的状态机设计,全双工流量控制的实现方法以及MII 接口的设计等,并且采用Verilog HDL 代码对主要模块进行了RTL 级描述。最后通过编写的Testbench 对Rx/Tx MAC 模块进行了功能仿真。(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5-04-20)
程正[10](2005)在《工业以太网和MAC控制芯片》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技术和芯片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工业领域的制造过程自动化和生产管理信息化提供了丰富的发展条件。充分体现网络和芯片水平的以太网技术向工业控制领域不断渗透并逐渐成为主流。本文对工业以太网作一个概要介绍并推荐一款适用于工业以太网应用的MAC控制芯片。(本文来源于《集成电路应用》期刊2005年01期)
以太网控制芯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MSP430系列单片机直接控制以太网控制芯片W51000进行数据传输和存储,给出了系统的工作原理、硬件连接和软件实现方法。该装置通过双绞线与计算机相连,可以实现远距离、快速的数据传输及存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以太网控制芯片论文参考文献
[1].曹煜.基于IEEE1588协议的工业以太网控制芯片的设计[D].复旦大学.2012
[2].闫亚婧,祖静,梁志剑,尤文斌.以太网控制芯片W5100的存储装置设计[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0
[3].刘宇,王玉艳.以太网交换控制芯片的缓存结构[J].计算机工程.2010
[4]..亚信电子推出新款小型封装及支持可变I/O工作电压的双网口百兆以太网控制芯片[J].电子与电脑.2009
[5].邹连英,郑朝霞.嵌入式以太网控制芯片的低功耗DFT设计[J].舰船电子工程.2009
[6].苏锦秀,杨庆江,张广璐.以太网控制芯片RTL8019AS详细配置[J].现代电子技术.2007
[7].陈传虎.以太网控制芯片RTL8019AS数据帧分析[J].科技资讯.2007
[8].黄芳,戎蒙恬.基于PCI-Express的千兆以太网控制芯片的设计[J].信息技术.2007
[9].何孟廷.基于IEEE802.1x的以太网接入控制芯片逻辑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05
[10].程正.工业以太网和MAC控制芯片[J].集成电路应用.2005
标签:工业以太网; MAC控制器; IEEE802.3协议; IEEE1588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