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血管化输送盘论文-郭鹏

非血管化输送盘论文-郭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血管化输送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Notch,1受体胞内段,骨髓内皮祖细胞,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Notch信号通路

非血管化输送盘论文文献综述

郭鹏[1](2015)在《Notch、VEGF-A、Ang-1信号通路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中调控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骨是高度血管化的组织,骨新生依赖良好的血供和营养支持,血管和骨细胞之间紧密的时空联系维持了骨骼的完整性。因此,在骨骼发展和骨折修复期间,血管形成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样,在传统输送盘牵张成骨过程中要求各骨段上要有充足的血液供应,以保证牵张过程中旺盛的代谢活动、超常的营养供应及各骨段组织的正常代谢。本课题基于一次应用传统的输送盘牵张成骨技术修复大范围颌骨缺损的临床实践中,意外发现完全剥离骨膜、无软组织附着的骨游离输送盘依然可以成功修复颌骨缺损的基础上,课题组负责人提出了“非血管化游离输送盘牵张成骨(Nonvascular Transport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NTDO)”。之后课题组通过动物实验成功构建了“下颌骨非血管化骨游离输送盘牵张成骨”的动物模型,证实了剥离骨膜而失去血供的游离骨输送盘依然能在牵张引力作用下成骨。NTDO模式的提出打破了传统输送盘牵张成骨模式中必须强调术中要尽可能保存骨输送盘的骨膜和周围软组织附着来为输送盘提供充足血供的原则,NTDO为那些周围组织血供不足或由于巨大骨缺损而无法在骨断端制作保留骨膜和软组织附着的合适骨输送盘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然而NTDO过程中血管新生的确切机制以及血管新生和新骨生成的时空耦联尚不明了,阐明NTDO过程中血管新生的机制,探索影响血管新生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可以为NTDO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指导临床更好地应用该技术。本研究应用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作为种子细胞,拟通过激活EPCs内的Notch信号转导通路,研究Notch信号转导通路在牵张区新生血管的系列分子调控事件,进一步阐明“非血管化游离输送盘牵张成骨”模式中的新生血管形成机制,为“非血管化游离输送盘牵张成骨”提供理论依据。“非血管化游离输送盘牵张成骨”技术将为临床广泛应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技术修复巨大骨缺损尤其是在无法实施传统的输送盘治疗整复的肿瘤术后重建及颅颌面整形等领域提供一种新的具有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方法1.犬内皮祖细胞(EPCs)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的实验研究:取健康杂种犬,年龄1~2岁,于双侧胫骨穿刺抽取胫骨骨髓20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特殊诱导培养基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犬骨髓内皮祖细胞;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通过免疫荧光双重染色鉴定及VEGFR-2与v WF免疫组化鉴定犬骨髓内皮祖细胞;通过Matrigel小管形成实验检测犬内皮祖细胞血管形成的能力。2.慢病毒介导的h Notch1.ICN转染犬EPCs的实验研究:构建Notch1.ICN慢病毒表达载体,测定病毒滴度,检测质粒表达情况;之后取犬第2代或者第3代EPCs,用慢病毒作为载体介导h Notch1.ICN基因转染入犬EPCs中,测定感染细胞最佳MOI;采用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慢病毒转染后h Notch1.ICN在EPCs的表达情况。3.过表达h Notch1.ICN对EP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采用CCK-8法检测过表达h Notch1.ICN对EPCs生长活力的影响;Annexin V/PI法检测过表达h Notch1.ICN对EPCs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过表达h Notch1.ICN对EPCs周期的影响;Transwell小室考察过表达h Notch1.ICN后EPCs跨内皮迁移的能力及对EPCs迁移粘附能力和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慢病毒转染EPCs后,Notch信号下游信号分子Hes 1和Hey 1的m RNA和蛋白表达情况。4.Notch信号通路促进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取健康杂种犬27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9只。A组:实验组(注射h Notch1.ICN基因转染的自体EPCs);B组:对照组(注射自体EPCs);C组:空白组(注射生理盐水)。建立犬下颌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动物模型,制作非血管化输送盘并安装牵张器。于牵张固定期1周、2周、4周后,各组分别处死相应动物并取材,通过大体观察、X线片观察新骨形成和改建情况;通过HE染色观察牵张区新生血管的结构;通过CD105免疫组织化学和Chalkley法来进行血管生成数量的定量检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PCR)、Western blot法检测牵张区血管生成因子VEGF-1和Ang-1 m 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犬内皮祖细胞(EPCs)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的实验研究:原代培养5d后EPCs,镜下可见贴壁细胞体积开始增大,细胞呈集落式生长,细胞形态呈长条状、梭形或多角形,部分细胞形成集落,中心为多角形细胞,四周长梭形细胞呈放射状排列。培养至7-10d时传代后细胞生长、增殖速度较快,成群细胞呈典型的“铺路石”或“鹅卵石”样排列;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34与CD133呈阳性表达;v WF与VEGFR-2免疫组化两者均呈阳性;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结果显示EPCs既能摄取Di I-ac LDL又能与FITC-UEA-1结合是EPCs具有的典型内皮特征,提示该阳性细胞为正在向内皮细胞分化的EPCs;Matrigel小管形成实验结果显示EPCs具有形成新生血管的能力。2.慢病毒介导的h Notch1.ICN转染犬EPCs的实验研究:成功构建了Notch1.ICN慢病毒表达载体,犬内皮祖细胞感染慢病毒MOI值为10-20;通过Western Blot检测,h Notch l.ICN过表达慢病毒质粒在293TN细胞中有表达,病毒的平均滴度为1.02E+08 IU ml-1;QPCR法检测到慢病毒转染后h Notch1.ICN m RNA有明显过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检测,h Notch l.ICN在EPCs中有明显过表达。3.过表达h Notch1.ICN对EP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CCK-8法检测过表达h Notch1.ICN基因对EPCs的生存活力没有显着影响(p﹥0.05);Annexin V/PI法检测过表达h Notch1.ICN基因可增强EPCs抗凋亡能力(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在EPCs过表达h Notch1.ICN基因使处于G2期的EPCs细胞增多(p<0.05);过表达h Notch1.ICN基因促进了EPCs与活化内皮细胞粘附,促进EPCs跨内皮迁移,促进EPCs管样结构形成(p<0.05)。q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慢病毒转染EPCs后结果显示,Notch信号下游信号分子Hes 1和Hey 1的m RNA(p<0.05)和蛋白表达均增加。4.Notch信号通路促进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血管新生的机制实验研究:所有动物均顺利完成牵张,无感染,动物全部存活至取材时间,无死亡。实验动物的体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放置于下颌部的牵张器均固定良好,无牵张区、牵张器断裂以及松脱现象。通过标本的大体病理、HE染色组织切片、X线,显示牵张区新骨均愈合良好,新骨形成质量由高到低:A组>B组>C组。通过Chalkley法定量检测新生血管的数量,在固定期1周、2周、4周,叁组新生血管数量随着时间推移呈梯度递减趋势,新生血管数量A组到C组逐渐减少,各组经统计分析均有差异(p<0.05)。q PCR法检测Ang-1,在各时间点A组均显着高于B、C组(p<0.01);固定1周时,A组VEGF-A显着高于B组(p<0.01),2、4周时与B组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均显着高于C组(p<0.01)。Western blot法检测VEGF-A、Ang-1蛋白表达A组>B组>C组,但随固定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降低。结论1.过表达h Notch 1.ICN促进了Notch信号下游效应分子Hes 1、Hey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持续活化的Notch 1信号不影响犬EPCs存活,但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2期,延缓了细胞周期的进展,使其不进入下一轮细胞周期,抑制了EPCs的分化;增强了犬EPCs的抗凋亡能力。2.Notch 1.ICN过表达能够促进EPCs与活化内皮细胞的粘附、跨内皮迁移以及管腔样结构的形成。3.证实了Notch 1.ICN基因治疗是通过Notch信号上调血管生成因子VEGF-A与Ang-1的表达来促进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区血管的新生。(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戚婧倩[2](2015)在《犬骨髓EPCs分离、培养、鉴定及其表面标志物CD133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中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健康犬的骨髓血中分离出内皮祖细胞,进行鉴定,扩增培养,为课题组其他实验提供实验材料,复制犬下颌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动物模型,设计制作犬下颌骨损伤模型,通过内皮祖细胞表面标志物CD133在牵张区及损伤区的表达初步研究犬下颌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的过程中EPCs的存在及变化,为EPCs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的作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健康1-2岁的本地杂种犬,经由胫骨抽取骨髓,应用犬淋巴细胞分离液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用特殊诱导培养基培养获得单个核细胞获得内皮祖细胞并扩增培养。每日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培养中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目标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 CD13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摄取DIL-AC-LDL,结合FITC-Lectin-UEA-1实验;通过细胞增殖实验观察细胞增殖活性。选用健康1-2岁的本地杂种犬18只,将其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组与缺损模型组,每组9只,根据实验要求每组每个时间点(1周,2周,4周)3只。术中在犬右侧下颌骨下缘制备长约25.0mm×10.0mm的部分颌骨缺损,于缺损区远中端制备一10.0mm×15.0mm的非血管化输送盘,根据牵张组及损伤组的分组,牵张组动物术中安装内置牵张器,5天后开始以1.0mm/天/次速度向近中连续牵张修复缺损;缺损组动物术中将非血管化输送盘用钛板直接固定在缺损近中端。牵张结束及术后按着计划的天数分别处死动物并制取标本,进行大体观察、CD133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犬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体外分离、鉴定及扩增培养:新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呈圆形,大小不一,漂浮于培养基中,24小时后部分细胞开始贴壁生长,形态有梭形、叁角形、纺锤形等,3~7天细胞生长迅速,出现细胞集落。中间细胞较边缘细胞圆,边缘细胞出芽样伸出,类似血岛样结构。8~12天细胞逐渐张满培养瓶,呈典型的鹅卵石样外观,细胞呈铺路石样。14天,细胞排列紧密,有毛细血管管腔样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结果显示细胞CD3、CD133呈阳性表达。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细胞能够摄取DIL-AC-LDL,结合FITC-Lectin-UEA-1。EPCs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牵张区表达的研究:实验动物均完成牵张成骨过程,伤口无感染,动物均存活至计划取材时。固定于下颌骨的内置牵张器无松动,无损坏。通过CD133免疫组化检测,阳性率牵张成骨组>缺损模型组,而阳性率从高到低一周组>两周组>四周组。结论1、初步建立了一个犬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的方法体系。2、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中牵张区的内皮祖细胞表面标志物CD133表达阳性率高于同期缺损模型中损伤区CD133表达阳性率。由此推测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中可能存在血管发生与血管生成两种血管新生方式。(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刘海峰[3](2015)在《Notch受体、配体在犬下颌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血管新生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Notch受体、配体在犬下颌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及骨缺损血管新生过程中的表达和意义,初步探讨Notch信号通路在牵张成骨血管新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只犬随机分成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组(NTDO组)6只,对照组(骨缺损组)6只。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组于右侧下颌骨下缘制作出长10.0mmx高10.0mm的颌骨缺损,在其远中制备长15.0mm×高10.0mm游离输送盘并在颊侧安装内置式牵张器,5天后开始以1.0mm/24h/次速度向近中连续牵张以修复缺损;对照组在相同的部位进行同样的手术后直接使用钛板钛钉将输送盘固定于近中,制作远中10.0mm×高10.0mm的颌骨缺损。牵张完毕后固定1周,处死所有动物并收集标本,利用大体观、X线、流式细胞仪、透射电镜、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Western Blot检测。结果:1)大体观:所有实验动物均完成牵张成骨的过程,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和死亡,无牵张器、钛板、钛钉松动脱落等现象。下颌骨牵张区域及输送盘周围为骨膜包绕。2)X线片检查:牵张间隙边界清楚,中央可见透亮区,牵张区域和骨缺损区域未见骨阻射影,均为软组织充填。3)流式细胞仪检测:NTDO组织中存在1.27%CD34, CD133抗原标记双阳性细胞而对照组为0.65%,其余大部分CD34、CD133标记双阴性细胞。4)透射电镜观察:NTDO组多见由单个内皮细胞构成的未成熟毛细血管,对照组见由多个内皮细胞构成的较成熟毛细血管。5)HE染色:牵张区组织相较骨缺损区毛细血管多、细胞丰富。6)免疫组化:CD105、Notch1、Notch2、D114、Jag2在NTDO组和对照组中均阳性表达;CD105、Notch1、Notch2、D114在NTDO组中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Jag2在两者中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7) Western Blot:NTDO组中Notch1、Notch2、D114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 Jag2在两者中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EPCs参与了下颌骨NTDO血管形成过程;机械牵张因素可提高牵张区域Notch1、Notch2、D114的表达;机械牵张因素可促进血管新生;机械牵张因素可能是通过激活D114/Notch1信号通路从而促进犬下颌骨NTDO血管新生。(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王亚茜[4](2015)在《EPCs在犬下颌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复制犬下颌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的动物模型,并且通过体内试验,研究局部移植内皮祖细胞对非血管化游离输送盘牵张成骨血管新生的影响以及VEGF与bFGF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将12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即为实验组(局部移植EPCs的非血管化游离输送盘)和对照组(非血管化游离输送盘),建立该动物模型,实验组为牵张结束固定期第2天,予牵张区域注射EPCs,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牵张结束后固定1周、2周后各处死动物3只。观察动物大体标本,通过X线片观察成骨情况,通过HE染色观察牵张区域组织新生、CD105的免疫组化观察两组的血管新生情况,通过免疫组化、免疫印迹(WB)、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量。结果:所有动物均完成牵张成骨手术,无死亡。术后伤口恢复良好,无流脓流液,无牵张器或钛钉松动脱落情况,无牵张器断裂情况。大体观:固定1周及2周,对照组及实验组牵张区域均见新生软组织生长,未见成骨,新生软组织表面可见毛细血管。X线片:固定1周、2周,实验组及对照组牵张区域均为低密度影,未见成骨高密度影,与骨断端及输送盘界限清楚。HE染色:1周实验组及对照组镜下均为肉芽组织,无成骨,镜下见大量胶原纤维及毛细血管,可见间充质样细胞,实验组肉芽组织较成熟,胶原纤维稍粗大;2周实验组及对照组镜下均为肉芽组织,胶原纤维变粗大,血管减少,实验组肉芽组织更为成熟,胶原纤维粗大,血管密集且管壁增厚。血管密度观察:CD1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同一时期,实验组微血管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纵向比较,微血管密度逐渐降低,也即1周>2周(P<0.05)。VEGF表达:免疫组化、RT-PCR、WB结果均显示VEGF表达量逐渐下降(P<0.05),同时期实验组较对照组VEGF表达高(P<0.05)。bFGF表达:免疫组化、RT-PCR、WB结果均显示bFGF含量逐渐下降(P<0.05),同时期实验组较对照组VEGF表达多(P<0.05)。结论:本实验成功复制非血管化游离输送盘牵张成骨动物模型,证实内皮祖细胞可以促进牵张区组织血管新生,且VEGF及bFGF参与其中。(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宋继传[5](2011)在《犬下颌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模型建立及新骨生成定量评价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修复大范围犬下颌骨下缘部分骨缺损外科模型的可行性及其成骨机制,以及应用四环素体内序列标记和核素骨显像定量评价新骨生成的有效性。材料与方法选用8只成年杂种犬,于右侧下颌下缘制作长10.0 mm×高10.0 mm部分颌骨缺损,在其远中制备长20.0 mm×高10.0 mm游离输送盘并在颊侧安装牵张器,成为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外科模型。5天间歇期后开始以1.0mm/24h速率向近中连续牵张直至遇到阻力无法牵张。根据术后固定期将其随机分为固定2W、4W、8W和14W共四组,每组2只。术后按计划序列拍摄X线片。所有对象按计划完成四环素活体内序列标记,处死后取材制备牵张区新骨组织和输送盘不脱钙骨组织磨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征。选取固定14W组新骨内10个完整荧光带最多的哈弗斯系统进行定量研究,比较各标记间隔新骨组织矿物质沉积率(MAR)和成骨速度(BFR)。随机选取1只固定14W组犬并于固定2W、4W、8W和14W时进行核素骨扫描,利用感兴趣区技术比较各固定期末颊、舌侧新骨核素摄取比值(URB、URL),明确不同固定期新骨成骨活性。结果所有动物均顺利完成实验。随着固定时间延长,牵张区新骨X线影像密度逐渐增加,组织逐渐发生、钙化、成熟和改建,具有膜内成骨过程。上下缘、舌侧和近心端成骨好于颊侧和远心端。钙化开始后新骨四环素荧光标记带逐渐增多,内部成熟板层骨哈弗斯系统四环素标记带最多为5条,相邻两条标记带间共形成4个标记间隔。第1标记间隔MAR、BFR均显着大于第2、3和4标记间隔(P<0.05),第2标记间隔MAR、BFR均显着大于第3、4标记间隔(P<0.05),第3、4标记间隔间MAR、BFR无显着差别(P>0.05)。牵张过程中输送盘表面有层新骨不断生成,像袖套样将其包绕,固定期其迅速完成由表及里吸收、替代和新生过程。URB、URL均随固定时间迅速下降,但相同时点相比URL均大于URB。除固定2W、4W时URB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48)外,其余任意两个固定时点URB比较和任意两个固定时点URL比较差别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外科模型是可行的。四环素体内序列标记与核素骨显像可有效定量评价新骨生成。非血管化输送盘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可成功诱导牵张区新骨生成。新骨组织的发生、钙化、成熟和改建等是典型膜内化骨过程。牵张移动中非血管化输送盘作为引物刺激其周围新骨不断形成,可能为成骨区提供机械生物双重屏障作用,保障固定期内自身迅速完成爬行替代过程。牵张区新骨生成质量及输送盘骨改建速度仍与局部血供状况密切相关。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可能是一种以膜内成骨为主,兼有爬行替代的牵张成骨新模式。(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1-06-01)

张钰芳[6](2011)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血管生成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复制狗下颌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动物模型,初步研究狗下颌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微血管生成过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非血管化输送盘的血供重建,进一步探讨该模式牵张成骨的生物学成骨机理。方法:选用健康成年本地杂种狗9只,将其中8只成年杂种狗随机分成牵张后固定2周、4周、8周和14周共四组,每组2只,术中在狗右侧下颌骨下缘制备长约10.Omm×高约10.0mm部分颌骨缺损模型,于缺损远中制备长约20.Omm×高约10.0mm非血管化输送盘并安装内置式牵张器,5天后开始以1.Omm/天/次速度向近中连续牵张以修复缺损。牵张结束按固定期分别处死动物并制取标本,分别进行大体观、组织学及VEGF免疫组化检测。另1只杂种狗,在牵张后固定4周行微血管墨汁灌注研究。结果:1.大体标本实验对象均完成牵张成骨过程,伤口愈合良好,下颌牵张区及输送盘周围为套状骨膜包绕,新骨组织在牵张区内不断形成,在输送盘周围尤其舌侧形成更好,下颌骨缺损修复良好。2.组织学固定2周组见牵张区内为肉芽组织,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局部大量毛细血管增生;输送盘颊侧骨皮质边缘连续,舌侧骨皮质表面蚕蚀状凹陷,可见破骨细胞。固定4周组牵张区内见新生骨小梁间活跃生成的新生毛细血管;输送盘颊舌侧边缘均有骨小梁新生,血管增多,舌侧成骨好于颊侧。固定8周组见牵张区内骨小梁更为成熟,哈弗管形成,血管较固定4周减少。输送盘原有骨大部分为新骨组织取代,骨基质含量增加,血管更为成熟。固定14周组,牵张区内密质骨基本形成,其间血管较少。输送盘新骨组织已完全替代原输送盘骨组织,血管数量少,输送盘结构接近正常骨组织。3. VEGF免疫组化固定2周组牵张区内肉芽组织VEGF弥漫性高表达。输送盘边缘骨组织内少量VEGF低表达;固定4周组牵张区内新生的骨小梁及骨膜内新生血管大量VEGF高表达。输送盘边缘及输送盘内可见大量VEGF高表达,原输送盘骨组织为阴性表达;固定8周组牵张区内骨膜内靠近骨小梁边缘可见VEGF表达。输送盘边缘及输送盘内新骨组织内血管可见VEGF表达;固定14周组牵张区内骨膜及新骨组织内少量VEGF低表达。输送盘边缘及内部血管见少量VEGF低表达。牵张区和输送盘内VEGF与正常比较表达升高(p<0.05)。在固定2、4周,牵张区VEGF的表达较输送盘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固定8、14周,二者VEGF的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牵张区VEGF的表达在固定2周时最强,输送盘VEGF的表达在固定4周时最强,二者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表达均逐渐下降。4.血管墨汁灌注牵张后固定4周非血管化输送盘舌侧可见新骨组织内黑色条索状血管粗细不一,数目较多,相互交织成网向原皮质骨长入,输送盘皮质骨舌侧血管较颊侧丰富。结论: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血管生成方式为牵张成骨血管生成兼有爬行替代血管生成特点。输送盘在早期发挥了与血管化输送盘类似的功能,新骨组织不但在缺隙不断形成,而且在输送盘周围尤其舌侧形成更好。舌侧区可能作为新骨生成的生发中心,新骨组织在此最先形成并逐渐向内包绕替代输送盘。袖套样的新骨组织为输送盘后期自身完成爬行替代,新骨形成的组织学改变过程提供血供,起到封闭和保护输送盘的机械屏障和生物屏障作用。输送盘舌侧成骨优于颊侧,这与局部良好的血供密切相关。VEGF参与促进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血管形成和骨生成过程。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血管生成和骨形成是牵张、摩擦、微创伤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1-05-01)

孙尚彤[7](2011)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的骨代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复制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动物模型,通过骨代谢的研究,探讨该成骨模式的成骨机理和输送盘的转归,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8只成年杂种犬随机分成牵张后固定2周、4周、8周和14周共四组,每组2只,术中在犬右侧下颌骨下缘制备长约10.0mm×高约10.0mm部分颌骨缺损模型,于缺损远中制备长约20.0mm×高约10.0mm非血管化输送盘并安装内置式牵张器,5天后开始以1.0mm/天/次速度向近中连续牵张以修复缺损。牵张结束按固定期分别处死动物并制取标本,分别进行大体观、扫描电镜观察和X线能谱仪检测。结果:1.大体标本实验对象均完成牵张成骨的过程,伤口愈合良好,狗下颌骨缺损成功修复。从2周开始可见随着固定时间的增长,输送盘周围新骨从舌侧向颊侧包绕生长,输送盘逐渐缩小最终输送盘被周围新骨完全替代,不能辨别界限;牵张区内也随固定时间的增长新骨不断增厚,到14周下颌骨已恢复连续性。2.扫描电镜牵张区内2周即有新骨生成,且大量的胶原纤维沿着牵张方向生长,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钙盐颗粒不断沿胶原纤维排列方向沉积,新骨不断成熟,14周时已经形成含成熟哈弗氏系统的板层骨。3.X线能谱仪牵张区新骨从2周开始牵张区新骨钙化程度逐渐向正常骨组织靠近,14周时,接近正常骨组织钙化程度的85%。输送盘周围新骨从2周开始钙化程度逐渐向正常骨组织靠近,从建模到4周为输送盘周围新骨钙化最快的时期,且新骨是先从舌侧贴近骨膜侧开始钙化的。结论:我们成功的复制了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修复狗下颌骨的模型,剥离骨膜的输送盘可以同样获得牵张区内高质量的成骨,加入牵张因素的游离骨移植仍可通过爬行替代被新骨取代,即整个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的修复过程是以牵张成骨为主并伴有爬行替代的共同作用结果。(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1-05-01)

卢霞[8](2009)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组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建立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的动物模型,对成骨区新骨的组织及组织学形态进行观察,研究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过程中新骨生成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牵张成骨的成骨机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8只狗为实验对象,建立自尖牙远中向后30mm的下颌骨缺损动物模型,术中切断并结扎下牙槽神经血管束。于体外的截取骨断上,截取大小为20mm的骨块做输送盘,将其放入缺损骨断远中,安置好牵张器,以1mm/次/天的速度与频率牵张修复下颌骨缺损。一部分动物在牵张的不同时期给予盐酸四环素标记。分别于牵张结束后固定1周、2周、4周、12周处死动物,进行大体、X线及组织学研究。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成功地完成了牵张成骨手术。大体及组织学研究发现牵张区新骨组织为完整的膜内成骨,成骨方向从边缘骨膜到牵张间隙中央,成骨过程为新生与改建并存,舌侧成骨速度与质量优于颊侧。结论:本实验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地建立了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的动物模型,为临床上下颌骨缺损的修复和重建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的新骨形成方式为完整的膜内成骨,这与带有骨膜的血管化输送盘牵张的成骨方式一致,但与传统理论的解释不一致。另外,骨膜在剥离后的再附着能力比较强,附着后对功能影响不大,临床上不必强调避免剥离舌侧骨膜。(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09-06-01)

非血管化输送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从健康犬的骨髓血中分离出内皮祖细胞,进行鉴定,扩增培养,为课题组其他实验提供实验材料,复制犬下颌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动物模型,设计制作犬下颌骨损伤模型,通过内皮祖细胞表面标志物CD133在牵张区及损伤区的表达初步研究犬下颌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的过程中EPCs的存在及变化,为EPCs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的作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健康1-2岁的本地杂种犬,经由胫骨抽取骨髓,应用犬淋巴细胞分离液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用特殊诱导培养基培养获得单个核细胞获得内皮祖细胞并扩增培养。每日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培养中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目标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 CD13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摄取DIL-AC-LDL,结合FITC-Lectin-UEA-1实验;通过细胞增殖实验观察细胞增殖活性。选用健康1-2岁的本地杂种犬18只,将其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组与缺损模型组,每组9只,根据实验要求每组每个时间点(1周,2周,4周)3只。术中在犬右侧下颌骨下缘制备长约25.0mm×10.0mm的部分颌骨缺损,于缺损区远中端制备一10.0mm×15.0mm的非血管化输送盘,根据牵张组及损伤组的分组,牵张组动物术中安装内置牵张器,5天后开始以1.0mm/天/次速度向近中连续牵张修复缺损;缺损组动物术中将非血管化输送盘用钛板直接固定在缺损近中端。牵张结束及术后按着计划的天数分别处死动物并制取标本,进行大体观察、CD133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犬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体外分离、鉴定及扩增培养:新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呈圆形,大小不一,漂浮于培养基中,24小时后部分细胞开始贴壁生长,形态有梭形、叁角形、纺锤形等,3~7天细胞生长迅速,出现细胞集落。中间细胞较边缘细胞圆,边缘细胞出芽样伸出,类似血岛样结构。8~12天细胞逐渐张满培养瓶,呈典型的鹅卵石样外观,细胞呈铺路石样。14天,细胞排列紧密,有毛细血管管腔样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结果显示细胞CD3、CD133呈阳性表达。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细胞能够摄取DIL-AC-LDL,结合FITC-Lectin-UEA-1。EPCs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牵张区表达的研究:实验动物均完成牵张成骨过程,伤口无感染,动物均存活至计划取材时。固定于下颌骨的内置牵张器无松动,无损坏。通过CD133免疫组化检测,阳性率牵张成骨组>缺损模型组,而阳性率从高到低一周组>两周组>四周组。结论1、初步建立了一个犬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的方法体系。2、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中牵张区的内皮祖细胞表面标志物CD133表达阳性率高于同期缺损模型中损伤区CD133表达阳性率。由此推测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中可能存在血管发生与血管生成两种血管新生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血管化输送盘论文参考文献

[1].郭鹏.Notch、VEGF-A、Ang-1信号通路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中调控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5

[2].戚婧倩.犬骨髓EPCs分离、培养、鉴定及其表面标志物CD133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中表达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5

[3].刘海峰.Notch受体、配体在犬下颌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血管新生中的表达及意义[D].广西医科大学.2015

[4].王亚茜.EPCs在犬下颌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5

[5].宋继传.犬下颌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模型建立及新骨生成定量评价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

[6].张钰芳.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血管生成的初步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

[7].孙尚彤.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的骨代谢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

[8].卢霞.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组织学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9

标签:;  ;  ;  ;  ;  

非血管化输送盘论文-郭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