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音刺激论文-程龙龙

纯音刺激论文-程龙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纯音刺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法医临床学,听觉事件相关电位,中枢听处理,早期成分

纯音刺激论文文献综述

程龙龙[1](2019)在《不同频率纯音与不同刺激模式下正常青年人ERP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不同频率纯音与不同刺激模式对听力正常青年人进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auditory event-related potentials,AERP)测试,探讨大脑处理不同频率声音过程中ERP的波形、脑地形图分布特点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期为声音的感觉、辨别与识别等听认知功能的客观评定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选择30例听力正常青年人,对每例受试者行双耳不同频率不同刺激模式的ERP测试。测试模式分为单音刺激、双音刺激和叁音刺激:单音刺激分别用0.5kHz、1.0kHz和2.0kHz纯音进行刺激;双音刺激为Oddball模式,分别以0.5kHz或1.0kHz纯音为靶刺激,2.0kHz纯音为标准刺激;叁音刺激为Oddball双任务模式,0.5kHz和1.0kHz纯音均为靶刺激,2.0kHz纯音为标准刺激;分别比较相同与不同刺激模式下,不同频率纯声刺激所诱发ERP的波形与脑地形图特征。结果:1.叁种刺激模式诱发的ERP各波溯源分析结果显示,由声信号诱发的神经冲动在脑区之间的传递顺序为:脑颞区(T7)、脑中央区(Cz)、额区(Fz)和顶区(Pz)。2.单音刺激模式:叁种频率纯音均只诱发出P1、N1和P2波,叁个波之间无差异(p>0.05)。3.双音刺激模式:标准刺激诱发出了P1、N1和P2波,靶刺激诱发出P1、N1、P2、N2和P3波。标准刺激诱发的N1和P2潜伏期较靶刺激长(p<0.05),波幅较靶刺激低(p<0.05),靶刺激之间的N1和P2波无差异(p>0.05)。4.叁音刺激模式:标准刺激诱发P1、N1和P2波,两个靶刺激分别诱发出各自的P1、N1、P2、N2和P3波。其中标准刺激诱发的N1和P2潜伏期较靶刺激长(p<0.05),波幅较靶刺激低(p<0.05),靶刺激之间的N1和P2波无差异(p>0.05)。5.单音刺激模式中2000Hz纯音诱发的N1和P2的波幅较双音和叁音刺激模式高(p<0.05),P2的潜伏期较双音和叁音刺激模式长(p<0.05)。6.双音刺激模式诱发的N2和P3波幅较叁音刺激模式高(p<0.05)。结论:1.叁种刺激模式诱发的ERP各波溯源结果提示了由声信号产生的神经冲动在脑区的传递顺序。根据ERP各波溯源结果在法医学上可以对皮层听功能障碍进行定位判断。2.通过不同频率纯音与不同刺激模式诱发的ERP晚期成分可以判断被试者对于不同频率纯音是否具有辨别和识别能力,晚期成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选择注意程度和不同刺激模式的难易程度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9-02-01)

吴士富[2](2018)在《纯音刺激下脑电信号的分析与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听觉是人和外面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对于有听力障碍的人来说,检测和评估听力损伤的程度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听觉归根结底是对声音的行为反应,尤其反映在对声音频率和强度的加工上。研究不同频率的纯音对听力损伤和听觉认知能力的评估具有临床价值,其中就包括纯音测听,但它会受到年龄、教育水平和伪装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最后的测试出现偏差。通过对不同频率纯音诱发的脑电信号的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可以对纯音测听有一定的客观参考价值。根据前人对视听觉和心理等诱发下脑电信号识别的研究,本文收集了24名被试在六种频率纯音刺激诱发的脑电信号,对其脑电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选择,进一步对不同频率纯音下脑电信号进行分类和识别,探究纯音刺激下脑电信号与其频率的相关性。具体有如下工作:(1)制作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以及收集六种频率纯音诱发的脑电信号。通过MATLAB生成70dB SPL的六种频率的纯音(200Hz、400Hz、800Hz、1600Hz、3200Hz、6400Hz),使用32导电极帽采集被试在六种频率纯音刺激产生的脑电数据。(2)对六种频率纯音诱发的脑电信号进行预处理。参考认知神经研究下记录的脑电信号的预处理流程。通过EEGLAB、Analyzer软件去除功能性磁共振伪迹,重参考、降采样、滤波,由其插件去掉肌电、眼电等伪迹,并配合手动加以完善,进而获得比较理想的脑电信号数据。(3)对六种频率纯音诱发的脑电信号进行时频分析。参考EEGLAB教程,对六种频率纯音下的脑电信号分别进行事件相关频谱扰动(ERSP)分析。观察纯音诱发下脑电节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究纯音刺激下脑活动的机制,并对不同条件下的分析结果予以比较。结果发现与安静状态下相比,纯音诱发下脑电的delta(1-4Hz)、theta(5-7Hz)、alpha(8-12Hz)频段有所增强,且频率纯音刺激下个各频段活动有一定的差异。(4)对六种频率纯音诱发的脑电信号进行特征提取、选择。参考信号分析的理论和听觉诱发电位成分,根据脑电信号的一般信号基础以及非平稳性、随机性较强、非线性、频域特征明显等特性,本文提取了脑电信号的数学统计值(峰值、方差)、N1、P1、功率谱估计、能量以及近似熵特征。用后向选择算法进行特征选择,并结合统计学T检验选取近似熵和频带能量作为较好的特征组合。(5)对六种频率纯音诱发的脑电信号分类识别。运用支持向量机(SVM)和BP人工神经网络(ANN)这两种典型的分类器,基于近似熵的平均识别率都在55%以上,最好的为70.83%,且相比BPANN,SVM的平均识别率有所增加。本文研究发现大脑对不同频率纯音刺激有反应,且纯音诱发下脑电的delta和theta、alpha频段明显增强,六种频率在各频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来看,脑电信号对于六种频率的纯音是可区分的,随着频率差距的增大,平均识别率会呈现上升的趋势。对于BPANN,SVM的表现更好。本文的研究成果对纯音测听、人机接口和盲人导行等有一定的潜在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17)

袁婷,孟子厚[3](2017)在《警觉性相关刺激对噪声中纯音听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0引言1提高噪声中目标声听辨能力主要基于以下两种方法:听力训练和辅助刺激。其中,辅助刺激通过改变心理状态来影响听觉能力。警觉度是指人长期保持注意力的能力,注意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不同注意条件下,个体的加工水平和作业成绩是不同的。研究表明,受试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可以影响受试者完成听觉任务的水平。孙文艳发现注意状态不同时,受试(本文来源于《中国声学学会2017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9-22)

张睿,许珉,张青,杨引通,陈彦飞[4](2014)在《刺激声强度对气导短纯音诱发的眼肌和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刺激声强度差异对正常人气导短纯音诱发的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和颈肌前庭肌源性诱发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的影响。方法选择国人正常人35例作为研究对象,男16例,女19例,年龄4~40岁(20.80±8.89),以500Hz tone brust为刺激音,按照100、95、90、85、80、75 dB nHL依次进行气导oVEMP和cVEMP检测,计算VEMP在不同刺激声强度的引出率、nI潜伏期、pI潜伏期、nI-pI波间期、振幅值和AR值,进行波形参数计算和声强度组间对比。结果全组正常人oVEMP和cVEMP的阈值分别为86.5±4.37 dB nHL、83.57±4.52 dB nHL。随着刺激声强度的减弱,无论oVEMP还是cVEMP,均表现出引出率下降、振幅减低等特点。在刺激声强度为100 dB nHL和95 dB nHL时,oVEMP和cVEMP的引出率均为100%,两者之间图形参数差异并不显着。结论随着刺激声强度的减弱,oVEMP和cVEMP出现引出率下降、振幅减低的趋势。对于40岁以下的国人人群,建议采用95 dB nHL作为VEMPs测试的最大起始刺激强度。(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陈小璐[5](2014)在《电刺激诱导后放电对小鼠初级听皮层神经元纯音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乌拉坦和氯胺酮麻醉条件下电刺激诱导小鼠后放电特征的比较目的:比较乌拉坦和氯胺酮麻醉下电刺激小鼠前额叶皮层诱导后放电发作的特点。方法:取4-6周龄的雌性C57/6J小鼠共20只,分别采用乌拉坦和氯胺酮麻醉,每组各10只。而后于前额叶皮层给予时长1ms频率60Hz串长1s间隔1min的双向电刺激,起始强度700uA,直至脑电图记录到大于等于5s的后放电发作。而后每隔10min给予一次与诱出后放电时强度相同的电刺激,共20次,连续记录脑电图,采用快速傅里叶转换对两组小鼠后放电发作的脑电图进行频率能量分布分析。结果:乌拉坦组10只小鼠中3只未诱出后放电,氯胺酮组中4只未诱出。乌拉坦组小鼠平均需38.67±2.88次电刺激诱导出首次后放电发作,氯胺酮组小鼠平均需74.17±3.39次电刺激诱出首次后放电。随着电刺激数增加,两组小鼠后放电发作持续时间呈增加趋势。能量频率分布显示,后放电发作前,两组小鼠脑电图均以δ和θ波为主,后放电发作时,γ和β频率增多,乌拉坦组以γ频率增多为主,氯胺酮组以β频率增多为主,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放电发作停止后,两组小鼠脑电图γ和β频率降低,δ和θ频率增高。结论:乌拉坦和氯胺酮麻醉下重复电刺激前额叶皮质均能诱导后放电发作,两组小鼠后放电脑电图形态近似,频率分布略有不同。第二部分电刺激诱导后放电对小鼠初级听皮层神经元纯音反应的影响目的:观察电刺激诱导后放电对小鼠初级听皮层神经元纯音反应的影响。方法:取4-6周龄的雌性C57/6J小鼠共16只,氯胺酮麻醉后,放置钨电极于小鼠左侧初级听皮层(AI区),给予不同频率和强度的纯音(20ms)进行频率/阈值调谐曲线扫描,得到最小阈值和最佳频率,以声强为最小阈值以上10dB SPL,频率同最佳频率,时长20ms间隔2s的纯音为声刺激,重复225次,细胞外记录初级听皮层神经元对该纯音刺激的反应。然后于前额叶皮层放置刺激电极,给予时长1ms频率60Hz串长1s间隔1min的双向电刺激,直至脑电图记录到后放电发作。而后每隔10min给予一次与诱出后放电时强度相同的电刺激,并于每次电刺激结束即刻给予同前参数的纯音刺激,细胞外记录初级听皮层神经元反应。共进行20次电刺激,而后停止电刺激,重复一次频率/阈值调谐曲线扫描,而后继续给予每组重复225次参数同前的纯音刺激,记录后放电发作停止后初级听皮层神经元对纯音刺激的反应。结果:16只小鼠中10只诱导出后放电,诱出后放电的小鼠平均需70.5±3.81次电刺激诱导出首次后放电发作;随着电刺激数增加,后放电发作持续时间呈增加趋势。频率/阈值调谐曲线显示后放电发作前后小鼠的平均最佳频率,平均最小阈值,最小阈值10dB SPL以上及30dBSPL以上平均频率带宽,最小阈值10dB SPL及20dB SPL以上纯音发放时神经元平均放电数,以及频率反应曲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后放电次数增多,小鼠初级听皮层神经元对纯音刺激反应的放电数呈增加趋势,后放电发作停止后,神经元反应放电数降回至基线水平,与后放电发作前及发作后相比,发作期神经元平均放电数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放电发作期小鼠初级听皮层神经元反应峰值放电数及放电起始至放电峰值斜率较发作前后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放电发作期初级听皮层神经元对纯音刺激的反应潜伏期和声反应达峰值所需时间无明显改变。结论:重复电刺激前额叶皮质诱导后放电发作使初级听皮层神经元对纯音刺激反应的放电数明显增加,后放电发作对小鼠初级听皮层神经元频率/阈值调谐曲线、反应潜伏期、反应达峰值所需时间和放电起始至放电峰值斜率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4-04-01)

史保轩,刘泽平[6](2013)在《新生儿短纯音诱发耳声发射的刺激水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短纯音诱发耳声发射(tone-burst-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TBOAEs)测试新生儿内耳功能时所应选用的适当刺激水平。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检查的80例正常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别以60、65、70、75、80 dB peSPL五种刺激强度进行测试,分析最佳刺激水平。结果:各项参数在低刺激水平(60、65 dB peSPL)和高刺激水平(70、75、80 dB peSPL)上有明显区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75、80 dB peSPL刺激水平是测试评估新生儿内耳功能的合适选择。(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3年05期)

李倩庆,宋江顺,刘文婷,汤颖文[7](2013)在《听性脑干诱发反应结合单刺激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对正常青年人纯音听阈测听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正常青年人多刺激听觉稳态诱发反应(m-ASSR)、单刺激ASSR(s-ASSR)、听性脑干诱发反应(C-ABR)、纯音听阈测听(PTA)阈值,分析听力测试组合与PTA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听力测试组合(C-ABR结合0.5、1.0kHz s-ASSR)在听力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听力正常青年人(43例86耳)分别行PTA、m-ASSR、0.5kHz s-ASSR、1.0kHz s-ASSR、C-ABR检查。将PTA、m-ASSR、听力测试组合(C-ABR结合0.5、1.0kHz s-ASSR反应阈)等用统计学软件SPSSl8.0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各频率m-ASSR、听力测试组合反应阈与PTA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0.5、1.0、2.0、4.0kHz处,听力测试组合反应阈与PTA相关系数分别为0.803、0.650、0.649、0.734,而m-ASSR与PTA相关系数分别为0.48、0.64、0.57、0.64。结论:在正常青年人听力评估中,听力测试组合与PTA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听力测试组合可以更准确、更可靠评估正常青年人听阈水平。(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13年16期)

林艳飞,郗昕[8](2013)在《刺激速率对电子耳蜗纯音频率分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刺激速率是否影响电子耳蜗纯音频率分辨尚不清楚。分别开启基部和顶部4个电极,测试了刺激速率分别为250、720、900、1 200和2 400pps/ch(pulses per second per channel,pps/ch)的频率分辨率。共有11位佩戴Nucleus的ESPrit 3G言语处理器、并采用ACE(advanced combined encoder,ACE)处理策略的语后聋电子耳蜗植入者参与了实验。结果表明:1kHz以下纯音的频率分辨率要显着高于1kHz以上;刺激速率对纯音频率分辨率无显着影响。另外,与正常耳蜗对声刺激的响应不同,开启基部电极时高频段频率分辨率较低。进一步验证了刺激速率对无调语音识别无影响的相关研究结果。(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刘雷,殷波,张文博,刘阳洋[9](2013)在《不同频率纯音刺激下男性精神分裂症幻听患者初级听觉皮质的脑磁图(MEG)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不同频率纯音刺激下男性精神分裂症幻听患者初级听觉皮质的脑磁图(MEG)定位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男性精神分裂症幻听患者12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1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给予2、4kHz不同频率的纯音刺激,并对其初级听觉皮质的脑磁图进行记录,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测试结果。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初级听觉皮质定位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2、4kHz时精神分裂症患者双侧M100潜伏期较对照组低,而波幅则较健康组高(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初级听觉皮质位置同正常人比较存在差异,M100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值得关注。(本文来源于《中国保健营养》期刊2013年08期)

李江[10](2012)在《CE-Chirp刺激声诱发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反应阈值与纯音听阈值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CE-Chirp刺激声诱发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阈值与纯音听阈值的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正常与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听力损失患者CE-Chirp ASS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电测听结果分为听力正常(13人,26耳);听力异常(119例,168耳)中根据不同性质听力损失分为传导性(27耳)、混合性(53耳)和感音神经性聋(88耳),根据不同程度听力损失分为轻度(59耳)、中度(52耳)、重度(29耳)及极重度(28耳)。分别测试正常和异常听力者CE-ChirpASSR的反应阈,与在频率0.5、1、2和4kHz的行为听阈进行相关性分析;两阈值差分别在同一频率不同听力组间、同一听力组内不同频率间进行比较。结果听力正常和异常组的CE-Chirp ASS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之间关系密切(P<0.01);CE-ChirpASS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差值在同一频率各听力异常组间,及4个不同频率同一听力异常组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E-Chirp ASSR反应阈与纯音测听阈有显着相关性;CE-Chirp ASSR是一种快速、具有频率特异性的新型听力检测方法,可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听力损失患者进行客观听力评估。(本文来源于《广州医学院》期刊2012-05-01)

纯音刺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听觉是人和外面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对于有听力障碍的人来说,检测和评估听力损伤的程度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听觉归根结底是对声音的行为反应,尤其反映在对声音频率和强度的加工上。研究不同频率的纯音对听力损伤和听觉认知能力的评估具有临床价值,其中就包括纯音测听,但它会受到年龄、教育水平和伪装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最后的测试出现偏差。通过对不同频率纯音诱发的脑电信号的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可以对纯音测听有一定的客观参考价值。根据前人对视听觉和心理等诱发下脑电信号识别的研究,本文收集了24名被试在六种频率纯音刺激诱发的脑电信号,对其脑电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选择,进一步对不同频率纯音下脑电信号进行分类和识别,探究纯音刺激下脑电信号与其频率的相关性。具体有如下工作:(1)制作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以及收集六种频率纯音诱发的脑电信号。通过MATLAB生成70dB SPL的六种频率的纯音(200Hz、400Hz、800Hz、1600Hz、3200Hz、6400Hz),使用32导电极帽采集被试在六种频率纯音刺激产生的脑电数据。(2)对六种频率纯音诱发的脑电信号进行预处理。参考认知神经研究下记录的脑电信号的预处理流程。通过EEGLAB、Analyzer软件去除功能性磁共振伪迹,重参考、降采样、滤波,由其插件去掉肌电、眼电等伪迹,并配合手动加以完善,进而获得比较理想的脑电信号数据。(3)对六种频率纯音诱发的脑电信号进行时频分析。参考EEGLAB教程,对六种频率纯音下的脑电信号分别进行事件相关频谱扰动(ERSP)分析。观察纯音诱发下脑电节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究纯音刺激下脑活动的机制,并对不同条件下的分析结果予以比较。结果发现与安静状态下相比,纯音诱发下脑电的delta(1-4Hz)、theta(5-7Hz)、alpha(8-12Hz)频段有所增强,且频率纯音刺激下个各频段活动有一定的差异。(4)对六种频率纯音诱发的脑电信号进行特征提取、选择。参考信号分析的理论和听觉诱发电位成分,根据脑电信号的一般信号基础以及非平稳性、随机性较强、非线性、频域特征明显等特性,本文提取了脑电信号的数学统计值(峰值、方差)、N1、P1、功率谱估计、能量以及近似熵特征。用后向选择算法进行特征选择,并结合统计学T检验选取近似熵和频带能量作为较好的特征组合。(5)对六种频率纯音诱发的脑电信号分类识别。运用支持向量机(SVM)和BP人工神经网络(ANN)这两种典型的分类器,基于近似熵的平均识别率都在55%以上,最好的为70.83%,且相比BPANN,SVM的平均识别率有所增加。本文研究发现大脑对不同频率纯音刺激有反应,且纯音诱发下脑电的delta和theta、alpha频段明显增强,六种频率在各频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来看,脑电信号对于六种频率的纯音是可区分的,随着频率差距的增大,平均识别率会呈现上升的趋势。对于BPANN,SVM的表现更好。本文的研究成果对纯音测听、人机接口和盲人导行等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纯音刺激论文参考文献

[1].程龙龙.不同频率纯音与不同刺激模式下正常青年人ERP特征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9

[2].吴士富.纯音刺激下脑电信号的分析与识别[D].西南大学.2018

[3].袁婷,孟子厚.警觉性相关刺激对噪声中纯音听辨的影响[C].中国声学学会2017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7

[4].张睿,许珉,张青,杨引通,陈彦飞.刺激声强度对气导短纯音诱发的眼肌和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

[5].陈小璐.电刺激诱导后放电对小鼠初级听皮层神经元纯音反应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4

[6].史保轩,刘泽平.新生儿短纯音诱发耳声发射的刺激水平探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3

[7].李倩庆,宋江顺,刘文婷,汤颖文.听性脑干诱发反应结合单刺激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对正常青年人纯音听阈测听相关性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

[8].林艳飞,郗昕.刺激速率对电子耳蜗纯音频率分辨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9].刘雷,殷波,张文博,刘阳洋.不同频率纯音刺激下男性精神分裂症幻听患者初级听觉皮质的脑磁图(MEG)定位[J].中国保健营养.2013

[10].李江.CE-Chirp刺激声诱发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反应阈值与纯音听阈值的关系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2

标签:;  ;  ;  ;  

纯音刺激论文-程龙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