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哥特式电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蒂姆·,波顿,哥特式风格,反讽
哥特式电影论文文献综述
孙梁格[1](2019)在《蒂姆·波顿动画电影的哥特式反讽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蒂姆·波顿的哥特式风格与反讽艺术在动画电影中的结合,不仅在于观众我释放的满足感,还在于引发比较深刻的思考,情感表达亦具立体感。本文旨在研究蒂姆·波顿动画电影的哥特式反讽艺术。在分析蒂姆·波顿哥特式风格动画电影的基础上,通过对视觉形象与叙事方法两个方面对反讽艺术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01期)
高晴[2](2018)在《试论哥特式动画电影中“他者”的现实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是孩童对成人世界的好奇还是成人对异界的恐惧也开始存在于动画电影中,动画电影中的诸多"他者"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更多的用"他者"隐喻现实人类社会。而在动画电影中引人注目的哥特式动画电影,以其独特的视听风格吸引越来越多的猎奇观众,主题或许不过是简单的个人感情,可因其独特的表现方式让整个动画电影富有情趣。本文将以哥特式的动画电影为主要分析对象,分析动画电影中"他者"形象在现实世界中所代表的隐喻对象,探求"他者"形象在现实精神中所代表的渴望亦或是恐惧。(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8年18期)
张文硕[3](2017)在《论蒂姆·伯顿电影中的哥特式人物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蒂姆·伯顿被称为好莱坞的"鬼才导演",他的作品很好地把握了电影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平衡,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化导演。文章通过对蒂姆·伯顿电影的分析,描述其电影的哥特式视听效果,再分析其影片的内涵,从而总结出蒂姆·伯顿作品"外冷内暖"的风格特点,希望通过研究能给中国电影的创作以启迪。(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7年05期)
江子豪[4](2016)在《从《卡里加里博士》到《剪刀手爱德华》——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与哥特式电影》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期,德国出现了表现主义电影流派,其阴暗,诡异的风格令人困惑与着迷。在此之后,也就是二战结束之后,世界电影的发展回暖,这时出现了哥特式电影。哥特电影虽然并没有被电影界算作一个流派,但其风格与影响与当年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又是那么何其地相似,那么其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一、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德国表现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初出现在德国的一个电影流派,他把文学,戏剧以及绘画中的表现主(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6年32期)
赵梓余[5](2016)在《浅析金基德电影《圣殇》中的哥特式小说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韩国当代国宝级电影导演金基德(Ki-duk Kim)自20世纪90年代拍电影开始,就因其创作富含暴力美学风格中的"性、暴力、死亡"等元素而备受争议。他的巅峰之作《圣殇》(Pieta)沿袭"金式"特点的同时,更表现出明显的"哥特风格"。本文就《圣殇》的思想主题、社会背景、故事内容、人物形象等表面浅析其带有的"哥特式小说因子"。(本文来源于《安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翟晨曦[6](2016)在《植根于文化沃土的战栗与惊悚》一文中研究指出哥特式恐怖电影这一术语是在苏姗·海沃德《电影研究关键词》(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书中明确提出的,她指出哥特式恐怖电影具有哥特电影的风格,并受到了哥特文化的较大影响。恐怖片通常通过描写鬼怪作祟、勾魂摄魄、噬人妖魔等,使观众毛骨悚然。其意图往往是引起观众的恐惧、害怕、不安等原始的负面情绪,通过宣泄这些情绪令观众得到愉悦体验。哥特式恐怖电影不是单纯追求感官上的恐怖刺激,它用黑暗联系内在情感,通常演绎的是孤独和空灵,并利用诸如色彩、光影、道具等多种视觉造型手段,来表达对黑暗、死亡、宗教情结和唯美主义的追求。哥特式恐怖电影凭借其独特的黑色气质产生吸引人的魅力,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论文从四个方面展开对哥特式恐怖电影的研究。第一部分:分析论证选题的可行性。主要对恐怖电影、哥特电影、哥特式恐怖电影这叁个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研究情况综述,阐明选题的研究范围以及研究价值。第二部分:阐述哥特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几种类型的哥特艺术创作。哥特一词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渐产生出丰富的含义,它是野蛮、粗鲁、恐怖、神秘、浪漫、反叛、另类、夸张等诸多色彩的混合体。哥特式艺术相比于现代艺术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复杂多装饰的。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充满了黑暗和死亡的元素。作为哥特艺术的一个类别,哥特电影深受哥特式建筑、哥特绘画、哥特服饰造型、哥特音乐的影响,因而哥特恐怖电影的场景、形象的造型设计、色彩运用、音乐等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魅力。但是纵观哥特式恐怖电影,可以发现哥特小说对哥特式恐怖电影的影响是最大的。第叁部分:从创作发展的角度对哥特式恐怖片进行梳理。把哥特式恐怖电影放在电影艺术发展史的背景下,将它的创作大致分成萌芽成长阶段、发展成熟阶段、21世纪新变化。通过分析,将理清哥特式恐怖电影创作的脉络。第四部分:总结哥特式恐怖电影的美学特点和风格主题类型。并通过经典哥特式恐怖电影的描述进行佐证。该部分重点在美学风格的分析,将分别从电影主题、形象设置、场景营造、视听设置等方面进行研究。第五部分:总结哥特式恐怖电影对华语恐怖电影创作的启示。哥特式恐怖电影因植根于西方文化土壤,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中国恐怖电影欲发展自身不妨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创作的营养,加强恐怖片的文化内涵建设,并形成自己的风格类型。(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6)
李德义,马瑞欣[7](2015)在《浅析哥特式电影中的叙事手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哥特式电影逐渐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成为当今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早期英国的哥特式文学为哥特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并确立了哥特式传统,随着哥特文化的不断发展,又催生出了哥特电影,并深入人心。在哥特电影中,"黑暗主题"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现象,本文试图发掘哥特电影中所特有的深刻主题,并揭示其中的"黑暗美"。(本文来源于《大舞台》期刊2015年11期)
邱晓波[8](2015)在《流行文化视角下的哥特式电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哥特艺术在西方艺术的发展历史中,一直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它起源于中世纪,繁荣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又在现当代发挥着其独特的魅力。上世纪80年代发起于伦敦的“哥特文化运动”,则使得“哥特”成为一种广泛的流行文化元素。自电影艺术出现之始起,哥特元素就进入了电影中,20世纪初,以德国表现主义为开端,掀起了长达一个世纪的黑暗的哥特式电影风潮。20世纪90年代初,受到“哥特文化运动”的影响,一大批哥特风格的精彩影片问世,发端自中古世纪的暗黑元素在当下以一种流行文化的身份进入电影。本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梳理哥特艺术的起源和主要表现形式,并对本文讨论的关键概念哥特式元素,哥特式电影做出界定;第二章,阐述哥特式电影的发展与演化;第叁章,从人物设置、影像风格和时空呈现等方面分析哥特式电影的在流行文化层面的形式特征;第四章,从故事与主题表现两方面分析哥特式电影的内容特征和流行特征;第五章,论述哥特式电影的审美属性及其流行文化本质。哥特式电影在内容上继承了哥特艺术所特有的对孤独、悲剧、死亡与崇高的审美特质,并在流行文化语境下对上述元素进行了商业化和形式化的转置。当下,中国电影创作和审美正逐渐走向多元。虽然目前中国还没有哥特式电影,国产影片中也较少有哥特式元素,但是,哥特式电影和哥特式电影元素却在中国广有受众,特别在许多年轻观众中倍受推崇,并以一种非主流的面貌广为流行,作为流行文化现象的哥特式电影和电影元素值得关注。(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5-05-15)
邱晓波[9](2015)在《哥特艺术及哥特式电影的起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哥特艺术在西方艺术的发展历史中,一直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它起源于中世纪,繁荣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在当代也有独特的魅力。本文着重梳理了哥特作为艺术样式,在各个艺术门类中的体现以及哥特元素在电影艺术中的渗透。(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5年07期)
宁辛[10](2013)在《蒂姆伯顿电影哥特式意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蒂姆伯顿的电影文本作为研究内容,结合意象、哥特文学、空间来探讨伯顿电影中典型的意象和他独有的哥特式电影风格。哥特风格是他电影风格最集中的体现,在他的电影中传统电影建构的原型机制是被质疑和颠覆的,好莱坞经典的传统类型化电影模式受到了冲击,电影语言叙事原本单一严肃的局面也被解构。在现有资料中,研究伯顿电影风格的有很多,但是很少将其电影的哥特意象归纳整理并放置于后现代文化语境下进行探讨。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叁个部分展开,从最基本的哥特文化作为键入点,结合现阶段电影发展的趋势和蒂姆伯顿的作品文本,对伯顿独有的哥特风格电影的典型意象概述总结和提炼升华。第一章中首先简单介绍蒂姆伯顿以及他从影以来所创作的电影作品。结合后现代主义语境,论述电影作品中的话语表达、视听经验和文化内涵。其次在哥特文学中,爱伦坡的艺术成就是不可否认的,他的作品既有哥特的鬼魅又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让哥特的视像下包裹了阴郁的温情,这一点是爱伦坡对哥特文学艺术的特殊贡献,也是对蒂姆伯顿来说也是最有影响的部分。第二章中从空间方面探讨蒂姆伯顿电影的空间意象。主要从封闭空间、自然空间和奇境空间叁个方面看导演在空间上哥特式的独特建构。封闭的空间是哥特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空间意象,是故事情节展开的基础。自然空间和奇景空间的建构就更多的融入了导演自身的想法。在电影里空间的转换实际上也是话语权和主体身份的转换,这种空间想象和建构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第叁章主要是对导演所拍电影通篇梳理,结合大量的具体文本对于蒂姆伯顿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典型哥特式影像意象进行分析,总结出这些典型意象在电影中的作用和内涵。也正是这些看似恐怖的意象在他影片中的和谐并存,造就了他作品的独特风格。全文梳理了蒂姆伯顿作品的创作特点和风格,在哥特文化方面以爱伦坡的文学作品为代表深入分析,阐明了哥特艺术在蒂姆伯顿影片里的重要性。对于蒂姆伯顿电影中的哥特空间设置和女巫、机械、鬼怪等几类典型影像意象的分析证明他的影片对于哥特风格的突破,不只局限与传统单一的哥特恐怖意象,而是衍伸出了自己独有的哥特风格,是一种再创作和升华。蒂姆伯顿的哥特电影中情感世界被发掘和放大,并在创作的过程中这种感性体验不断被提升,审美情感和思考空间也被进一步引发,这样一来不只是艺术上的欣赏,同时还上升到哲学上的反思,个人的信念和价值体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伯顿电影对生命本原及终极意义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将蒂姆伯顿的哥特式电影放置于后现代主义的大背景下考量,结合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导演的哥特风格,深入探讨和研究蒂姆伯顿电影哥特意象的重要意义和对传统电影的反叛和突破,全面解析导演对于人生的另类感悟。一个处于商业电影环境下的导演,能而用荒诞调侃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人生价值敢于突破好莱坞的传统,他的电影里没有刻意的渲染与抒情,多的是一份纯真与自然。在蒂姆伯顿哥特风格大获成功的影响下,哥特风格也于其它类型电影多元素融合,赢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3-06-01)
哥特式电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无论是孩童对成人世界的好奇还是成人对异界的恐惧也开始存在于动画电影中,动画电影中的诸多"他者"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更多的用"他者"隐喻现实人类社会。而在动画电影中引人注目的哥特式动画电影,以其独特的视听风格吸引越来越多的猎奇观众,主题或许不过是简单的个人感情,可因其独特的表现方式让整个动画电影富有情趣。本文将以哥特式的动画电影为主要分析对象,分析动画电影中"他者"形象在现实世界中所代表的隐喻对象,探求"他者"形象在现实精神中所代表的渴望亦或是恐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哥特式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1].孙梁格.蒂姆·波顿动画电影的哥特式反讽艺术[J].大众文艺.2019
[2].高晴.试论哥特式动画电影中“他者”的现实隐喻[J].传播力研究.2018
[3].张文硕.论蒂姆·伯顿电影中的哥特式人物形象[J].新闻研究导刊.2017
[4].江子豪.从《卡里加里博士》到《剪刀手爱德华》——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与哥特式电影[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6
[5].赵梓余.浅析金基德电影《圣殇》中的哥特式小说因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
[6].翟晨曦.植根于文化沃土的战栗与惊悚[D].曲阜师范大学.2016
[7].李德义,马瑞欣.浅析哥特式电影中的叙事手法[J].大舞台.2015
[8].邱晓波.流行文化视角下的哥特式电影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9].邱晓波.哥特艺术及哥特式电影的起源[J].西部广播电视.2015
[10].宁辛.蒂姆伯顿电影哥特式意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