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影像论文-宋玉青

观念影像论文-宋玉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观念影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影像艺术

观念影像论文文献综述

宋玉青[1](2019)在《浅析观念摄影与比尔·维奥拉的影像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观念摄影的实质是观念艺术在媒介上的一种扩展与变化,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创作手段。它的主体是用摄影来带给人们视觉感受,在于通过摄影的方式带给人们一些观念,摆脱没有意味纠缠探索的过程,并引发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它的出现颠覆了传统艺术摄影的地位,也向人们展示了当代艺术的多样性。作为当今时代最为推崇的影像艺术家,比尔·维奥拉自20世纪末就开始以流动的影像为载体来创作,探索生命意识的感知现象,也表达对生命、时间、世界的思考,将艺术回归到本质。一、摄影在观念艺术语境下的发展(一)摄影的发展与媒介的变革(本文来源于《艺术家》期刊2019年08期)

刘叶琳[2](2019)在《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观念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经典的影像化传播,是指文学经典作品的内容和艺术形象在影像媒介形态中的表现和传播。在本文中,文学经典的影像化传播有特定的对象范畴,是指小说类文学经典作品(也包含一部分形象性、叙事性和语言艺术特性较强的戏剧类经典作品)在声像艺术媒介(电影和电视剧)中的表现与传播。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观念,是对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综合性认识和总体看法。它包含相当多的理论内容,本文着眼于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几个核心问题,构成研究的主要范畴。首先,影像化传播的对象是文学经典,因此,经典态度是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的重要内容。其次,影像化传播是文学经典性在不同文化场域的转换,因此文化立场也是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影像化传播是不同媒介形态的审美创造,因此媒介意识也是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的重要构成。本文的观念分析与阐述,侧重于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实践理念,即以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思想、认识、主张、看法为主。具体地说,就是以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实践者的观念表述和艺术见解表达为主。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及其观念是20世纪以来我国文学发展和影视艺术发展的重要现象,也是自电影产生以来世界性的文学艺术和文化现象。许多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学艺术和影视艺术事件,都与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有关;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成果,许多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影视艺术成果。关于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的研究,对于认识和把握文学艺术和影视艺术的现状和发展,对于推动和促进文学艺术理论和影视艺术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学经典的影像化传播活动,从电影诞生之初就已经存在,在社会发展不同的历史阶段,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活动呈现不同的特点。早期的商业文化倾向、历史巨变之后的政治文化功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启蒙作用和大众文化品质,新世纪以来的多元文化合流,这是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演变的实践基础。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历史变化过程,体现了媒介文化与文学影视艺术相互影响的历史力量,也体现了文学影视艺术创造在媒介文化语境下演化的现实结果,20世纪中前期是我国早期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的形成时期,有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是电影创作的戏剧传统的影响,一个是电影改编的文学传统的影响。这一时期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的演变过程,就是在综合艺术范畴的跨媒介比较中,在影像艺术和语言艺术的跨媒介辨析中,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独立性理念逐步确立的过程。其中影像媒介意识的初萌、文学经典改编原则和艺术表现要求的自觉阐释,是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进化的重要标志20世纪中期的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是在政治文化环境下,在意识形态传播的要求中发展的。文学经典精神的现实价值、文学经典改编的现代视角,忠实于原着与反映时代精神的关系、文学经典电影化传播的宣传意义和教育使命等,是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的核心内容。文学经典影像化叙事的题旨转换策略,电影改编活动中文学经典意识的特殊存在,从文学经典到影像经典的跨媒介经典化,体现了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的变化特征。20世纪中后期的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强调文学经典影视剧改编的文化启蒙和大众普及传播功能,重视文学经典的价值意义和文学经典改编作品的文化品质。同时,影像艺术审美理念的自觉,促使改编创作者追求影视剧表现文学经典的独立性,继承了传统的“忠实于原着”观念,在涵义理解和方法运用上有了新的变化。90年代中期媒介文化的兴起,又使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引入了“媒介化”话题,媒介文化理论成为阐释文学经典影视剧改编的“跨媒介”特性的重要思想资源,媒介属性也成为辨析影视审美和文学经典审美的重要标准。21世纪的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呈多元化并存局面,以往的文学经典改编理念和实践,都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延续和发展,而娱乐消费主义倾向的出现,又在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中注入了新的内容,传统的文学经典认识发生了变化,文学经典的影像化传播反映出新的文学经典态度和新的艺术审美塑造原则。在改编观念的批评语境中,改编创作者对负面评价所作的申辩和解释,透现出不同的艺术审美主张。此外,非文学经典改编创作内容的进入,也是这一时期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演变的一个特征,商业艺术理念和媒介市场化运作理念,成为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的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董超,刘笑盈[3](2018)在《时空维度与影像生态:媒介融合视野下的影像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时空维度来看待媒介融合,就会发现"必然性消灭偶然性"是人类传播活动的根本动力,而信息的高维度存在状态与信息阅读的叁维化习惯之间的矛盾是传播活动的客观动力。影像传播活动亦在此框架下运行。媒介生态的变化,决定了影像观念也应从一元论向生态论转换,依托核心IP构建基本生态样貌,通过人与IP概念碎片化互动形成基本生长动力,将高维度信息的降维阅读作为客观动力来源,丰富"影像熵"以繁荣影像生态,并在生态传播过程中不断均衡内容边际。这应当是未来影像生态发展的基本样貌。(本文来源于《中国电视》期刊2018年09期)

郝松[4](2018)在《风景的观念嬗变与影像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诗人海子的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激起人们对诗意风景的追寻。风景是在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出现的概念,它既不是自然本身的样态,也并非单纯的人工产物,而是人类文化建构的结果。社会环境的剧变激发了当代人对自然风景的渴求,文化的迅速变迁改变了人们对风景的认知。当代风景观念的嬗变,反映着人类面临生存危机时的警醒和反思。当代风景的影像实践复杂多元,有着表现内容、创作态度和价(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8年11期)

余艳青[5](2018)在《新时代国家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像表征——以2018年央视春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2018央视春晚为例,研究认为新时代我国精品电视综艺节目必须遵循电视传播规律和艺术规律:在传播理念上体现国家主流价值观念,呼应"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在题材选择上应注重细微、典型事件的选择和运用;尊重新媒体背景下电视传播规律和艺术特性,营造和谐、温暖的社会和家庭氛围;注重发挥明星的榜样示范和引领作用,注重激励和培养新人;节目传播渠道要创新性地吸纳新媒体影像技术和传播技术,体现先进性、人情味、互动性和时尚感,创作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新时代电视综艺节目,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付诸于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秦瑜明,周欢[6](2018)在《纪实观念重构与中华文化传播图景重绘——“联合会杯”中国青年影像创意大赛及高峰论坛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媒体时代的纪实影像创作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日益迫近质变的临界点,纪实影像的社会功能得到全方位拓展,纪实观念的革新与重构带来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图景的重绘。首届"联合会杯"中国青年影像创意大赛以"我眼中的中国文化"为主题,倡导以纪实影像传播实现中华文化与其他国家及地域间的深度文化交流;高峰论坛就新媒体时代纪实影像创作观念变革、纪实影像与中华文化传播的互动关系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本文来源于《南方电视学刊》期刊2018年01期)

张烨[7](2017)在《“纪录剧情片”影像观念的辨与思--以《冈仁波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纪录剧情片"(Docu-drama)的影像逻辑是一种模糊了纪录片与剧情片界限的影像逻辑。它将"真实"与"虚构"融合于戏剧化的影像空间呈现中,并在具有叙事性意味的"去他者化"视角和真实性意味的"无立场"的立场下,生成诗性的影像美学。对"纪录剧情片"影像观念的辨析和思考,有助于反思其在当代跨媒介叙事语境下独特的美学意义。(本文来源于《新疆艺术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蔡屿汀[8](2016)在《借景——论当代艺术家叁水的影像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借景——叁水个展2016.9.17-9.26艺通佰通艺术中心回望中国现当代艺术近叁十年来所发生的几次跳跃式的快速发展,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苦大仇深"式的艺术作品已经被彻底淘汰,而转折后的新一代艺术家们已经逐渐开始寻找并以一种"线索性"的隐晦表达来描写个人以及社会的心理状况。当然按此推进,有理由说这次展览的作品不仅顺应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向,而且更是艺术家叁水对于社会剖析的一次充分体现。(本文来源于《艺术当代》期刊2016年09期)

杨致远,杨彧[9](2016)在《“不合时宜”的影像形式之思——穆时英电影艺术观念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穆时英是软性电影论的代表性人物,其相关论述中的电影艺术观念有全面梳理的必要。穆时英主张形式主义艺术观念,表现出对电影艺术形式层面高度的敏感和重视。他较全面地分析了蒙太奇这一电影艺术的核心形式原则,初步阐述了蒙太奇作为电影文法及电影修辞法的不同体现及具体运用法则。此外,他对电影批评、明星、表演、文学改编、观众接受心理等方面的论述也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他的电影观念不仅体现出一种"不合时宜的"超前性,而且对于思考中国电影理论及电影实践的创新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李韶宏,李艳彦[10](2016)在《观念、媒介与方法:历史影像书写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题材是文艺创作喜好的题材,影视艺术创作也不例外。当下历史题材纪录片与电视节目的火热,是一百多年以来历史影像书写发展的必然结果。审视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影像书写发展历程,可发现其在观念、媒介、方法叁个方面都有显着变化。(本文来源于《出版广角》期刊2016年15期)

观念影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学经典的影像化传播,是指文学经典作品的内容和艺术形象在影像媒介形态中的表现和传播。在本文中,文学经典的影像化传播有特定的对象范畴,是指小说类文学经典作品(也包含一部分形象性、叙事性和语言艺术特性较强的戏剧类经典作品)在声像艺术媒介(电影和电视剧)中的表现与传播。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观念,是对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综合性认识和总体看法。它包含相当多的理论内容,本文着眼于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几个核心问题,构成研究的主要范畴。首先,影像化传播的对象是文学经典,因此,经典态度是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的重要内容。其次,影像化传播是文学经典性在不同文化场域的转换,因此文化立场也是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影像化传播是不同媒介形态的审美创造,因此媒介意识也是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的重要构成。本文的观念分析与阐述,侧重于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实践理念,即以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思想、认识、主张、看法为主。具体地说,就是以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实践者的观念表述和艺术见解表达为主。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及其观念是20世纪以来我国文学发展和影视艺术发展的重要现象,也是自电影产生以来世界性的文学艺术和文化现象。许多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学艺术和影视艺术事件,都与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有关;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成果,许多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影视艺术成果。关于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的研究,对于认识和把握文学艺术和影视艺术的现状和发展,对于推动和促进文学艺术理论和影视艺术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学经典的影像化传播活动,从电影诞生之初就已经存在,在社会发展不同的历史阶段,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活动呈现不同的特点。早期的商业文化倾向、历史巨变之后的政治文化功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启蒙作用和大众文化品质,新世纪以来的多元文化合流,这是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演变的实践基础。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历史变化过程,体现了媒介文化与文学影视艺术相互影响的历史力量,也体现了文学影视艺术创造在媒介文化语境下演化的现实结果,20世纪中前期是我国早期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的形成时期,有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是电影创作的戏剧传统的影响,一个是电影改编的文学传统的影响。这一时期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的演变过程,就是在综合艺术范畴的跨媒介比较中,在影像艺术和语言艺术的跨媒介辨析中,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独立性理念逐步确立的过程。其中影像媒介意识的初萌、文学经典改编原则和艺术表现要求的自觉阐释,是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进化的重要标志20世纪中期的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是在政治文化环境下,在意识形态传播的要求中发展的。文学经典精神的现实价值、文学经典改编的现代视角,忠实于原着与反映时代精神的关系、文学经典电影化传播的宣传意义和教育使命等,是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的核心内容。文学经典影像化叙事的题旨转换策略,电影改编活动中文学经典意识的特殊存在,从文学经典到影像经典的跨媒介经典化,体现了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的变化特征。20世纪中后期的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强调文学经典影视剧改编的文化启蒙和大众普及传播功能,重视文学经典的价值意义和文学经典改编作品的文化品质。同时,影像艺术审美理念的自觉,促使改编创作者追求影视剧表现文学经典的独立性,继承了传统的“忠实于原着”观念,在涵义理解和方法运用上有了新的变化。90年代中期媒介文化的兴起,又使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引入了“媒介化”话题,媒介文化理论成为阐释文学经典影视剧改编的“跨媒介”特性的重要思想资源,媒介属性也成为辨析影视审美和文学经典审美的重要标准。21世纪的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呈多元化并存局面,以往的文学经典改编理念和实践,都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延续和发展,而娱乐消费主义倾向的出现,又在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中注入了新的内容,传统的文学经典认识发生了变化,文学经典的影像化传播反映出新的文学经典态度和新的艺术审美塑造原则。在改编观念的批评语境中,改编创作者对负面评价所作的申辩和解释,透现出不同的艺术审美主张。此外,非文学经典改编创作内容的进入,也是这一时期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演变的一个特征,商业艺术理念和媒介市场化运作理念,成为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观念的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观念影像论文参考文献

[1].宋玉青.浅析观念摄影与比尔·维奥拉的影像艺术[J].艺术家.2019

[2].刘叶琳.文学经典影像化传播的观念演变[D].吉林大学.2019

[3].董超,刘笑盈.时空维度与影像生态:媒介融合视野下的影像观念[J].中国电视.2018

[4].郝松.风景的观念嬗变与影像实践[J].青年.2018

[5].余艳青.新时代国家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像表征——以2018年央视春晚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

[6].秦瑜明,周欢.纪实观念重构与中华文化传播图景重绘——“联合会杯”中国青年影像创意大赛及高峰论坛综述[J].南方电视学刊.2018

[7].张烨.“纪录剧情片”影像观念的辨与思--以《冈仁波齐》为例[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7

[8].蔡屿汀.借景——论当代艺术家叁水的影像观念[J].艺术当代.2016

[9].杨致远,杨彧.“不合时宜”的影像形式之思——穆时英电影艺术观念探析[J].宜宾学院学报.2016

[10].李韶宏,李艳彦.观念、媒介与方法:历史影像书写的变迁[J].出版广角.2016

标签:;  

观念影像论文-宋玉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