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急性心脏毒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脏毒性,心脉隆注射液,急性白血病,柔红霉素
急性心脏毒性论文文献综述
杨淑莲,王茂生,郎立新,李君,乔子剑[1](2019)在《心脉隆注射液预防急性白血病柔红霉素化疗心脏毒性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心脉隆注射液预防急性白血病柔红霉素化疗心脏毒性的作用与安全性。方法将100例初治急性白血病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DA或VDCP±L-Asp方案常规联合化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心脉隆注射液治疗,3个疗程后评估化疗疗效及病人心脏状态、心脏不良事件等。结果治疗组心肌酶谱、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肌钙蛋白I(cTnI)、心电图异常率、心脏彩超参数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治疗组心脏状态评估、生存质量评分均优于观察组(P<0.05)。结论心脉隆注射液对急性白血病化疗疗效无明显影响,但对急性白血病病人柔红霉素化疗所致心脏毒性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张晓君[2](2019)在《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的心电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的心电图表现。方法:收集在本院住院化疗的73例急性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时期和类型给予对应化疗方案,并记录入选患儿化疗前后的心电图结果。结果:同一化疗期同一病例出现至少2种异常心电图表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均以强化巩固期最高,化疗前期最低。ALL患儿不同时期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显着(P <0.05);AML强化巩固期心电图异常率最高,化疗前期最低,差异显着(P <0.05)。结论:白血病患儿化疗中实施心电图监测可早期发现是否存在心脏毒性反应,对采取有效方案以预防心肌损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12期)
马文典[3](2019)在《柔红霉素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心脏毒性的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讨论柔红霉素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心脏毒性特点。方法现随机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应用柔红霉素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患儿106例参与本次调查,对其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和统计,观察发生心脏毒性的情况和特点。结果在106例患儿中,有12例出现了心脏毒性,心脏毒性发生率为11.76%,年龄越小其累积量越大,同时其心脏毒性的发生率越高。结论应用柔红霉素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时会出现心脏毒性,因此需要严格控制柔红霉素累积剂量,并定期对其进行心脏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心脏损伤。(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14期)
黄永芬[4](2018)在《右丙亚胺与参麦注射液联合治疗对减少急性白血病化疗中心脏毒性的作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右丙亚胺与参麦注射液联合治疗对减少急性白血病化疗中心脏毒性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7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分成对照组(n=35,右丙亚胺治疗)与观察组(n=35,右丙亚胺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比较心肌酶数值变化、LVEF、cTnT、BNP以及心电图。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K、CKMB、LDH以及a-HBDH与对照组差异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LVEF、cTnT、BNP水平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电图异常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化疗中,右丙亚胺与参麦注射液联合治疗可减少心脏毒性,效果满意。(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36期)
黄先菊,陈慧,李梅,伊雪佳,余友[5](2017)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黄秦艽对雪上一枝蒿急性心脏毒性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芯片技术探讨黄秦艽对雪上一枝蒿所致小鼠心脏急性毒性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25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雪上一枝蒿氯仿部位组(CFA)和黄秦艽水提物组(WVBF),通过表达谱对各组心脏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研究.结果:WVBF对CFA诱导的急性心脏毒性具有明显的解毒效果,染毒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基因的功能主要涉及机体内物质的异常代谢,WVBF主要通过干扰CFA引起的内质网应激反应及线粒体功能紊乱过程,提高细胞存活率,使心肌恢复正常功能.结论:黄秦艽可以通过多条信号通路缓解雪上一枝蒿所致的小鼠心肌毒性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许馨月[6](2017)在《观察中药四逆汤防治乳腺癌蒽环类化疗药急性心脏毒性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深入观察中药四逆汤在防治乳腺癌蒽环类化疗药急性心脏中毒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使用蒽环类药物进行乳腺癌治疗的患者60例,均为女性,将这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为对照组中的患者提供表阿霉素,治疗组中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中药四逆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脏毒性分度、心电图异常情况、心肌损伤率等数值。结果治疗组中患者的心脏毒性分度、心电图异常情况、心肌损伤率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性。结论在临床治疗乳腺癌蒽环类化疗药物引发的心脏毒性反应过程中,中药四逆汤能有效减缓心脏毒性反应,降低心肌受损程度,帮助患者获得满意的预后效果,应推广使用范围。(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7年19期)
贺飞,薄明明,梁锌,彭黎黎,陈岷[7](2017)在《蒽环类药物致乳腺癌患者急性心脏毒性的发生及影响因素的回顾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蒽环类药物致乳腺癌患者急性心脏毒性情况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指南(2013年版)》正式实施前在我院接受化疗的213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描述性分析和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根据心电图的改变预测急性心脏毒性的发生:蒽环类药物致37%的乳腺癌住院患者心电图发生改变,即发生了急性心脏毒性。结论在所有的相关影响因素中,有既往治疗、相对高龄、绝经后是导致患者急性心脏毒性的主要因素。对于此类乳腺癌患者,临床药师应给予更多的药学监护,同时应合理使用保护心脏的药物。建议蒽环类药物应做到个体化精准用药。(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吕振慧,蒋树勤[8](2017)在《右丙亚胺与参麦注射液联合治疗对减少急性白血病化疗中心脏毒性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右丙亚胺与参麦注射液联合治疗对减少急性白血病化疗中心脏毒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5月就诊于淄博市中心医院的急性白血病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8例,对照组给予右丙亚胺治疗,研究组给予右丙亚胺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肌酶数值变化,包括磷酸肌酸激酶(CK)、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谷丙转氨酶(AST),心电图改变及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肌钙蛋白T(c Tn T)、B型利钠肽(BNP)水平变化。结果化疗后研究组患者的CK、CKMB、LDH、α-HBDH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为32.14%(9/28),低于对照组的64.29%(18/28)(P<0.05);化疗后两组患者的LVEF水平均较化疗前降低,且研究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c Tn T、BNP水平均较化疗前升高,且研究组升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丙亚胺联合参麦注射液进行急性白血病化疗能够有效降低蒽环类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本文来源于《热带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5期)
薛秀娟,赵鲁笑,李田华,仲辉,刘晓东[9](2017)在《柔红霉素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心脏毒性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柔红霉素(DNR)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所致心脏毒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6年6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小儿内科就诊的102例应用DNR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发生心脏毒性,按DNR累积量进行分组分析;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DNR累积量越大,心脏毒性越易发生,且肝功受损会增加其发生率。结论定期心脏检查,监测生化指标,及早发现DNR心脏毒性,以控制药物剂量,减少心脏损害。(本文来源于《潍坊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程宇[10](2017)在《253例乳腺癌患者蒽环治疗相关急性心脏毒性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253例乳腺癌患者使用蒽环类药物治疗后出现心电图异常的临床特点,探讨使用蒽环类药物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发生急性心脏毒性的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收集253例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为乳腺癌、使用过3—8周期蒽环药物化疗、化疗前心电图无异常的患者,回顾性分析蒽环药物化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将心电图发生异常改变作为蒽环治疗急性心脏毒性的诊断指标。总结各类心电图异常变化在乳腺癌蒽环化疗患者中的发生率及校正后QT间期(QTc)随化疗周期数的变化特点。对比患者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肿瘤TNM分期、既往是否存在高血压及糖尿病史、是否联合放疗、蒽环类药物的种类及累积剂量等因素在心电图异常组和无心电图异常组患者间的差别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以及蒽环类药物出现心电图异常与上述各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并通过回归分析总结乳腺癌患者应用蒽环类药物治疗后出现急性心脏毒性的危险因素。结果:253例患者中出现心电图异常变化者共92例,发生率为36.36%,其中电生理和节律异常改变78例,发生率30.83%,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T波改变、ST改变、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异常Q波、房室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交界性早搏;QTc延长31例,发生率12.25%。QTc1—4周期内延长幅度较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8周期有所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蒽环类药物治疗后发生心电图异常在蒽环累积剂量及年龄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分析得出患者年龄为急性心脏毒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其他因素,如体重指数BMI、肿瘤TNM分期、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联合同步放疗、蒽环药物种类与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蒽环类药物治疗期间急性心脏毒性事件发生率较高,主要表现为电生理和节律异常改变、QTc延长。QTc随蒽环化疗周期的增加呈增长趋势。患者年龄及蒽环药物累积剂量与急性心脏毒性具有相关性,其中患者年龄是蒽环药物急性心脏毒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心脏监护,并控制蒽环药物的累积剂量在安全范围内。(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7-02-01)
急性心脏毒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的心电图表现。方法:收集在本院住院化疗的73例急性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时期和类型给予对应化疗方案,并记录入选患儿化疗前后的心电图结果。结果:同一化疗期同一病例出现至少2种异常心电图表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均以强化巩固期最高,化疗前期最低。ALL患儿不同时期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显着(P <0.05);AML强化巩固期心电图异常率最高,化疗前期最低,差异显着(P <0.05)。结论:白血病患儿化疗中实施心电图监测可早期发现是否存在心脏毒性反应,对采取有效方案以预防心肌损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急性心脏毒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杨淑莲,王茂生,郎立新,李君,乔子剑.心脉隆注射液预防急性白血病柔红霉素化疗心脏毒性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2].张晓君.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的心电图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3].马文典.柔红霉素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心脏毒性的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9
[4].黄永芬.右丙亚胺与参麦注射液联合治疗对减少急性白血病化疗中心脏毒性的作用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
[5].黄先菊,陈慧,李梅,伊雪佳,余友.基因芯片技术研究黄秦艽对雪上一枝蒿急性心脏毒性的作用机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许馨月.观察中药四逆汤防治乳腺癌蒽环类化疗药急性心脏毒性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7
[7].贺飞,薄明明,梁锌,彭黎黎,陈岷.蒽环类药物致乳腺癌患者急性心脏毒性的发生及影响因素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7
[8].吕振慧,蒋树勤.右丙亚胺与参麦注射液联合治疗对减少急性白血病化疗中心脏毒性的作用[J].热带医学杂志.2017
[9].薛秀娟,赵鲁笑,李田华,仲辉,刘晓东.柔红霉素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心脏毒性观察[J].潍坊医学院学报.2017
[10].程宇.253例乳腺癌患者蒽环治疗相关急性心脏毒性的临床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