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痛风论文-王福辉

抗痛风论文-王福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痛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痛风,依托考昔

抗痛风论文文献综述

王福辉[1](2019)在《1例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抗痛风药物治疗的用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并发痛风急性关节炎发作止痛药物的选择。方法针对痛风患者治疗期间具体情况,查阅共识、指南,相应调整痛风止痛药物种类剂量给药方法。结果患者在治疗溃疡同时选择适宜的止痛药缓解疼痛。结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伴痛风急性发作患者,面对药品不良反应明显、用药冲突,选择低剂量依托考昔片止痛,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病情。(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9年08期)

甄丽君[2](2019)在《萝卜中抗痛风活性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活质量的上升,使高蛋白类食物的摄取增加并增加了现代人罹患痛风的风险。痛风是由血清中尿酸的高水平导致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通常与体内嘌呤类物质的摄入增加以及排泄减少息息相关。痛风的主要症状有高尿酸血症和急性、慢性痛风性关节炎,长期存在的痛风还会累及人体其它组织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肾损伤等。目前市场上可用的痛风治疗药物主要为西药,根据作用的不同环节,可分为痛风性关节炎治疗药物和降尿酸药物,临床常用于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常用的降尿酸药物根据减少尿酸生成和增加尿酸排泄,又可分为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类(XOI)药物(如别嘌呤醇和非布索坦)和利尿剂类药物(如丙磺舒和苯溴马隆)。目前可用的西药均有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而且降尿酸治疗需要长期用药,但西药的价格昂贵,增加了患者的生理负担以及经济负担。本文将研究焦点转移到药食同源性植物中,并希望从萝卜中得到一种具有良好降尿酸效果以及抗痛风性关节炎活性的成分,为抗痛风类产品的开发提供有效借鉴。第一章综述本章主要对痛风的症状以及高尿酸血症进行简述,介绍了痛风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高尿酸血症在痛风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目前临床常用的痛风治疗手段:痛风性关节炎以及根源性的降尿酸治疗,以及常用的药物。本章同时介绍了目前可用的痛风治疗西药的优点和缺陷,阐明目前天然产物作为抗痛风治疗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对目前的抗痛风天然产物进行简单阐述,并概括了本文对萝卜中抗痛风活性成分的研究思路与目的。第二章高尿酸血症模型的建立与体内分析方法考察本章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体内尿酸样品分析方法,通过该分析方法建立体内尿酸标准曲线并进行方法学考察:得到的标准曲线方程式为y=5491.7x+31633,R2=0.9996,在1~25μ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该分析方法具有较理想的分离度与专属性;对日内精密度、日间精密度进行考察的结果显示RSD值全部小于2%;方法回收率和绝对回收率位于95%~105%范围之内,RSD值小于2%,表明该分析方法适用于体内的尿酸样品的分析。通过灌胃给药次黄嘌呤和腹腔注射氧嗪酸钾,构建大鼠急性高尿酸血症模型,并在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取血,确定尿酸浓度最高的时间点作为后续降尿酸筛选实验中的取血时间。第叁章萝卜中降尿酸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本章通过药效追踪法对萝卜中具有降尿酸活性的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萝卜乙醇提取部位的降尿酸活性优于水提部位。采用硅胶粉为柱分离材料,并以不同浓度梯度的二氯甲烷/甲醇为洗脱液,对乙醇提取的萝卜有效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得到8:1、6:1、4:1、2:1、1:1柱分离部位,降尿酸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在不同的馏分中,4:1部位(Fr4)的降尿酸活性最佳。通过定性试验,确定Fr4部位中的主要成分为黄酮类物质,并含有糖类成分。第四章Fr4部位抗痛风性关节炎活性以及降尿酸活性研究本章以Fr4部位为研究对象,对该有效部位的抗痛风性关节炎活性以及剂量依赖性进行实验,同时,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痛风性关节炎对不同实验组大鼠的血清IL-1β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Fr4部位的高、中、低剂量组都具有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关节肿胀的活性,并能够降低大鼠血清IL-1β含量,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并且,Fr4部位的抗痛风性关节炎活性具有剂量依赖性特征。对Fr4部位降尿酸活性的剂量依赖性进行实验研究,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降尿酸实验组大鼠的血清和肝脏XOD值,并通过组织病理学切片以及染色处理,观察Fr4部位对肝组织和肾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Fr4部位高、中、低剂量组均能够降低相应实验组大鼠的血清尿酸值,且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特征。另外,各剂量组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鼠血清和肝脏XOD值,其中,高剂量组的作用最明显。肝肾组织切片结果显示,Fr4部位高剂量组能够降低高尿酸血症对大鼠造成的肝肾损伤。表明Fr4部位可能通过维持肝肾正常生理功能,降低尿酸的生成并增加尿酸排泄。第五章抗痛风活性成分颗粒剂的制备以及考察本章制备了Fr4有效部位的颗粒剂。通过单因素筛选实验,对填充剂-可溶性淀粉和甘露醇的比例,粘合剂种类以及加药量进行筛选,并根据单因素筛选结果,选择L9(3~4)正交设计表对单因素筛选得到的颗粒剂处方进行进一步优化。确定最优处方为可溶性淀粉:甘露醇为6:1,加药量为10%,粘合剂为0.8%CMC-Na水溶液。对最优处方下制备的颗粒剂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该颗粒剂大小均匀,颜色相近,无粘连,吸潮现象。颗粒剂的粒度考察结果均小于15%,水分检查结果均小于5%,符合药典规定,并且该颗粒剂能够完全溶解于水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利于服用。降尿酸实验结果显示,Fr4制备成颗粒剂之后,不会影响其降尿酸药效的发挥。(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6-05)

李娟,刘德平[3](2019)在《抗痛风药物与心房颤动关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炎症、氧化应激可能参与心房颤动发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而嘌呤代谢反映体内氧化应激程度。抗痛风治疗基于抑制炎症和降低尿酸水平等药物,似乎可作为减少心房颤动发生的潜在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血管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刘子琪,邢志华,姜婧雯,高志伟,蒋晨睿[4](2019)在《葛根素-钆抗痛风性关节炎活性与机理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葛根素为配体,以金属钆为配位中心,通过控制反应条件,设计合成了葛根素-钆(Gd)配合物,并对葛根素-钆的结构进行红外(IR)表征.采用尿酸钠诱导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利用敷线法考察造模后2~48 h大鼠踝关节肿胀率的变化,并对大鼠血清、肝脏及滑膜中PGE2、IL-1β、TNF-α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葛根素与稀土金属钆发生配位,得到葛根素-钆(Gd)配合物.葛根素-钆配合物对大鼠痛风性关节炎肿胀抑制作用比葛根素强,葛根素-钆配合物组大鼠血清、肝脏及滑膜中的PGE2、IL-1β和TNF-α水平均低于葛根素组.综上,说明葛根素-钆配合物抗痛风性关节炎活性优于其配体葛根素,其抗炎机制可能与降低体内PGE2、IL-1β和TNF-α的水平有关.(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金山[5](2019)在《抗痛风“后备军团”蓄势》一文中研究指出1.托匹司他托匹司他(Topiroxostat)是一种新型高选择性、可逆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2013年6月28日日本富士药品株式会社的托匹司他在日本获准上市,商品名Topiloric。托匹司他是竞争性的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从而抑制尿酸(本文来源于《医药经济报》期刊2019-01-10)

李茜,顾中盛[6](2018)在《2014—2016年南京地区34家医院抗痛风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南京地区34家医院抗痛风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抗痛风药物的开发、生产、营销及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2014—2016年南京地区34家医院抗痛风药物的用量、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药费(DDC)及药品排序比(B/A)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南京地区抗痛风药物的销售金额和DDDs都逐年增长,苯溴马隆连续两年占主导地位,增长率最快的药物均是减少尿酸合成的药物非布司他,4种药物的排序无明显变化。DDC最大的为非布司他,秋水仙碱的DDC最小。B/A比值接近1.00的品种别嘌醇和苯溴马隆。结论南京地区34家医院临床用药时基本能遵循指南要求选择合适的抗痛风药物,但供选择的药物品种少,有待开发新的药物。(本文来源于《现代药物与临床》期刊2018年12期)

梁巧静,梁维萍,李琼,郭宏伟,朱丹[7](2018)在《土茯苓抗痛风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痛风发病率的逐年升高,痛风疾病的难愈性和反复发作性已成为当前临床治疗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目前使用的抗痛风西药降低尿酸和控制炎性反应在短期内疗效肯定,但长期应用会导致诸多不良反应。土茯苓作为一种传统中药,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痛风,其效果显着且不良反应少。本文将土茯苓主要化学成分以及治疗痛风作用的机制作一综述,为将其研究开发成为抗痛风药物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期刊2018年11期)

付钰,朱雁鸣,杨俊京,陈随清[8](2018)在《14种不同中药材提取物抗痛风体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体外抗痛风药物筛选模型,并从14种常用中药提取物中筛选抗痛风活性药物。方法:运用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筛选模型,对常用的14种中药提取物进行抗痛风活性筛选,并测定活性提取物的IC_(50)值。结果:14种中药提取物显示出不同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其中虎杖、牡丹皮、荷叶、艾叶、葛根、何首乌、大黄的70%乙醇提取物和虎杖、牡丹皮、何首乌、大黄、蒲公英、枇杷叶的水提物显示出较强活性,其IC_(50)均小于5mg/mL。结论:该实验结果为阐述中药抗痛风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也为来源于天然药物的新药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18年11期)

张丽红,邓子淳,方佳,李兰洲,刘艳[9](2018)在《异落新妇苷抗痛风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痛风动物模型对异落新妇苷(IA)抗痛风活性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关节腔内注射尿酸钠(MSU)建立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通过踝关节肿胀变化及炎症相关因子测定,评价异落新妇苷抗痛风性关节炎活性;腹腔注射氧嗪酸钾建立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通过血尿酸(U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测定,评价异落新妇苷抗高尿酸血症活性。结果异落新妇苷治疗显着降低了痛风性关节炎大鼠关节肿胀5.7%以上,同时炎症因子IL-1β、IL-8、MCP-1、IFN-γ显著降低(P <0.05),并能有效的降低炎症细胞浸润;同时异落新妇苷治疗显着降低了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UA 25.8%以上和XOD活性12.9%以上。结论异落新妇苷可以通过降低炎症水平实现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抑制,并通过抑制XOD活性,降低血UA水平实现抗高尿酸血症活性。(本文来源于《吉林中医药》期刊2018年10期)

史世华,马天洪,山家玥,汪源杰[10](2018)在《单味中药抗痛风效应的规律分析及其Logistic回归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根据有关单味中药抗痛风效应的现代医学研究文献,分析中药性味归经与抗痛风效应的关系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方法收集、筛选单味中药抗痛风效应的研究文献,文献中的中药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中有所记载,统计不同功能分类、药性、药味、归经的中药数量和其中具有抗痛风效应的中药味数;用Logistic回归建立数学模型。结果逐步Logistic回归筛选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归肝经、脾经,药味淡是中药抗痛风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回归系数>0且P<0.05)。分析预测结果与原判定结果总符合率为86.35%。结论中药的药味、归经与抗痛风效应关系密切,以此为基础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作为中药抗痛风效应基础研究及临床用药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期刊2018年18期)

抗痛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活质量的上升,使高蛋白类食物的摄取增加并增加了现代人罹患痛风的风险。痛风是由血清中尿酸的高水平导致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通常与体内嘌呤类物质的摄入增加以及排泄减少息息相关。痛风的主要症状有高尿酸血症和急性、慢性痛风性关节炎,长期存在的痛风还会累及人体其它组织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肾损伤等。目前市场上可用的痛风治疗药物主要为西药,根据作用的不同环节,可分为痛风性关节炎治疗药物和降尿酸药物,临床常用于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常用的降尿酸药物根据减少尿酸生成和增加尿酸排泄,又可分为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类(XOI)药物(如别嘌呤醇和非布索坦)和利尿剂类药物(如丙磺舒和苯溴马隆)。目前可用的西药均有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而且降尿酸治疗需要长期用药,但西药的价格昂贵,增加了患者的生理负担以及经济负担。本文将研究焦点转移到药食同源性植物中,并希望从萝卜中得到一种具有良好降尿酸效果以及抗痛风性关节炎活性的成分,为抗痛风类产品的开发提供有效借鉴。第一章综述本章主要对痛风的症状以及高尿酸血症进行简述,介绍了痛风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高尿酸血症在痛风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目前临床常用的痛风治疗手段:痛风性关节炎以及根源性的降尿酸治疗,以及常用的药物。本章同时介绍了目前可用的痛风治疗西药的优点和缺陷,阐明目前天然产物作为抗痛风治疗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对目前的抗痛风天然产物进行简单阐述,并概括了本文对萝卜中抗痛风活性成分的研究思路与目的。第二章高尿酸血症模型的建立与体内分析方法考察本章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体内尿酸样品分析方法,通过该分析方法建立体内尿酸标准曲线并进行方法学考察:得到的标准曲线方程式为y=5491.7x+31633,R2=0.9996,在1~25μ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该分析方法具有较理想的分离度与专属性;对日内精密度、日间精密度进行考察的结果显示RSD值全部小于2%;方法回收率和绝对回收率位于95%~105%范围之内,RSD值小于2%,表明该分析方法适用于体内的尿酸样品的分析。通过灌胃给药次黄嘌呤和腹腔注射氧嗪酸钾,构建大鼠急性高尿酸血症模型,并在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取血,确定尿酸浓度最高的时间点作为后续降尿酸筛选实验中的取血时间。第叁章萝卜中降尿酸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本章通过药效追踪法对萝卜中具有降尿酸活性的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萝卜乙醇提取部位的降尿酸活性优于水提部位。采用硅胶粉为柱分离材料,并以不同浓度梯度的二氯甲烷/甲醇为洗脱液,对乙醇提取的萝卜有效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得到8:1、6:1、4:1、2:1、1:1柱分离部位,降尿酸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在不同的馏分中,4:1部位(Fr4)的降尿酸活性最佳。通过定性试验,确定Fr4部位中的主要成分为黄酮类物质,并含有糖类成分。第四章Fr4部位抗痛风性关节炎活性以及降尿酸活性研究本章以Fr4部位为研究对象,对该有效部位的抗痛风性关节炎活性以及剂量依赖性进行实验,同时,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痛风性关节炎对不同实验组大鼠的血清IL-1β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Fr4部位的高、中、低剂量组都具有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关节肿胀的活性,并能够降低大鼠血清IL-1β含量,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并且,Fr4部位的抗痛风性关节炎活性具有剂量依赖性特征。对Fr4部位降尿酸活性的剂量依赖性进行实验研究,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降尿酸实验组大鼠的血清和肝脏XOD值,并通过组织病理学切片以及染色处理,观察Fr4部位对肝组织和肾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Fr4部位高、中、低剂量组均能够降低相应实验组大鼠的血清尿酸值,且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特征。另外,各剂量组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鼠血清和肝脏XOD值,其中,高剂量组的作用最明显。肝肾组织切片结果显示,Fr4部位高剂量组能够降低高尿酸血症对大鼠造成的肝肾损伤。表明Fr4部位可能通过维持肝肾正常生理功能,降低尿酸的生成并增加尿酸排泄。第五章抗痛风活性成分颗粒剂的制备以及考察本章制备了Fr4有效部位的颗粒剂。通过单因素筛选实验,对填充剂-可溶性淀粉和甘露醇的比例,粘合剂种类以及加药量进行筛选,并根据单因素筛选结果,选择L9(3~4)正交设计表对单因素筛选得到的颗粒剂处方进行进一步优化。确定最优处方为可溶性淀粉:甘露醇为6:1,加药量为10%,粘合剂为0.8%CMC-Na水溶液。对最优处方下制备的颗粒剂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该颗粒剂大小均匀,颜色相近,无粘连,吸潮现象。颗粒剂的粒度考察结果均小于15%,水分检查结果均小于5%,符合药典规定,并且该颗粒剂能够完全溶解于水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利于服用。降尿酸实验结果显示,Fr4制备成颗粒剂之后,不会影响其降尿酸药效的发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痛风论文参考文献

[1].王福辉.1例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抗痛风药物治疗的用药分析[J].海峡药学.2019

[2].甄丽君.萝卜中抗痛风活性成分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9

[3].李娟,刘德平.抗痛风药物与心房颤动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9

[4].刘子琪,邢志华,姜婧雯,高志伟,蒋晨睿.葛根素-钆抗痛风性关节炎活性与机理初探[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金山.抗痛风“后备军团”蓄势[N].医药经济报.2019

[6].李茜,顾中盛.2014—2016年南京地区34家医院抗痛风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

[7].梁巧静,梁维萍,李琼,郭宏伟,朱丹.土茯苓抗痛风作用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8

[8].付钰,朱雁鸣,杨俊京,陈随清.14种不同中药材提取物抗痛风体外活性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8

[9].张丽红,邓子淳,方佳,李兰洲,刘艳.异落新妇苷抗痛风活性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8

[10].史世华,马天洪,山家玥,汪源杰.单味中药抗痛风效应的规律分析及其Logistic回归模型[J].医学信息.2018

标签:;  ;  ;  

抗痛风论文-王福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