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菲女士的日记论文-丘晖华

莎菲女士的日记论文-丘晖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莎菲女士的日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女性启蒙,丁玲,《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女士的日记论文文献综述

丘晖华[1](2019)在《女性的异化和启蒙的艰难——重读丁玲的《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一文中研究指出丁玲的青春时代——20世纪20年代,政治历史的浪潮裹挟着一代女儿从乡土卷入城市,由封建农村的生活方式向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进行文化性迁移,面临着新的生存处境。本文从丁玲的两篇小说作品——《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入手,由女性悲剧性的命运遭际,分析这一代女性的内心精神世界,由她们的异化和孤独,阐释女性启蒙和女性幸福最终获得的艰难。(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3期)

丁玲[2](2019)在《《莎菲女士的日记》(节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月叁号这两夜通宵通宵的咳嗽。对于药,简直就不会有信仰,药与病不是己毫无关系吗?我明明厌烦那苦水,但却又按时去吃它,假使连药也不吃,我能拿什么来希望我的病呢?神要人忍耐着生活,安排许多痛苦在死的前面,使人不敢走近死亡。我呢,我是更为了我这短促的不久的生,我越求生得厉害;不是我怕死,是我总觉得我还没享有我生的一切。我要,我要使我快乐。无论在白天,在夜晚,我都在梦想可以使我没有什么遗憾在我死的时候的(本文来源于《黄金时代(学生族)》期刊2019年09期)

张琳琳[3](2019)在《建构“女性主体”的艰难尝试——重读《莎菲女士的日记》》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中国文学史,《莎菲女士的日记》一直是很"怪异"的存在,在它之前、之后都鲜有这样的文本。尽管丁玲发表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时,"新文学"已走过"第一个十年",也出现不少展现女性生存之难,思考女性命运的作品,但它们大都出自于男性作家笔下,以男性视角代替女性发言。虽然自"新文学"发展之初,出现了冰心、陈衡哲、冯沅君、庐隐等现代意义的第一代中国女性作家。她们多是从个人经历出发,(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25期)

宋剑华,路瑶[4](2019)在《自我而任性的“新女性”——重读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一文中研究指出《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之作,自问世以来就备受争议,对莎菲形象的解读更是存有分歧。其中认定莎菲为"封建礼教的反叛者""友情苦闷者""爱情至上者"等言论影响颇深,本文将从莎菲与家庭、朋友、恋人叁个角度,一一还原莎菲的本质形象,集中探讨丁玲笔下莎菲的"自我"意识。对重新认识莎菲形象和纠正偏见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22期)

郭凤娇[5](2019)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与《倾城之恋》爱情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丁玲是跨越两个时期的着名小说家,她前期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展现了五四女性在五四落潮后身心煎熬、无路可寻的独特生活,描写了五四时代背景下的病态爱情。张爱玲是一位与丁玲具有同样女性意识的传奇作家,对于爱情的描写也是独树一帜的。本文以这两位作家的个人生活历程为出发点,具体探讨了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与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爱情的异同。(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22期)

张传敏[6](2019)在《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看——《莎菲女士的日记》新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在1928年第19卷第2号《小说月报》上刊出后,一直受到众多研究者们的关注。在该作品的研究史中,备受争议的,同时也是构成小说情节主要推动力量的,就是主人公莎菲女士的心理,尤其是性心理的变化。而力图将莎菲的心理和宏大叙事相衔接或者把宏大叙事作为一个不言自明的讨论前提,则是研究中一个极为普遍的做法——不管这种宏大叙事来自左翼阶级论还是启蒙主义话语,也不管在这些叙事框架中她是受到赞扬或者批评。~(1)这些做法似无可厚非。一方面,莎菲确实极具和宏大叙事相适应的品格。她可以被视为一个标志物:在她之前还没有一个女性角色的性心理被一个女作家如此大胆而酣畅淋漓地暴露过。她是那么尖锐而(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20期)

李玲[7](2019)在《《莎菲女士的日记》:现代女性的苦痛与灵光》一文中研究指出丁玲(1904—1986)的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1928年2月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二期。它是丁玲的成名作,也是丁玲早期的代表作。抒情女主人公莎菲女士身份上有叁个特点:首先,她是一个离家的女孩——从南方到了北方;其次,她是一个暂时脱离了学校,但生活无忧,还没有决定要不要继续求学的准女生;再次,她是个病人,她在咳嗽。归结起来,莎菲是个生命处于悬空状态、边缘状态的"北漂"青年知识女性。《莎菲女士的日记》书写了莎菲寓居京城的一段心绪。其中有她对自我生命状态的感受、评析,有她对苇弟、凌吉士这二位与她有情爱纠葛的男大学生的审视,也有她对女性同性情谊的独特体验。(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13期)

李宇驰[8](2019)在《《莎菲女士的日记》接受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丁玲无疑是独特的,少有作家如她一般与自己笔下的人物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并遭受众多的争论。对莎菲的批评史贯穿丁玲研究的全程,丁玲和莎菲,这两个名字被紧紧联系在一起,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褒贬毁誉,已经不仅仅限定在文学批评的范畴,《莎菲女士的日记》引发的批评现象引人深思。本文以《日记》接受史为切入点,力图全面地呈现《日记》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接受对象中的接受情况,并深入地分析其升沉兴替接受历程的成因,进而明确不同历史阶段的文艺倾向。除绪论、结语部分,本论文共分为叁章。第一章:对新时期以前的《日记》接受史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以时间为顺序,研究出版前后以批评家为主体,以普通读者为辅的接受情况。从《日记》发表初期五四启蒙话语向革命文学转向的文学场、文本的召唤魅力、上海都市文化下商业化倾向叁个方面进行考察,从而进一步在历史的文学情境中还原《日记》的接受情况,这也是之后各时期接受发生变化的初始原因及影响因素。第二章:研究分析新时期后的《日记》接受情况。以1978年至今的时间为节点,按照不同时期的文学环境为背景,讨论《日记》如何被评价,与前一时期的差异,以及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在新时期的历史语境中,《日记》被不同的话语体系进行多元的阐释,给予了重新解读和评价,文学史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并日渐受到商业文化的影响,在影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作用下,莎菲与丁玲成为消费符号。第叁章:反思蕴含在《日记》接受史背后的启示和意义。《日记》接受史对于当下文学无疑具有特殊的启示,无论对于当代文学阐释的标准与方向、当代语境下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还是对于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下文学发展的利弊都有着丰富的意义。结语对莎菲形象的阐释嬗变过程进行总结,阐释莎菲与在丁玲本人精神上的同构性,指出围绕《日记》研究近90年的论争,随着不同的历史语境,这种阐释已经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化”代表。应该说对丁玲接受史的言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每一种叙述和方法的得失缺漏,以此不断丰富我们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崔昊宇[9](2019)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及反映的个人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日记体的形式展现了一个具有新思想、渴望追求自己的爱情却最终失败的莎菲女士形象。本文旨在简要分析莎菲在日记中表现出的复杂的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后传达的个人主义思想。(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07期)

罗吉萍[10](2019)在《浅析丁玲对待传统文化的矛盾态度——解读《莎菲女士的日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简单梳理凌吉士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莎菲对待凌吉士的态度,着重探讨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丁玲对待传统文化的矛盾态度。(本文来源于《荆楚学术2019年2月(总第二十八期)——第二十八届荆楚学术研讨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9-02-26)

莎菲女士的日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月叁号这两夜通宵通宵的咳嗽。对于药,简直就不会有信仰,药与病不是己毫无关系吗?我明明厌烦那苦水,但却又按时去吃它,假使连药也不吃,我能拿什么来希望我的病呢?神要人忍耐着生活,安排许多痛苦在死的前面,使人不敢走近死亡。我呢,我是更为了我这短促的不久的生,我越求生得厉害;不是我怕死,是我总觉得我还没享有我生的一切。我要,我要使我快乐。无论在白天,在夜晚,我都在梦想可以使我没有什么遗憾在我死的时候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莎菲女士的日记论文参考文献

[1].丘晖华.女性的异化和启蒙的艰难——重读丁玲的《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J].青年文学家.2019

[2].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节选)[J].黄金时代(学生族).2019

[3].张琳琳.建构“女性主体”的艰难尝试——重读《莎菲女士的日记》[J].长江丛刊.2019

[4].宋剑华,路瑶.自我而任性的“新女性”——重读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J].名作欣赏.2019

[5].郭凤娇.《莎菲女士的日记》与《倾城之恋》爱情之比较[J].戏剧之家.2019

[6].张传敏.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看——《莎菲女士的日记》新解[J].名作欣赏.2019

[7].李玲.《莎菲女士的日记》:现代女性的苦痛与灵光[J].名作欣赏.2019

[8].李宇驰.《莎菲女士的日记》接受史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9].崔昊宇.《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及反映的个人主义[J].汉字文化.2019

[10].罗吉萍.浅析丁玲对待传统文化的矛盾态度——解读《莎菲女士的日记》[C].荆楚学术2019年2月(总第二十八期)——第二十八届荆楚学术研讨交流会论文集.2019

标签:;  ;  ;  ;  

莎菲女士的日记论文-丘晖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