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陆过渡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枪震源,水陆检合并,可控震源小相位化,子波整形
水陆过渡带论文文献综述
林娟,潘龙,毛海波,李晓峰,蒋在超[1](2019)在《噶尔盆地玛湖斜坡区水陆过渡带地震采集处理关键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度新疆油田勘探部署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MX1JB叁维是准噶尔盆地历史上第一块水陆过渡带采集处理一体化项目。工区处于盐湖和沙漠边缘之间,地表复杂,以农田、风蚀残丘和水域为主,根据地表情况结合具体的勘探任务,采取井震联合的观测方案,水、陆双检接收,受地表及激发和接收因素的影响,频率、相位、能量差异明显,子波一致性差,本文从采集处理关键技术入手,针对不同地表及地下地震地质条件选择位置进行井炮、气枪和可控震源激发参数试验优选采集方案。通过水陆双检合并技术有效压制虚反射和鸣震,在此基础上进行可控震源小相位化及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子波整形、等一系列一致性处理关键技术有效消除子波在频率、波形、相位上的差异,改善子波的一致性,保证了资料准确成像,进而满足迭前储层预测的要求。通过在准噶尔盆地MX1JB叁维中的实际应用显示效果比较理想,对今后的水陆双检采集资料及多区块拼接处理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9-09)
朱健,黄小龙,丁小军,李扬,晁如佑[2](2013)在《排列移动观测法微测井在水陆过渡带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水陆过渡带地表环境复杂,表层松散而岩性多变。表层结构调查工作中,常规的井中微测井和小折射都很难达到理想的解释精度。在尼日利亚某工区的施工作业中,采用地面激发、井中接收的微测井方式,利用排列移动观测法来加密对地层的观测密度。在提高作业效率的同时又提高了低降速带的解释精度,从而建立准确的表层结构模型,为静校正提供可靠的数据。(本文来源于《复杂油气藏》期刊2013年01期)
周陆扬[3](2009)在《辽河油田水陆过渡带高精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陆过渡带包括滩浅海和陆上水陆过渡区(水网区)。论文主要研究在辽河油田陆上水陆过渡带进行高精度地震勘探的关键技术。在野外地震资料采集中,因表层结构复杂,激发岩性不同,接收地震波检波器特性差异,使得陆地、沼泽、水中各段地震记录的子波不同,资料品质差异大、相位不一致,特别是在过渡带剖面同相轴连续性差、信噪比低、分辨率低、成像困难,构造形态改变,无法将反射波场的动力学特征直接用于储层反演和油气预测。常规表层结构调查技术,在水网区无法开展,导致对表层结构认识不清楚,使得静校正不准确,剩余静校正实现困难。其次,常规处理方法无法校正由于激发接收带来的差异,甚至产生假象,降低资料分辨率。同时,由于地下复杂构造特征使得常规迭加和迭后偏移方法不能准确的成像。论文根据辽河油田复杂水陆过渡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系统地开展了高精度地震勘探采集、资料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水陆过渡带的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和高精度处理技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复杂近地表特征精细调查方法研究。由于常规的表层结构调查方法受到限制,无法详细了解地下结构。对复杂地表结构进行调查,采用一次性成型电缆线进行微测井调查,逐点设计井深,利用软件进行成果解释,详细划分表层岩性分区,并利用层析成像技术进行求解近地表模型结构,为精细静校正工作提供详细的资料。同时采用基于数据库的折射波法计算静校正量,进行炮点和检波点静校正,根据速度分析迭代求取剩余静校正量进行剩余静校正。(2)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针对水陆过渡带特殊地表条件,根据近地表调查资料,进行最佳激发岩性、井深和组合激发研究。通过研究水陆过渡带特殊的地表结构,使用不同类型检波器接收。针对检波器不同造成的资料差异,研究运用反组合滤波降低这种差异,提高资料分辨率。(3)地表一致性处理技术研究。由于复杂地表横向变化大,不同部位炮与炮和道与道之间能量和频率差异大,一致性差。采用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等处理技术一方面可以消除这种差异,另一方面还可对野值有明显压制作用。应用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共炮点、共检波点)技术,可达到压缩子波、消除由地表因素对振幅、子波的影响,改善剖面质量。在复杂地表地区,单道反褶积(如脉冲、预测反褶积)结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主要因为在自相关时窗内,各道所包含的干扰(如野值、面波等)比例不同,造成自相关函数也不同,道与道之间的反褶积算子存在着差别,致使反褶积滤波结果差别很大。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处理则可弥补这些单道反褶积的不足,得到较好的处理效果。(4)高保真噪声压制技术研究。水陆过渡带地区地表条件复杂,各种干扰波比较发育,加之地下构造复杂,采集的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通过分析辽河盆地水陆过渡地区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性质,探讨各种去噪方法的优缺点和去噪能力。摸索出一套适合该区地震资料噪音衰减处理技术与方法,并在实际生产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在多域实现叁维迭前/迭后随机噪音衰减技术、内切法面波压制技术、偏移距域内f-k相干噪音衰减技术等。(5)高精度地震波成像技术研究。由于区内构造复杂,纵横向速度变化剧烈,导致迭前时间深度偏移的应用难度相当大。针对这些特点,提出基于弯曲射线保幅迭前成像的技术研究,通过实际处理分析研究,得出一套适合复杂构造地区的“时间域解释-深度域建模-深度域解释”的双域界面循环迭代建模方法,建立初始速度-深度模型,使迭前偏移成像取得很好的效果。根据以上研究成果,对辽河油田水网地区进行高精度采集和处理,提高了水陆过渡区的资料品质,使处理和解释精度大大提高,仅在大民屯地区新发现圈闭67个,总圈闭面积213.6km2。沈625、沈229、沈628、沈262等多口井获得百吨以上高产油流,沈阳采油厂的原油生产能力保持在了1.26×106t,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9-10-12)
李献龙,王保明[4](2009)在《水陆过渡带的叁维地震勘探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单纯水上和陆地叁维地震勘探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对于水陆过渡带条件下的叁维地震勘探存在诸多困难。笔者在山东微山湖济宁叁号井的叁维地震勘探中,地表遍布芦苇、鱼塘、沼泽。条件十分复杂。针对这种情况,在激发和接收中采取了特别技术措施,获得了较好的野外采集资料,在处理中采用地表一致性子波反褶积和地表高程校正,最终地震资料既有较高的信噪比又有较好的分辨率,完成了预定的地质任务,为水陆过渡带叁维地震勘探积累了成功经验。(本文来源于《安徽地质》期刊2009年01期)
印峰[5](2008)在《水陆过渡带改进地震施工方法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勘探程度的深入,探区地表条件越来越复杂,影响地震施工进度和地震资料品质的因素越来越多。某地区位于中伏尔加含油气区,其工区大部分为水域和水陆过渡带,加上天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地震施工作业出现了一些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从仪器、气枪激发和炮线设计等方面加以检查和改进,从而获得了高品质的地震资料,推动了生产的顺利进行。另外也从质量控制管理的角度阐明在地震勘探过程中如何加强管理,控制质量。(本文来源于《上海地质》期刊2008年03期)
刘小明,芮建民,朱峰[6](2003)在《浅水及水陆过渡带地震勘探采集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浅水及水陆过渡带地震采集存在的难点的分析,设计并展开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和试验,并改造和自行研制部分关键设备,从而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使得地震采集资料的品质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为油田增储上产打下了良好基础。(本文来源于《江汉石油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S2期)
水陆过渡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陆过渡带地表环境复杂,表层松散而岩性多变。表层结构调查工作中,常规的井中微测井和小折射都很难达到理想的解释精度。在尼日利亚某工区的施工作业中,采用地面激发、井中接收的微测井方式,利用排列移动观测法来加密对地层的观测密度。在提高作业效率的同时又提高了低降速带的解释精度,从而建立准确的表层结构模型,为静校正提供可靠的数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陆过渡带论文参考文献
[1].林娟,潘龙,毛海波,李晓峰,蒋在超.噶尔盆地玛湖斜坡区水陆过渡带地震采集处理关键技术[C].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2].朱健,黄小龙,丁小军,李扬,晁如佑.排列移动观测法微测井在水陆过渡带的应用[J].复杂油气藏.2013
[3].周陆扬.辽河油田水陆过渡带高精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4].李献龙,王保明.水陆过渡带的叁维地震勘探方法[J].安徽地质.2009
[5].印峰.水陆过渡带改进地震施工方法初探[J].上海地质.2008
[6].刘小明,芮建民,朱峰.浅水及水陆过渡带地震勘探采集技术[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