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沈抚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大修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武魁[1](2019)在《开阳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冷再生混合料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依托沈阳至海口国家高速公路开阳至阳江段改扩建工程,根据已有资料对旧路沥青路面的破损状况、行驶质量及养护历史等做出了相应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破损严重路面进行铣刨。由于区域发展的需求对开阳高速路路面进行扩宽处理,为响应高速公路绿色发展的理念,铣刨旧料经厂拌冷再生技术处理后应用在扩宽侧上基层。对铣刨后旧料以及新料进行性能试验,而后对其进行配合比设计以选出最优配合比,并通过沥青混合料的车辙、冻融劈裂及干缩性试验等研究了不同水泥掺量对乳化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最后,结合实际工程对厂拌冷再生混合料的现场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开阳高速公路改扩建现有路面状况,从经济环保、降低建设成本等角度出发,对路面废旧料处理采用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2)沥青路面在铣刨的过程中对旧集料产生再生粉碎的影响,导致集料粒径变小,旧沥青混合料对级配的变异性对再生混合料的性能有很大影响。对旧沥青混合料进行变异性分析可以看出9.5mm和0.15mm~1.18mm部分是对变异性影响最大的贡献者。添加粒径在10mm~30mm范围内的粗骨料来改善骨料框架结构。(3)基于对铣刨旧料和新料大量试验结果,最终确定冷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为0mm~5mm(RAP1#):5mm~10mm(RAP2#):10mm~20mm(RAP3#):新料(10mm~30mm):矿料:乳化沥青:水泥=28:11:28:29:4:4:1.5。(4)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路用性能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但由于水泥掺量过大易导致路面干缩开裂。综合考虑各项因素,最终选取水泥最佳掺量为1.5%。(5)选取开阳高速公路K3223+757~K3224+151左幅做为试验路段,对其进行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摊铺、碾压、养护,并对施工质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其中混合料从拌制到摊铺时间间隔在2小时以内路用性能才能达到规范要求。
沙杉[2](2019)在《公路工程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在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到全新的历史时期,交通运输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势头,我国高速公路行业发展渐趋平稳,未来发展也有着良好的前景。现阶段高速公路的设计在成本控制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如沉迷采用高标准的设计造成资源浪费、过于看重建设成本、过于看重显性成本及投资回报率等短期收益以及前期设计不足等。本论文首先从理论上对高速公路工程设计概预算编制与造价理论体系进行疏理,在我国长期使用工程定额体系实现工程计价。随着公路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从设计理念、建设标准发生了较大变化,现行的部颁公路工程计价依据已经不能满足现有公路建设管理的需求。结合现代工程建设对施工成本管理的新要求,接着基于全寿命周期效益最大化的公路工程设计概预算编制研究,对公路工程建设设计阶段成本控制存在的众多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包括观念、组织、方案等方面的内容,方案选择在公路工程设计阶段过程中,对成本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以WJ高速公路项目为例进行分析并且得出经验借鉴,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展开全过程的分析,利用这一理论分析高速公路的前期成本、施工成本、运营成本、社会成本。通过计算分析,采用全寿命周期成本能够全方位分析公路工程设计阶段所花费的成本情况,并且为其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看到公路工程项目概预算及目前设计阶段成本控制存在的不足,提出将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纳入现行概预算编制中,以便直观指导公路工程设计工作。
何翔[3](2019)在《公路养护工程造价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公路建设里程逐年增加,公路路网的日趋完善,再加上交通量预期保守,设计不合理,交通重载等因素,运营公路不得不提前进入维修养护阶段,养护周期也呈现出缩短的趋势。目前公路工程养护维修日趋成为常态化,养护工程的造价得到相当重视,由于养护工程的与新建项目本身就存在不同之处,在造价控制方面也有差异性。本文通过对公路养护工程造价控制的研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方法,提出新的研究方案分析,通过技术和经济相结合力求将造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为此类项目的造价管理与控制提供技术参考与理论依据,同时兼顾有较好的社会与投资效益。本文首先分析公路养护工程造价特点和造价控制理论,并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了养护工程造价控制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造价影响因素及提出控制造价理论。提出采用系统工程中的集成DEMATEL-ISM复杂系统因素分析法对造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全过程控制对项目造价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采用价值工程对施工方案综合比选;创新的采用对养护工程节能减排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得出造价控制效果。提出造价控制主要思路:加强设计管理对施工工艺比选,逐步减少不成熟工艺;对影响造价因素分析,达到减少外部环境对造价的干扰;通过价值工程进行方案比选。最终提出控制造价控制策略并完善施工方法组织管理进而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目的。最后将提出的基本方法用于案例中,对江津区省道S550线李市旅游路面改造项目应用价值工程理论对工程设计阶段的方案进行比选,提出造价控制措施建议,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对该项目的节能减排进行经济、环境效益分析得出造价控制效果。
李健乐[4](2019)在《G60湘潭至邵阳高速公路大修工程沥青路面结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早期修建的高速公路逐渐达到了使用年限,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将逐步由“以建为主”的发展时期过渡到“养建并重”的发展时期。因此,亟需解决的是如何科学地选择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大、中修方案,系统地解决高速公路改建工程中质量控制等问题。论文在现场实地调查和查阅工程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 G60湘潭至邵阳高速公路存在的沥青路面病害类型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为确定大修方案提供了工程依据;总结分析了目前我国常用的沥青路面大修方案,初拟了旧路面综合处治后加铺沥青面层、厂拌冷再生后加铺沥青面层、厂拌热再生后加铺沥青面层的三种结构方案;依据现行设计规范对三种路面结构方案的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疲劳开裂和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两大设计指标进行验算;同时对三种结构方案的经济性进行评估;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沥青路面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在验证了有限元模型可靠性的基础上,考虑到G60高速公路重载车辆较多的情况,分别模拟了标准荷载和极重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结构的变形破坏;通过综合经济技术分析,推荐出一种性价比最优的结构方案为厂拌热再生后加铺沥青面层;运用马歇尔设计方法确定了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生产配合比及RAP最佳掺量,从设计、设备、施工等方面对潭邵大修工程进行质量控制,最后通过对潭邵大修路面结构的厚度、压实度、平整度、渗水系数的检测,检测表明结构路用性能良好,进一步验证了结构方案的工程可行性。通过论文研究,得出了适合于潭邵高速大修工程的沥青路面结构方案,为我国南方地区高速公路大修工程方案设计、施工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马永波[5](2019)在《湖南潭邵高速公路大修工程加铺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部分早期修建的高速公路经过多年的交通荷载作用后,普通修补和中修已不能满足车辆行驶安全性和舒适性的要求,急需大修提质改造来改善道路整体结构性能。现有关于高速公路大修工程加铺结构方面的研究还不太系统,依托实体工程开展湖南潭邵高速公路大修工程路面加铺结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依托湖南省潭邵高速大修工程项目,对大修工程加铺结构进行研究。通过收集相关设计、施工等资料和数据,利用落锤式弯沉仪对3种加铺结构进行实测弯沉盆数据的采集,通过收集温度资料,建立温度场有限元模型,对沥青层不同深度处的温度进行了有限元模拟,计算得到沥青层平均温度。通过设置有无刚性下卧层,借助SIDMOD和EVERCALC程序对加铺结构进行模量反算,得出3种加铺结构的动态模量并进行分析,并从不同角度对影响模量反算结果精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利用ABAQUS有限元建立3层结构模型,并以SIDMOD程序反算结果为初始值进行弯沉盆拟合,验证了SIDMOD程序反算结果的可靠性。借助BISAR程序对实测弯沉盆进行拟合,得到拟合度较高的三种加铺结构的理论弯沉盆和相应的各结构层模量组合;并以该模量组合为基准,以沥青直接加铺结构为例,计算和分析了路面结构在FWD作用下弯沉盆随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成果可为大修工程和新建工程厚度设计及结构材料选择提供参考。对旧路检测得到的贝克曼梁弯沉值,借助CMSR程序对铺筑后的加铺层材料进行刚度验算,计算出加铺层材料所需达到的最低刚度。对拟合得到的结构层模量组合在参考现行规范取值范围的基础上考虑一定的折减,对3种加铺结构分别进行相应的验算,结果表明三种加铺结构均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对3种加铺结构实体工程的关键技术质量控制要点进行阐述;并对加铺结构实体工程进行了 3D探地雷达检测,以旧沥青路面直接加铺结构为例进行了病害类型分析和实体工程验证,雷达厚度计算结果表明:对各测试点进行模量反算时,采用雷达检测值作为模量反算厚度参数值是可行的。研究成果可为完善湖南省高速公路大修工程加铺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对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养护维修费用具有实际意义。
宋波[6](2019)在《既有沥青路面结构评价与延寿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为484.65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26万公里。随着全国路网的基本建成,路网结构不断优化,干线公路逐步进入养护期,养护投入快速增长。据统计,2015年公路养护投资达到3389.9亿元。全国公路养护维修工程中,国、省干道大中修率在15%以上,每年公路路面大修养护里程达到50多万公里,大修养护费用达到数千亿元。沥青路面是我国公路路面的主要形式,在国省道干线路面中占90%以上。沥青路面的设计寿命一般为1015年,达到使用寿命后大部分需要结构性大修。搞好沥青路面大修养护特别是对结构性大修的科学决策,事关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目前在沥青路面大修养护中,对既有沥青路面的利用价值没有开展系统地研究,尚未形成完善的沥青路面大修养护设计方法。由于在路面结构损伤检测方面缺技术,在路面结构评价上缺指标,在既有路面延寿设计上缺方法,传统的沥青路面大修养护管理方法,尚无法实现沥青路面的保值增值。本文以沥青路面典型病害和破坏特征为现象学基础,利用神经网络技术、无损检测技术、连续损伤力学理论、安定理论、传感器实时监测技术等研究理论和方法,在路面综合性能分类、结构状况检评、延寿设计指标和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初步形成了既有沥青路面结构分类评价和延寿设计方法,对于完善我国大修养护设计方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基于过去30年的沥青路面历史数据,多特征、多维度对比分析路面基础数据。通过普通公路、高速公路典型结构力学分析,发现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性能普遍优于普通公路,基本具备了长寿命路面的基础。路面厚度对结构的疲劳寿命影响大于材料模量,可以建立基于统计的沥青面层厚度与结构使用寿命之间的函数关系。对于无结构性病害或出现轻微结构性病害的旧路,可以通过加铺沥青面层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而无须采取翻修改造的大修处治方式。通过对北京市沥青路面大修工程主要病害调研,发现既有沥青路面大修的主要病害是网状裂缝,路面延寿设计必须以疲劳开裂作为控制指标,以保证沥青路面在“延寿期”内的结构安全。既有沥青路面受交通荷载、外界环境、材料老化等内外因素的耦合作用,通过沥青路面综合性能聚类分析,发现路面综合性能可以分类为四种不同模式。其中,A类和B类的沥青路面,是优质的材料、合理的结构、严格的质量控制、规范的预防性养护四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现代无损检测技术和有损测试技术结合,典型路段检测评价与验证,构建了多指标的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状态分类评价体系。针对探地雷达受系统带宽限制无法精准检测薄层路面厚度的问题,首次提出了基于探地雷达信号处理的沥青面层分层厚度检测方法,通过对雷达回波的迭代作谱峰搜索,重现雷达重叠信号,实现对不同沥青面层界面的区分,分层厚度估计最大相对误差小于5%;首次提出了路面结构损伤评价参数的两个新指标——路面损伤指数PDI和路面结构模量,再辅以高速公路的面层损伤指数SDI和基层损伤指数BDI,形成基于FWD弯沉盆数据的沥青路面损伤自动判别技术,其判定精度经现场验证,对于高速公路既有沥青路面的判别符合度达到89.88%,普通公路既有沥青路面判别符合度达到96.02%,符合度整体上可达到90%以上,为路面结构隐形病害诊断和分类评价提供了技术手段。基于半刚性基层三阶段性能演化规律和既有沥青路面综合性能的四种演变模式,提出了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状况的四分类方法,并建立了具体的评价标准和分类处治策略。对于结构状况良好的A和B类路面进行既有沥青路面延寿设计,基于控制路面结构的疲劳破坏和结构性车辙,以“半刚性基层疲劳损伤、加铺结构的安定荷载”为设计指标,以半刚性基层模量取值为重要设计参数,形成了既有沥青路面延寿设计方法。通过试验路的路用性能长期监测和传感器监测数据分析,验证了既有路面延寿期的结构安全和结构安定的目标。既有沥青路面延寿设计方法在精细化检测的基础上合理加铺沥青面层,可以有效延长路面使用寿命。该方法适用于在A类和B类路面的基础上延长结构使用寿命一倍以上,为路面保值增值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促进我国路面养护水平的提升。
岳凤骥[7](2018)在《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在滨石高速公路改建工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运输行业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显突出,同时道路运输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道路施工技术也得到了大力发展。近年来,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在国内外兴起,并在实际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是一种利用沥青发泡技术将废弃路面铣刨材料重新再利用的技术手段,在压实力作用下形成路面结构层,实现对道路的修建目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其对热量消耗低,对废弃材料可以进行循环利用,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对其进行大力推广,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道路建设。本文通过现场试验和测试的方式,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的性能及应用特性。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发泡试验,对泡沫沥青的发泡作用机理和沥青性能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泡沫沥青最佳发泡条件进行掌握。同时,借助于发泡实验,对泡沫沥青混合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做了分析,进而将其在实际施工中进行应用。此外,对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论证了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的经济可行性。研究表明,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在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将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在道路工程中进行应用,能够更好地满足道路建设的需要。
韦祎[8](2018)在《梁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及维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高速公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不断增加,但是在重载交通和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高速公路的沥青面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多及重载交通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高速公路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各种关于高速公路的病害问题也就接踵而来。因此对高速公路路面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合理的采取措施,处置道路出现的各种病害,减少因为道路病害给行车安全带来的危害,使道路保持较高的服务能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与普通公路相比较,高速公路对于路面的质量要求更高,为了保证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就必须对高速公路的路面病害问题采取及时的处理方法。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形路况各不相同,结合地区公路特点和维修养护特点,科学规范的对高速公路进行维修养护,有效提高维修养护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带来的效益,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的很多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未达到使用年限,就不同程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车辙、横向裂缝、纵向裂缝、龟裂、沉陷、坑槽、松散、修补等病害,一些路段甚至出现路面的结构性病害,这使的沥青路面的维修成为公路养护管理部门面临的一个主要研究问题。针对目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措施不到位、养护方法不恰当等问题,,本文以作者工作中实际进行维修养护施工的重庆市境内梁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为例,首先查阅了国内外文献重点分析了国内外在于沥青路面养护方面所采用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然后主要分析了沥青路面产生病害的种类和病害产生的原因;运用层次分析法这一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梁万高速公路路面病害的不同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运用专家打分的方法找出影响路面的主要病害,最后根据不同的病害类型,总结出不同病害类型与其适应的大修技术,以及在路面大修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可以为具有相同地质条件和病害问题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在实际的维修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方法和经验参考,也为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维修养护方面进行相关深入研究专家学者提供相应的参考,同时也希望可以在实际工程维修养护中得到应用,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胡兴国[9](2018)在《沥青路面回收材料试验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公路建设的飞速,我国不久就会进入公路养护高峰期,将产生大量的沥青路面回收料。而厂拌热再生技术是一种较好的处理旧路面并回收再利用的方法,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多个省份的进行了应用。但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回收料设计、测试评定方法等许多方面仍不完善或不合理,导致热再生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质量隐患,进而对该技术的推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一问题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首先从回收料的回收层位、回收来源、颗粒粒径大小等因素对样品的取样方法和取样频率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回收料取样的规范性,满足代表性的具体要求。然后研究了常规检测手段对于沥青回收料测试结果的影响,提出了评价回收料集料的密度测试方法、沥青含量测试方法,改善了传统做法中回收料集料的密度测试方法存在的问题。同时本文从目标配合比和生产配合比两个方面,根据回收料集料和回收料的比例换算,对回收料对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计算了设计和施工配合比设计要素的差异级配。最后结合工程应用,对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进行设计,铺筑试验路,进行跟踪观测,并采用与普通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对比的方式对再生沥青混合料进行了性能评价,验证级配优化设计的工程应用效果,为其后期的大规模推广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资料。
李俊锋[10](2017)在《云南省高速公路路面大修工程再生材料性能研究与结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截至目前,云南省多条高速公路的大修工程已大面积应用了再生技术,为交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前期云南省高速公路再生技术的经验储备不足,质量保证系统不够完善,早期应用再生技术进行养护大修的部分高速公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早期病害,影响了路面的使用性能。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本文通过对云南省三条有代表性的高速公路大修工程多种再生路面结构设计方案进行了全面的使用状况调查,针对性地对各类再生路面材料的实体工程进行了取芯及相关力学、路用性能试验,分析了其实际性能与设计、技术规范的差异性,对各类再生材料的使用效果进行了评估,并结合经济性,结构设计强度和施工质量控制便捷性等方面,提出了推荐性参考建议,以期为云南省后续的高速公路养护大修工程提供参考。
二、沈抚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大修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沈抚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大修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开阳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冷再生混合料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开阳高速公路旧沥青路面状况评价 |
2.1 原有道路基本情况 |
2.1.1 旧路路面结构 |
2.1.2 原有道路养护历史 |
2.2 既有沥青路面检测资料分析及结论 |
2.2.1 路面破损状况评价(PCI) |
2.2.2 路面行驶质量评价(RQI) |
2.2.3 车辙深度评价(RDI) |
2.2.4 路面抗滑性能指数(SRI) |
2.2.5 路面结构强度(PSSI) |
2.3 路面病害成因分析及处治方法 |
2.3.1 典型路面病害专项取芯 |
2.3.2 路面病害成因分析 |
2.3.3 路面综合处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开阳高速公路改扩建路面结构方案设计及冷再生配合比设计 |
3.1 高速公路改扩建路面结构方案设计 |
3.1.1 高速公路改扩建原则 |
3.1.2 路面结构方案比选 |
3.1.3 再生方式的选择 |
3.2 旧沥青路面混合料性能评价 |
3.2.1 RAP集料分析与评价 |
3.2.2 RAP沥青分析与评价 |
3.2.3 旧沥青混合料级配变异性分析 |
3.3 新材料的选择及性能要求 |
3.3.1 集料和填料及性能检测 |
3.3.2 乳化沥青和水泥性能检测 |
3.3.3 拌和水的规定 |
3.4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3.4.1 确定合成级配 |
3.4.2 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3.4.3 最佳含水量及最大干密度确定 |
3.4.4 最佳乳化沥青用量的确定 |
3.5 水泥掺量对冷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 |
3.5.1 水泥掺量对干缩性能的影响 |
3.5.2 水泥掺量对高温稳定性的影响 |
3.5.3 水泥掺量对水稳定性的影响 |
3.5.4 水泥掺量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4.1 试验段工程概况 |
4.2 冷再生现场施工工艺 |
4.2.1 铣刨原有病害路面 |
4.2.2 旧料筛分 |
4.2.3 冷再生混合料的拌合 |
4.2.4 冷再生混合料摊铺 |
4.2.5 冷再生混合料碾压 |
4.2.6 冷再生混合料路面接缝 |
4.2.7 冷再生混合料路面养护 |
4.3 冷再生混合料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 |
4.3.1 施工质量控制要求 |
4.3.2 施工后质量检测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2)公路工程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在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路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第2章 公路工程设计概预算编制与造价理论研究 |
2.1 工程造价理论概述 |
2.1.1 工程造价的两种含义 |
2.1.2 工程造价的构成 |
2.1.3 定额体系 |
2.2 工程造价管理 |
2.2.1 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概念 |
2.2.2 工程造价管理的内容 |
2.2.3 建设工程全面造价管理 |
2.3 项目在设计阶段的建设成本造价控制 |
2.4 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 |
2.4.1 工程成本分析法 |
2.4.2 偏差分析法 |
2.4.3 责任成本法 |
2.4.4 挣值绩效分析法 |
2.5 全寿命周期理论与公路工程建设 |
2.5.1 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基本要素 |
2.5.2 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应用 |
第3章 基于全寿命周期效益最大化的公路工程设计概预算编制研究 |
3.1 勘察设计阶段造价影响因素 |
3.1.1 路线设计 |
3.1.2 地形地质条件 |
3.1.3 结构设计 |
3.1.4 材料的选用 |
3.2 路面设计选型与全寿命成本分析 |
3.2.1 路面结构概述 |
3.2.2 一般路面结构选型的应用 |
3.3 公路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体系 |
3.3.1 公路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体系构建原则 |
3.3.2 公路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 |
3.3.3 全寿命成本的经济分析方法 |
3.3.4 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流程和实施步骤 |
第4章 基于全寿命周期效益最大化的设计概预算编制办法的应用 |
4.1 项目背景 |
4.2 路线方案 |
4.3 方案成本比较 |
4.3.1 前期成本 |
4.3.2 施工成本 |
4.3.3 运营成本 |
4.3.4 社会成本 |
4.3.5 计算结果统计对比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公路养护工程造价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 |
1.2.1 国外造价发展研究 |
1.2.2 国外当前研究 |
1.2.3 国内造价发展研究 |
1.2.4 国内当前研究 |
1.2.5 研究现状评价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3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公路养护工程造价相关理论 |
2.1 公路养护工程定义 |
2.1.1 养护工程造价 |
2.1.2 公路养护工程管理 |
2.2 公路养护工程分类 |
2.3 养护工程造价构成要素 |
2.4 公路养护预算费用组成 |
2.5 公路养护工程技术经济特点 |
2.6 全面造价管理 |
2.6.1 理论基础 |
2.6.2 控制原则 |
2.6.3 控制类型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养护工程造价控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工程造价主要控制措施 |
3.2 工程造价控制主要问题 |
3.3 各阶段控制存在问题 |
3.3.1 决策立项阶段 |
3.3.2 设计阶段 |
3.3.3 施工阶段 |
3.3.4 竣工结算阶段 |
3.4 工程造价其他控制方法及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养护工程造价控制原理及应用 |
4.1 运用集成ISM-DEMATEL对养护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
4.1.1 DEMATEL方法及步骤 |
4.1.2 集成DEMATEL/ISM方法 |
4.1.3 运用集成DEMATEL/ISM方法对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
4.1.4 集成ISM-DEMATEL因素分析法的计算模型 |
4.1.5 针对分析结果提出改进措施 |
4.2 基于价值工程对养护工程的方案比选 |
4.2.1 价值工程基本理论 |
4.2.2 常用分析方法 |
4.2.3 方案比选实例运用 |
4.3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
4.3.1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基本概念 |
4.3.2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常用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造价控制案例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基本情况 |
5.1.2 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
5.1.3 主要病害情况 |
5.1.4 项目主要工程数量表 |
5.2 基于DEMATEL模型对本案例的运用 |
5.2.1 本项目的影响因素 |
5.2.2 基于DEMATEL模型的计算 |
5.2.3 计算结果及因果图 |
5.3 基于价值工程对路面改造方案比选 |
5.3.1 基于价值工程对沥青路面方案的方案比选 |
5.3.2 基于价值工程对水泥路面恢复方案的方案比选 |
5.4 造价控制措施及建议 |
5.4.1 决策立项阶段 |
5.4.2 设计阶段 |
5.4.3 施工阶段 |
5.4.4 竣工结算阶段 |
5.4.5 资源组织造价控制措施 |
5.4.6 交通组织造价控制措施 |
5.4.7 施工安全措施 |
5.5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控制效果评价 |
5.5.1 环境效益计算模型 |
5.5.2 经济效益计算模型 |
5.5.3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节能减排效益分析 |
5.5.4 控制效果定量分析 |
5.6 其他造价控制效果评价 |
5.6.1 两算对比分析控制效果 |
5.6.2 交通延误效益分析控制效果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G60湘潭至邵阳高速公路大修工程沥青路面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潭邵高速旧沥青路面情况调查 |
2.1 实体工程基本概况 |
2.2 旧沥青路面情况调查 |
2.2.1 旧沥青路面病害检测 |
2.2.2 原路面使用性能预测分析 |
2.3 旧沥青路面处治方案 |
2.3.1 我国常见沥青路面处治方案 |
2.3.2 拟采用沥青路面处治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潭邵大修沥青路面结构方案研究 |
3.1 潭邵大修路面结构方案验算 |
3.1.1 大修工程路面结构验算流程 |
3.1.2 潭邵大修主要路面结构方案 |
3.1.3 潭邵高速交通参数及设计指标 |
3.1.4 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疲劳开裂验算 |
3.1.5 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验算 |
3.2 潭邵大修路面结构方案经济性评价 |
3.2.1 各沥青路面结构方案工程造价 |
3.2.2 各沥青路面结构经济评价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潭邵大修路面结构荷载应力分析 |
4.1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可靠性分析 |
4.1.1 有限元模型的基本假设及材料参数 |
4.1.2 原路面结构有限元模型及验证 |
4.2 行车荷载作用下路面结构力学分析 |
4.2.1 标准轴载下路面结构力学分析 |
4.2.2 不利状态下路面结构力学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60潭邵高速大修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
5.1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生产流程 |
5.1.1 厂拌热再生技术 |
5.2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 |
5.2.1 配合比设计说明 |
5.2.2 原材料实验 |
5.2.3 AC-20C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
5.2.4 AC-20C型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试验 |
5.3 施工过程关键技术质量控制 |
5.3.1 RAP中再生沥青质量控制 |
5.3.2 热再生生产设备质量控制 |
5.3.3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控制 |
5.3.4 热再生AC-20C路面检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主要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5)湖南潭邵高速公路大修工程加铺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加铺结构FWD路表弯沉数据采集与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弯沉数据采集 |
2.3 沥青层平均温度计算 |
2.4 厚度数据收集及结构层划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FWD动态弯沉盆的加铺结构模量反算 |
3.1 模量反算基本原理及其方法 |
3.2 加铺结构模量反算及其分析 |
3.3 基于有限元模拟的加铺结构模量反演分析 |
3.4 模量反算影响因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加铺结构力学响应与加铺结构验算 |
4.1 基于理论弯沉盆拟合的加铺结构模量研究 |
4.2 基于弯沉分析的加铺层刚度验算 |
4.3 加铺结构验算与分析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测试评价分析 |
5.1 实体工程施工关键技术质量控制 |
5.2 3D探地雷达在大修工程中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主要创新点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6)既有沥青路面结构评价与延寿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延寿的可行性分析 |
2.1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概况 |
2.2 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力学分析 |
2.2.1 力学分析模型 |
2.2.2 普通公路结构计算与分析 |
2.2.3 高速公路结构计算与分析 |
2.3 路面厚度与使用寿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既有沥青路面综合性能聚类分析 |
3.1 既有沥青路面主要病害调研 |
3.2 路面性能演变的因素分析 |
3.3 沥青路面综合性能聚类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综合检测方法 |
4.1 既有沥青路面厚度检测方法 |
4.1.1 GPR检测路面厚度工作原理 |
4.1.2 WRELAX时延估计算法 |
4.1.3 实验结果与验证 |
4.2 沥青路面结构状况综合检测方法 |
4.2.1 路面常用检测方法 |
4.2.2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检测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状况分类评价标准 |
5.1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状况评价指标 |
5.1.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理念 |
5.1.2 国内外结构评价指标分析 |
5.1.3 沥青路面结构状况评价指标 |
5.2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状况分类评价标准 |
5.2.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状态划分标准 |
5.2.2 既有路面结构状态评价标准 |
5.3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状况检评与分类处治流程 |
5.3.1 沥青路面结构状况检测流程 |
5.3.2 既有沥青路面分类处治流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既有沥青路面延寿设计方法研究 |
6.1 半刚性基层非线性疲劳损伤分析 |
6.2 基于安定理论的沥青加铺层设计 |
6.3 既有沥青路面延寿设计方法 |
6.4 既有路面延寿设计验证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7)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在滨石高速公路改建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概述 |
1.2.1 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的简述 |
1.2.2 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特点和应用范围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的综合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沥青发泡特性研究 |
2.1 沥青的发泡原理与评价指标 |
2.1.1 沥青发泡原理 |
2.1.2 沥青发泡特性的评价指标 |
2.2 沥青发泡特性的试验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原材料特性与性能指标分析 |
3.1 原材料性能分析 |
3.1.1 回收料 |
3.1.2 沥青 |
3.1.3 铣刨料 |
3.1.4 集料 |
3.1.5 水泥 |
3.1.6 水 |
3.2 矿料级配确定 |
3.3 混合料的试验与检测 |
3.3.1 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密度 |
3.3.2 劈裂强度 |
3.3.3 水稳定性 |
3.4 配合比设计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泡沫沥青冷再生基层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
4.1 工程概况 |
4.2 施工前准备 |
4.2.1 施工前主要技术参数和施工工艺确定 |
4.2.2 施工前准备 |
4.3 施工过程及施工方法 |
4.3.1 施工过程 |
4.3.2 施工方法 |
4.4 施工工艺 |
4.4.1 施工方式 |
4.4.2 施工工序 |
4.4.3 施工工艺流程 |
4.5 质量控制与质量验收 |
4.5.1 质量控制 |
4.5.2 质量验收 |
4.6 项目实际测试跟踪及数据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泡沫沥青冷再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
5.1 传统工艺 |
5.2 泡沫沥青冷再生效益分析 |
5.2.1 经济效益分析 |
5.2.2 社会效益的辨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梁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及维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课题的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梁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现状研究 |
2.1 梁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现状特点 |
2.1.1 梁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环境特点 |
2.1.2 梁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现状结构 |
2.2 梁万高速交通量调查及交通荷载计算 |
2.2.1 梁万高速交通量分析依据 |
2.2.2 梁万高速交通量数据 |
2.2.3 梁万高速交通量增长率 |
2.3 梁万高速路面使用状况调查及评价 |
2.3.1 主要调查、检测内容 |
2.3.2 外业调查、检测主要工作量 |
2.3.3 路面使用状况调查、检测及评价 |
2.4 梁万高速路面调查检测和评价主要内容 |
2.4.1 路面损坏状况 |
2.4.2 裂缝度 |
2.4.3 路面结构承载能力 |
2.4.4 路面车辙 |
2.4.5 路面行驶质量 |
2.4.6 路面抗滑性能 |
2.4.7 路面钻芯取样 |
2.4.8 天桥净空测量 |
2.4.9 隧道净空测量 |
2.5 梁万高速路面调查与检测主要结论 |
第三章 梁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主要病害及原因 |
3.1 梁万高速路面主要病害 |
3.1.1 裂缝类病害 |
3.1.2 松散类病害 |
3.1.3 变形类病害 |
3.1.4 其它类病害 |
3.2 梁万高速路面病害原因分析 |
3.2.1 裂缝病害原因分析 |
3.2.2 松散类病害原因分析 |
3.2.3 变形类病害原因分析 |
3.2.4 其它类病害原因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梁万高速公路路面病害研究 |
4.1 AHP层次分析法简介 |
4.1.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
4.1.2 层次分析法的思路 |
4.1.3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4.2 梁万高速公路路面维修工程项目概况 |
4.2.1 工程地理位置 |
4.2.2 工程基本情况概述 |
4.2.3 工程重点和难点 |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梁万高速公路路面病害评价 |
4.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4.3.2 构建两两比较矩阵并进行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
4.3.3 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
4.4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梁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大修技术的选择 |
5.1 梁万高速公路路面施工基本概况 |
5.1.1 施工交通组织状况 |
5.1.2 施工总体方案 |
5.2 梁万高速路面维修方案设计 |
5.2.1 路面维修方案基本原则 |
5.2.2 路面维修路段划分 |
5.3 主线路基段路面大修设计 |
5.3.1 路面加铺方式 |
5.3.2 罩面施工方案及方法 |
5.3.3 罩面层与原沥青路面层间粘结方式 |
5.4 特殊路段大修设计 |
5.4.1 天桥净空不足路段 |
5.4.2 短路基段 |
5.4.3 裂缝类病害路段处治设计 |
5.4.4 车辙类病害路段处治设计 |
5.5 局部病害处治设计 |
5.5.1 裂缝病害处治设计 |
5.5.2 龟裂、坑槽、沉陷类病害处治设计 |
5.5.3 基层病害处治设计 |
5.5.4 桥面病害处治设计 |
5.5.5 桥头搭板处治设计 |
5.5.6 伸缩缝处治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沥青路面回收材料试验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回收料的取样方法 |
2.1 回收料分类 |
2.2 代表性样品的取样方法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回收料试验方法研究 |
3.1 回收料检测确定最小代表性样品数量研究 |
3.2 回收料测定沥青含量试验方法适用性研究 |
3.3 回收料抽提前后集料密度变化规律研究 |
3.4 回收料中集料毛体积相对密度计算 |
3.5 回收料沥青回收试验方法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回收料在配合比中的占比换算研究 |
4.1 回收料在目标配合比设计中的占比影响分析 |
4.2 拌合楼生产比例控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回收料实体工程应用 |
5.1 依托工程背景 |
5.2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 |
5.2.1 AC-16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回收料掺量为25%) |
5.2.2 Sup13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回收料掺量为15%) |
5.3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 |
5.3.1 AC-16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回收料掺量为25%) |
5.3.2 Sup13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回收料掺量为15%) |
5.4 试验路的铺筑及观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下一步研究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下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云南省高速公路路面大修工程再生材料性能研究与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路面大修工程典型结构及病害分析 |
2.1 路面大修工程典型结构调研 |
2.2 路面大修工程病害情况 |
2.2.1 大修前列年各高速公路的路面技术状况 |
2.2.2 不同再生路面使用三年后的技术状况 |
2.2.3 不同高速公路大修后典型病害情况及分析 |
2.2.4 大修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2.2.5 施工难易程度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再生水泥稳定碎石材料性能与效果评价 |
3.1 再生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应用状况 |
3.1.1 再生方式 |
3.1.2 铣刨旧料级配分析 |
3.2 再生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路用性能评价 |
3.2.1 芯样无侧限抗压强度分析 |
3.2.2 芯样劈裂强度分析 |
3.2.3 芯样抗压回弹模量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与效果评价 |
4.1 再生沥青混合料应用状况 |
4.2 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 |
4.2.1 水稳定性 |
4.2.2 疲劳性能 |
4.2.3 抗压回弹模量 |
4.2.4 加速加载试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沥青路面大修工程结构设计研究 |
5.1 大修工程路面排水优化设计 |
5.1.1 沥青路面水损害分析 |
5.1.2 路表排水设计 |
5.1.3 面层层间排水设计 |
5.1.4 基层排水设计 |
5.2 大修工程路面结构设计研究 |
5.2.1 结构优化设计的原则 |
5.2.2 大修工程路面推荐结构组合 |
5.3 推荐路面结构组合的全寿命周期经济效益分析 |
5.3.1 推荐结构组合的理论设计年限 |
5.3.2 推荐结构组合的初期建设费用分析 |
5.3.3 推荐结构组合的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沈抚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大修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开阳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冷再生混合料应用技术研究[D]. 王武魁.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2]公路工程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在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研究[D]. 沙杉.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3]公路养护工程造价控制技术研究[D]. 何翔.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4]G60湘潭至邵阳高速公路大修工程沥青路面结构研究[D]. 李健乐.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5]湖南潭邵高速公路大修工程加铺结构研究[D]. 马永波.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 [6]既有沥青路面结构评价与延寿设计方法研究[D]. 宋波.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3)
- [7]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在滨石高速公路改建工程中的应用[D]. 岳凤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8]梁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及维修技术研究[D]. 韦祎.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6)
- [9]沥青路面回收材料试验与应用研究[D]. 胡兴国. 东南大学, 2018(03)
- [10]云南省高速公路路面大修工程再生材料性能研究与结构设计[D]. 李俊锋. 长安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