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季内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夏季风雨带,季内变化模态,东亚季风,ENSO循环位相
季内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宗海锋,陈烈庭[1](2013)在《中国东部夏季风雨带季内变化各模态的环流及海温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中国160站月平均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的850 hPa风场,及NOAA扩展重建的海温场资料,用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研究了1951~2005年间中国夏季风雨带季内变化各模态的西太平洋副高夏季各月活动特点的差异,及其与前期冬季东亚季风和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联系,并分析了我国夏季风雨带季内变化各模态与夏季雨型的关系。结果表明,不仅不同模态对应的西太平洋副高自春至夏的两次北跳有明显不同的过程,而且两次北跳还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一次北跳主要对6月的雨带特征有重要影响,第二次北跳对7、8两月的雨带分布有决定性意义。太平洋海温异常对我国夏季风雨带季内变化的影响是多态的,在不同季风—ENSO循环的位相有不同的表现。第一模态主要出现在El Nio减弱位相,第二模态在La Nia发展位相,第叁模态在El Nio发展位相,第四模态在La Nia减弱位相,第五模态ENSO的信号较弱,第六模态在La Nia持续位相。此外,不同海洋关键区的海温异常对我国雨带季内变化也有不同的调控作用。黑潮区的海温与6月的雨带活动关系密切,而赤道东太平洋的ENSO循环对7、8两月的雨带有重要影响。对我国夏季风雨带季内变化模态与夏季雨型关系的分析则表明,它们之间存在某些联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相互取代。(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3年05期)
任保华,黄荣辉[2](2002)在《夏季对流和环流10-25天季内变化与西太平洋暖池热力状况的关系(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讨论了与西太平洋暖池热力状况年际变化相联系的10-25天季内振荡的特征。在西太平洋暖池处于“暖”夏季和“冷”夏季两种状态时.10-25天季内振荡呈现出明显差异,在所讨论的亚洲-太平洋大部分区域,“暖”夏季时对流活动的10-25天季内变化和“冷”夏季时对流活动的10-25天季内变化表现出显着的反相关关系,表明对流活动的年际变化与季内变化的相互作用。当西太平洋暖池上空对流活动的 10-25天季内振荡处于最强和最弱阶段时,低层大气表现为Gill型环流响应,即气旋式(反气旋式)环流出现在最强(最弱)对流活动的西北,这种对流和环流关系在西太平洋暖池出于“暖”夏季和“冷”夏季两种状态时均成立。而当西太平洋暖池上空对流活动的 10-25天季内振荡处于除此以外其他阶段时,就看不到Gill型环流响应。(本文来源于《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期刊2002年02期)
余斌,黄荣辉[3](1996)在《热带内外地区环流季内变化的相互作用特征──Ⅱ.数值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研究第I部分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一个二层非线性动力学谱模式,并对它实施了一组数值试验,进而从数值试验角度探讨了季内低频域中的环流、热带对流以及低频波流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征。模式大气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我们在本研究第叁部分中提出的结论:热带地区低频热力作用对于热带内外地区环流间的相互影响起重要的衔接作用。(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1996年04期)
余斌,黄荣辉[4](1996)在《热带内外地区环流季内变化的相互作用特征Ⅰ.诊断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ECMWF客观分析资料,本文分析了1983/1984和1986/1987两个典型年份冬季东亚地区季内低频域中热带内外地区的季风环流、热带对流及低频波能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征,强调了东亚冬季风对于这种相互影响的重要激发作用,同时指出热带地区积云对流可以是联系季内热带内外地区相互作用的一种重要的衔接因子。(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1996年03期)
何金海,智协飞[5](1995)在《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季内变化的季节锁相》一文中研究指出用1954—1983年5—8月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气候特征,并讨论了它同东亚季风季节内变化的联系。结果发现,江淮梅雨同华南夏季风降水都具有季节锁相特征,前者呈单峰分布,后者呈双峰分布。同时,降水量的季内变化均具有20—25天的周期振荡特征。江淮流域降水的峰值和华南地区的第一个峰值主要受副热带季风影响,同夏季风的季节性北进和加强有关,华南地区第二个降水峰值受南海热带季风影响,与同期西太平热带气旋的活动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1995年04期)
季内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主要讨论了与西太平洋暖池热力状况年际变化相联系的10-25天季内振荡的特征。在西太平洋暖池处于“暖”夏季和“冷”夏季两种状态时.10-25天季内振荡呈现出明显差异,在所讨论的亚洲-太平洋大部分区域,“暖”夏季时对流活动的10-25天季内变化和“冷”夏季时对流活动的10-25天季内变化表现出显着的反相关关系,表明对流活动的年际变化与季内变化的相互作用。当西太平洋暖池上空对流活动的 10-25天季内振荡处于最强和最弱阶段时,低层大气表现为Gill型环流响应,即气旋式(反气旋式)环流出现在最强(最弱)对流活动的西北,这种对流和环流关系在西太平洋暖池出于“暖”夏季和“冷”夏季两种状态时均成立。而当西太平洋暖池上空对流活动的 10-25天季内振荡处于除此以外其他阶段时,就看不到Gill型环流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季内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宗海锋,陈烈庭.中国东部夏季风雨带季内变化各模态的环流及海温特征[J].大气科学.2013
[2].任保华,黄荣辉.夏季对流和环流10-25天季内变化与西太平洋暖池热力状况的关系(英文)[J].AdvancesinAtmosphericSciences.2002
[3].余斌,黄荣辉.热带内外地区环流季内变化的相互作用特征──Ⅱ.数值试验研究[J].大气科学.1996
[4].余斌,黄荣辉.热带内外地区环流季内变化的相互作用特征Ⅰ.诊断分析研究[J].大气科学.1996
[5].何金海,智协飞.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季内变化的季节锁相[J].热带气象学报.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