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终端射频测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5G终端,射频测试,测试环境,测试例
终端射频测试论文文献综述
何宇轩[1](2019)在《5G终端射频测试例与测试环境的设计和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型多媒体业务和智能终端数量的快速增长,移动通信系统面临着系统容量、数据速率、频谱资源等多方面的压力,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应用刻不容缓。随着5G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成熟,支持5G的终端投入商用只是时间问题。在5G终端投入商用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射频测试以验证其射频性能。因此针对5G终端的射频测试技术对5G的商用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选题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面向R15的5G终端测试体系与平台研发》,着重研究5G终端射频测试,分别设计并实现了5G终端射频测试环境和5G终端射频测试例。首先,本文综述了5G终端射频测试相关概念和技术,阐述了5G物理层的基本概念并着重梳理了物理层采用的技术方案,讨论了 5G终端射频测试的相关原理、测试指标以及测试方法。随后,针对目前实际应用中缺乏能够进行5G测试的终端射频测试环境的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能够进行自动化测试的终端射频测试环境;该测试环境包含硬件部分与软件部分,硬件部分负责测试环境的链路组建,通过测试仪表提供射频指标分析能力,软件部分负责提高测试环境的自动化程度并提供友善的用户界面;除此之外,由于5G终端射频测试例涵盖的内容是不断增加的,软件部分还提供了用于新增测试例实现的接口;系统实测结果表明,该测试环境能够高效完成5G终端射频测试。最后,为了解决目前缺乏规范的5G终端射频测试例的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 5G终端射频测试例,分析并讨论了通用的射频测试例设计与实现方法,以此为基础设计实现了最大功率回退、发射机关功率和最大输入电平了3个典型测试例,分别给出了测试条件、流程设计过程,并借助所设计的测试环境中的测试例实现接口完成了3个测试例的实现。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和实现的测试例能够完成相应的终端射频测试。(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6-02)
刘轶旻[2](2018)在《NB-IoT终端射频测试全接触——CMW测试方案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技术路线图的确定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充分发展,NB-IoT技术已在世界多地呈现出高速成长的态势。在我国,3家主要电信运营商都已积极投入资源参与NB-IoT网络的建设和试验工作,并逐步开展了商业运营。罗德与施瓦茨(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刘轶旻所撰《NB-IoT终端射频测试全接触》一文对NB-IoT终端射频测试进行了介绍,并重点分析和研究了R&S公司CMW 500射频测试方案。CMW 500不仅支持主流的2/3/4G移动通信标准和WLAN、蓝牙这些短距无线连接技术,现又将其测试能力扩展到了NB-IoT和eMTC等物联网新兴技术领域。CMW 500射频测试仪将用优秀的表现,继续为用户的测试工作提供可靠、准确的保障。(本文来源于《电信网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孙振宇[3](2018)在《基于蓝牙技术规范的终端射频测试功能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蓝牙(Bluetooth)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1998年由爱立信,诺基亚,东芝,IBM和Intel这四家公司成立了蓝牙特殊利益小组(Bluetoo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SIG),负责编写制订蓝牙规范。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蓝牙通信已经成为无线通信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蓝牙终端射频测试为蓝牙终端设计与生产过程提供了验证与测量方案,对于设备厂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蓝牙信号的终端射频测试功能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蓝牙物理层协议以及相关测量协议的研究,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下行蓝牙信号的生成以及上行信号质量的测量算法,并且通过与权威仪表的结果对比验证结果的正确性,满足工程上的要求。首先,概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以及设计蓝牙终端测试算法的实际意义,并介绍了作为本论文实现的终端测量仪表平台相关概念以及相关的蓝牙技术,重点介绍了叁种蓝牙信号模式及其特征与区别。其二,设计并实现了蓝牙下行波形的生成方式,针对不同速率要求的蓝牙帧信号阐述了其具体的生成过程,并验证下行波形的正确性。其叁,设计并实现了蓝牙上行测量项的总体实现,在上述测量仪表平台背景下,实现对于信号调制类以及功率类的测量算法以及测量流程,并借助终端射频测试仪进行算法验证及结果统计,并将本文所实现的上行测量算法与某权威测量仪表进行结果对比,在此基础上考虑算法优化。最后,根据对比结果对工作进行总结,并指明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以及对后续工作的安排。(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03-11)
齐昊[4](2017)在《802.11ac终端射频测试功能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无线局域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无线局域网技术的传输质量以及传输速率要求越来越高,802.11ac标准以其甚高的传输速率成为了新一代无线局域网的研究热点。新标准的出现给测试仪表带来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IEEE 802.11ac的协议为研究理论基础,设计并实现了适用于终端测试仪表的生成算法和测量算法。根据终端射频测试仪表项目的需求,本论文只对单空间流单用户下的协议必选部分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论文对项目背景和实现意义进行了阐述,系统概述了 IEEE 802.11ac标准协议的基本内容,详细分析了每个物理层字段的作用,研究了协协议中给出的测量项内容,把调制类测量项作为主要研究目标。其次,论文的重点是IEEE 802.11ac标准信号的生成与终端射频测量算法研究与实现。生成方面主要介绍标准信号每个字段的生成方式以及应用到的物理层算法,接着借助终端射频测试仪表平台进行了算法实现及验证;测量方面主要设计了终端射频信号的测量流程,重点研究了流程中用到的数据处理、同步、频偏钟偏、信道估计补偿以及EVM等测量算法,最后通过终端射频测试仪表平台进行算法实现与验证。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本文中的算法优化以及算法中未涉及到的其他模式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7-11-30)
胡明明[5](2014)在《TD-SCDMA终端部分射频测试技术演进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的不断发展,TD-SCDMA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TD-SCDMA终端的射频指标测试的单项测试也已经用于终端的出厂测试。但是由于市场对TD-SCDMA终端的需求量急速增长,而单项测试操作复杂,且其为信令测试,效率较低,TD-SCDMA射频指标快速综测采用非信令射频listmode测试方式,并且可以实现多项测试例的并行测量,将大大提高测试效率。另一方面,市场上没有E频段一致性自动化测试系统,不能有效完成E频段终端的入库测试,终端测试方法有待升级。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本文主要研究了TD-SCDMA射频一致性自动化测试系统的硬件系统设计,及其软件模块的设计开发调试,研究和设计了TD-SCDMA射频指标快速综测软件部分的软件测量模块和主控解析模块代码的编写和调试。本文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研究3GPP34.122协议,研究现有的测试系统硬件结构中的仪器,对不符合测试要求的仪表给出理论指导和硬件升级方式,使其能够支持射频一致性自动化测试。2.在硬件环境搭建完成的情况下,完成E频段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软件的开发和调试工作。3.在终端综合测试仪的平台上开发射频快速综测软件的主控模块和测量模块并进行调试。在本论文中所涉及到的两种测试方法,射频一致性自动化测试系统和快速综测已经完成开发和调试,其中射频一致性自动化测试系统已投入实际的应用当中。(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4-11-23)
刘翔飞[6](2013)在《WCDMA终端射频测试仪器中部分测试功能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3G的主要通信技术标准之一,WCDMA依然在全球范围内占据着主要的电信市场份额,因此WCDMA终端仍然是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关键设备。终端产品入网之前,需要完成一系列的认证测试,包括关键的射频指标测试。应运而生的WCDMA终端射频测试仪器集成了多项测试功能,在终端设计、研发、制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专用的测试设备,大大提高了测试效率,广受市场欢迎。本文的研究内容是WCDMA终端射频测试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内环功率控制测量项的设计与实现和并发测量项的功能完善等工作。作者通过产品调研,协议研究、算法仿真、功能实现和系统测试等步骤,完成了"WCDMA终端射频测试仪器中部分测试功能研究与实现”的课题目标。论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结合WCDMA产业发展前景给出了课题研究的背景,总结了主要工作内容。其次,阐述了WCDMA射频指标测试的意义及内容,介绍了测量项功能开发所基于的软硬件平台,综合分析了本文要论述的测量项。接下来,详细论述了内环功率控制测量项的研究与实现和并发测量项的功能完善。提出了测量项的实现内容,分析了重要处理算法,设计出了内环功率控制测量项的测试流程,修改了并发测量项的测试流程,给出了测量项算法和流程的验证。最后对论文进行总结,展望了终端测试仪器的发展。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到WCDMA终端射频测试仪器的研究项目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产品的商用填补了国内WCDMA终端测试仪器领域的空白,形成了与国际厂商的良性竞争。(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3-12-02)
刘轶旻[7](2013)在《宽带无线综测仪CMW500助力HSPA+终端射频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CMW500是罗德与施瓦茨公司生产的一款高精度、高带宽、高速、具有极强扩展能力的无线综测仪。自2007年面市以来,CMW500已在全球范围内销售了数万台,并已成为移动通信测量领域的标杆仪器。CMW500采用先进的平台化设计思想,使得手机研发、生产、认证检测和维修等不同专业方向的客户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完成从协议、射频到数据应用、音频、衰落等不同领域的测试任务。CMW500是目前市场上唯一能够支持所有移动通信标准的信令和非信令测试的仪表,并且支持WLAN、Bluetooth、WiMAX等无线连接技术的测量。罗德与施瓦茨中国有限公司的《宽带无线综测仪CMW500助力HSPA+终端射频测试》一文对R&S宽带无线综测仪CMW500助力HSPA+终端射频测试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探讨。(本文来源于《电信网技术》期刊2013年10期)
彭华睿[8](2012)在《2.4GHz终端设备FCC认证射频测试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2.4 GHz终端设备在FCC认证中最大发射功率、占用带宽测试项目的重要性,介绍了这两项测试的目的,详细说明了测试的设置方法与步骤,总结了测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电磁兼容》期刊2012年06期)
彭华睿[9](2012)在《GSM终端设备FCC/IC认证射频测试解析(下)》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接2012年第4期39页)5频带边沿5.1测试目的及方法频带边沿是指整个信道边沿左右1 MHz的杂波信号。那么在测试时根据FCC part 22&24与IC(RSS-132/133)的要求,GSM128信道(频率824.2 MHz)1 MHz往左杂波信号不能超过-13 dBm,GSM251信道(频率848.8 MHz)1 MHz往右杂波信号同样不能超过-13 dBm。防止边沿(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电磁兼容》期刊2012年05期)
黄韵龙[10](2012)在《GSM终端设备FCC/IC认证射频测试解析(上)》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GSM终端设备在FCC和IC认证中输出功率、占用带宽、杂散发射、频率稳定度等射频测试项目,详细介绍测试目的及方法、测试设置与步骤,并总结了测试的要点和技巧。(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电磁兼容》期刊2012年04期)
终端射频测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技术路线图的确定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充分发展,NB-IoT技术已在世界多地呈现出高速成长的态势。在我国,3家主要电信运营商都已积极投入资源参与NB-IoT网络的建设和试验工作,并逐步开展了商业运营。罗德与施瓦茨(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刘轶旻所撰《NB-IoT终端射频测试全接触》一文对NB-IoT终端射频测试进行了介绍,并重点分析和研究了R&S公司CMW 500射频测试方案。CMW 500不仅支持主流的2/3/4G移动通信标准和WLAN、蓝牙这些短距无线连接技术,现又将其测试能力扩展到了NB-IoT和eMTC等物联网新兴技术领域。CMW 500射频测试仪将用优秀的表现,继续为用户的测试工作提供可靠、准确的保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终端射频测试论文参考文献
[1].何宇轩.5G终端射频测试例与测试环境的设计和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9
[2].刘轶旻.NB-IoT终端射频测试全接触——CMW测试方案简介[J].电信网技术.2018
[3].孙振宇.基于蓝牙技术规范的终端射频测试功能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8
[4].齐昊.802.11ac终端射频测试功能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7
[5].胡明明.TD-SCDMA终端部分射频测试技术演进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4
[6].刘翔飞.WCDMA终端射频测试仪器中部分测试功能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3
[7].刘轶旻.宽带无线综测仪CMW500助力HSPA+终端射频测试[J].电信网技术.2013
[8].彭华睿.2.4GHz终端设备FCC认证射频测试解析[J].安全与电磁兼容.2012
[9].彭华睿.GSM终端设备FCC/IC认证射频测试解析(下)[J].安全与电磁兼容.2012
[10].黄韵龙.GSM终端设备FCC/IC认证射频测试解析(上)[J].安全与电磁兼容.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